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乡土丨冯印谱:“大锅饭”与“土皇帝”

冯印谱 新三界 2019-06-06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包括新闻论著、杂文集、纪实文学、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原题

“大锅饭”与“土皇帝”

      

作者 | 冯印谱



 “全体支革委成员,全体支革委成员,赶快到大队开会啦!赶快到大队开会啦!”


上世纪70年代,几乎每个夜晚,我们村大队部的高音喇叭就会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呼喊。


“文革”风暴骤起,经历过“大跃进”、“反右倾”、“三年困难时期”、“四清”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又面临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厄运,遭受批判,旋被罢官,有的甚至致残致死,下场极为悲惨。1969年前后,“造反派”、“保皇派”以及少数“走资派”等实现革命大联合,组建起一个新的农村政权组织——“革命委员会”。因为伟大领袖发出过重要指示:“革命委员会好!”


这样一来,在农村大队产生了两套领导班子,即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命委员会。全国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党支部书记名正言顺是大队的“一把手”,革委会主任则是“二把手”。有的大队书记和主任由一人“一肩挑”。有的大队革委会主任工作能力强,且作风霸道,“一把手”党支部书记反倒成了“二把手”的陪衬。有的大队两个头头之间闹矛盾,“一山不容二虎”,严重影响团结和工作。党支部组织内设副书记和支部委员数人,革委会同时设有副主任和委员数人。两套班子成员有的相互交叉,既担任党支部委员,又是革委会成员。


新班子干部多为“文革”新人,有的纯粹是造反起家。为了落实“老中青三结合”最高指示,在支革委两套领导班子里面,象征性地结合进去一两位此前被打倒,如今又站起来的“走资派”。但是,这些“老干部”遭此一劫,“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工作起来缩手缩脚,大队的领导实权基本上掌握在新人手中。


不论是大队党支部成员,还是革委会成员,其人选全部由公社党委会和革委会来确定。上级选定了谁,就由谁担任,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没有发言的权力,更没有投票的权力。一个普通社员一旦当上大队干部,虽然身份仍然是农民,但是基本上就不必在生产队干农活了。他们成天开会、学习、培训、参观、上传下达、布置工作、检查工作,忙得团团转。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冰雪交融,社员们在田间地头煎熬劳作,大队干部则躲在大队部办公室避暑纳凉,围炉取暖。仅从衣着打扮看,大队干部身穿最时髦的衣料,即便是土布,也衣衫整洁,一尘不染。上公社、县城开会,上衣口袋别一支钢笔,拎着一个黑皮包,骑辆自行车,一路旋风,令人羡煞。


那年月,中国农村大队干部最最风光的人物要数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后来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名副其实的副国级,“朝为大老粗,暮登天子堂”,报纸上、新闻纪录片中陈永贵的形象,头系一条雪白的毛巾,一身农民服装,表情憨厚,笑嘻嘻露出一排大白牙。


报道说,陈永贵曾向毛泽东提出一年中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时间在基层,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劳动,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便有了伟大领袖“钓鱼台无鱼可钓”的宏论。陈副总理分管全国的农业工作,当然推行的是毛泽东早已钦定了的“农业学大寨”方略。陈永贵家乡的党报《山西日报》,多年来为宣传大寨这一农村典型,尽心竭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发表过数不清的学大寨社论,其中一篇社论的标题是:《农业学大寨,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办?》轰动一时,过目难忘。



报纸上如此宣传大寨,山西乃至全国农村的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都积极带领群众投入“农业学大寨”运动,出大力,流大汗,力争粮棉夺高产,多交售爱国粮,掀起你争我赶的热潮。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媒体一位记者采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土地与土皇帝》,撕开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光鲜面具,社会反响强烈。稿件揭露山西省忻州地区一位老劳模、农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利用手中权力连年虚报粮食产量、骗取各种政治荣誉的丑闻。


山西是革命老区,涌现过许多农业先进典型,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像李顺达、陈永贵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少大队党支部书记被树为全县、全区和全省的劳模后,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村里权大势大,听不进群众意见,头脑膨胀,独断专行,一手遮天,更有的贪污腐化,欺男霸女,沦为社员背地里愤恨的“土皇帝”。


山西日报社一位老领导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文革”中,老领导在晋南记者站当记者,当地某先进大队有个小伙子,为了保护集体的一匹枣红马,奋不顾身,遭到马车碾压,身负重伤,被送往医院做手术抢救。老领导闻讯,前去采访,病房里围满了各级新闻媒体的记者。记者们守候在病床前,一遍遍向小伙子询问:你为什么不顾自己安危,保护这匹枣红马?在马车即将颠覆的一瞬间,你想起了什么?


记者一再诱导启发,期盼小伙子亲口讲述“思想动机”和“豪言壮语”,比如:当时想起了伟大领袖的某一段语录,想起了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想起了集体财产重于生命等。这样,记者们便能妙笔生花,撰写出“又一曲毛泽东思想凯歌”的主旋律稿件来。可是,面对记者轮番提问,小伙子满脸憋得通红,额头直冒虚汗,就是闷声不语。


僵持了大半天,大概实在熬不住了,小伙子抬起头,悻悻地问道:“一定要说吗?要说……真话吗?”


“对呀!我们要的就是你当时的活思想啊!”


记者们兴奋地围拢过来。只听小伙子喃喃地说:“当时……我就一个念头,这匹枣红马是省领导奖励给我们大队的,它是我们老书记的荣誉和脸面,假如枣红马死在我的手里,那,老书记还不把我打死哪?!”


嘿!原本一篇轰动的新闻稿件,被这傻小子生生地“流产”了。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晋南采访时,也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大队一位姑娘跟本村一位小伙子处于热恋中,而大队党支部书记却强迫该姑娘做自己的儿媳妇,慑于书记的权势和淫威,姑娘和她的父母只好忍辱屈从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了多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落选了。而那个曾经遭到姑娘抛弃的小伙子,出外闯荡,做生意发了大财。他衣锦还乡,特意在老书记家屋前修建起一栋宏伟气派的二层小洋楼,既遮挡了老书记家的采光,又堵塞了院子里的水道。


老书记无奈,央人找小伙子求情调解,没想到,小伙子竟然提出一个无耻的条件:要昔日的恋人陪他睡一晚,他立马拆掉小洋楼。昔日的恋人、如今的老书记儿媳,思虑再三,如果上法院打官司,既耗费时间,又要花不少钱,还不一定能够胜诉。经过痛苦的抉择,她答应了小伙子的报复要求。第二天,小伙子果然践行承诺,吆喝人拆掉了自己刚刚建起的小洋楼。


这两个涉及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真实故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却触发我把二者糅合起来,于2005年创作了一个中篇小说,取名《巧雪》,主题思想反映一个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昔日跟恋人分手,是顺从于权势;如今任他人蹂躏,是屈服于金钱。小说在《三晋都市报》连载,颇受读者关注,后收录于《男人女人》小说集。


平心而论,那时多数大队干部,在政治的大环境下,还是保持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爱社如家的优良品德。然而,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享受到权力的滋味,必然会贪婪权位。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担任《山西日报〉吕梁记者站站长,曾采访到一件实事。汾阳县(现改为市)一位山村党支部书记,任职多年,就是不交权,其秘诀是他从来不在本村培养发展新党员。村庄没有年轻党员,后继乏人,他就没法交班,党支部书记职务一直由他担任。村里一位小伙子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兴冲冲找到老支书家,虔诚地递交上一份入党申请书。老书记当场笑嘻嘻接受下来,连声夸赞,鼓励小伙子努力创造条件,他一定尽力帮忙,培养他早日加入党组织。第二天,小伙子偶然发现,他递交的那份入党申请书,被老支书撕得粉碎,扔在支书家门前的粪堆里。



据说,在山西省的太行、吕梁老区,不少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年迈体弱,上公社、县城开会,需要几名壮劳力用担架抬着才行。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堂是不是一位抱住权柄不想撒手的“土皇帝”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队干部看起来官位不大,手中却拥有很大的权力。社员想入团、入党,需要通过他们;社员想参军,需要通过他们;社员想招工,需要通过他们;社员想推荐上高中上大学,需要通过他们……他们就如同古典小说里的“绿林好汉”,此山是我占,此路是我开,若想此地过,留下买路钱!一些插队落户的城市女知青渴望回城,遭受大队干部的凌辱强奸,绝不是文学作品的虚构。


除此而外,大队干部还凭借权力,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上城里搞副业挣钱;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担任民办教师;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担任“赤脚医生”;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担任村供销社售货员;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到大队企副业单位上班;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担任会计、保管、出纳等职务;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到公社、县企事业单位上班……只要老子掌权,子女亲属就有享不尽的优待和福利。


大队干部的权力享有的好处远不止这些。他们家的宅基地往往比普通社员家宽敞;他们家的房屋往往崭新漂亮;他们的家属不上地参加劳动却不担心少吃缺喝;他们家打墙建房、婚丧嫁娶,前来帮忙的男女挤满门……可怜的社员希望付出自己的苦力,讨得大队干部欢心,遇有机会能给予某些方面的特殊关照。至少,遇事不会跟他们作难,欺负到他们头上。



如此看来,把农村一些大队干部比喻为“土皇帝”,丝毫也不冤枉。之所以会产生一个个“土皇帝”,根源就在于没有民主的土壤,没有法治的监管,没有民众的觉醒。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管理体制变成了党支部和村民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则由全体村民推选,各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当场向村民宣布各项施政承诺,凭票当选。如果上台后干得好,赢得村民喝彩,自然会连选连任;假如没有什么政绩,干不完一届就会被村民轰下台去。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制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贿选拉票等等弊端,毕竟,一人一张选票,已经显露出民主和法制的一线明媚曙光。


2016年12月29日草于凌空书屋

2017年1月2日修改

2018年10月12日再改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冯印谱阅览室

冯印谱:悲伤!我没能当上“红小兵”

冯印谱:一个初中生的"地道战"情结

冯印谱:闹洞房,穷折腾年代的乡村娱乐

冯印谱:在"大锅饭"夹缝中维持生计

对不起你被捕了,你犯有"幸灾乐祸"罪

冯印谱:欢乐又苦涩的乡村庙会

冯印谱:在欢庆"九大"闭幕的日子

冯印谱:农村大牲口的“充公”与“私分”

冯印谱:自留地——公社社员的命根子

冯印谱:我家办过“人民公社的大食堂”

冯印谱:难忘“文革" "恓惶年”

陌路父亲的双重痛

“狗崽子”当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

两张揭批父亲的大字报

陈布雷墓前的遐想

奉化溪口探蒋府

“一打三反”我家被抄

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父亲一生的悲喜剧

母亲的半句遗言

郭慕萍:父亲遗留的那盒没拆封的药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