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丨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当年出逃到台湾后说了啥

老鼠记者 新三届 2019-06-16



周令飞颇有祖父鲁迅之风


没想到,一本三十多年前的书,竟让我乘港铁时坐过了站,以至于大大耽误了与同事约好的打牌时间。  

          

书的名字叫《三十年来话从头》,作者周令飞,身份很特别,是鲁迅的长孙,也是三十多年前一起轰动的新闻事件的主角。


1981年,时在日本留学的周令飞随在日结识的台湾女友赴台定居,引起轩然大波。彼时国门初启,周令飞此举被许多人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逃行为,对此,其父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记述了这一事件给周家带来的困扰。

     

斗转星移,中国巨变。周令飞当年的举动如今早已脱敏,他本人亦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大陆定居,致力于其祖父思想与文字功业的传播。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周令飞当年到台湾的第二年,即出版了《三十年来话从头》一书,此书随即也在香港出版。写作此书时,周令飞才29岁,中国也才刚刚从文革废墟中站起,艰难地摸索未来之路。他在书中回忆成长往事,记述求学、当兵以及做摄影记者的经历,虽然没有深刻的思想,但偶尔也有思考的锋芒闪耀。


作为鲁迅的嫡长孙,周令飞对自己身世、遭际的记录,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档案。  

             

祖父的遗产                               


周令飞出生于1953年。他有一个优越而快乐的童年,但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家庭享有的崇高地位与优越的生活条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带来的。


1949年后,周令飞的祖母许广平先后担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以及作家协会副主席职务。这样的社会地位对应的,是公家配给的一辆苏联制三排式吉姆大轿车、一名公费司机、两名保姆。当时电视在中国是奢侈品,周令飞家有苏制的红宝石电视机。


住宅也相当可观。周令飞上小学二年级时,家里从北海旁的四合院搬到了公家配给许广平的一座高级、半洋式新居。整所院子有三十多个房间,许广平与周海婴的房间都是套间,周令飞与弟弟妹妹都有专用的卧室。

             

周令飞从小受的是精英式的教育。他上的是供高级干部与知名人士子女的幼儿园,幼儿园设备精良,师资雄厚。每个周六,还可以与家人一道去欣赏"内部电影",片子多来自国外。


周令飞小学、中学读的是北京景山学校,这也是一所特殊学校,他的同学中,有茅盾、萧华、罗瑞卿的子女。学校用的课本也与一般学校不一样,三字经、四字文与唐诗等古文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读。


根据周令飞的记述,自己家庭的朋友圈中,最要好的,是周恩来。


1968年,文革闹得正凶时,许广平去世,两个小时后,周恩来即赶到守灵室。他在守灵室中踱来踱去,满脸悲哀、沉重,还不忘问周令飞:“你们学校的‘运动’怎么样了?你参加红卫兵吗?”

  

周恩来骨灰撒在大地上的做法,据周令飞的记述,是受了许广平的启发。许广平在遗嘱中说:“我的尸体,最好供医学的解剖、化验,甚至尸解,化为灰烬,作肥料入土,以利农业。”周恩来与邓颖超表示,日后也要效法许大姐,把骨灰撒在大地上,并且后来果真这么做了。



周令飞与妻子张纯华


        1975年,也即周恩来去世的前一年,他告诉周令飞一家,许广平可能是被害死的,但并没有说出凶手是谁。根据周令飞书中记述,怀疑的矛头指向了江青,后者指挥人抢走了鲁迅的全部手稿,导致许广平急火攻心,死于心脏病。而江青抢鲁迅手稿的目的,是想销毁其中关于她早年从影生涯的评论。


祖父的另一种遗产  

                 

除了社会地位与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还给周令飞留下了另一种遗产,那就是倔强的个性与批判精神。甚至,连“一个都不宽恕”的气质也遗传给了他。


一个细节颇能反映周令飞身上携带的鲁迅基因。


许广平在世时,郭沫若来作客。虽然早年郭沫若写文章酷评过鲁迅,对来到府上的郭沫若,许广平仍十分客气。但周令飞心里却很气不过,他在郭沫若的茶杯里偷偷撒了一把盐。


周令飞的个性中有鲁迅的影子,但其青春期的精神资源却别有来处。他坦承自己对祖父的书看得并不精,对他精神影响最大的,是一个高干子弟。


高中毕业后,周令飞到东北当兵。在一次因阑尾炎住院手术时,他认识了高干子弟赵君。


这位也是军人的赵君因工程塌方而被震坏所有内脏,切掉一边肺、一叶肝、四分之三个胃,脾脏、肾脏都重新修补过。医生宣布,他没有多久好活了。


但是,凭借惊人的毅力与求生意志,赵君不但逃出生天,还争取到美满的爱情。


病床上的赵君与一位同样出身高干家庭的护士感情极深,但理所当然地遭到女孩父母强烈的反对,就连赵君的亲友也告诉他不要“害人”。在女友也打退堂鼓时,赵君写十余页的长信鼓励她。他同时积极锻炼身体。最终,赵君与女孩牵手,他本人康复后当了医生,两人生了个胖娃娃。


赵君的头脑更令周令飞佩服。他读书涉猎甚广,这在当时实属难得。1960年代的中国,各种翻译的言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全被“红卫兵”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不但禁止传闻,连持有都不可以。但在一些高干子弟中,这些书仍旧有市场。


腹笥甚广的赵君告诉周令飞某某书的重点在哪里,重要情节是什么,书中意义何在。周令飞视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赵君为文学启蒙导师。


赵君更是周令飞精神上的启蒙老师。周令飞说,赵君是他见过的最大胆直率的人,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很不满意,很多在周令飞眼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被赵君批评起来就都不对劲了。 


“他这种不妥协、有头脑、不放任的作风,给我极大的启发。”周令飞写道。


中学毕业后,周令飞参军,转业后到《解放军画报社》做摄影记者。这样的人生轨迹在当时令人艳羡,不过,周令飞在书中说,这一切全凭自己努力得到,与家庭背景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父亲周海婴一辈子都是极其讲究原则的人,他到日本后给父亲写信,直指父亲因为太讲原则,其实终生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作为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竟然因为家庭背景不够“红”,文革时申请当红卫兵而不获批准。


祖母许广平的去世,是周家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周家不能再住原来的超大房子了,搬到一个比原来小得多的地方,周令飞与两个弟弟挤在一个房间里,由于放不下三张床,只好用书箱当床脚,自己买木板架在上面,在这种被周令飞称为“克难床”的床上,兄弟仨一住十二年。 


周家在家里会见外宾的权利也被收回了。


家庭的变故,部队大熔炉的历练,特别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形势,让周令飞逐渐觉醒。


“鲁迅的基因”爆发了。他开始拒绝参加各种充斥谎言的学习会,有一次,当编辑组长批评他时,他说:“你信不信现在的报纸?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可以批评我;如果你也有一分不信的话,请你不要硬拉我。”组长闻言无语。


周令飞对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颇具深度的。“今天的‘指令’转眼之间就作废了,明天的‘原则’后天又变成狗屁不如的废话,这种翻来翻去的变化,使得人民多少都有点‘神经质’。大家无法再用单纯的眼光来看人了,无论什么事情,人们都习惯考虑前因后果,计算利弊得失。谈话时一定各备一手,‘坦然相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毛泽东、周恩来、林彪,到底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呢?各种各样的折腾,到底是革命呢,还是权力斗争?书中,周令飞这样问。


周令飞还写道,在日本留学时,他发现,与台湾同学相处,不必高具戒心,精神上觉得放松许多。他为此感到痛心。“中华民族原是朴直而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原是亲切而和善的,十年文革,使人民的性格起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一个人敢于轻易相信对方。”。


他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朴直单纯变为复杂猜忌的情势,已经深入中国人骨髓,是“深入民族灵魂的伤痕”,只怕几代人都无法医好。而这才是中国最大的灾难,中国人民最深的苦痛,也给后人留下最惨的教训。


周令飞还认为,如果祖父鲁迅活到今天,会不会成为旗帜,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样的思考与文字,是不是让人依稀嗅到鲁迅之风?


原载微信公号“老鼠记者”2016-10-15


延伸阅读


都说鲁迅孙子在“啃老”

但这个“老”啃得很有意义



有些人说周令飞这就是在“啃老”,抱着爷爷这棵摇钱树。其实,这种“老”啃得还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鲁迅,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上面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是不是跟鲁迅长得很像?



连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都说:“这是典型的隔代遗传,和他爷爷一样。”这是周令飞与父亲周海婴的合影,确实比父亲更像鲁迅。



周令飞1953年生于北京,从小就性格叛逆,小学时不顾父母的反对,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来又参军,1980年代自费去日本留学,都是跟父亲极力争取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令飞又做了一件更让父亲不能理解的事:跟一位台湾的姑娘相爱,在双方父母都反对的情况下,毅然跟着女友去了台湾,并在台湾举行了婚礼。看看这份魄力,颇有爷爷当年的风采。



周令飞的妻子家是做生意的,开始时生意很好,但后来不幸破产,周令飞因特殊的身份,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台北街头卖爆米花,当年大陆的媒体还报道过,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直到1999年,周令飞回到上海,开始研究爷爷鲁迅,先后创建了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鲁迅文化基金会等组织,每年都举办关于鲁迅的交流活动。



现在的周令飞,担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并兼任国际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鲁迅中学名誉校长、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主席等等十几个职务,已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权威。



在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时,周令飞对记者说:“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应该让我们心中的鲁迅形象回归他的本色: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精神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



周令飞认为:我们对鲁迅的解读不仅要有“鲁研”,更要有“鲁普”,即围绕鲁迅的文化普及来推进。这也是他创立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时所抱的愿望。


有些人说周令飞这就是在“啃老”,抱着爷爷这棵摇钱树。其实,这种“老”啃得还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鲁迅,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百年潮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陈独秀孙女:我上书邓小平重修陈独秀墓

陈独秀晚年:傲骨凛然,

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李辉:1977年,世界聚焦邓小平的复出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蒋介石日记》完整记录西安事变全过程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周恩来亲笔批示逮捕弟弟周同宇

李辉:印尼排华大屠杀与当时的外交风云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徐焰: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

蔡晓鹏:贺龙与李仲公、周恩来的故事

沈志华:中朝关系如何从亲密走向对抗?

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杜灵被造反派枪杀

发动“大跃进”的南宁会议结束

1958年南宁会议毛泽东为何不准录音

郭美春:我在南宁陪毛泽东刘少奇跳舞

邓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詹国枢:我为什么佩服万里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长

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的几次严峻表态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蒋经国:一个亲手终结“蒋经国时代”的人

高华:略论胡绳晚年的思想变化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揭秘1968年《江青文选》流产内幕

杨继绳:罗征启与陈元出国

郑异凡: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告密文化”

"小爬虫"王关戚接踵爬进秦城监狱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吴铭:1949年董时进谏言暴力土改

葛有彦:被当地主子女斗争的副区长

操风琴:杜月笙女儿女婿游苏州

蔡元培: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不当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庞松:胡绳哪些精神应该传承?

陶斯亮: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呀?

周恩来30幅经典图片再现一生华彩乐章

李榕:又见聂元梓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陆伟国: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杨天石:蒋介石五大毛病,

好色打头自恋断后

杨奎松说西安事变:

张学良要拿蒋介石当投名状"参加"革命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王时妹:我与刘少奇三位女儿的结缘

熊蕾:听父亲熊向晖讲那过去的故事

“反潮流英雄”李庆霖的沉浮人生

高华:1940年延安审干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周大伟:共和国首任“立法大臣”王明

周大伟:1976年朱莉娅. 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马波:怀念耀邦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刘家驹:《雪白血红》作者编辑入狱始末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齐心:与丈夫习仲勋相伴58年

习仲勋生前琐忆:一辈子未整过人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