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丨陈独秀后人:我上书邓小平重修陈独秀墓

2018-02-24 陈长璞 /周海滨 新三届

[导读]1980年冬陈松年寻看陈独秀墓地。墓地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后无标记可寻。后来,在当年为陈独秀抬棺的一位叫朱雅盛的老农帮助下才确认了墓地。老农还说,原来有块石碑,1958年被人挖去铺路了。


陈独秀之墓


原题

我上书邓小平重修陈独秀墓


口述│陈长璞  整理│周海滨


陈独秀,被人称为“终身的反对派”: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反对“威权”的后果很严重,环顾他的一生,他创建“中国共产党”却被开除党籍,创刊《新青年》却被诬为“汉奸”,发起新文化却不得最终之“觉悟”,提倡新道德却因私生活被诟病,担当五四“总司令”却在凄苦中客死异乡。


2010年10月18日,安庆,陈独秀出生之地。


陈独秀与《新青年》


秋日里的安庆,已显示出萧瑟之气,与安徽南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个城市被人称为“10年没有变化”。这个安徽省的前省城、开风气之先的沿江重镇,如今只是作为一个三级城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同样淡出视野的还有陈独秀。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里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地位。


长期处于被贬斥地位的陈独秀,其当年生活的陈家老屋被拆毁在预料之中。无论是在北洋军阀时期还是在中华民国期间,哪个时代都没能让这个偏僻的陈家老屋安宁过。


安庆位于长江北侧,而陈家老屋离江边不远,如今老屋遗址已与陈家无关——被自来水厂改修成了篮球场。当地人说,原址上曾树碑将此处介绍为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故居,并没提及陈独秀。

陈独秀儿子陈延年、陈乔年


陈家老屋旁残留有当年陈延年、陈乔年的读书室,当年的气度只剩下破落的气象,出门处便是一个公厕。据说,墙上曾经镶过“文物保护单位”的匾牌,住在文物保护单位里的几家住户当然不乐意,就悄悄地把牌子拆了。


陈长璞回忆说,当年老屋是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有五进三个天井,宅前宅后都有花园,大门楼有一丈多宽,气度非凡。


2010年10月18日晚九点,在安庆迎宾馆,陈独秀孙女陈长璞来到酒店。她说对祖父的事情不想谈,谈父亲可以。这位安庆市文物局原副局长,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对祖父的一切显然还是采取谨慎的回避态度。第二天,我应约到她的住处拿到她撰写的《陈独秀生平传略》和《陈独秀墓的变迁始末》等资料。


陈长璞是陈松年的女儿,陈松年是陈独秀的三子,陈独秀晚年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从安徽大学化学系肄业的他,1950年去窑厂做工人。1979年后,陈松年先后被安排为安庆市和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1990年,沉寂一生的陈松年去世。其子陈长琦、也是陈独秀的长孙,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女儿陈长璞曾任安庆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安庆侨联副主席等职,是家族中最了解爷爷陈独秀的人。陈长璞还有两个姐姐,分别为陈长玮、陈长玙。


陈长璞自从知道爷爷是陈独秀后,就有意搜集关于陈独秀的资料。“文革”初期,当陈松年得知女儿搜集陈独秀资料时,便暗中告诫女儿说:“你爷爷的事,是国家大事,自有国家来搞,你别插手!”陈长璞并没有听父亲的。她把收集到的资料藏在单位。


幸运的是,现在,无论是陈独秀的后人还是公众,对陈独秀的认识都不再狭隘了。在陈独秀墓边,总会莫名地多出一些鲜花,献花者不知是谁,但是他们对陈独秀有着发自内心的敬意。


文革后,陈氏后人在被砸烂的独秀墓前


■ 父亲陈松年迁墓


1938年7月2日,爷爷乘民权轮入川抵达重庆,来接的人很多,有高语罕、张恨水等人。十余天之前,父亲陈松年已经先期抵达重庆。先住在重庆上石板街,北大同学会委托罗汉照顾陈独秀。8月初,应同乡及日本留学时同窗好友邓仲纯之邀至江津,1939年1月迁居邓仲纯开设的医院。翌年迁居江津县偏僻的山岗鹤山坪石墙院。(据杨明兴回忆:“陈独秀两口子住进石墙院,是我父亲杨庆徐特意去请上门的。我曾祖父杨鲁丞是光绪特科贡士,对经史有一定研究,还写了好几部书稿。国学大师章太炎1918年初到重庆时,我曾祖父曾带着书稿到重庆请教,谁知章太炎随便翻了翻,竟批了‘杂乱无章’四个字,气得我曾祖父吐血,回江津后不久就去世了。我父亲仰慕陈独秀的大名,便去请他来石墙院,为我曾祖父整理遗稿。”但《陈独秀大传》作者任建树对此说法存疑,因为“陈独秀还要付房租”,“从100多封的信里,也从未提到整理杨著之事”。)


1942年5月27日晚9时40分,爷爷病逝。(1942年5月12日中午约12时,陈独秀又像往常一样,用水泡制蚕豆花茶水,饮用半小杯后腹胀。蚕豆花泡茶水偏方是医生介绍的,据称喝了可治高血压。但陈独秀所用蚕豆花中,有部分已经发了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成黑色,味道也不正。原来蚕豆花采摘时曾遇雨,晾晒了好几天才干,因此中毒。第二天清晨,陈独秀抱病写下“最后的政治意见”的最后一篇文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同日,有朋友来访,午餐食用四季豆烧肉过量,夜不成寐,至午夜呕吐,吐后稍缓。至17日,头晕目眩、多次昏厥。第二天,陈独秀派人去找何之瑜和邓初,他们两人以及陈松年赶来探视。如此挨到23日,有江津的两位西医前来出诊,“施行灌肠,大便得通,然病情仍未少减”。至此,陈独秀自知来日无多,至25日,他交代遗嘱。1942年5月27日中午,陈独秀陷入昏睡,强心针和平血压针均无效,至晚上9时40分,陈独秀逝世,终年64岁。潘兰珍、陈松年夫妇、孙女长玮和长玙、侄孙长文、何之瑜、包惠僧都围在了陈独秀的身旁。弥留之际,陈独秀嘱咐潘兰珍“今后一切自主,务求自立”。)对于这些详细的过程,我不是很清楚。

陈独秀、瞿秋白等在一起


父亲陈松年回忆说:“潘兰珍待我父亲很好,在父亲的晚年全靠她料理服侍。她平时在家很少言语,做事勤快利落,不愧是个工人出身。我们家人对她也很尊重,我们尊之为母,我儿辈呼她二奶奶。我祖母称她二娘子。”(1939年上半年,周恩来曾派朱蕴山去四川江津看望陈独秀,劝他到延安定居。陈独秀怅然道:中共的党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大钊死了,延年死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还说,他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不愿丧失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和言论自由。(朱蕴山:《关于陈独秀的几点回忆》)


6月1日,爷爷的灵柩从距江津县三四十里外的鹤山坪,一直抬到县城大西门的外鼎山山麓桃花林邓氏康庄。安葬在康庄。墓地及安葬均由江津名绅邓蟾秋叔侄赞助,碑文:“独秀陈先生之墓”。碑文系先祖亲戚葛康俞书。


我们祖籍系安庆市怀宁县白泽湖乡沈家店陈家剖屋,爷爷出生在安庆市城北后营。遵爷爷遗嘱,父亲陈松年于1947年5月,将先祖灵柩启运至家乡,也于同年6月1日下葬,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冢。碑文“先考陈公仲甫之墓”。


父亲在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1947年2月(指农历二月——笔者注),我到江津办理运先父的灵柩,先雇了一只小木船,把灵柩运到重庆,再托重庆浙江会馆迁运。我在会馆办完了手续,最后要在灵柩上刻上先父的名字和接收人的姓名。我不敢在灵柩上刻‘陈独秀’三个字,怕在迁运途中引起麻烦,只好刻上先父科考的名字‘陈乾生’。先父灵柩运抵安庆后,我根据生母临终时的嘱咐,将先父、生母合冢于北郊叶家冲,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立了个碑,刻上‘陈乾生’的名字。”每年清明节,父亲都带着儿女去扫墓、祭祀。

文革后修葺一新的独秀墓地


■ 我两次上书中央


第三次修墓是在1979年,这年10月7日是陈独秀诞辰100周年。安徽省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批示,陈独秀墓可以家属的名义修一修,立块碑。1980年由安庆市文化局出资200元,简单地进行了修葺,请几位农民挑些土将坟抬高一些。在原碑不存的状况下重立了碑,碑文:“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并以先祖的四个儿子名字而立。碑文为安徽省书画院葛介屏书。(帅文洁在《百年潮》撰文:1980年冬,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君等人与陈松年谈及陈独秀墓之事,相约一同到山上去寻看墓地。墓地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已成平地,前前后后杉木成林,无标记可寻,怎么也找不着。后来,在当年为陈独秀抬棺的一位叫朱雅盛的老农帮助下,他们找到地点并认出陈独秀的楠木棺材,才确认了墓地。老农还说,原来有块石碑,1958年被人挖去铺路了。)


这就是相隔33年后,陈独秀墓的第三次修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过去常说十次路线斗争,现在应该怎么看?彭德怀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刘少奇同志这一次也不能算了。这就减去了两次。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团。陈独秀,还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这三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


第四次大修是由于我们后代给邓小平写了封信,其中一点就是关于墓地之事。邓小平亲自批示:对陈独秀墓可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重修,并望报中央。安庆市政府先后拨款2万元进行了修葺。碑文只有“陈独秀之墓”这五个字,由安徽省书画院张建生书。陈独秀墓园得到了重修和扩建,也竖立了“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这一次,墓身砌上水泥,但坟顶却未封,依旧黄土朝天,寓意盖棺而论未定。


1994年又经国家文物局审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第五次修墓也是因为我们后代及叶尚志先生先后上书中央,1998年曾庆红、李铁映对此做出批示。同年11月,中央办公厅督查局正局级督察员刘国能、羿福珍到安庆就批示办理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安徽省政府于1998年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努力,1999年底国家文物局及安庆市政府共计拨款130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由占地200平方米,扩大至1058平方米的二层墓台的墓地。碑文是集的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的字。


2005年至2007年,在安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关注下,倡导市、县各级部门及党员捐助一千余万元,扩建了目前较为有规模的墓园,并竖立了先祖的铜像。


除第一次、第二次外,以后四次修建,我因为工作关系,都全程参与了。

安庆独秀园。


文章获作者许可转载,图片选自网络



百年潮

陈独秀晚年:傲骨凛然,

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李辉:1977年,世界聚焦邓小平的复出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蒋介石日记》完整记录西安事变全过程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周恩来亲笔批示逮捕弟弟周同宇

李辉:印尼排华大屠杀与当时的外交风云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徐焰: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

蔡晓鹏:贺龙与李仲公、周恩来的故事

沈志华:中朝关系如何从亲密走向对抗?

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杜灵被造反派枪杀

发动“大跃进”的南宁会议结束

1958年南宁会议毛泽东为何不准录音

郭美春:我在南宁陪毛泽东刘少奇跳舞

邓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詹国枢:我为什么佩服万里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长

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的几次严峻表态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蒋经国:一个亲手终结“蒋经国时代”的人

高华:略论胡绳晚年的思想变化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揭秘1968年《江青文选》流产内幕

杨继绳:罗征启与陈元出国

郑异凡: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告密文化”

"小爬虫"王关戚接踵爬进秦城监狱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吴铭:1949年董时进谏言暴力土改

葛有彦:被当地主子女斗争的副区长

操风琴:杜月笙女儿女婿游苏州

蔡元培: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不当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庞松:胡绳哪些精神应该传承?

陶斯亮: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呀?

周恩来30幅经典图片再现一生华彩乐章

李榕:又见聂元梓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陆伟国: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杨天石:蒋介石五大毛病,

好色打头自恋断后

杨奎松说西安事变:

张学良要拿蒋介石当投名状"参加"革命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王时妹:我与刘少奇三位女儿的结缘

熊蕾:听父亲熊向晖讲那过去的故事

“反潮流英雄”李庆霖的沉浮人生

高华:1940年延安审干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周大伟:共和国首任“立法大臣”王明

周大伟:1976年朱莉娅. 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马波:怀念耀邦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刘家驹:《雪白血红》作者编辑入狱始末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齐心:与丈夫习仲勋相伴58年

习仲勋生前琐忆:一辈子未整过人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