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征,北京市25中学毕业,69年到延安县枣园公社候家沟大队插队。后分在延安城区绿化管理处,延安县川囗公社工作。1984年回京在北京市畜牧局工作至退休。
赵美华,北京市70中学毕业,69年到延安县川口公社陈家坬大队插队。后去西北农学院上学,1977年毕业,1979年回京在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至退休。
在这除夕之夜,我流泪给您写信。首先给您拜年,并向延安乡亲们问好。我是当年赴延安的北京知青,插队在延安县枣园乡侯家沟村、至今已经四十三年过去了,虽然我早已回到北京,但数十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延安的发展,关心着延安人民的生活,关爱着我插队时村庄里的乡亲们,虽然我在延安没有任何血缘亲属,但延安一直是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是延安人民把我们从不懂事的十几岁孩子,抚养长大成人。延安乡亲们都是我们的亲人。因此我数十年来一直与插队乡亲们保持着各种联系,他们生活的每一步改善与提高,都是我们知青最喜闻乐道的事情。今晚除夕之夜,我再次和村里乡亲们通电话,给他们拜年问好,也因此引发出我连夜给您写这封信的缘由。事情还得细说。当年抗战时期的原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在离开延安时,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罗凤英,寄托给一家老乡抚养。这是将军留在延安唯一的亲生骨肉。后来将军战(病)死沙场(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描写罗炳辉将军参加革命戎马生涯的事迹),没能再回到延安见到自己的亲生女儿。将军女儿长大后,十几岁就嫁给了我插队的村里农民尚洪恩为妻。六十年来一直没有再离开候家沟,如今已经七十五岁了,她的一生饥寒交迫含辛茹苦,抚养了一大家子几代人口,但全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儿孙们没有一个走出山沟、离开农村、离开庄稼地的。现如今只有一个最小的孙女,叫尚晓容,有幸在前年大专毕业,是学医学专业的。这是她整个家族中唯一一个有较高文化的后代,按辈分,她是罗炳辉将军的重外孙女,也是将军七十五岁的女儿极其疼爱的最小孙女。但尚晓容大专毕业至今,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新年初始,延安地方劳动人事部门招收新职工工作即将开始,各个部门单位都有不同的招收指标。这个女娃娃应该符合招收的条件,有条件可以参加报名应聘。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就像一条鸿沟阻挡在将军的女儿、七十五岁老人的面前。娃娃不愿让不富裕的家庭再次走入贫穷,但老人又极力想让这唯一有文化的孙女走出农村去,哪怕能当名乡卫生院的医生也好。十几二十万元的“潜规则”,将会使这个温饱有余的农村家庭,重新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而且万一事情没有办成,有可能就会要了罗将军遗留下的女儿性命。罗炳辉将军为党为国为人民战死在沙场,他寄托给人民抚养的女儿,不该再为今天的“潜规则”去流泪、去丧命。我一生不爱求人,如今已经六十有二,但为了这件事,我彻夜难眠。在这里我恳求您,在百忙之中,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助。看在罗炳辉将军是为党为人民打天下而死的份上,看在我一个北京老知青怀念感恩延安乡亲的份上,请求您,稍微帮助他们一下吧。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和帮助,罗炳辉将军在天之灵,会感谢您的,我这个北京老知青入土之前,也不会忘记您。随信附上:罗炳辉将军生前战场的照片和他的女儿、古稀老人的沧桑现照。
将军留在延安的女儿罗凤英(中)与老伴(右)和家人照老知青秦征流泪写于
2012.1.23除夕之夜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北京知青网站长兼总编姜成武当即表态,全力支持秦征的这一举动,并且马上安排人与延安市宝塔区区委区政府领导进行联系。而延安市宝塔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了解了此事后,极为重视,并马上派人去尚洪恩、罗凤英一家详细了解情况。在枣园镇党委镇政府的协助下,经过认真审核和确认此事属实后,宝塔区区委区政府领导当即决定,一定要把此事认真处理解决好,以不负革命先烈后人和人民群众与北京知青的呼吁。就这样,在延安市宝塔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亲自过问下,除了及时派人代表区委区政府给尚洪恩、罗凤英一家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外,过了仅仅一个月后,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将尚晓荣正式安排在枣园医院上班,从而使这一困扰尚洪恩、罗风英一家几年来的大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罗将军的外孙女尚晓荣(右)参加工作与作者赵美华留影当这一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所有了解和知道这一情况的北京知青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赞扬说,延安市宝塔区区委区政府,真正体现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精神!为此,北京知青网决定,为了表达北京知青对延安市市委市政府以及宝塔区区委区政府的感谢之意,特委派出以姜成武总编、冯启安副站长、及秦征、赵美华夫妇(二人均为原下乡插队在延安的北京知青)等人,与当年插队知青、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丁巨元赴延安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将对此事进行详细的采访与后续报道。向罗凤英夫妇赠送字幅。右2罗凤英,左1姜成武,左2秦征,右1赵美华这篇文章,是我先生亲笔写给延安宝塔区委书记的。并且得到了区委书记的回信。2012年5月初,北京知青网一行五人赴延安表示诚挚的谢意!并由区委负责人牵头,一同来到延安宝塔区枣园镇候家沟村,看望罗炳辉烈士的女儿罗风英一家人。赵美华提供
我十几岁在延安农村插队时,认下了一个村里的干哥哥,后来才得知:干嫂子竟是罗炳辉将军战争年代留在延安农村的亲生女儿。这一家子贫困交加了一辈子。虽然我和他们在村里来往了三年,但我连在他们家一顿饭都没有吃过,因为他家里孩子多太穷了。到我离开村里四十多年后,他们也都老了。可这一家人生活还是不富裕。在2011年,我那苦命的干嫂子托我给她唯一有文化的一个孙女,找个正式工作。因为只有这一个孩子上了大学,毕业了,还是学医科的。但他们全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门路,要想找个正式工作,那可是天方夜谭。于是我在延安托人找关系,终于在年底得知延安宝塔区卫生局有十个招工的名额。但一个名额要二十至二十五万块的好处费。我跟千里之遥的大嫂家说了具体事宜和钱数。她们考虑了好些日子,最后在2012年腊月三十晚上来电话,答复我说孙女工作不找了,就在家当农民了。因为凑不出那二十万块钱的好处费!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放下电话。大哭了一场。直坐到天快亮时,我流着泪,提笔给延安宝塔区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里大骂当权官僚忘恩负义,革命先烈打下天下,他们坐天下的就没有一点良心吗?!对得起死去的那些为革命冲锋陷阵的亡灵吗?——好歹我那干嫂子还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遗留在延安的亲女儿啊!我的信大年初一发出后。延安地方政府调查了半天。终于认可了我干嫂子是烈士子女的身份。是罗炳辉将军的亲女儿。后来延安的区委书记给我回了信。表示他们工作没有做好。于是我当年插队村里干嫂子的孙女,工作问题很快解决了。我那苦了一辈子的老嫂子也有了烈士子女的抚恤金,还给吃了低保。看病也给报销九十五了。后来,我们专门去了延安,感谢给我解决老嫂子问题的区委书记领导们。再后来,给我解决问题的那个区委书记被提拔到了延安市委。但我依然感谢他,感谢共产党反腐纠错!因为这样,才没让我村里那苦命的干嫂子家出那二十五万!
我父亲罗炳辉的
婚姻和子女
2014年1月14日晚8点,我正在看书,突然接到老友赵金川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原来,他听说我父亲还有一个女儿留在延安务农,由于她生活有困难,有人准备援助,先找我核实一下情况。我告诉他:“在延安务农的刘凤英不是我父亲的女儿,是我父亲的前妻杨厚珍与伤残(没有右臂)老红军刘正明的女儿。”金川听后焦急地说:“你要把这些情况写出来,否则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了。”
放下电话,我马上打开电脑在网上搜索,发现延安市宝塔区政府在2012年就认定刘凤英是罗炳辉的女儿。面对与我父亲婚姻和子女有关的事,揭开“尘封历史”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01
要说清楚这些事,必须从我父亲的一生经历说起。
我父亲罗炳辉(1897-1946)是云南省彝良县人,汉族。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中央军委认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以他为原型。我父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位穷苦农民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领导吉安起义,参加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创建时期,他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荣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时期,他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该军团是唯一先后隶属于一、四、二这三个方面军的军团。
父亲参与领导创建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一直延伸到日伪“首都”南京附近,在日伪的“卧榻之侧”英勇战斗了六年。他发明了专门对付日军的“梅花桩战术”;他是著名的神枪手,拔枪打飞鸟,百发白中;他爱民如亲人,群众称他为“罗青天”;他练兵极其严格,使部队攻必克、守必坚,使淮南根据地成为华中敌后最稳固的抗日根据地。直到今天,他的传奇故事仍然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广为流传。
我父亲的感情和婚姻经历也有传奇色彩,只是碍于隐私等问题,很少为人所知而已。
我父亲虽然在旧军队中当兵、做官十多年,而且一度身居要职,但是,他“吃喝嫖赌”一样不沾,特别在对待男女问题上极为严谨,这一条在滇军中非常有名。这里不妨引用我父亲亲笔撰写的自传里写的两件事,来作说明。
第一件:1921年初,滇军顾品珍起兵反唐(继尧),我父亲跟随唐继尧逃往香港,任副官。“有一师长的小老婆在香港同唐继尧住在一起,她很喜欢我,但我一切银钱物件坚决不收,她要我和她到上海去过日子,当时有参谋副官也劝我,要与她弄好关系,主要是能骗到钱,他也享受一部分。我不同意,他便责骂我蠢,他又遇不到这样的好事。”
罗炳辉故居
第二件:1922年初,我父亲伙同三人,到广西桂林投奔孙中山。在路过贵阳时,同行的三人找一老妇联系妓女。“老妇就把女子带来,这女子羞得面红耳赤,不说话,坐立不安,因痛哭双眼红肿,愁容满面,一看就知道迫不得已。在老妇的诱劝下渐有笑容,说了自己的遭遇。当时同行的三人都神魂颠倒了,多方买好这一女子,但这女子对他们很冷淡,只是愿意亲近我,他们三人见此就要离开,说让罗为好。我不肯,但女子不肯放我。他们离开后,我又和这女子谈了一二小时,女子要和我吻抱,我当时也确实有些动心,但道德良心告诉我不能这样做,而是应该帮助这个女人逃出虎口,让他们夫妻团圆,就给她五十大洋,叫她离开这里去找丈夫。和我同行的三人都说我是傻瓜,但旅店中的客人都说我是一个有为的正直青年。”
以上这两件事,在滇军故旧中影响很大,父亲的正直、善良和坐怀不乱,被袍泽们传为美谈。不难看出,罗炳辉不仅不是那种花心的男人,而且是少有的正派男人。
罗炳辉与女儿罗镇涛
我父亲先后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李桂秀是云南彝良人,与我父亲育有一子罗代勋(1913-1950)。父亲自从参加滇军后,再也没有回去。罗代勋于建国初冤逝。
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杨厚珍(1908-1977),江西瑞金人,与我父亲育有一女罗镇涛(1929-1983)。1937年4月经毛主席批准与杨厚珍离婚。
电视剧中的女红军杨厚珍形象
父亲的第三任妻子张明秀(1918-2011),四川广元人,在延安经何长工介绍认识,1937年9月经毛主席批准结婚。与我父亲育有一子一女。一子就是我。
我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杨厚珍是瑞金县城一位米商的女儿。在1929年我父亲领导吉安起义之后,她参加了革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杨厚珍作为亲属参加了长征。长征中,我父亲在红九军团,杨厚珍在中央纵队,他们始终没有见过面。红九军团(后改名红三十二军)先后隶属于一、四、二三个方面军,到达陕北已经是1936年10月了。在长征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没有见过面。
女红军杨厚珍
1935年10月,杨厚珍随着中央纵队,早我父亲一年抵达陕北。为解决伤残红军的治疗问题,中央卫生部创建了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因为杨厚珍长征中负伤(三等残废),被安排在医院医治休养。在医院里,杨厚珍与医院的指导员刘正明产生恋情。1936年12月他们的女儿刘凤英出生。
当我父亲到达陕北,得知杨厚珍正在医院里生孩子,马上火冒三丈,拔出枪要到医院找杨厚珍算账。后经周恩来、朱德做工作,我父亲才作罢。1937年4月经毛主席批准离婚。他们离婚的事,在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罗炳辉年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中有记载。
女红军张明秀
后来,老战友何长工(原红九军团政委)介绍我父亲认识了延安抗大第三期的红军学员张明秀。他们于9月在延安结婚。
1939年4月19日,罗炳辉和张明秀在新四军云岭军部。叶挺摄
2010年4月的一天,有一位莫娴女士来访,她说是杨厚珍的孙媳妇。她说,她的公公刘钢夫是杨厚珍与罗炳辉的孩子。我问她刘钢夫的生日,她回答:1938年3月。我当即翻开《罗炳辉年谱》,告诉她:罗炳辉与杨厚珍于1937年4月离婚,所以,刘钢夫不可能是罗炳辉的孩子。
其实,事情本身并不复杂,是人为搞复杂了。在云南,早在1991年,原中共彝良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升华就在《昭通文史资料》第6辑发表的文章中写道:“长征开始后,罗炳辉夫人杨厚珍随中央纵队行动,二人未能见面。长征途中杨厚珍负伤,军医刘正明为之治疗护理,二人便有了恋情。到延安的罗炳辉挽回无效,只好离婚分手。”杨升华1979年参加了彝良县组织的到各地的访问与调查。
罗炳辉、张明秀与儿子罗新安、女儿罗鲁安、女儿罗镇涛(后立者)
我认为,刘凤英虽然不是罗炳辉的女儿,她也是两位老红军的女儿,应该得到照顾。
我父亲罗炳辉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把名誉看得如同生命一样的重要。他的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在旧军队时期就已经极为罕见。参加革命并且成为红军高级将领以后,他更加严于律己,这一点是有口皆碑的。在父亲逝世多年后,竟然出现了“孩子问题”。我作为他的儿子,有责任出面澄清。
2020年6月7日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百年潮
蔡晓鹏:追忆张恺帆伯伯
百年党史的三座丰碑
毛泽东起家的部队: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前传
毛泽东是怎样以“内参治国”的
陈独秀出走北大与缺席"一大"之谜
陈独秀的晚年由谁供养
陈独秀晚年:傲骨凛然,
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陈独秀晚年如何看待苏联
1939年胡宗南戴笠密访陈独秀
陈益民:萍乡山明村张国焘故居
蒋鼎文力助张国焘"脱共"真相
张国焘:从"学运领袖"到"反共强人"
1950年代张国焘三次欲回大陆
周佛海:建党脱党反共叛国的投机者
刘仁静妻子史静仪的爱情与信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