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历
本文作者
蒋子龙,1941年出生,河北沧县人,中专学历,作家,编审。1958年参加工作,1980年代以《乔厂长上任记》等驰名文坛。曾任全国作协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
绅 士
我有一友名新华,天赋惊人,年少时偏赶上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特殊时期,遵父命竟能背诵下来整本的《新华字典》。后来成为编剧,写过一些曾轰动一时的影视作品,也是第一个获得过美国戏剧奖的中国剧作家。1999年初秋,上海派出一个豪华的电影代表团访问台湾,团长是谢晋,团员有孙道临、张瑞芳、秦怡等等十几位声名赫赫的电影界泰斗级人物,团中唯一的电影编剧就是新华,可见其创作成就及影响力。此文要谈的是他向我讲述的在台湾的一次历险感受。或许是这些人物的分量太重,无论来去动静都小不了;或许是台湾影迷热情过高,团里大部分电影界大明星在三四十年代已是星光烁烁,中年以上的台湾人应该会熟悉他们、想念他们,他们的来去所引起的轰动自然非同一般。在他们将要离开台北的最后一个夜晚,准确地说是当天凌晨,台湾发生了半个多世纪来最大的地震,通称“9·21大地震”,震级7.3。代表团的成员都住在酒店的十层楼以上,大楼摇晃剧烈,有顷刻就会坍塌之感。新华从床上被摔到床下,立即清醒,意识到是地震,而且是强烈的大震,在摇晃中穿着睡衣就跑出门外,没敢乘电梯,经楼梯从16楼跑到下面的酒店广场上。周围还一片空荡荡,他是第一个逃生出来的人。紧跟着跑到广场上来的,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各围着一条大浴巾。待到有服务生来到广场,美国小伙子从浴巾内掏出钱包和房卡,从钱包里抽出三百美元,连同钥匙牌一同递给服务生,希望他能上楼拿出他们的衣服和行李。服务生犹豫一下,决然地接过美元和钥匙,转身又跑进大楼。这不能说全是美元的作用,还有为客人服务的精神并未被大震震垮。当时还有余震,在广场上都听能到从大楼里发出的唧哩咣荡的声音,也不断有客人从楼里逃出来。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服务生两手推着两个行李箱,腋下夹着大包小包的衣物从楼里出来了。美国夫妇称谢不已,当众穿好衣服,推着行李箱打车去了机场。这应该是一对经常旅行、处变不惊的夫妻,慌忙中逃生可以不穿衣服,却不忘带上钱包和房间钥匙。新华好学,却不免心中惭愧,自己倒是跑了个第一,除去房卡却什么也没带出来。酒店大楼显然已经疏松,门窗破碎,楼角倒塌,楼外的附属物被撕毁,整幢大楼已摇摇欲坠。楼内没有受重伤的客人们,似乎也都逃出来了,上海电影代表团的成员中只剩下87岁的刘琼还没下来。大家十分焦急,尤其是团长谢晋,他深知刘琼性格沉稳,但大家等待的时间之长,似乎早已超过了他沉稳所需的时间。刘琼自三十年代成名,电影、话剧演过无数,近几十年还演过名震一时的《海魂》《女蓝五号》《牧马人》,导演过《51号兵站》《阿诗玛》《李慧娘》等等,是新华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自己又是团里最年轻的,想学酒店服务生上楼去看看刘琼,但不知他住在几层几号?住房登记表在团长屋里,没有带出来,在大震的慌乱中,人们谁还记得准别人的房间号?渐渐天已大亮,团长让新华去求助酒店服务员,查找刘琼的房间号,然后上楼去找。就在此时,刘琼老先生腰身笔直,手里拉着轻便行李箱,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西装领带收拾得整整齐齐,连脚下皮鞋竟然都擦得锃亮……八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仍然气韵俊逸,独具风标,一副“湿衣不乱步”的从容神态,缓缓从余震未息的大楼里走出来。一时间广场上的人都在看着他——这种魅力,要经过怎样的命运和时间的磨砺,才能焕发出来?这场大地震简直就是为他此刻的出场做铺垫……电影团的人拥上去,有庆幸的,有欢跳的,有抱怨的:“我们都快急死了,你老先生竟然还有心思倒饬得这么漂亮?”刘琼似抱歉地微微一凛:“我母亲告诉过我,人在临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收拾整洁。”——原来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并没有惊慌失措的先想到逃命,仍然行止有度,从容不迫。
(本文摘自蒋子龙著《人世间笔记》,作家出版社2021年出版。)
地震记忆
岳中琦:亲历地震,
我选择北大地震地质专业
韩立新:我亲历的几次中外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