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王琳:兵团流行“出血热”,我们从黑龙江转插山西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作者2010年工作照


王琳,生于天津,1959年天津师范一附小学习,1965年天津实验中学上学。1969年赴在黑龙江兵团上山下乡;1976年初山西省临汾地区侯马一中工作。1978年3月山西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任职天津社会科学院,2012年退休。职称为副编审、研究员。出版有三本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各级奖项20多项。现为文化旅游部专家库成员、市政府智库成员。

原题
我所经历的文革、
上山下乡和1977高考




作者:王琳


 

谨以此文献给1977年奋斗在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献给毕业后辛勤奋战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同窗好友!也献给我生死相依的兵团战友。 

——题记

 
一、文革风暴中的“那些事”
 
我生于天津,津城是我的故乡。这是一座有温度、有记忆的城市。在近代,她发展成为具有发达“市民社会”特征的工商业城市。在此我接受了人生的初始教育,优质的教育让我受用终生。

1965年,我考入天津师院附中(现实验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是杨宗式老师,一位亲切的老太太,整日笑眯眯地,给我们教授数学课;教英语的是王胜男老师,顾名思义,她“争强好胜”,教学颇为严格。记得学习仅进行了一个多学期就停课了,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中国。此时同学们开始“议怪事”,高中楼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为幸福而战!”同学们认为,这个“幸福”是“资产阶级”口号,要涂掉,很快便付诸行动,随后“幸福”标语消失了。校长李莉当然是“走资派”,被揪出来弯腰低头、挂牌子批斗。多年后我开会遇见南开大学谢老师,闲谈中得知她的妈妈就是我的中学校长、被批斗的“李莉”!我大为惊讶,遂预定了时间赶去她家看望当年的女校长。时过境迁的她风骨依然,但已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改革开放后,李莉校长兴办了民办“克瑞思”学校,革新课程,重视外语教学,开风气之先。

再有记得很清楚的是批斗袁世凯后代“袁复”老师,他教授高中物理,据说是袁世凯的孙辈,那时有人揭露出他的“号”叫“洪宪”,这不是要“复辟”“洪宪帝制”吗?他遭到一次次的殴打。后来我们上山下乡,他的境况不得而知。

教授英语的王胜男老师多次遭到批斗,她挂着“牛鬼蛇神”的牌子,倔犟至极,从不低下“高傲”的头;严格的教学风格得罪了一些学生,文革中都化作了侮辱和毒打。有一年我回津探亲,在路上偶遇王老师,此时的她腿已经跛了,头发黑白参半,已不复当年“师道尊严”风采。此时我的心情难以言说。

在文革中,我的班分裂成三大派,革干子女红卫兵一派,工农子女红卫兵一派,可以教育好的“臭老九”子女和家庭有问题“要改造”的子女不能加入红卫兵,同属“红外围派”和“观斗派”。初一文革前我任班委,由于出身是“臭老九”,我被划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行列。那时我曾幼稚地认为,通过“狠斗私字一闪念”,我可以升华为“红色接班人”,这一幻念很快被现实打破。文革期间初一一班派系之间产生的裂隙至今难以抚平,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原本优秀的中学教育,早已崩溃不成体系,最发达的是写“大字报”,很多人因此练就一手好字。

“文革”培育出激进的“左派”学生,他们为所欲为,成为打破“师道尊严”和“温良恭俭让”传统的急先锋,毫无规矩方圆可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出身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培育出“张扬”和“自卑”的畸形人格,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1969年冬,摄于五师49团团部礼堂

 
二、上山下乡之兵团往事
 
从1966-1969年,学校教育极不正常。1968年12月21日,中央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1969年5月的一天,我们得到了“上山下乡”通知。当时的老初一到老高三,一共六届,统称为“老三届”。老三届名称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称谓,含义极深,不仅代表了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人,更承受了中国历史一部分深重的苦难。当时全国“老三届”约有1000多万人,上山下乡全部“连锅端”。

当时恰好我家二姐老高三,哥哥老高一,我是老初一,横跨六届,因此都要上山下乡。此前1966年文革前夕,二姐已准备参加7月初高考,但6月文革爆发,高考停摆。1968年,二姐与高三同学去往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即地图“鸡头部位”的北安县,功课极好的二姐被分配去养了鸡。她后来回家探亲说话声音高亢,据说是“跟鸡在一起”的结果。我那时听从父母亲的安排,办了手续随同哥哥学校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奔赴“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接受北国生活的洗礼。

兵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分为六个师,分别赋予“建、设、钢、铁、边、疆”代号,分布在漫长的东北边境线上,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每个师下设若干团(据载有69个团),团以下设置连队;团一级干部为现役军人,连一级干部以有水平的当地干部为主。建设兵团的任务是在和平时期垦荒拓土,建设“北大荒粮仓”;战时即为预备役,随时参加战斗。据“北京黑龙江知青网”载,“黑龙江兵团职工和战士总计57万人,配备解放军现役干部2978人,非现役干部31414人,连同职工家属在内,总人数达118万人”。

我去的兵团五师49团代号为“边字505信箱”,地处松嫩平原,地域辽阔,一望无际。我们49团有十三个连队,一至十一连为农业连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十二连为工程连,十三连为工副业连,我所在的修理连为团部直属连。农业连队一般由100多人左右的知青构成,知青来自京津沪哈齐五大城市。据推算,仅我49团知青大约就有1500人之多,一个师大约就有近1.5万知青。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我被分配到修理连修理拖拉机。修理连分为三个排,一排加工拖拉机零件,有车、钳、铣、刨等工种,二排修理发动机,三排主要是浇铸翻砂零件;当时我们连队还加工过步枪的撞针。那时建设兵团用的都是前苏联的“康拜因”收割机和东方红54拖拉机。大地被防风林带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一到春天五六月份,蓝天,白云,麦浪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连队指导员徐炳山温雅而平易近人,常常在开会学习时给大家唱“蝶恋花”,真挚动人;连长李广吉个子不高,极具人格魅力,作风彪悍而粗犷。二排长王义军为烈士子弟,是连队团支部书记,对知青很好,经常做鸡蛋酱送给我们吃。我开始时在二排修理拖拉机发动机气缸,后连长看我“孺子可教”,便调我到一排铣床上,做最核心的铣变速箱齿轮等工作。

知青们刚到北大荒,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工作完毕下班后有打篮球的,有练双杠的,有写家信的,挺惬意的。生活无虞,工资32.5元,吃饭不付费,钱用于购买生活用品和回家路费。最重要的学习是念《人民日报》“社论”,最重要的教育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最大的娱乐活动是唱“样板戏”。后来开始写文章搞大批判,主要批判“唯生产力论”。工作之余连长经常带领知青们到处打篮球比赛。

其时,刚刚组建不久的生产建设兵团,所面对的是知青大规模短时间集中、生活配给准备不足、漫长寒冷的冬季、基础设施欠缺等艰苦的现实。故刚到北大荒的前几年,需要过一些难关。

首先是过极寒天气关。北大荒地阔人稀,冬季漫长,一年中有八九个月是寒冷冬季,白天就零下20多℃,夜晚零下30多℃;到处白雪皑皑,屋里有熊熊燃烧的大炉子,依然不能解除寒冷。为了安全,车间规定工作不许戴手套,光着手摸拿大铁疙瘩,一直凉到心里,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后来车间由大油桶炉子改进为土暖气,初步解决了冬天机床润滑油凝结的问题,我们也稍稍暖和了一些。

那时,松嫩平原流行一种地方病——“克山病”,类似感冒,此病不能找西医看病,一输液就“死翘翘”。我陆续得过两次克山病,找当地土医生王老太号脉后,用消毒后的缝衣针将嘴里的血泡挑破,或者在前后心划“十字”拔罐子,身体很快恢复如初。修理连知青宿舍没有火炕,因为不是农业连队,没有烧炕的秸秆。晚上睡觉常用暖水袋焐脚,“水漫金山”是常事;春天一看棉褥子脚底部分冻在了墙上一点不稀奇;水是从井里用辘轳打上来的,冬天如果不戴手套摇辘轳,手是要沾掉一层皮的;冬天一出门就冻到“脑仁”里的感觉至今难忘。

第二是过生活关,食堂经常做东北“大碴子饭”,即玉米粒煮的饭,那一碗饭我得吃一个钟头,嚼不烂咽不下,还没吃完,桌面上已冻了一层薄冰。很佩服齐齐哈尔知青,把大葱蘸上大酱就着大碴子饭有滋有味地咽下去。到了隆冬,连队食堂有时把玉米面做成发糕,我们一起围坐在大火炉旁,把发糕烤焦抹上鸡蛋大酱“砸吧”着滋味吃下去,倒也别有风味。一到秋季收获大量圆白菜、土豆,这就是一冬天的菜码。

一年夏天,下面农业连队种植了西红柿与西瓜,我们便去偷摘,不幸被看守大爷发现,我们兜着摘下的黄瓜、西红柿和西瓜狂奔,在跨越一道沟时,我“啪唧”摔在了沟边上,西瓜裂了,但我还是抱着它跑回了宿舍,和女生一起打了“牙祭”。后来工副业连队用豆油做出了“月饼”糕点,大家戏谑:汽车压过去,月饼没碎,嵌进了柏油马路。但这也是当时难得的“美食”。

第三关是要过劳动关。一年秋天,天上下着濛濛细雨,“康拜因”彻底进不去麦地,眼看麦子就要泡的发芽,团部让我连知青去帮助九连麦收。九连离我连二里地,每人一把镰刀,一手一拢割四垅麦子。我连很多知青好像天生会使镰刀,唰唰割在了前边,我没用过镰刀,无论如何也割不下来麦子,连拔带拽,逐渐落在后面,最后我的四垅麦子变成了八垅,无法下手,当时真想大哭一场;一会看到我哥哥和一干男知青挥舞着镰刀割回来了,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感到知青大集体真好,体会到知识和技能学无止境。

第四关是过生命危险关。此绝非耸人听闻。我连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常要去各团拉砖拉沙子拉煤等,有可能出现翻车事故。我连齐市知青韩某元就因翻车殉职。有一次在去帮助农业连队麦收时下起了暴雨,大家站在“布切奇”卡车上肩手相连,卡车在湿滑的地面上不断打滑,没走几步便轰隆一声侧翻竖立起来,所有人都倒向地面,上下共压了四层,如果卡车扣过来,就不知道谁要赶上“厄运”了。

还有一次在夏季,轮到我打夜班拉沙子,寂静的夜晚中,拖拉机轰鸣的声音震荡着近10米高的沙坑穹顶,眼看着沙子呼啦一声坍塌下来,我的双腿被埋住了,幸好天津知青大贺在我旁边,赶快把我刨出来,如果沙子再继续塌方,毫无疑问我们全部“报销”。

还有一种危险是春季扑山火,火是自动烧起来的。一听到吹哨子,知青便马上集合上车去灭山火。扑山火的经验是“顺风扑火”,而不能“逆势扑火”,有一些知青因不知扑火规律而命丧火海。有一年我连翻砂车间莫名其妙着火了,烈焰将齐市知青刘某东卷进火海,导致他浑身烧伤。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避险,保护宝贵的生命。现在离开北大荒已很多年,我仍不能听见吹哨子的声音,哨声依然使我心惊胆颤。

1969年3月,中苏交恶,珍宝岛战役打响,据说兵团二师参加了这次战役。到了冬季局势仍然紧张,离边境尚有七八百里地的五师一直紧张备战,连队动不动夜里就叫起我们到东山拉练。一天夜里又吹哨子集合,我看到知青小何的手哆嗦得打不开宿舍门,我不知哪里来的镇静,伸手利落地拉开门闩,跟随大家上了卡车就出发了。到东山后,连长要求每人挖一掩体。冻土层大约有50公分厚,我逐渐刨开梆硬的冻土,用铁锹往下挖,一个小时后,一个直径一米、深达一米多的圆形掩体挖成了,我还在掩体内留了一块凸台作为板凳。冬夜的空气清冽寒冷,我裹着棉大衣,抱着铁锹坐在掩体里等待天亮,心中已然不再恐惧,理解了“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那一年我不到18岁。

到北大荒的第三年,焦躁和忧郁的情绪蔓延开来,知青没有人想要一辈子扎根北大荒,大家感到迷茫,不知出路何在?遂出现上海知青喝醉酒倒在双杠下哭泣的事情。兵团规定第三年才可探亲。1972年起,京津沪哈齐五大城市知青陆续回家探亲。回来后,上海知青的一大变化是聚集在一起“讲故事”,如流传甚广的《一双绣花鞋》,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毛骨悚然;北京知青则流传各路政治段子,并流传开《第二次握手》手抄本。这实质是一种希望渺茫、玩世不恭、寻求精神慰藉的倾向。我离开天津时父母亲一再叮嘱,学习知识才是正道,一定争取上大学。我牢记这个嘱咐直至参加1977年高考。
 
三、走出黑土地:兵团最后的往事
 
时光来到1975年冬季,兵团开始流行“出血热”,这是一种高烧不退、及至胸前和大腿出现红疹、人便一命呜呼的传染病,非常可怕。相传是“苏修”放过来的、背上有三道黑杠的老鼠带过来的病菌。那年秋后我买了十斤“毛嗑”(向日葵瓜子),放在医务室柜子顶上,过些日子去看时惊讶地发现已被老鼠磕出了半袋子空皮,我害怕传染出血热,只好整袋扔掉。

这一年快到春节时,父亲的一位同事赶到我家中,告之他哥哥的孩子在黑龙江兵团感染出血热死亡,知道我家有三人在兵团赶来通报。父母亲万分担忧,遂拜托家中朋友将我们办理转插到他的家乡山西,朋友慨然应允。我们也真没想到居然真的来到了山西。从此,我开启了“黄土地”的日子。

1976年初,我回津办理赴晋手续。就这样,我与上海知青老费、老妙踏上回家归途。为了能赶上转天一早的火车,我们提前到双山车站“大车店”住了一晚。那晚我一夜未睡,坐在大炕的隔断里手提包上,听着屋内此起彼伏的鼾声,闻着浓烈的漠河烟草味,心情极其复杂,体味着黑土地最后的夜晚。第二天一早,爬火车时,老费第一个上车,我在第二位上车,老妙断后。

这时我的前面挤进一位显然是喝醉酒的东北老乡,背着偌大的行李,卡在扶梯上,骂骂咧咧,不上不下,我甚至看到他的毡靴里插着一把“攮子”(匕首)。火车一般只停留两三分钟,知青最怕爬不上火车。情急之下,我看到儒雅的上海高才生老费突然面目有点扭曲,只见他抬起大头鞋的厚底狠狠地朝醉汉的手上碾去,醉汉一个趔趄从我左边掉了下去,我得以飞快地爬上火车车梯,老妙随后也不顾一切地爬上来。

火车终于开动了,所有景物飞快地向后倒去。那一刻我们惊魂未定。我在心底呼喊:再见,我的北大荒!再见,我的兵团战友!

附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于1976年2月撤销,转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历时共八年。1979年开始了知青大返城,修理厂知青全部返回原城市。1984年,作家梁晓声发表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后拍成电视剧,引起极大社会反响。2016年8月,修理连全体知青从四面八方奔向“九三农垦局”,即原五师所在地,欢聚一堂,纪念我们曾经热烈、生死相依的“往日时光”。

 
四、致敬1977:高考往事
 
1.初识黄土地

1976年初春节刚过,我来到侯马市一中报到,开启了第二人生。

侯马是临汾地区县级市,春秋时期的古晋国。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侯马文明底蕴深厚。记忆中,1976年的侯马只有一条宽阔的城中大道,市政府、百货商场、纺织厂、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分列大道两旁。记得侯马第一中学位于市区的东北部,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学校大门的对面尽头即是一座二层小楼,我工作的教导处就在一楼;楼前即是升国旗和全校集会的操场;教师的住所也是办公室;主楼左前方为学生宿舍,住校的全部为高中生。

刚到侯马,我就感受到小城极高的文化素养。首先,侯马一中是师资力量最好的中学,高中部老师全部来自全国名校,儒雅的高中语文周老师来自北京师范学院,漂亮爱笑的李老师来自天津师范学院,40多岁持重的庄老师则来自华东师范学院,教导处乔主任是河南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教导处张老师是山西闻喜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还有一位高中物理老师忘记了姓氏,也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他们赋予了侯马中学很高的教学质量。我被安排在高中教研组学习,与老师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一改在东北随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紧箍咒”,在这里我如鱼得水,没有人盘问你的出身,人的尊严受到极大尊重!

当时侯马中学高中部学生的数量超过了初中部,我推算几乎家家都有高中生,可见文化积淀深厚,十分重视教育。学生宿舍不可谓不艰苦,迎面一铺大炕,青砖垒成,同学们带来的棉褥子铺在稻草上,墙上挂有从家里带来的“馍”,富裕者在学校食堂买炒菜吃,而不富裕者则带有咸菜,学校食堂提供免费菜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中生们没有怨言,文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下来。

不算宏伟的侯马到处都是文化的印记,光看地名就略知一二,比如闻喜,比如侯马、上马,均有典故,晋国遗址、侯马盟书、上马墓地、平望古城,已让我目不暇接。这可能成为我在1977年选择历史系的情感基础。

从1976年2月到1978年初考入山西大学前的两年时光里,我在侯马一中开启了快乐工作模式。我负责给老师们排课、调课,每天负责处理教学和学生出现的问题。此间,我经常光顾学校图书馆,尽管书籍不多,但那里承载了我的梦想。我不断地和庄老师、周老师、李老师探讨各种问题,庄全之老师甚至成了我人生导师。赵老师是随军人士,丈夫在附近山区的海军基地工作,我由此知道了内地大山中深藏着重要的国防工业。

1977年春天侯马大旱,我和老师们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垤上村”帮助抗旱,我才知道这里是彭真的故乡。地里浮土大约有半尺厚,噗呲噗呲灌满了鞋里,我第一次领略了黄土地的性格。1976年11月时,学校召开批判“四人帮”扼杀电影《创业》的会议。高中年级组老师们教学很忙,遂推举我大会发言。这是我自插队以来第二次写大批判文章。张崇礼老师告诉我,本来学生在下面嗡嗡嗡,但当我上台以纯正的普通话发言时,会场几百人很安静。这次我的说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侯马的生活是难忘的。刚到侯马时我借住了城西头一座院落的房子,与邻居西屋娘多有往来。在她的身上我学到了生活的技巧,她教会了我擀面条,她会把山药皮剁碎做成素丸子,她把鸡蛋汁薄薄地摊到锅里,然后切成菱形小块放到菜的表面。西屋娘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她的善良、她的勤俭、她的谦和、她的微笑,带给我一种静谧的温暖,这人性的光辉犹如一束阳光,照在我焦躁、彷徨的心里。侯马市还招了一批天津知青充实到文艺院团,有拉小提琴的,有跳舞蹈的。我们经常聚会听琴、聊天。夏天的晚上,我会拿着借来的天文书到门外仰望星空,寻找北斗星和探索星座的位置。

与北大荒比起来,在侯马的生活简直是“岁月静好”。很快,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早春气象,高考制度的改革打破了生活的宁静。

1977,注定是不平凡的年份,注定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

2.1977高考往事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恢复高考的消息。此时的我正在侯马一中,内心充满兴奋,心中曾经种下的花骨朵迅速膨胀,实现理想的机会终于来临。那时,侯马市公布的参加高考的年龄不能超过25岁,我正好在线内,可是与我同插侯马的二姐(老高三)、哥哥(老高一)已经超过报考法定年龄。他们的学习十分OK,强于我数倍,解析数学题和物理题易如反掌,如今被拒之高考门外,实属历史的“误会”。现实如此残酷,机会转瞬即逝。我听从了张崇礼老师的话,他用数学语言说,“你参加高考,就会得到99%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如果不参加,则连1%的机会都没有”。真精辟!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我只是名义上的初中毕业生!

学校非常支持参加高考,侯马一中有数名老师报名,也有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社会上积累了12年的人才,大家一起涌向高考“独木桥”,记得侯马最后公布的录取比例是100:1。

高考时间安排很紧张,宣布是10月21日,报名时间是11月14日,考试时间是12月5日,满打满算,复习时间只有40多天。1965年9月-1966年6月,我在天津师院附中(现实验中学)初中一年级只学习了一学期就“文革”了,语文、政治、史地没有问题,但是初一数学只学到了“三元一次方程”就停课了,数学缺位厉害。好在哥姐都是高材生,全力支持、辅导我这个半拉子初中毕业生。报名后我即开始了高考复习。记得我到学校图书馆借来高中语文、政治、史地课本,同时借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各一幅,挂在寝室墙上,我知道没有时间面面俱到,只能在休息时看看地图。白天我必须正常上班,下午四点钟后开始复习。

鉴于时间紧张,侯马市教育局曾在全市组织过一次现场大辅导,记得辅导现场人山人海,大家争先恐后地记录和问问题,老师不断地答疑并讲解。现场混乱,但我从一些提问中渐渐得到一个大致印象:由于停课“闹革命”,很多学生没有学到系统的知识,大家的水平应该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不管怎样,塌下心来扎实复习才是“王道”。

就这样,40天里,在没有复习指导提纲的情况下,我匆匆地把语文、政治、历史进行了较为基本的梳理,地理则不作为重点,只以自然地理为依据,关注各地首都、气候、物产以及地理特色。空闲时则伫立地图跟前,宏观地看和记忆,有多少是多少。哥哥辅导我数学的过程,让我既受益匪浅又很痛苦,数轴还好,函数、三角、勾股定理等,讲一道会一道,可是一合上书本,顿觉头脑空空,如坠云里雾中。父亲曾经教授过高等数学,哥姐们数学极好,可我并没有继承“衣钵”。后在纠结中仓促上阵。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周,我几乎天天复习到凌晨四点钟,白天只在有事情时教导处才派人叫我去处理。

1977年12月5日,我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走进高考现场。我的准考证考号是“321”,多年来我从未忘记这组数字。考试地点是哪个学校已经记不清楚,考试现场门上贴有考号提示。我的座位就在门口第一排第一位,每一位走进考场的人都会经过我面前,干扰极大。

第一天考政治,刚拿到卷子,看清第一题即是写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段话,刚刚提笔,门被打开了,一阵骚动,原来是市领导视察高考现场。我们只好停住笔,礼貌地鼓掌和注视领导,似乎还简短地讲了几句话,大约五分钟后领导绕场一周走出考场。此时我重新整顿思绪进入答题模式,心中苦笑。余无事,顺利结束。

在语文考试中,我选择的作文题是《心里的话儿献给华主席》,我认为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抒情意味、难度不大能够拿分的题目,毫不纠结,很快进入情景模式,顺利交卷。

在考历史地理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历史考卷的第一题是填空:“是_____使猿变成了人”,非常简单,是一道常识题。快要交卷时,我的余光看见左手过道的与我平行座位上的女生数次望向我,我便知道她有问题要问我。打铃交卷时,她趁乱一步迈到我跟前,急切地问“是什么使猿变成了人?”“填什么?”我低声快速地告诉她“是劳动”。她异常迟疑,喃喃地说“不对,是阶级斗争!”此时上交的卷子已传到我跟前,我赶紧交卷随后看向她,见她飞速地还在写。我想,这么多年讲的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贻害数代,令人发出“苦恼人的笑”。记得中央二台曾推出纪念恢复高考的节目,互动环节让大家回忆难忘的事,我想起这件事来哑然失笑。

地理考试也很顺利,最后一道大题记得是“从中国的广州出发,到达英国的伦敦经过哪些港口、海峡?(大致意思)”此题10分,标准答案是12个地名,答出10个即给满分。记得我都答出来了,站在地图前的浏览没有白费!

记忆最深的是我的短板——数学考试。一进教室,我便赶紧将因式分解的几个公式用钢笔写在桌面上了,就怕一时紧张记错了。其实深绿色的桌面什么也看不见,只不过有一丝心理安慰罢了。答题时,我把四道因式分解题答完后反复检查,确保拿到基础分,其余数轴、三角函数等题发挥现有水平,还用草稿纸把答案记下来便于考后对题。可以想见,我这水平受到哥姐的哂笑。

考试后若干天,我便接到体检通知。在侯马市医院,我顺利地通过各项检查。甚为惋惜的是,与我同行的天津女知青查琮琪,体检医生给她的结论是“心脏雷鸣般轰鸣,不宜上大学”。原来她有先天性心脏病,检查前抱有侥幸心理想蒙混过关,没成想还是被查出来。查琮琪是天津盐商查家的后代,极度渴望上大学,但该结论使她与大学失之交臂。她满眼泪水,此情此景让我记忆至今,难过至今。

随后一切复归常态,静待高考发榜。记得不久的一天,我骑车走在路上,便听到侯马街上的大喇叭公布高考发榜的消息,我驻足屏气聆听,“321号,侯马中学王琳”,这个声音瞬时使我心脏狂跳,心中的花骨朵儿即刻怒放。我这个多年来怀揣梦想、“可以教育好的臭老九子女”,终于走进大学的校门!终于如愿以偿!1978年3月,我来到山西大学历史系报到。

1977,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高考的恢复开启了我人生重要里程。

附记:在1977年的高考中,侯马中学共有2位老师考上大学,被录取到山西大学历史系、生物系。杨振洲生物系毕业后又考上解放军军事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到总后预防医学工作。我的兵团战友中有4位参加高考,分别被录取到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1982年1月大学女生摄于太原照相馆

 
五、大学往事
 
1.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78年3月20日我来到山西大学历史系报到。1977级学生来自社会各界,经历各异,思想活跃,求知欲极强。学校配备了最强的师资阵容。

我清楚地记得,崔凡芝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炯炯的目光环视四周,不严而威。她教授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充满魅力,字字珠玑,古代先贤的智慧和业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罗振岳先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上下几千年纵横捭阖,语言精辟独到,别具一格;后罗振岳老师调到湖南湘潭大学,同学们颇为不舍。

任茂棠先生讲授中国近代史,在他的口中激烈变动的时代波澜壮阔,令人激动。

著名的乔志强先生给我们做过讲座,后来我知乔先生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其弟子王先明后来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另一弟子行龙也是在该领域大有作为,推动了社会史的研究热潮。

程人乾先生功力非凡,讲授的世界现代史水平至高,对世界格局变化,以及战争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的阐述鞭辟入里。后来程先生担任山西大学副校长、校长,实至名归。

讲授哲学的梁鸿飞先生风度翩翩,风格干练,每每讲课都会背着手来回踱步,从不重复和拖泥带水;他使我对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产生极大兴趣,记得哲学毕业考试我得到了较高分数。

毕业40年,一切鲜活有如昨天。如今虽然有的先生已经故去,但其精彩的思想作为精神遗产,仍然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我由衷地怀念: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求知索识的学堂往事

四年的学习是紧张而愉快的。为配合教学,我们班举行了一些学术研讨活动。记得开学后两个月,即1978年6月,我们全班和邀请到的历史系领导和部分老师,举行了“学习方法讨论会”。另外,1978年5月,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去晋祠实地考察,文物保护管理站的人员讲解了“圣母殿”和42位宫女像的历史及特色,还参观了“鱼沼飞梁”“难老泉”等,同学们在此留下了珍贵合影。

1980年,我们班长丁东和班委提出编写《高考历史复习提纲》,我参加了这个活动,负责“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近代部分。我们班积累了一大笔资金,暑假时去到北京众多历史文化景点考察,在天安门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全班合影。这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 

1981年暑假时,我们全班到西安考察实习。我们去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临潼华清池、大雁塔、碑林、乾陵等。记得我们还去了陕西户县考察,在集市上我们看到了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画”;全班在“半坡遗址博物馆”前合影留念。而后,大部分同学登上了西岳华山,一览传说中俊秀挺拔的五岳名山。虽然那时是黑白照片,但是依旧可以看到风华正茂的我们,弥足珍贵。

1982年1月大学同班二组同学合影留念


毕业后,我班同学大部分从事大学老师、地方史志、社科研究工作,从政的也有若干位。1977级毕业生聪明、勤奋,大都成为行业翘楚。大学教授们都著作等身,学富五车,桃李天下;史志业者沉潜千年古籍,整理贮藏方情,续修编zuan方志,功在千秋;致力从政的同学等力排众强,以非凡智慧和能力执掌政府关键部门;下铺令狐萍则远赴美国任大学教授,潜心海外华裔奋斗史,博古通今,名扬海内外。业成之时,不忘渊源,她常说:“萍漂美国,根系文瀛。”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终“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悔”,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沮丧”。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山西大学新三届
张世满:我们这个班可不一般
首开先河编写高考复习资料
张世满:程门立雪四十载,
我和程人乾先生的师生情
丁东:背水一战,挤上高考头班车
徐方:“我们仨”同进77级,
一家人上了央视专题
杨菲:从“童工”到“厅官“,
山西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张广善:我的人生志向,
起点庄稼把式,终点文博专家
孟祖夷:体检时遭遇停电,
我们被拉去乡医院照X光

史海青:大二提前考研,

毕业早于本科同学

吕秀琴:乡村女教师,
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
杜贵平:1978年这次政审,
终于没有碾碎我的大学梦
石民民:回望1977
杨治平:选择报考中专,
却被“土政策”逼上大学之路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