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40年回眸丨丁东:背水一战,挤上高考头班车

新三届 2022-06-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丁东小群 Author 丁邢


作者简历


丁东,1951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供职山西社会科学院,现居北京。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曾任《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致力于民间思想的整理研究和口述史学。


原题

高考琐忆

(外一篇)




作者:丁东

     


近日,大学同学发起毕业四十周年征文,大家不约而同,纷纷回忆各自参加高考的经历,也钩起了我对往事的回想。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在列车上听到的。当时,我正在结婚返程的旅途上。


我和邢小群在1977年夏天登记结婚。10月出发旅行,从南京到黄山、千岛湖、杭州、上海、无锡、扬州等地,行程二十天。我们乘硬座火车,住最便宜的旅馆,两人一共花了二百多元,完成了终生难忘的蜜月之旅。


新婚是甜蜜的,但我的心中已经升起了不祥的阴影。


邢小群是山西大学中文系75届毕业生。毕业后哪来哪去,回到她插队的洪洞县明姜中学教书。1977年,总算抓住一个机会,调回山西大学中文系当教师。


我1968年从北京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到山西沁县插队,1972年到山西省委调研室。1975年认识了邢小群,恋爱过程中一直想方设法调在一起。1977年秋,小群总算调回太原。但我的处境却遇到了麻烦。


起因是山西1976年底开始的清查运动。粉碎“四人帮”以后,山西组织批判“四人帮”写作组,山西省委宣传部曲润海知道我对文艺评论有兴趣,提名我参加其中的文艺组。我在组里结识了省出版社张仁健(他后来创办了《名作欣赏》杂志,2018年逝世)、省文艺工作室周宗奇,相处很愉快。我们在山西省委党校集中住宿,一起讨论写文章。我写了一篇批驳江青给电影《创业》罗织罪名的文章,曲润海认可,推荐给《山西日报》,登了半个版,当时我还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然而,写作组活动时间不长,便被解散了。原来,省委领导人对这种批判不感兴趣。他们要“划大线,切西瓜”,实打实地整出一批“四人帮在山西的代理人”。


本来在山西,“四人帮”真正的亲信一个也没有。但省委书记王谦和背后的陈永贵,把清查运动当成了排除异己的良机,于是,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就演变成清查与反大寨有牵连的人和事,与前省委书记谢振华有牵连的人和事,受到迫害和冲击的干部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有的被隔离审查,有的被关进监狱,围攻恫吓更是家常便饭,劳模李顺达都不能幸免。女知青蔡立坚是省革委会委员,补选四届人大代表时,没有投王谦的赞成票,也被点了名。生孩子不满月,就被关进了学习班。


我供职的山西省委调研室,被打成“裴多菲俱乐部”。主任吴象和副主任张长珍、陈良柱,分别关在办公室小楼的三个角上的办公室里隔离审查,日夜看守,不许回家,家属送饭,都不见面。看管了足足有半年,才发配到交城省直五七干校劳动。调研室被解散,11个干部确定后期处理,不能留在省直机关工作,吴象名列第一,我名列最末。


吴象文革前是《山西日报》总编辑。文革初期受到冲击。1970年,谢振华主政山西,解放了他,让他参与组建山西省委调研室,作为参谋助手。不久,省委书记曹中南提议,从农村选调数名北京知青到调研室工作。我是被选中的知青之一,于1972年到省委调研室试用。吴象是我走进机关的第一个领导。


那时不兴称官道衔。吴象年过五旬,是11级高干,我才20岁出头,见面称呼“老吴”。在我们几个知青到机关报到之前,吴象亲自参加为我们准备的集体宿舍打扫卫生。在他领导下工作多年,从来没见他摆过架子。他提倡读书,鼓励思考,平易近人,让我由衷地尊敬。


1975年中央在昔阳县召开全国农民学大寨会议。邓小平、江青都参加了。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在讲话中没有提江青的名字。吴象出于善意,提醒王谦,你没提她的名字,小心她记恨你。王谦说,我故意不提她。吴象向两位副主任透露了这个意思,本是暗示要与江青保持距离。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成了王谦的把柄。清查运动中,硬说吴象在王谦背后捅了一刀,把吴象打成“‘四人帮’在山西篡党夺权的代理人”。一年多以后,吴象在万里的帮助下调到安徽,恢复工作,为推动农村大包干摇旗呐喊。1980年,万里出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吴象随之调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做万里的助手,写下了他笔墨生涯最有光彩的篇章,去年以百岁高龄辞世。

   

我不曾介入山西文革初期的派别斗争。工作组入驻调研室以后,要求所有人揭发批判吴象。我心想,吴象早就反感江青,把他打成“四人帮”代理人实在冤枉,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被视为干扰斗争大方向。王谦决定解散调研室,我被列为赶出机关的最后一名。


我如果被赶出太原,和邢小群岂不又要两地分居?于是,要求报考大学。当时的招生条件要求25岁以下,就是1952年以后出生,未婚;我是1951年出生,已婚。又规定超过25岁的1966、67届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婚否不限,我是67届初中毕业生,也不够这一条。好在还有一项规定,同等学力有特长的经过批准可以报考。我就要求按这一项报考。进驻调研室的工作组起初不同意,后来说可以拿上材料到区招生办认定。区招生办看了我在《山西日报》发表的文章,认定我有报考资格。


允许报考只是第一步。还要温习功课。我报考文科,语文、政治、史地三科可以自学,但数学是我的短板。我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赶上文革,以后再没碰过数学课程。本想临阵磨枪,突击学一下。自我感觉数学悟性不算差,小学时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附小数学竞赛还得过奖。可是工作组不允许我留在太原复习功课,一定要到交城农村当工作队员。工作队负责人杨型淮是调研室同事,当时也被打入另册。他同情我,说村里的事你不必管,专心复习即可。但在农村,自学数学完全没有条件。找不到可以求教之人。临到考试前一周,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回太原。一同参加高考的姜斯栋是老高二,王国全上过中专,我向他们二位请教,大致了解何为解析几何,何为三角函数,似是而非,就上了考场。


那年考试一共四门,满分400分。我语文、政治、史地答得不错,数学大约答出一半,估计能考300分左右。考试结束后,继续到交城下乡。心里惦记着考试结果,没心思参与工作队的活动。不久,收到体检通知,我趁机回到太原。当时,不公布考试成绩,但初选名单实际上按照分数排列。姜斯栋是太原市北城区文科第一名,考上北大经济系。王国全也名列理科前茅,被北京化工学院录取。我在太原市北城区名列15,重点大学无望,于是报考了山西大学。我喜欢文学评论,本想选文学专业。但小群已经在中文系教书,我去读书不方便,于是报考了历史系。


那一年,66、67届高中毕业的考生高分较多。山西教育部门的主事者决定综合院校招收66、67届高中生占总名额的15%,其余66、67届高中生向师范院校倾斜。听说山西大学是两条分数线,一般考生260分,66、67届高中考生的分数线是300分。我已经26岁,虽然考了299分,险些落榜。幸好参加招生的熊齐平老师关照,才被录取。    


回想高考,我因将被逐出机关背水一战,成为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当时如履薄冰,来不及思考恢复高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我读到三年级,机关通知我回去落实政策。这时王谦调离山西,他关于11人不能留在机关的批示作废,我才告别了人生路上的一道阴影。


外一篇

同窗回忆见沧桑




作者:丁东

 

不久前,大学同学张世满发起了一次征文活动,主题是“我的大学我的班”。同学们踊跃响应,已经写出几十篇,张世满每天在微信群里展示一篇,我读来心潮起伏,也写了一篇,《高考琐忆》是其中的一节。


“我的大学”是山西大学,“我的班”是历史系77级。入校时,年长者31岁,年少者18岁。45年过去,除了刘克敏、杨朝军、范仲康、马满存、徐庆轩、王兴尧几位辞世,其余均陆续步入退休一族。人过花甲,回忆青春,别有一番滋味。大家不约而同,都把笔触聚焦于高考。一一读来,生出许多感喟。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10月21日公布的,考试在12月5、6两日举行。报名到温习功课,只有40几天时间。全国570多万考生,竞争27万个入学名额,大家都是仓促上阵,最后谁能中榜?其实有迹可循。


我们班同学,入学前以中学教师居多。但教师的身份各式各样。


王廷华


24岁的王廷华是五寨师范语文教员。他的老家是保德县南河沟乡白家沟村,父亲多年担任村干部,文革初挨斗,他也受牵连,不能上学。父亲决定举家搬迁,搬到本县东庄墕公社化岭塔村,才有学上。化岭塔村二十来户人家,住在一条南北方向的斜坡上,几乎全是土窑洞,发生过两次山体滑坡,五家窑洞坍塌,死亡八人。他家黄土塌了半院,门都没法开,只能从窗户进出。全家又搬回白家沟村。他七年制学校毕业后,想上高中,村里有人还设置障碍,幸亏校长说,王廷华同学是我们公社最好的学生,只要有一个高中名额,非他莫属。他从南河沟高中毕业后,当了公社水利员。1975年,获得去五寨师范读书机会,1977年留校教书。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想报名。最初学校说,按往年规矩,师范毕业生要工作二年,才能报名。后请示地区教育局,焦急地等待了两天,得到答复,国家今年恢复高考,广开才路,可以报名!他才得到报考机会。


白营科


21岁的白营科是柳林县贺家坡公社的“缺额代教”,既不是公办教师,也不算民办教师,就是公办教师因病因事请假,教育部门聘来代替教学,每月挣18元,寒暑假没有收入。他1974年高中毕业,有位老师生病,由他顶替。第一年在小学复式班,给二年级和四年级上课,第二年公社成立初中,他当了两年语文教师,第四年公社办高中,又到高中当语文、政治课教师。他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闻听恢复高考,仍将信将疑。确知信息时,离高考仅剩一个月。报名后,最大困难是缺少复习资料,找亲朋好友寻找有关书籍,也凑不齐。他决定把复习的重点放到史地和数学,数学上碰到难题,本想向本校数学老师请教,但这位老师也要参加考试,过多麻烦人家不好意思;史地过去没学过,经过多方搜寻,只找到半本历史书。他白天照常给学生讲课,晚上复习,每当夜幕降临,就关门挑灯夜战,瞌睡得实在不行,把脑袋伸进冷水盆里泡一泡,清醒后再继续复习。


他收到录取通知后,全家人别提有多么高兴。当年本村、本校,周围相邻的五个公社,只考上他一人!入学时,父亲想给他准备50元钱。为了筹款,投亲拜友凑不出来,最后父亲到邻村供销社借了30元,才凑够数目。


马建文


马建文是太原南郊刘家堡人。1976年高中毕业。文革后期当地学习朝阳农学院,每个公社办一所农业大学,他入读的刘家堡中学改名刘家堡农大。因为上学期间参加微生物组,进行生物农药试验,毕业留校当了植保课教师。不挣工资,一天记10个工分,转回生产队领取,每月再补贴五斤白面,到公社治河工地领取。1977年,刘家堡农大已出现危机,有正式编制的教师不必担心,而马建文是临时代课教师,裁撤首当其冲,即将卷铺盖回家种地。高考像旱地里送来了及时雨。学校同意他报名参考,暂不发配。他终于考中,学校同事们纷纷祝贺。


当然,大量同学原来不是教师。


盖建忠


盖建忠来自浮山县,父母是农民。他1974年在浮山中学毕业,当年招到县委当了通讯员,为领导送水倒茶、整理卫生、分发报刊材料,起早贪黑地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竟被列为清查对象,进入学习班,被要求揭发县委书记等领导的罪行。他冒着被开除回家的危险,拒绝乱写揭发材料,最终虽未受处罚,但对前途命运已经不抱奢望,想这辈子能当个司机就算交代了。


国家恢复高考,他的心思又活动起来。白天随县委办公室下乡蹲点,在地里干农活,下工后骑车几公里回到县城中学听辅导课,经过几十天辛苦奔波,终于熬到了高考的日子。高考结束后,也没有感到丝毫轻松,反而陷入忐忑不安的境地。担忧真的考上了,如果有人使坏,政审通不过就彻底完了。不久收到初选上榜的喜讯。教育部门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张榜公布名单。全县初选名单上共40名,其中文科8名,理科32名。后来8名文科初选考生,只有2人正式录取,他是其中之一。


绝大多数同学被大学录取是喜从天降,却也有人喜中有悲。


 石民民是来自太原的考生。父亲是老干部,母亲是中学高级教师。上学以前,他在工厂当钳工。他钟情的专业不是历史,而是电影。但77年恢复高考,北京电影学院并未招生。他考上山西大学两个月后,请假去北京电影学院考导演系,初试已经通过,面试之前校方突然告诉他:因为已经考上山西大学了,所以不可以再考北京电影学院。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大学生名额是国家的稀缺资源,如果退学,就浪费了一个大学生名额。电影学院不同意他退学后再考。他悻悻地返回太原。


他后来遗憾地想,如不是已经考上山西大学,也许和张艺谋就成了同学。我也说:“石民民学历史是历史的误会。”高考刚刚恢复,让学生自由选择,转换专业,70年代没有可能。直到80年代,执掌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才开始这方面的尝试。石民民说,“在那个年代,这是一次极微小的历史错位。而这次错位,断送了一个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文艺青年的导演大梦。”


石民民(左)的表演剧照


 石民民的话,并非枉语。上学期间,他还是显示了戏剧编导、表演才华。1980年底,他独立创作、导演和主演的话剧《问问你的心深处》,在全国学联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拔得头筹,获得全国一等奖和山西大学生文艺汇演第一名。该剧设计了五个人物:春生、白凯、沈霖、小雪、高霞。前三位是77级在校学生,小雪是小学民办教师,被白凯退婚的善良柔情女孩;学生沈霖是大学教授的女儿,为人正派,见多识广;而高霞则是一个俗世女性。该剧围绕着五个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命运演绎,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跌宕起伏,情绪饱满,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生活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在太原湖滨会堂,面对全省的大学生汇报演出,引起强烈轰动,在校园路边,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激烈辩论。


可惜的是,当时他的学业和影视行业之间没有通道。石民民毕业后只好从事共青团工作,后来下海经商,阴差阳错,或许因此,中国第五代导演少了一位。


 我们班同学79人,分四个小组。以上五位,都是我所在的第一小组同窗。其中四位,同一寝室。毕业以后,和石民民往来稍多。白营科给过我难忘的帮助,是患难之交。有的同学来往不多,仅仅在同学聚会时匆匆谋面。多数同学的人生轨迹,并不知情,直到这次才有耳闻。他们毕业后,不论担任公务员,还是企业领导,兢兢业业,各有千秋。这次征文,都写出挑战命运的酸甜苦辣,这些独特的信息,值得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者珍视。


放眼全国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他们在中国转型留下的印记十分深广,无愧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民族栋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一篇短文难以尽述。


新三届的回忆文章已经不少,我们班同学这次征文,只能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又想起中国行将步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口,诗人龚自珍的名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丁东专辑

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丁东: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山西新三届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薛广勤:我从藏区"逃亡地"回家高考

蒋言礼:我和儿子,两代人的高考

王梦庆:小学文化青工的高考之路

吕飞飞:我的高考,画画终成美梦

吕飞飞:我们庄严地认为,

我们不参加改革便只能改良

麦天枢:同学六记

陈创:四年同窗的那些点滴记忆

嵇征然:调皮女生给老师男生取外号

姜琰:当年的女生饮料,

凉开水+柿子醋+白糖

郝晓燕:四年同窗情,一生一世缘

吕向东:父亲的远见引领我跨入大学

杜志峰:食堂改善伙食,

只是增添过油肉炝锅面而已

程耀业:我参加的复习班升学率60%

吕兴光:工农兵大学生再战高考,

拦路虎是教育局长

吕兴光:我的三个宿舍和的室友们

乔远生:你,刻在我生命的年轮里

乔远生:百米决赛差点成了“裸跑”

乔远生:"书法爱好"换来了"贸易经济"

乔远生:从体育"菜鸟"到田径"明星”

致母校,心中永不消失的赛道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