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嵇征然:给老师男生取外号,室友笑得流泪

嵇征然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作者大学照


嵇征然,1974年呼和浩特市二中高中毕业,插队知青4年。1978年考入山西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5年北京商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研究生班市场营销专业结业。1986年起任教广东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先后担任工商管理系主任、物流管理系主任。2012年退休。


原题

趣事回忆




作者 嵇征然


 

1978年,我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从小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从上大学到今天四十年过去了。坐下来,想一想,时间过得很快,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今,我们已是白发苍苍,练太极、跳广场舞,我们已渐渐步入老年,我们将走向永恒!我们值了,我们该知足了。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不仅是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是一生的素质基础沉淀。这四年是精彩的,有些趣味之事更是挥之不去!

现用轻松的笔调回味一二,分享一下全班同学所不知的小小快乐。


趣事一
 
那是开学没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下了晚自习约十点多了,走在小操场上看到一个身影似乎在运动,当我们双方走近时,我认出是穿军装上学的麦天枢同学。

我主动问:“你不休息,还在锻炼吗?”他说:“嗯,我难受,这窝头吃在嘴里扎舌头,咽在肚里扎肠子。”

我憋着笑,心想总结的真精辟,果真他成为了作家。
 
趣事二
 
英语课是我们感觉比较轻松愉快的课程。因为在前期的课程中,主要是讲发音、语法等。林教授会不停地叫同学起来训练字母、音标的发音。

到现在一看英语我就会想到刘炳利同学,当老师叫他读音时,我回头看到他的脸憋得很红,嘴唇在微微颤抖,过了好一会儿,突然听到他说:“口成正方形吹气……”结果引来了全班哄堂大笑,可他却不笑。

我心想,他说相声应该挺合适。

 
趣事三
 
记不清是大一第二学期还是大二,刚开学,由于那时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国家进口了一部印度片《流浪者》。我们大约十几个同学到柳巷的电影院看了最晚场,散场后公交车没有了,我们居然边聊边走回了学校。

不知道走了多少公里,反正挺久的,但是我们一点儿都不累,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很满足。

那时真年轻啊,现在可是走不动啦!
 
趣事四
 
上大二时,我买了一个“砖头”录音机,当时很流行港台的歌曲,特别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的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中午一下课,我们宿舍的同学就快速冲进饭堂,三毛钱一个过油肉,几分钱的小菜,坐在宿舍的小板凳上,吃着现在想起来都回味无穷的简单却很香的饭菜,听着邓丽君那缠缠绵绵、清新悦耳、娓娓道来的悠扬曲调,说不出的美好和幸福。

那时的幸福指数含金量真高。


趣事五
 
上大学时,刚刚改革开放,国家物资还是很匮乏的,所以我们的粮食还是供给制。好在我们女同学的粮食够吃。这样就可以用多余的粮票或者支援给男同学,或者自己调剂。

山西的土特产是很好的,特别是红枣、花生,我会在校门口用粮票换一点当零食吃。

最让我到现在再也找不到的口感味道的,就是那个年代的西红柿。当时,我经常中午到校门口或换或买西红柿,切成小方块,放白糖拌好,中午起床后开吃,尤其夏天爽得不得了,甜中带着微微的酸,满口都是西红柿特有的味道。那种自然、纯粹、正宗的酸甜,那种浓郁,使我的头脑顿时清醒,全身轻松,一下午的课程都精神饱满得不要不要的。

回想当时的情景,立刻勾起了我味蕾的记忆。

 
趣事六
 
四年的大学生活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但无论如何幸福感大于一切。为此,我透露一个只有我们宿舍才享有的特有快乐。在这里感恩同宿舍的同学,从未有“告密”行为,或许她们已经忘记了。但是,我是终生难忘,因为我是始作俑者。

由于自身特性,我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观察。上学一段时期后,我对很多同学的特点都有准确的感觉,直至发展到晚上躺在床上,开始发挥我的这一特殊功能。不好意思地说,根据特点,我给很多男同学起的外号,很形象,我一说,她们就知道是谁。

我还抓老师的特点,学他们上课的表情,并给老师起外号,极其形象,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尤其是向东同学经常笑得流泪。这时的我真不像斯文的大小姐,像一个顽皮的坏孩子。

想一想,我们经过紧张学习的一天,晚上舒展地躺在床上,哈哈大笑,彻底放松身体的筋骨,既有利于疲劳细胞的恢复,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情绪的宣泄。因为,良好的情绪是成功的砝码。

当然,我也小小地得意自己的表演才华。所以,在全校的大合唱比赛中,我们七八贸易一举夺得冠军。这不仅与全班同学的努力合作及有力度的演唱分不开,也有我和王鸣同学富有质感的朗诵的贡献。

这次经历让我在内蒙古那两年的供销系统汇演中,都是主持人,大家说:真是天生的料。为此,至今我都经常为自己没能从事演艺事业而耿耿于怀。

看来,我“作”得还不够,否则就不是今天这样了。


 
趣事七
 
我性格比较独立、开朗,在大学期间也无处不显露。

女孩子是很爱美的,我更是如此。在当时,我的穿戴似乎被看做有些“特点”,夏天我带头穿裙子,这在刚刚改革开放并且思想观念保守的北方是需要勇气的,就连光着脚穿凉鞋都是被笑话的。

有一次,我在去饭堂的路上,听到身后有同学议论,“她连袜子都不穿”,我听出了是谁,没有回头,怕互相不好意思。但是也很奇怪,听到议论我不但没有丝毫的生气、难过和不快,反而有种改革开放、破除保守、领导潮流的快感。

现在看来极其平常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点事可就是要有胆量的。


趣事八

我们《资本论》课程是由张魁峰教授教授的。他是一个上课严谨但又风趣幽默的“倔老头”。他的学识造诣特别是对《资本论》的理解及注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谓在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开放、大胆,思维敏捷、犀利,能把深奥的《资本论》由浅入深地讲给我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给我们在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方面打下了良好、扎实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对这个性格有些古怪、任性的倔老头又敬又爱。

张教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我终生都记忆犹新。

一天晚上,晚自习我去晚了,大约八点半了。一进教室就看到张教授在和前两排坐的几个女同学聊着什么,有说有笑。那天我穿了一件格子短裙,扎了一个马尾刷子,上面用一个白色丝巾绑了一个大蝴蝶结,走起路来飘飘的,全身充满了活力,自我感觉很美,因为我就爱“臭美”。张教授微笑着看着我点点头,然后对着女同学们说:“嵇征然会玩会学,你们也不要老是坐在教室,越坐越胖。”

简单的一句生活语,他说得很轻松,我可心里紧张了。因为这句话代表了他对我和同学们的一种态度,无论褒贬都会在我们心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我真怕影响我和同学们的关系,所以小心翼翼地迅速扫了一遍每张脸,还好,没有很明显的不快的表情,可能是大家对张教授不拘一格的性格比较了解吧。


趣事九
 
1999年的一天,我接到老覃的电话,他在河南漯河挂职副市长。因为暑假从广州回内蒙古正好路过漯河,我就带着儿子去看老同学,老覃尽可能地尽地主之谊,三天的日程我们母子享受到了贵宾式的接待,参观、游泳、健身、卡拉OK等等,无不充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儿子快乐极了。

2006年暑假,我与儿子第一站到河南洛阳旅游,毕良志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母子游览了公开的、不公开的各大古迹景点,穿梭于石窟、寺庙、墓葬之中,让我真正感受到空气中、泥土里都弥漫着中原文化的历史味道。闲暇时,我们聊着他女儿的特长,去读什么样的学校,就像一家人一样的亲切。

洛阳一别后,我和儿子到了华夏民族的摇篮——西安。它是中国版图上一处古朴神奇、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同学赵润民、张恩义、柴耀岗等热情款待了我们。赵润民派了一名司机带着我们母子游遍了西安。大雁塔、回民食街、兵马俑、华清池,游古迹、钻窑洞、吃西安风味,体验厚重的古城历史。

柴耀岗请我们母子去他家里作客,他家后门一开,吓了我一跳,一堵墙立在面前。他告诉我:“这是古城墙。”我们顺着一个小小的、很陡峭的楼梯就爬到城墙上了。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西安城,壮观极了。现在一想到他家的位置,真让人羡慕!儿子站在上面问我:“你们的同学都这么好,这么能干?”我自豪地说:“是啊,当年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精英啊!”

 

趣事十
 
2002年毕业二十年班庆活动,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几乎是到得最晚的,天都黑了。当我一进入酒店的餐厅,一股热情的暖流扑面而来,掌声、欢笑声立刻包围了我们,“班花儿来了,校花儿来了”。

这一声亲切的美誉,我的血热了,全身的毛孔张开了,眼泪几乎掉下来,同学们的如此爱戴和夸赞,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环顾一张张欢喜的笑脸,围坐在一张张圆桌旁,每个人都很激动,欢声笑语中带着那份耐心的等待,期待着我们最后几个的到来,“一个不能少”,就像父母在等待着归来的儿女那样祥和喜庆。
 
纪念活动首先与教过我们的已年迈的老师们亲切会面,大家畅谈毕业后的工作、家庭、人生,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接下来游览了山西平遥古城,参观了常家大院。通过参观让我了解到常氏家族在晋商中的儒商文化,真让我长了见识。我们整个活动的衣食住行,每个细节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组织活动的同学们的良苦用心。


活动中,大家相互关照,敞开心扉地充分交流,每时每刻都体现着亲情般的温暖、热情。兄弟姐妹的情义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这也更加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在校时的友情。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生的时间还有多少?

几天的相处,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临行时,大家都依依不舍,期盼着下一次的聚会早日来临!

从1978到2018,四十年过去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着无数的画面——在清新的空气中,我们穿行在狭长延绵的几十年里,身边闪过世纪交替、岁月轮印。

思绪萦绕之间,仿佛在这里灵魂找到了皈依之所。今天,随着文字的跳动,我审视过去的岁月,品味个中的酸甜苦辣,怦然心动!


(选自山西财经学院贸易系78级集体创作《记忆——78贸易》)


山西财院专题
麦天枢:同学六记
陈创:四年同窗的那些点滴记忆
姜琰:当年的女生饮料,
凉开水+柿子醋+白糖
郝晓燕:四年同窗情,一生一世缘
吕向东:父亲的远见引领我跨入大学
杜志峰:食堂改善伙食,
只是增添过油肉炝锅面而已
程耀业:我参加的复习班升学率60%
乔远生:百米决赛差点成了“裸跑”
乔远生:"书法爱好"换来了"贸易经济"
乔远生:从体育"菜鸟"到田径"明星”
严向群: 进出农业部
严向群:北京二外的"研究所"生涯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校园回眸

黄文泉:当年校花蹬了小白脸

张勇:我们班第一学期少了三位同学

张宏:北大王楚教授帮忙学生修仪器

周小六:罢食学校食堂日子特开心

李宜华:一张小字报终结食堂包伙制

吕贡呈:粮票不够的日子

庞沄:40年前的脚臭和鼾声如雷

高经建:半夜两点才轮到我上机编程

刁承泰:重庆北碚小城的大学四年

张玉秋:男同学给我课桌里偷塞水果
王海军:梦也不想竟成真,有趣78级
陆华:常跑资料室险被传花边新闻
陈新华:牡师院,涅槃重生“大荒地”
陈益民:在夏都陶寺实习“挖祖坟”
尹中哲:难忘那年的唐河师范
张健:“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