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张健:“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张健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张健,198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93~1999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采访主任,后任《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2010年退休后任投资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原题

“高干”足球队

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张健 


前排左起:前排左起:李克平、于吉、王惠德、鄒小平、朱斌、韓實、趙鐵男;后排左起:黃少敏、李飛、張雨燕、葛建民、鄭棣(非隊員)、王宏偉(領隊)、夏申、張健、王敏、何忠澤


有这样一支足球队,它的阵容强大,不是因为足球技法高超,不是因为有显赫的足球战绩,不是因为有声震国内外的大牌明星,而是因为它的队员后来要么是身居要职,要么是学界精英,要么是企业翘楚:部级干部2人,将军1人,司局级干部5人,企业高管3人,知名学者5人……

这样阵容强大的队伍,回归到34年前,才知道真谛:他们是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系足球队的成员。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有些队员我可能忘记,有些队员的位置和名字可能有误,敬请原谅,也希望看到此文的同学纠错补漏。

我的队友们


30多年前,笔者曾经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由于文革的特殊环境,笔者成为北大学生时,已经28岁;成为经济系足球队员时,已经31岁。以这样的年纪,在足球队中只能算中等,后卫朱斌、夏申等,都比我年纪大。当然,也有些刚过20岁的新人,他们大多数是1979级的同学,比如王惠德、张宇燕、韩实等。

从队员的来源看,大致是三个年级平均分配,每个年级四五个人,总数在十四五位(有替补队员)。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77级有于吉、石小敏、王敏、黄少敏、葛建民;1978级有邹小平、何忠泽、张健、李克平、夏申、朱斌;1979级有张宇燕、王惠德、韩实、赵铁男;研究生有李飞。队长是1979级的王惠德,领队是1977级的王宏伟。

客观地说,在北大本来没有人将这支队伍列为强队,因为队员中是校队成员的只有王惠德和于吉两个人,相比而言,其它系队有更多校队成员;另外,我们系队里没有一个“老外”,当时留学生中的体育能人很多,田径和足球赛场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记得有一位叫卡马拉的非洲留学生,百米成绩居然是10秒几,足以与当时的国家队媲美,他做足球前锋,也是锐不可当。而经济系只能靠自己了。

我的母校天津一中在文化革命前是一所男生学校,足球很普及,水平也比较高,曾经出过两个国家队员(守门员张业福和前锋李学俊),但是我本人水平很低,连年级队都混不上去。没想到,到了北京大学居然还成了经济系队的成员,而且从头至尾每场必上,没有当过“板凳队员”。当然,对足球的热爱一直没有放松,以及在场上的拼命三郎精神,也是我的长处,尽管年龄偏大(参赛时已经31岁),尽管体力不太强,但是每球必争,短跑速度也还算过得去,看似无望的球也会去抢,也敢于射门,拼下来的结果是,我成为进球最多的队员之一。当然,我处于右内锋的位置,也是得分的最佳位置。

应该说,经济系队队长王惠德的足球技术水平明显比大家高一大截。他在中场,是全局的“稳定器”,球一旦传到他的脚下,很少能被对方截获;他的盘带和传球技术,在整个北大也毫无争议属于绝对一流水平。球经他传递可以很顺畅地直达对方“软肋”,很容易破门得分。其实,他的专业功底并不是足球,而是曲棍球;但是体育无界线,有天赋的人绝对是一通百通。有这样一位技术全面、过人和传球技术都一流的中场,是经济系足球队能取得冠军的关键。

李克平身高一米八以上,绝对称得上是美男子,而且又是体育全才,足、篮、排“三种全会”。身高优势,让我们的中场头球占尽先机,与王惠德的脚下功夫相辅相成。于吉的左边锋,要速度有速度,要技术有技术,而且是天然左脚,不愁从左面发动进攻。张宇燕稳中有快,胆大心细,常常出其不意找到机会。右边锋何忠泽,身高最矮,我身高166cm,是第二矮;他身高大约165cm,但速度极快,带球也很稳当,常常把对方大个子后卫甩到后面,看得真过瘾。

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后卫。所有后卫都是身高180cm左右的大个子,每次上场的四个后卫整齐威严,俨然一道长城,令对手望而生畏。在比赛中,经济系队是所有参赛队伍中失球最少的队伍,这也是我们能获得冠军的最重要原因。研究生李飞踢左后卫的位置,每次都沉着应战,让对手无从下脚。记得有一次,对方紧逼已经到了门前,他居然还敢虚晃向守门员传球,而把对方骗过将球带出。朱斌,兢兢业业,来自北京四中,球技也了得,对方攻来绝不会打乱自己的阵脚,而是让对方无从下脚。夏申,敢于玩命的上海人,曾经在班级比赛中受伤缝了几针,到了全校比赛,更是风采尽出,大脚出球与细腻盘带相结合,很少有失脚。赵铁男,稳重之余不乏灵活,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对方球员很难“过”他。还有韩实,作为后卫,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主动助攻,而且有从中场远射并成功破门的光辉战绩。守门员邹小平,原来擅长打排球,是系排球队的二传手。他的弹跳力很好,球感极强,又敢于扑救,敢于抢夺,成为经济系足球队顽强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夺冠的大功臣。

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许多足球场上的激战已经忘记了详情。记得较为清楚的是对法律系那一次较量。法律系是全校著名的体育强系,许多体育特长生都是法律系学生。法律系的篮球、排球无人可挡。面对这样的体育强系,足球会怎样呢?没想到,经济系不仅赢了,而且是以4:0的比分大获全胜,着实提气。详细的战况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印象中韩实的中场远射并成功破门就是发生在这次比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经济系3:0领先时,我也十分放松,但下半场竟然大胆玩起了盘带,独自一个人带球突破,从中场连续盘过四五个人,一直将球带进禁区,再传给正在那里等候的一位队友(好像是王惠德),将球送进大门里。结果,经济系以4:0获胜。


經濟系81級男生足球隊


照片中的回忆


前些天,一位同学在微信中展示了当年这支足球队的合影,全体队员穿着白色的背心,每一个人都“骨瘦如柴”,但瘦弱掩盖不了年轻和朝气,大家是那样信心十足,昂首挺立。我记得当年王宏伟领队费尽心思,为我们每人买了一件黄色半袖衫。这在物资匮乏的当年,还是不错的礼物—衫上印着“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蓝色字样。这件运动衫我留了好久,前几年才被爱人清理,十分可惜。

但是这张照片又是怎么回事呢?当年足球队员朱斌同学的解释很有道理。这张照片是参赛不久后留下的。当时,这帮“乌合之众”并不被各界看好,也就是“重在参与”罢了。大家刚一开始只能穿着自费的简陋背心,连经济系的印字也没有。没想到越打越好,连胜不断,系里的同学们都开始刮目相看,黄色半袖衫应该是小组出线后王宏伟领队说服系学生会给置办的。可惜的是,获得冠军后,全体队员身穿黄色运动衫的照片没有留下。

进入决赛并获得冠军,惊动了系领导,连著名的经济学家、我们尊敬的陈岱孙主任也前来助威和祝贺,真是让我们“受宠若惊”。据说,这是北大建校后经济系第一次获得足球冠军(彼时北大建校已经有83年)。这点光荣历史,我后来还常常和学弟学妹们谈起,自豪之情难免外露。不知经济系(后来的经济学院,以及有传承关系的光华管理学院等)以后是否还获得过这等殊荣?

运动练就健康体魄


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得不错,让人欣慰。如果追寻北大对各位同学的影响,除了让大家刻苦读书、刻苦钻研外,让每个同学保持健康体魄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日后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基础。在北大,每天锻炼一个小时是一个硬性要求,每个学生体育八项指标必须达标才能毕业。虽然有些同学抱怨不已,但多数还是老老实实地按要求完成,客观上保证了同学们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后还有较好的身体。当年足球队队员们多数事业有成,拥有健康的体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北大对体育的严格要求,对于不喜欢体育的同学来说是个负担,而对我这个体育迷来说,则是个福音。除了足球,排球我也相当喜欢。由于大学体育课开设了排球课,让我这个体育迷又多了一个爱好。虽然我个子很矮,但排球里还能找到一个位置,做二传。有一阵子,我们班里打排球成为热点,连续多天和留学生联队每天都打一个小时比赛。对方有一个日本同学,曾经是千叶县县队半专业的队员,个子虽然不高,但常常扣得我们没脾气。和他们的比赛,我们也是输得多,赢得少,但每天打球其乐无比。为了打排球,我的眼镜竟然被打坏了十几次。当时那种白塑料框的眼镜太不结实,对方一扣球就有可能把眼镜打坏。后来只好配了个金属框的,尽管丑陋,但很结实。


当然,踢足球还是我的最爱,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更多的还是在五四球场踢足球。由于不是正式比赛,往往是较熟的同学凑在一起,摆两个书包就成了球门。那些同学多数是叫不上名字的,所以后来基本上不知所踪。只有一个来自加蓬的留学生和我较熟,因为和我住在同一栋留学生楼里(大三后我从37楼搬到留学生楼,陪住一名日本留学生)。记得他的中文名字叫南冬,他的个子不高,但极其灵活,足球在他脚下,几乎如黏在身上一般,“花活”玩得很漂亮,过人干凈利落。

前几年,我在一个中非国际论坛上,遇到几位来自加蓬的外交官,还特意打听了有无叫“南冬”的官员,但毕竟中文名字不等于加蓬本地名字,这个“南冬”究竟是音译还是意译,也不得而知,我的打听也就没有结果。


在当年的留学生楼里,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果然一鸣惊人,现在已经是该国的总统,我和他虽然打过招呼、聊过天,但毕竟不是一个系,不那么熟,不然,真的应该去那里访问一下。亲爱的南冬,你在哪里?你还踢足球吗?你过得还好吧?你还记得那位来自经济系的球友吗?记得我们几乎每天在五四球场的奔跑吗?记得我们在系级正式比赛(他是中文系留学生)中我对你的“贴身盯防”吗?


原载《香港经济导报》2015年11月16日

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北大新三届

张曼菱:校园“青涩”君须记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夏晓虹:我所经历的北大留学生楼陪住

珊伊:我在燕园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我们与北大留学生的陪住伴读生活剪影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史铁生:她叫吴北玲
查建英:那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浪漫时代
黄爱平:用未名湖水浇灌学问精神
宋红:随贻焮师驾游巴蜀
梁左:他有趣又深刻,热闹又孤独 
范东升: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陶海粟:准确踩到历史"点"上的儒商杨滨
陶海粟:北大77级的"屠夫状元"任保山
杜创业:山西官场里的"清流一派"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追记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谢思敏:回忆40年前高考往事
谢思敏: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何勤华:给李克强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
何勤华:当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
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
潘维:先师陈翰笙,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
杜丽燕:张宗炳先生说“我不知道”
查曙明披露胞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