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深耕“数字智治”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黄浦区的探索与实践
汤宏、王斌、倪健、朱佳、刘旭洪
汤宏(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市黄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斌黄浦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倪健黄浦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朱佳黄浦区委政法委平安室主任
刘旭洪黄浦区委政法委平安室干部
要目
一、科学谋划:擘画黄浦区城市数字治理综合体系二、技术赋能:打造多元化城市数字治理应用场景三、创新机制:重塑全天候城市数字治理预警体系四、构想未来:描绘新时代城市数字治理转型蓝图
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区位重要、人流密集、要素复杂、多方关注,市域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发布的《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要求,上海这座智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一定是极具温度的;而城市“智慧”的程度有多深,人民美好生活的“成色”就有多足。近年来,我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用好“数字智治”力,全力打造黄浦区“智慧治理”的“引领效应”和“名片效应”。严格按照中央、市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全力提升黄浦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科学谋划:擘画黄浦区城市数字治理综合体系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浦区稳步有序形成了1个指挥中心(即区城运中心)、10个分指挥中心(即街道城运中心)、30个实践单元体(即城运工作站)百余个实践细胞(即社区和居委)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构筑起了黄浦区城市数字化的综合体系。
2020年3月,黄浦区成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隶属于区政府办公室,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区领导任副组长。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治理瓶颈与管理问题,并组织、指导各相关单位开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
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同月组建后,整合区总值班室区大数据中心、区热线办、区网格中心等单位作为“一网统管”运作实体,(1)负责城区运行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建章立制、综合协调、绩效评估,优化构建标准化、数字化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等工作;(2)负责全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化管理、紧急事项、突发事件等的发现派单、应急响应、协调处置、规范结案和检查评估等工作;(3)负责全区数据资源的体系建设、应用管理等工作;(4)负责全区“一网统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完善本区城市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工作。区大数据中心挂牌于区城运中心,制定全区数据聚集、交换、共享、开放等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承担全区政务数据与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等应用融合。区行政服务中心隶属于区政府办公室,与区城运中心、区大数据中心、互为支撑,统筹联动,在数据技术、业务、政务服务方面高度融合,深化“两网融合”,彰显黄浦优势。区城运中心作为全区指挥中枢,上承市大数据平台、市城运中心,横通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公共数据,下接各街道城运中心、风景办、居委会及区属企业和作业单位。现已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城市运行“平、急、特”工作模式,全区各相关单位在总体调度指挥下,共用管理力量、共享物资装备、实现联勤联动。中心大厅具备视频通信、远程会议、态势感知、城区运行展示、应急联动指挥、大数据辅助决策等复合功能。
黄浦区下辖10个街道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负责的网统管领导小组,组建街道城运中心,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明确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等三家单位的职责分工,发挥统筹协调、联动指挥的作用街道城运中心作为前线指挥部,上承区城运中心,横通各街道所、队、办,下接城运工作站。区城运中心将各类数据赋能下放,街遒城运中心将属地数据动态反哺区城运中心。
全区组建30个实体运作的“警政协同”城运工作站,执法、管理、服务等队伍力量以常驻和派驻方式入格,统筹各类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入站。城运工作站作为基层实战阵地,由站长调度队伍力量、物资装备,联勤联动、协商处置同时,闭环管理处置结果,反哺区、街两级城运中心,使之成为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的一线阵地。
社区和居委是党委与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推进数字治理向居民区延伸,着力做好群众工作,协助发现社区治理问题,配合街道城运中心和城运工作站做好相关处置工作,解决城运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是物理空间建设。区城运大厅内设总值班室,各街道城运中心基本按照同等要求完成大厅与总值班室就近配置。二是网络基础建设。区、街两级城运中心均完成政务外网光纤接入。三是政务云建设。区、街两级城运中心根据相关要求统一在区政务云上运行和存储,原则上不再配置服务器及其他硬件设备。
一是共享数据资源。由区城运中心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建设人、房、企等基础数据库,各街道按需向区城运中心申请落地应用,并做好数据比对和更新工作,反哺基础数据库。二是共享视频资源。通过区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区、街两级共享1300多路高清视频监控资源。各街道建设的存量资源,根据相关文件要求逐步介入区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区、街两级资源共享。三是共享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区时空信息平合,街道城运中心可调用底图资源,共享基础图层数据。
一是全区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公共管理)。该平台应用于区城运日常闭环管理工作。拓展人工发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智能发现等渠道,实现案件全程闭环管理,跨部门跨领域高效处置,大幅提高黄浦区公共管理水平。二是全区联动应急指挥平台(公共安全)。该平台应用于区突发事件闭环管理工作,通过在数字地图上精准定位突发事件点位(包括人员伤亡、现场指挥、周边资源、物资消耗),指挥处置力量运用视频、语音呼叫、指令传输等通信手段掌握事件综合情况。加强消防派驻、基层培训和日常演习,强化联动应急处置闭环管理,坚决筑牢黄浦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底线。三是城市体征平台(公共服务)。该平台应用于区健康指数和趋势分析工作。通过整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满意度、重点突发事件、消防安全、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算力等全量信息,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服务、文化生活”等六类体征指数。据此剖析城区治理顽症和痛点,并作为政府工作绩效的考量依据,倒逼黄浦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升级。四是经济动态数据平台。该平台应用于区经济运行综合情况分析工作。综合(1)产业经济总值、税收、聚集度、活跃度,(2)区内重点楼宇经济发展整体情况,(3)商圈销售额、业态结构等指数,以及(4)全区财政数据,分析研判黄浦区经济运行综合情况,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日常管理联勤联动中心。中心负责城区日常运行闭环管理的统筹指挥工作。推进城市运行在“全体勤务队伍力量、全域管理事项、全量城市部件、全部物资装备”等四方面的统一管理,联勤联动。二是值班值守调度中心。中心负责城区全天候不间断的值班值守调度工作。上承市总值班室值守要求,横通区总值班室、区应急管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各条线、各街道、各区属企业落实履行值守、信息报送、应急处置、综合协调等职责,强化条块联动,确保市、区、街三级总值班体系畅通。三是应急响应指挥中心。中心负责城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启动响应工作时,区领导和相关分管领导坐镇指挥,根据市委、市政府、市防汛办总体部署,通过区应急管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公安局和区城运中心联动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风景办、区属企业以及第三方力量等单位,形成全区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快速处置的工作机制。四是大数据应用中心。中心负责城区统筹各类政务数据与资源管理工作。推动建立跨部门数据管理联络机制,有机结合数据与业务应用,打通条线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为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五是风险研判预警中心。中心负责城区风险研判、隐患锁定的预警预防工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异构、非标准化的跨部门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提炼,结合管理重点和业务需求,精准锁定点位,落实闭环处置,推动城市运行由“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二、技术赋能:打造多元化城市数字治理应用场景
在明确各部门城运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完成黄浦区“一网统管”城运事项目录。根据“一网统管”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主体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边界。围绕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制定《黄浦区城市最小管理单元市场主体责任清单》,针对沿街商铺、旅馆酒店、历保建筑、地下空间等四类空间,梳理出261项813条市场主体责任,更为规范地指导、督促其落实城运管理主体责任。
在明确各市场主体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政府“日常管理闭环”和“应急处置闭环”的有效衔接;同时结合“两个融合”,进一步探索数字市场主体平台与“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的衔接。一是对于企业责任事项,以责任岗位闭环为基础,落实市场主体闭环管理,由各工作岗位自行处置或市场主体平台内部协调处理.二是对于涉及政府行政职能的事项,由市场主体平台报政府城运平台,落实城市运行政企联动闭环管理。三是对于紧急类事项,市场主体平台立即上报110、119、120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同步报政府城运平台,纳入政企联动应急处置闭环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岗位、市场主体、城运管理、应急处置、两网融合”的五级闭环管理新机制,实现政府与治理主体之间的互通共治。
积极引导各类治理主体参与城区治理,与五级闭环管理新机制形成有效衔接。安全责任聚焦立法和准入,管理责任着眼共赢,服务责任重在鼓励。一是管办结合,从审批入手在准入阶段通过签署协议,明确政府和经营主体间的责任和分工,积极引导中小型治理主体参与城区治理;二是明确经营主体承担感知设备的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数据监测运用和设备运维管理等职责,规范经营变更移交,确权确责,发挥感知设备“隐形安全卫士”的作用;三是提供选购或租用等方式,降低数字治理成本,经营主体根据自身能力按需选购产品,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灵活匹配;四是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以党建引领,通过“三会”制度,引导居民以主人翁精神投入社区公共事务,从中获得参与感;五是政府有力保障城运日常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支撑管理单元处置闭环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构建兼容存量建设成果和接入增量系统的数字治理底座,实现管理单元连点成面。一是与市测绘院对接,构划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数字模型底座;二是整合现有人工智能算力、物联感知和大数据分析数据,构划城区体征底座;三是与电力等公司研究数据对接,构划城运数据条块共享底座;四是梳理社区200余个基层台账和1600余个应用标签构划基层数据赋能底座。
(2)构建市场化运作的数字治理应用超市,适配治理主体的不同需求。引导数字技术厂商开发各类应用、算力终端和服务产品,各类治理主体根据自身职责按需选购。同时,建立良性竞争、优胜劣汰机制,确保各类产品及时迭代更新
(1)南京大楼
华为旗舰店所在的南京大楼是一栋历史保护建筑,又是单一市场主体的单体楼宇,位于南京东路东拓段,地下空间及管线复杂,是全市公共安全风险管控的重点区域。黄浦区选取南京大楼作为首个城市最小管理单元试点单元,聚焦经营场所安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应用场景。一是通过落实南京大楼管理主体责任,形成城区治理事件任务清单,建立五级闭环管理新机制;二是运用三维数字孪生、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南京大楼智能生命体征系统,充分调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高效联动。
(2)田子坊景区
田子坊集旅游景区、文创园区、弄堂社区为一体,是结构复杂、人员复杂、业态复杂的地区。该地区的房屋均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建筑154幢,商户31家。房屋安全、消防安全、大客流安全是管理的难点和痛点田子坊管理办从审批入手,在商户准入阶段就签署《田坊地区数字治理使用及服务协议》,明确管理办和商户间的责任与分工,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责任参与田子坊的治理管理办承担感知设备的建设主体责任,参与数字监测运用设备运用和管理,发挥感知设备“隐形安全卫士”的作用目前,园区共安装“灭弧”9处、电子烟感138处321个通过智能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精准监管、及时预警,曾防止多场可能发生的火情。该案例经广泛宣传,促使田子坊商户意识到城市安全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共赢体系,充分调动了商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现已有145家商户签署了相关协议,极大激发了城市最小管理单元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实现了城区治理综合化田子坊地区所安装的感知设备已取得实战成效。一是通过梁绕度检测、定期四害消杀,有效保障了老旧房屋的结构安全。二是一经发现店招店牌倾角告警,就能及时赶赴现场查看检修、维修固定,消除隐患。三是通过分析历年积水数据,预判时间、点位,提前做好管道疏浚。四是通过部署客流眼,实时监测景区人员数量和密度,如超过预警人数,随即启动大客流管控预案。五是通过摄像头感知人员异常行为巡查发现等手段,及时上报突发事件,启动反恐应急预案。六是疫情期间,景区入口扫描游客健康码的同时,完成体温健康筛查;已经完成全员疫苗接种的商户,张贴防疫安全店铺标牌,提供安全的游览消费环境。
(3)瞿溪路沿街商铺
五里桥街道沿街小商铺多达600余家,跨门经营情况较为突出,管理教育后容易回潮,管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黄浦区选取了瞿溪路段开展试点。一是由党组织牵头成立商铺自管会,引导沿街商铺等小型市场主体参与社区自治共治,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二是政府通过梳理门前责任、“三合”小型工程、垃圾清运等四类管理事项与市场主体职责一并告知。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支持多种事件治理,巡查员可利用“商铺通”APP上报、处置、闭环;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发现等手段,将跨门经营等行为通知商铺经营者、商铺自管会,由市场主体自行处置闭环;如同类事件多次发生或未及时处置,即上报城运,落实监管责任,完成城运闭环。
(4)春江小区
黄浦区现有居民区656个,其中,春江小区是一个具有40年历史的直管公房小区。居民以独居、高龄老人为主,小区公共设施老旧,公共空间存在堆放杂物、堵塞消防安全通道、违法搭建等现象。黄浦区选取春江小区作为城市最小管理单元居民区试点,通过数字治理提升老旧小区的设施建设、生活品质,实践居民区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以党建引领,通过“三会”制度,引导居民以主人翁精神投入社区公共事务,促使居民获得参与感。二是厘清基层管理者和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提高参与积极性,促使居民树立责任感。三是聚焦小区安全,促进多主体良性互动,建立多级联动闭环机制,为居民筑牢全天候的安全防线,促使居民提升安全感。四是充分运用智能化和数字孪生手段,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利用现代科技引领小区未来,使居民获得幸福感。
依托该应用场景,实现重点区域大客流人员管控。通过运用图像识别、基于位置服务、客流眼等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掌握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等重点风景区域大客流监测数据、峰值预警及未来客流趋势研判一旦达到客流阈值线上自动预警并启动响应等级预案,线下快速实施客流疏散等应急处置,保障景区大客流安全。
依托该应用场景,实现城区高坠风险隐患监管。通过接入全区603处幕墙数据,综合呈现玻璃幕墙的分布、类型状态等管理要素,对处置存在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全程监管建立店招店牌管理“一店一档”数据库,实现施工许可、日常巡查、店招监测、逾期预警、违规执法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探索物联网感知器在高坠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与相关市级部门的对接,形成市、区、街三级店招店牌、高坠管理的联勤联动机制,守护“头顶”安全。
依托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实现消防安全闭环管理。通过现场单兵4G图传员所传回的图像,结合无人机多角度拍摄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处置动态,通过城运平台的联席值守机制,调动各委、办、局和相关单位的应急联动资源,联勤联动、科学、高效处置突发应急事故。同时,依托大数据消防物联网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利用大数据监督隐患点,精准推送至相关单位负责人,生成电子督查单,形成工作闭环,实现靶向治理、精准治理。两个消防安全系统有机结合,全方位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依托该应用场景,实现风险隐患及时预防。通过对2017年至今,500余万条“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进行智能分析和开发利用,聚焦防汛防台、防寒防冻、安全隐患、市容市貌等城区管理重点工作,锁定风险隐患;并将风险警示信息投射到数字地图,形成智能热搜词及热力山峰图,制定隐患分析报告,随后发送至各街道及相关部门,从而为一线处置力量提前排查、主动处置、排除隐患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被动管”向“主动防”的转变。
依托该系统,预判可能发生的恶劣天气。通过黄浦气象先知系统,结合水务实时监测数据、高坠管理等应用,做好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依托该应用场景,实现辖区内在建工地监督管理。通过接入并展示在建大型工地中深基坑区域、承建单位、占地面积、开挖深度、围护范围、施工图纸、近期基坑照片以及深基坑安全物联感知实时监测数据,监测工地深基坑情况,实现工地远程安全监管。同时,在街道试点建成小型工地专题应用,形成大、中、小屏联动的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工程管理条块结合、线上线下联动。
依托该应用场景,形成清单,厘清职责推动智能派单。通过梳理涵盖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各类事项目录,理顺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事项的责任与分工,形成646类1743项规范化、标准化城运事项清单。现已建成热线数字化智能派单系统,实现“简单事项智能派单、复杂事项人机结合”的模式,例如:提供工单内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相同或类似诉求的历史优秀案例,为有效处置市民诉求提供参考依据,促使智能派单推动热线数字化转型。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战应用,落实人机交互的发现机制。聚焦“人、物、动、态”等管理内容,充分利用存量视频资源,通过分时设定实现一镜多算,发挥边缘计算“低成本、易部署”的优点,实现城运一线顽症自动发现、降低发现成本、集中力量放在处置端。
依托语意识别和聚类相似度算法等技术,对近500万条城运案件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开发利用,通过数据重组、点位空间定位,将海量静态数据分析提炼为可视化的空间趋势锁定风险隐患目标,将风险警示信息投射到数字地图,辅助各街道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防范工作。
运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居民楼宇纳入最小管理单元体系。与市测绘院合作,有机结合空间地理数据,使平面的数据具备数字城市立体空间定位。结合分层分户的效果,实现人、房信息精准入户,建立虚拟的居村人口空间定位实现数字孪生向居民区延伸。同时,整合地图、地下管线分布、各类建模等资源,有力支撑城运平台的地理系统,夯实最小管理单元应用系统。
基于政务微信APP,开发上线“黄浦快处”应用。落实各类城运案件、派单、处置、结案在移动端的闭环管理;新生成的各类案件均纳入全区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据流转、任务推送、处置反馈等内部流程的高效联动,随发随处、即发即办。
建立政务智能终端,赋能基层。通过全量梳理城运事项词典、热线派遣信息、部门权力清单、政务公开信息等内容,建立政策、法律法规库;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自动匹配相关政策法规和处置效果较好的案例;通过智能终端推送至办理处置人员,为基层提供详尽的相关参考。
开发便于市民上传意见建议的黄浦区专属移动端“市民拍”。强化市民端的哨点作用,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打通群众反映涉及城市安全、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问题的通道,使之成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鲜活的数据来源。
三、创新机制:重塑全天候城市数字治理预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健全“平、急、特”运行模式,提升城运管理工作效能,集中力量解决紧急事件和保障重要活动。“平”即深化“日常运行”模式。按照“人员互助、信息互通、智能互补”原则,实现365天24小时双人双岗共同履行值班值守职责。根据日常工作职能,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强化条块联动,加强主动发现问题和协同处置的能力。“急”即强化“应急联动”模式。重大活动时间节点由区领导坐镇区城运大厅、直接指挥,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责任部门同步到场,其他有关单位通过通信、视频设备实时备勤,确保现场画面、应急应对准备情况等信息数据能进行集中统一展示,各队伍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按照调配要求及时到位,快速高效应对突发状况,完成应急任务。所谓“特”,即优化“专项保障”模式。执行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保障、重要专项任务,由主要牵头部门入驻区城运大厅、直接指挥,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重要专项推进和保障工作。
建立“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全域发现机制,重构城运案件发现体系。由原网格督查人员的人工发现单一机制拓展为体制内人员和体制外人员均能成为相关案件的发现者。结合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技术,整合各类视频资源和物联网设备等机器发现渠道,切实提升“一网统管”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如黄浦区持续深化复兴公园相关整治工作,坚持科技赋能与业务能力并举,切实提升工作整体效能。一是强化基础调研,技防迭代升级。坚持科技赋能人力,在原有人力巡逻的基础上,推动视频巡查叠加防控;由公园管理单位会同一线专业队伍赴现场踏勘视频监控覆盖情况,针对监控盲区进行整改提升,新增高清探头、球幕可控监控设备完成园内视频监控高清化改造,实现内部视频监控全覆盖。二是模型应用赋能,提升感知能力。三是组织实战模拟,优化处置模式。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开发实战运用微课程,研发关注七类模拟场景,进一步规范处置力量执法流程、提高现场处置水平。
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实现城市运行风险隐患提前预警。是通过深入分析各类城区管理数据,聚焦防台防汛、防寒防冻等自然灾害应对和日常管理问题,精准锁定风险隐患点针对性开展排查处置,实现事前预防。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提升城市管理温度,进一步运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满意度数据,对城区“健康”和政府工作进行“体检”,找出顽症痛点和工作短板,对症下药,达到“治未病”效果。三是运用各条线部门专项排查记录和三大公房集团以及相关部门近六年日常巡查案件和报修工单约280余万条聚焦高坠、积水等九类高频案件,开展防汛防台预警隐患研判工作,通过最新技术实现非标准化数据在同一标准下的有效汇集。四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确定1042个隐患点位,针对排查次数和案件发生频次,形成隐患点位报告、绘制风险点位地图,落实街道和相关部门提前部署汛期物资、风险隐患排查处置工作。五是发挥区、街、站三级城运联动机制,以隐患列表和数字地图赋能防汛防台工作,确保城区“头顶”和“脚底”安全,切实提升数字化“治未病”能力。
四、构想未来:描绘新时代城市数字治理转型蓝图
拟将南昌路红色文化地带“渔阳里”作为最小管理单元三期发布内容。一是在一期、二期治理手段的基础上,夯实数字治理底座,在互联网与政务外网间,构建符合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的数据交互通道。二是统一接入“渔阳里”内设的物联感知设备、人工智能算力等神经元数据,实现与政府侧的互联互通。三是充分发挥城运工作站机制作用,支持最小管理单元管理工作,进一步探索“一网统管”第四级与第五级高效联动;形成“前台自动感知、后台快速处置”的模式,推动最小管理单元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落实各类治理主体责任。依托三级城运平台,探索建立全区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事项分类标准,规范处置流程。对于职责界限不清晰、划分依据不充分的高频事项探索按照职能、属地、就近管辖等原则实现智能派发。对于综合性强的城市治理事项,形成任务清单,并设计激励机制,鼓励部门自主“抢单”,促使处置过程无缝衔接、优势互补。二是构划“一网统管”知识图谱。一方面,构建自然人知识图谱,通过数据关联寻找个体间的关系,智能判定群租房、筛查数据的异质性,技能赋能基层数字治理。另一方面,构建法人知识图谱,通过分析楼宇内的市场主体,厘清其成分、产值、关联、责权关系,结合相关图计算引擎及工具赋能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建立跨部门、跨数据的应用,推进多表合一,自动去重消歧,避免重复采集工作。综合运用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手段,寻找数据关联,实现数据应用智能化,提升基层高效治理效能。三是深化线上线下“人机”协同。推动各区、有关单位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求,全面梳理内部工作流程,推进处理模式从传统人工处理向机器派单和智能管理转变实现“指令到人”,形成内部事项处理“小闭环”。在城市运网统管共享和协同处置框架下,基于移动端,搭建全市统一的轻应用赋能中心,鼓励通过小程序网统管轻应用实现内部流程高效联动。
一是紧盯城市治理高风险问题。整合并拓展现有发现手段,重构全面、及时、动态、真实、客观的群众诉求和城市运行风险发现机制,力求及时回应、精准预判、迅速预警实现防患于未然、举一反三,防微杜渐、抓早抓小。二是积极发挥市民端哨点作用。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进行动态多为分析挖掘,对群众反映强烈或多次反映的涉及城市安全、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问题,不仅关注个案处置效能,更注重分析态势、发现规律、督办处置质量,及时发出管理提示或预警。三是建立壮大基层信息员队伍。依托三级城市运行工作体系,提升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敏感舆情信息和社情民意的收集能力。
进一步加快“两网融合”推动管理和服务协同。一是通过综合分析管理与服务的多维数据,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是推动“两张网”数据汇集、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等方面相互依托、支撑、赋能。三是基于“放、管、服”,实现更高层面的跨界闭环,从事前发证到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大闭环”。四是街道层面“统管”“通办”深度融合,从基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由数字化治理助推经济、生活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往期精彩回顾
课题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协作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的建设构想——以在线调解平台的应用为例
课题组|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
课题组|践行新发展理念 强化风险防控——上海市松江区加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课题组|协同治理视阈下商务楼宇治理现代化的探讨
课题组|多元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基于上海市静安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课题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市场化运行的现状检视与优化路径——以S市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为样本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