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欣|协同治理视域下的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以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为例
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主任
要目
一、协同治理: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理论视域二、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经验三、协同治理模式下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推进路径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既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要举措。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的实践表明,创新工作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与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是推进人民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推进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坚持协同治理理论,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凝聚人民社区建设的多方合力,着眼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建设目标和原则,立足积极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社区软实力,服务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十一届市委九次会议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市域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更是超大城市建设的基础。将市域社会治理与人民城市建设相融合,在建设“人民城市”过程中,积极推进基层市域治理现代化,是当下推进城市建设的“一体两面”。因此,推进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既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要举措。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充分依托自身发展需求,在推进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本文以张庙街道的实践探索为例,就协同治理模式、人民社区建设目标、维度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此为人民城市建设发展寻找基层实践路径。
一、协同治理: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理论视域
为克服传统治理的单一性,提升治理效能,协同治理理论强调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积极整合多渠道资源,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形成系统有机的治理体系、治理格局和治理秩序。协同治理理论源自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治理的视域从政府治理扩大到社会治理,从而使多元合作协同成为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作为治理理论,协同治理已运用于多个领域场景,大至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小到行业治理、基层治理等微观领域,可以说协同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综合国内相关研究,协同治理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协同治理理论关注的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的是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不再是传统的一元论者,也意识到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这一“单中心治理”模式所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协同治理理论的背景是去中心化,或者说是多中心治理。除了政府之外,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等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均是治理的主体。协同治理理论要求这些治理主体均能在治理中担任主体责任,积极参与沟通协调,以发挥各方的行动效能,达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二是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协同治理理论,不仅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更体现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合作关系上。协同合作的关系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地位平等,依靠各方治理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通过不断协调与沟通,达成共识,从而更为高效地提升治理成效。
三是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协同治理理论认为,协同治理主体之间通过协商与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均衡状态,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在实践中,协同治理有助于强化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使得治理主体不再以治理的对象或者治理客体参与治理过程,从而使得治理主体内部各个要素以及多方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因素得到充分调动,促进各个治理主体主动参与治理过程。协同治理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协同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协同与合作,需要各方治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商与合作。
协同治理理论是晚近发达国家发展出来的新的治理理论和范式,研究重点内容是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的协商与合作,运用于诸如政府监管、公共管理、行业治理、环境生态治理、公共危机管理、企业治理、社区治理以及养老、教育、公共卫生等广泛领域。国内学者也重视协同治理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将协同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探讨,比如在研究治理主体构成上,将公权力部门、社会政治团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场部门、公民个人都纳入研究对象,拓宽了协同治理的主体。在研究运行方式与机制上,有学者指出,协同治理是对公共管理模式的一种概括,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变迁等因素,协同治理运行的方式与机制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协同治理的运行方式也存在差异。同时,国内学者也注重协同治理的中国化实践总结,尤其注重协同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比如基层党建创新与社区治理、社工参与社区治理、城乡基层协同治理、脱贫振兴的基层协同治理等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有关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支撑。但是,在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协同治理理论运用到上海这类超大城市基层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也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协同治理理论,立足于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人民社区”建设的生动案例,着力研究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和治理机制的运行,探讨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二、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经验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论断,这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民城市建设的根基在社区,如何在社区基层治理中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推进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所面临的重要实践课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新时代“人民社区”作为“人民城市”的最基本单元,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人民城市”思想的基层载体,是人民城市治理和建设的基层实践。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应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通过激发基层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人民主体性角度看,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基层城市治理过程。具体而言,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社区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社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是聚焦社区人民的需求,更加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是积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系统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居民等四方资源,鼓励支持各方积极参与和联动,以实现治理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抓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得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可以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前线。可以说,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深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重点在基层社区,加强和改进基层社区治理、建设新时代人民社区,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在社区层面的生动实践。通过科学的谋篇布局,加强市域内整体谋划、统筹协调,为基层社区建设提供更高的资源整合力度和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夯实社区治理的基层基础;通过智能化的物理装置和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社区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对社区运行的态势感知、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能效。
街道作为城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街道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责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线执行落实单元和承载主体。新时代街道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不再仅仅是实现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经济、保民生的基本目标,而是要始终紧跟城市发展脉搏、紧贴区域发展实际,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价值追求,不断呼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人民城市新理念更好地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是新阶段更好地集人气、聚人才、凝人心,努力实现“五个人人”的现实考量。
作为一个始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旧社区,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存在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弱势群体集聚等诸多特点,主要面临着“老”“旧”“散”“弱”四大突出矛盾。辖区内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年人达5.12万人,占街道户籍人数的43%。街道辖区的泗塘一村旧改任务艰巨,至今仍有不成套的老旧住房13.6万平方,共3700余户。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治理不够深入,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社区“三驾马车”齐驾并进合力不强,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要求,张庙街道以新时代人民社区为建设目标,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整合多方资源,不断优化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与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积极打造“和谐社区”“智慧社区”“共享社区”,为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探索新路子。
张庙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坚持党对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推动党建载体建设。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多方治理主体参与联动,形成政、社、民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企业、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治理的人民社区。围绕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旧改攻坚、惠民工程、阵地建设。在旧改攻坚项目上,张庙街道将泗塘一村成套改造任务作为检验街道党建工作的试金石,通过党建联建、党员先锋队、年轻干部锻炼基地等多种方式,激发党员队伍打赢旧改攻坚战的内核动力,通过广泛动员、党员示范带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形成旧改攻坚合力,加快旧改推进力度。在惠民工程项目上,张庙街道坚持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紧紧围绕“两个美丽”建设、垃圾分类、加装电梯等重点工作,打好党建惠民“组合拳”,让党建更有温度、让群众得实惠。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已经被纳入了《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但在实践中,却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张庙街道通过党建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电梯安装公司多次进行沟通协调,通河六村五台加装电梯同时竣工,实现全区电梯同时交付数量第一,让高层“悬空老人”接上地气、感受温度。在环境治理上,以垃圾分类工作为牵引,通过各基层党组织的带头参与,对接老旧小区的现实需求优化工作机制,引领社区和居民树牢“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街道垃圾分类成效显著提升,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在阵地建设上,通过建立完善“党建引领、街道指导、居委主导、社区共治、居民自治、社会资源参与”的运行治理机制,擦亮居民区公共客厅这一金字招牌,不断推进公共客厅党建阵地建设。在落实“行政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过程中,完成公共客厅从服务型2.0版本到治理型3.0版本的功能提升。通过各居民区党组织自行探索、打造富有居民区自身特色的“一支一特”服务品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社区、智慧社区是人民社区的重要特征。张庙街道坚持树立以科技创新服务全局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三化”建设,逐步提高基层治理能级,以科技创新服务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治理,推进街道运行管理进入全新轨道。以张庙特色应用“智慧庙街”为载体,构建城市运行“一张网”,通过打造一个集内部管理、数据分析、门责管理、安全预警为一体的协同城运管理系统,确保城市管理全覆盖、无漏洞、零死角。围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目标,牵好“一网统管”这一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同时,全面整合雪亮工程系统、城管系统、110非警务系统等,真正达到以城运中心为枢纽的科学、高效、智慧管理。以智慧养老为重点,打造为民服务“一张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重点开发建设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健全完善智慧服务平台,依托“银龄居家宝”项目和“银龄e生活”服务套餐,发挥友康“962899”热线平台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主动关爱、紧急援助、生活代叫等服务,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老年居民生活的常态。以智慧社区为抓手,打通社区治理“一扇门”。社区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发掘居民需求,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从“家门”走进“心门”,是街道长期探索的“课题”。街道以推进线上“社区通”为抓手,着力建设一个全区域范围覆盖、全人群互动参与、全天候及时响应、全系统智慧治理的智慧社区平台,积极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治理,使之成为走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考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推动张庙新时代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和人民。张庙街道通过探索实施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社区治理“千条线”,织密“组织网”“服务网”“治理网”,努力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社区治理样板。发挥自治强基作用,着力推进小区物业党建联建。不断深居委会、业委会和小区物业“三驾马车”共治机制,大力推行兼职委员制度,推动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引导业委会、物业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切实加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在业委会筹备和换届阶段加强人选把关,主动推荐候选人,助推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发挥共治协同作用,积极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盘活社区公益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紧抓“梳理需求、项目设定、供需对接、政府购买服务、监督管理、跟踪评估”六大关键环节,建立“项目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控体系,推出一批贴近民生、贴近居民需求的实事项目,为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做出积极贡献。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注重正面宣传,结合街道重点工作,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效样板,今年以来累计在市、区级媒体组织刊发相关报道50余篇。弘扬志愿精神,依托“荣誉殿堂”“展示墙”、小区“宣传栏”“电子屏”、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途径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文化以及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让善行善举在每个社区蔚然成风。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街道工作的法治含量,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顽症矛盾问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统筹推进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居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平台、站点建设,形成全面覆盖、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法治工作社会效应,在人民社区建设中体现社会效果与法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协同治理模式下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健全和完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实践。因此,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应坚持协同治理理念,将协同合作贯穿于人民社区建设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党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凝聚人民社区建设的多方合力,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建设目标和原则,积极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
坚持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作为人民社区建设的核心主体,需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功能,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鼓励和吸引以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形成“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在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中,必须不断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力、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通过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人民社区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优化提升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引领能力;通过构建并强化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多方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形成多元治理动态网络。在人民社区建设中,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统筹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积极落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民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为提升人民社区建设的整体成效提供坚强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在加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新时代人民社区必须主动融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融入人民城市建设、融入区域发展、融入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因此,不同市域的社区建设,有着不同的定位。以上海为例,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在价值层面上,应当立足人本价值,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要求、作用发挥贯穿于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目标层面上,应当紧密结合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做好市域、街道的规划发展,聚焦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高品质生活的福地、高效能治理的示范地,将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社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社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社区。
有别于传统的社区治理,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社区建设工程,既需要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路径方法,也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应当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安排,系统思考建设目标、实现路径和效益结果,统筹作好多部门联合联动治理、资源合理调配、人才梯队建设、规划安排、党政社群合力、制度执行完善等内容,将“碎片化”资源有机整合,激发倍增效应,最终实现建设效果“1+1>2”。应当坚持融合共治,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五治”融合,改单一主体管理为多元主体治理、改管理者单一利益为多方协商共赢、改单一管理方法为多样治理过程,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街道运行能级。坚持人本价值,将坚守人本价值作为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的核心取向,为人民做好每件事,规划上突出以人为本,方式上引导群众参与,效果上狠抓提质增效,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坚持溯源治本,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以社区问题进行始末闭环处置为基础,将问题根治在源头为关键,对问题产生的源头展开追溯,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规范问题处置流程和方式,形成防治预案和规范处置方案,实现问题处置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新时代人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治理格局上,需要坚持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在治理维度上,需要协同推动街道社区的经济发展、生活品质、安全防控、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推动辖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挥地域、交通和成本优势,努力打造区域创新带,实现产业高度聚集,全力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促进功能融合、要素流动,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存量地块转型升级,探索建立一批特色发展科创园。积极推进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成集“高新技术、高端物流、便民服务、多元业态”为一体的都市产业新高地,实现产业互联网集群发展。加速优化营商环境再升级。当好金牌“店小二”,抓好营商安商稳商工作。聚焦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打好政策联通、资源集聚、服务升级、调研常态的“组合拳”,以吸引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积极打造生活秀带,持续推进绿化彩化、提升品质功能的大文章,精心打造让人民群众感受美好、诗意栖居的生活秀带。加快社区旧改工程。坚持把老旧住房成套改造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确保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改造任务。继续加快推进城区改造等工程,提升社区建设管理品位。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全力推进早餐工程、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等民心工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多元包容、富有亲和力的社区公共空间,让群众更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舒心地享受公共服务。
大力筑牢社区安全保障防线。完善安全防控体系,提升社区“平安指数”,发挥群防群治效能,加强人民防线机制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织密立体化智能化防控网,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区“和谐指数”。大力构筑社区风险防控体系。深化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强化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积极构建“韧性社区”。依托“一网统管”,围绕安全、消防等重点领域,完善风险和安全隐患滚动排查制度、“事不过夜”隐患整改制度。大力打造基层法治建设品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持续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定点式”法律服务,全面提升社区法治含量。
不断提升综合为老服务水平。提标升级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进一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加装智能水表、智能门磁、红外检测等互联感知安防设施,增强科技支撑智慧养老能力。探索社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创新实现社区互助养老,丰富品质养老内涵。不断激发社区特色文化活力。加快完善“一核”(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点”(社区居民公共客厅)的文化设施布局,营造承多元社区文化交往空间。积极发扬文化品牌,发展本土文化团队,推进基层文化惠民,传递新时代人民社区精神。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公共客厅建设为抓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智慧化,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便捷可及。大力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家门口延伸,向薄弱环节和重点群体倾斜,让更多“老、弱、孤、残、困”等群体受益,着力提升社区群众的“边际感受”。
立足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用“小程序”“小工具”解决“大事情”,推动“马上办”“网上办”等,逐步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立足实现全周期管理。依托城运“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构建新时代“社区大脑”,加快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对社区前端即时感知、异常及时预警、问题及时处置、事后评估监督的闭环管理。加强系统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社区通、社区云等智能化应用,发挥“一键派单”功能,实现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立足推动精细化治理。大力推进智能化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打造花园式无废社区。严格落实“片长制”“路长制”“河长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开展“违法违建、破墙开店、店招店牌、无序设摊、无证经营、占道停放”专项整治行动,描绘好社区治理“工笔画”。立足促进规范化建设。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更好为社区赋权增能。通过制度有效供给规范社区治理,合理制定社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构建社区基金会、社区贡献积分机制,找准社区秉赋,凝聚社区精神。挖掘培养一批“贤人、达人、能人”等社区治理骨干人才,激发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往期精彩回顾
课题组|市域社会治理视野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研究——以上海市J区行政检察监督办公室实践探索为样本
课题组|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价值转向与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青浦区幸福社区建设的案例
褚强 柴俊勇|城市空间区域功能转型重组背景下的社会末梢治理创新研究——以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新华路派出所辖区治理为例
课题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背景下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的实践与思考
课题组|德治教化在上海市奉贤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探索
课题组|上海市浦东新区政法机关刑事诉讼涉案钱款管理机制研究——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浅析与探索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