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 加尔文的“无心插柳”
友朋会导师,武汉大学赵林教授
编者:萌发、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本着鼓励信徒以勤奋工作,简朴生活成为上帝选民的目的,却无意中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起步,这股清流影响了北欧诸国,甚至随着“五月花号”漂洋过海,而过去繁盛的南欧因为坚守更加虚无缥缈的传统天主教信仰而逐渐没落。如此这般,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原文标题: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 | 赵林
文章原载:《走向理性》,赵林 著
加尔文教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第一支是路德教,又叫信义宗或福音派;第二支是英国安立甘教,叫国教会或圣公会;第三支就是加尔文教,又叫归正宗、改革宗。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尔文教的宗教改革主要发生在瑞士,这个教派导致了一种颇为吊诡性的历史后果。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写了一本影响非常大的书,这本书叫《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他讲的新教伦理就是加尔文教的伦理。关于加尔文教的具体改革内容和过程我就不讲了,我只想谈谈它的意义。加尔文也像马丁·路德一样,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得救的关键在于信仰,但是他认为光有信仰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善功。不过加尔文强调,这个善功不是中世纪天主教的所谓善功,如购买赎罪券、参加基督教军队远征、捐献财产给教会等虚假的行为,而是指勤奋工作和俭朴生活。加尔文认为,上帝派你到世界上来,不是让你游手好闲、托钵行乞,而是让你好好地建设这个世界,以增加上帝在世间的荣耀。你把这个世界建设得越好,越说明你忠实地履行了上帝派你来的职责。但是要记住,你创造财富不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不是为了个人的挥霍,而是为了增加上帝在世间的荣耀。因此,加尔文教鼓励发财致富、资本增值、放贷取利,却反对奢侈浪费、挥霍放纵和一切非生产性的消费。
加尔文关于善功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尔文教在新教主流三大教派中成为影响最大的世界性教派。它的最极端的一支就是清教徒,清教徒以主张勤俭清洁的生活态度和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成分而得名,他们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教精神尤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自从第一批在欧洲大陆受到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在北美登陆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为止,美国文化的主流精神就是清教精神。关于这种严苛刻板的清教精神,我们在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那本著名的小说《飘》(即《乱世住人》)中可见一班。
加尔文教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内心必须有虔诚的信仰,在行为上必须勤奋工作、节俭生活,这样才能在上帝面前成为一个义人。你怎么知道你将会得救呢?就看你心中有没有信仰,同时还要看你是不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勤俭节约地生活,根据这两点就可以确定你是否被上帝所拯救。你创造了越多的财富,而且越是节俭地对待你所创造的财富,你就越有资格认定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的人。这样一种观点恰如思格斯所评价的,在客观上鼓励了资产阶级的经济竞争。在竞争中取得了成功、获得了或增长了财富的人,最有资格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的。
加尔文教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使世俗的劳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获得了宗教的意义。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加尔文教的这一套观念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在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时代,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是需要一种合理性根据的,也就是说需要一种宗教上的根据。现在加尔文教提供了这样一种合理性根据,它告诉你,一个人勤奋地工作、拼命地创造,把世俗的劳动当作神圣的宗教活动来对待,这恰恰说明你已经领受了上帝的救思。以往在天主教中,世俗的活动和神圣的活动是两回事,什么是神圣活动?教堂里的活动,一个人想灵魂得救只需要参加宗教的神圣活动就可以了,每天到教堂去祈祷,为教会做好事、捐钱给教会,这就表明你的灵魂可以上天了。至于你的日常劳动,这与宗教活动没有任何关系,你劳不劳动、节不节的,丝毫也不影响你的灵魂得救问题。但是现在加尔文教告诉你,真正具有神圣意义的不是购买赎罪券或者给教会捐钱,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勤俭节约地生活。日常劳动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这样就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经商取利等活动提供了一种宗教上的依据。反过来,如果你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恰恰说明你可能是被上帝所抛弃的。
加尔文教的这种伦理思想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在加尔文教当权的日内瓦,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以任何正当的方式增值财富,包括放贷取利,但是却禁止人们酗酒、淫乐和任何挥霍放纵的行为。日内瓦没有酒坊、没有戏院、没有妓院,所有奢侈性的消费活动都遭到禁绝。总而言之,加尔文教鼓励一切生产性的活动,限制一切消费性的活动。我再说一遍,加尔文教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使日常劳动获得了神圣意义,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
我从武汉来,武汉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过一种现象,叫作“汉正街现象”。武汉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叫汉正街,名气很大,汉正街最早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一批人,利用他们的小聪明创造了大量财富,成为掘得第一桶金的人,是最早发财致富的人。但是那些人后来都败落了,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他们发财致富的活动缺乏一个终极性理念,缺乏一种神圣性的依据。他赚了钱就把它挥霍掉,这与中国明朝时的徽商、晋商差不多,特别是晋商,赚了钱回家就娶小老婆、买房子买地、捐钱当官,所以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起来。现在学术界认为,中国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为什么这萌芽就是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呢?我认为,光有资本主义萌芽是不够的,罗马时代就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伽太基更是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杠杆,没有一种合理性的根据,这种萌芽是永远发展不出资本主义来的。
在一个传统宗教信仰或伦理观点浓重的文化氛围中,任何世俗性的活动,如果没有一种神圣性的根据,是很难成为气候的。个人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说美国的首富比尔·盖茨先生,他赚钱绝不是为了给自己花,他有一套价值理念,有一种终极关怀。在座的可能也有企业家,现在企业家时兴讲文化了,我老对他们说文化是背后的东西,是深层的东西,没有文化的企业家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我们说人是要赚钱的,但是赚钱绝不是为了把钱挥霍掉;而且人活着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某一个目标而赚钱。赚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样,赚钱的活动才可以持续。如果只是为了花钱而赚钱、为了赚钱本身而赚钱,这个活动当然持续不下去,所以资本主义萌芽也总是发展不出资本主义来。
加尔交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它为赚钱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加尔文教很快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在最早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和英国,加尔文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是加尔文教或清教。20世纪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一句名言,他在谈到宗教活动的世俗后果时这样说道:“世俗世界的巨大成就,往往是圣城工作的意外收获。”你的眼光本来是盯着天国的,但是没想到你的活动却促进了世俗世界的繁荣。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是偶然,但是它恰恰说明了历史的辩证法。这是一种吊诡的结果,或者借用黑格尔的一个概念,叫作“理性的较计”。历史有一种潜藏的理性精神,不是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穿的,它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才能放认识到。有时候我们两眼盯着天上的那片彩云,无意中却导致了人间的繁荣;反过来,如果我们只是盯着脚下的那片土地,我们可能永远只会在原地转圈。我们说人是从猿进化来的,我想,那些进化成人的猿,一定是喜欢胡思乱想、眼睛老是盯着天空的猿;而那些循规蹈矩、眼睛老是盯着树上那些果子的猿,至今恐怕还滞留在原始森林中。在加尔文教那里,这种吊诡就表现为,加尔文教鼓励人们为了增加上帝在世间的荣耀面努力工作,其结果却导致了世俗世界的繁荣昌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综合上面所讲的,可见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精神自由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国家和宪政体制的出现,并且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提供了合理性根据。这所有的后果聚合在一块,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欧洲出现了。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的时候,欧洲是南方富庶,北方贫穷;南方文化水平比较高,北方则蒙昧落后。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是意大利的那些自由城市,而政治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西班牙,它们都属于南方拉丁语世界。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格局完全改变了,北方那些改信了新教的国家全部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到今天,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富裕的那些国家,除了美国之外,都在北部欧洲,如德国、英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而南部欧洲死守着天主教信仰的那些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后来都在近代的竞争中落伍了,成为资本主义大家庭中的二流角色。在坚持天主教信仰的国家中,只有法国是一个例外,赶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班船,这与它在地理上处于南北欧洲之间,在文化方面也能够左右逢源、兼收并蓄的精明圆通有关。南北欧洲的这种形势逆转绝不是偶然现象,它充分说明了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和西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间所限,观念方面的变革我只讲了一个开端。除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后果,西方现代化的原因还有许多,尤其是17世纪理性精神的崛起,成为西方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而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已经发展壮大的理性精神开始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全面的批判,这种批判又引起了同时代德国人的更加深刻的反思,并且最终在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时至今日,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对于西方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在当今西方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仍然深入人心。基督教之于西方文化,就如同儒家伦理之于中国文化一样,已经深入骨髓,成为西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过春节,西方人则过圣诞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传统节庆都与基督教信仰有关系。西方的建筑以教堂建筑为主,西方的艺术品、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基督教对于西方社会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我认为,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应该有一种开阔的眼光,我们看待西方的基督教,也不要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或迷信,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它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的骨髓之中,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所以西方人至今仍然把他们的文明叫作基督教文明。
—— 版权声明——
文章原载《走向理性》
赵林 著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