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纪霖 | 疫情背后,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许纪霖 友朋说 2022-04-23

受访者: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采写 | 徐学勤

来源 | 新京报文化客厅

下文为访谈部分摘录

全文请访问公号:文化客厅

 


新京报:这个疫情下的漫长假期,你是怎么度过的?心态是否有不同程度的起伏?

 

许纪霖:到目前为止,我的假期分为两段,以2月7日为界限。在此之前,我过得比较从容,每天的生活在“三个世界”里游走:第一世界,关注疫情及相关的动态;第二世界,做自己的专业研究,完成了一篇关于“五四运动”中虚无主义的论文;第三世界是休闲娱乐,看电影或者到公园散步,心态比较平和,不太焦虑。

 

但是,2月7日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疫情在继续,武汉令人焦虑,各种事态令人愤怒。现在第一世界在扩张,第二世界的学术研究,虽然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二篇论文的史料,有了基本框架,但总是有点心不在焉,无法真正投入。而第三世界的休闲娱乐,已经变得于心不忍。

 

新京报:你一直在做思想史的代际考察,对于此次疫情中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何观察和评价?

 

许纪霖:面对这个特殊时刻,年轻一代的表现是分化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90后”和“00后”。他们有一部分人开始突然意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原来是这么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他们以前对这种关联性是缺乏感觉的,即使有,也是正面的:国家强大,我也骄傲。


但这一次,家国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另一种呈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人生当中有一个心理成熟时刻的话,那么恐怕就是此时此刻。

 

但是,我也注意到另一个现象,因为特殊时期大家只能待在家里,通过网络,在一个个半封闭的聊天群里进行人际交往。在好多群里,大家都闭口不谈与疫情相关的话题,反应都很淡漠;如果有,反而是那些抖音上的搞笑视频才会有市场。

最让我吃惊的,是前些天晚上突然流行的扫把直立,竟然风靡整个网络,成为好多群的爆点。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普遍回避灾难?在事关民族和个人的危机面前,会如此冷漠?当然,从心理学角度很好解释,人在恐惧时会本能地逃避,就像当人在电影院里,看到恐怖镜头时会本能地用手捂住眼睛。

不看,不想,不参与,以此形成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来克服内心巨大的恐惧感、不安感或负疚感。我相信一定有这个因素。


但是,除了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以外,还有没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呢?

 


我不相信他们内心是没有想法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他们习惯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失去了思考能力和向公众表达的能力。


朋友圈和微信群也是一个公众场合,许多人因为长久地不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就退化了。也许他们并不是真的冷漠,只是当他们需要展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时,他们的头脑是被掏空的,无从表达。

 

也有这样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要不涉及自己直接的利益,不闻不问, 即使是有想法的,也尽量不去想,经常会说:“想这些有什么用呢?”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因为没有用,所以就不去想。


他们想要的是即刻回报,奉行的是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不思考太抽象的、与自己无关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只是想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达成可达成的具体目的,如果不可能,即使是“可欲的”,我也不去想、不去努力。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既没有一种明确的人生价值,又缺乏前面我说的责任伦理。

 

那么,今天的学校教育到底缺什么?我认为,缺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缺的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因为缺少生命教育,我们塑造出来的年轻一代,仿佛被掏空了心灵,掏空了情感,掏空了意志。


脑子是清楚的,情感是冷漠的,心灵与大脑分裂,从中学时代学会的分裂人格,一切以工具理性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我们这代也有这样的人,但“90后”一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精神症状。我们的教育只灌输知识,但没有从心灵层面指导他们,于是,他们到了社会之后,会成为韦伯说的“没有心肝的专家”,心里只有冷冰冰的数字,没有活生生的人。

 


新京报:这代人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这种社会冷漠症是否也有一定关系?如何才能改变?

 

许纪霖:是有关系。这段居家隔离的日子,老一辈人可能会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失去了与亲友邻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又不太喜欢网络上的互动,但年轻人平时就是靠社交媒体互动,因而疫情期间照样如鱼得水。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在现实世界真实交往互动的人,往往会显得不着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交往的都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就像网恋一样,那都是想象的、片面的、被抽象为符号的人,很难激起同情心和怜悯心。


这也是虚拟世界交往绝对代替不了现实交往的原因所在。网络媒体的虚拟交往,有时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同情心、怜悯心,是因为会形成一个“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和他”。


按照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说法,“我和他”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他”是没有灵魂和生命的,是和“我”不一样的欲望客体;而“你”和“我”是一样有情感的,是可以将心比心的,而且这个“你”不仅可以是人,甚至可以是养过的宠物。


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的生命陪伴和交往的话,哪怕虚拟社交再热烈,也只会是一个欲望的对象。


因而,社会应该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大、更自由的真实交往空间,不要压抑这个公共空间,压抑的后果就会产生冷漠。


版权声明

文章摘选自公号:文化客厅

在此鸣谢


......................................................


近期游学预告


点击图片,了解详细行程


......................................................


《格局》小视频



......................................................


《非正常思维哲学研究课》视频



......................................................


推荐阅读


高全喜 | 中西平等观念比较研究

徐贲 | 说真话得先让人能说话

赵林 | “上帝”与“恺撒”的冲突

方方 | 目前疫情的蔓延,并未完全控制

赵林 | 理性的上帝与守法的君主

武汉方舱医院护士的诗,令赞美变得羞耻

赵林 | 加尔文教的“两个国度”思想对西方宪政民主的深远影响

张鸣 | 做慈善被举报的韩红

柴静 | 谋杀?还是正当防卫?

秦晖 | 公益事业发展史的中国模式

周雪光 | “有组织的无序”: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於可训 | 方方的文学新世纪

方方 | 转机,随时可能出现

高全喜 | 社会变革需小人物与政治精英共同努力

穷人的味道是一样的——韩国电影《寄生虫》

邓晓芒 | 中国道德的底线

方方 | 我们所有人,都在为这场疫情买单

老师们 | 他的离世触动了我们所有人

友朋会 | 向你们致敬

沈志华 | 1951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一封来自武汉中心医院前线医生的呼吁信

柴静 |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赵林|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内在矛盾

赵林 | 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了解西方文明

赵林 | 假如“五月花号”来自中国

张琏瑰 | 美伊战略冲突向何处去?

沈志华 |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上)

沈志华 |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下)

林语堂 | 中国人的国民性

杨奎松 | 牛兰事件及其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郭世佑 | 甲午中国战败琐议

茅海建 | 奸臣模式: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赵林 | 人类文明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金雁 | 思想的误区,还是人格的悲剧?

秦晖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杨奎松 | 中国外交60年

秦晖 |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

赵林 | 重返精神家园

杨奎松 |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赵林 | 暮色中的十字架

林达 | 两千年前那个叫西塞罗的老头儿

陈丹青 | 牺牲与死亡

沈志华 | 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

鲍鹏山 |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秦晖、鲍鹏山:个人·时代

鲍鹏山:商鞅为何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柴静 | 因为如果是我

北岛 | 北京的味

杨奎松 | 从四次血案看蒋介石决策的智与不智

柴静 | 世间有情人

赵林 |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金雁 | 双十一,对于他们是“重生”

秦晖 | 关于“大国崛起”的讨论

赵林 | 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

沈志华 | 中苏关系的来龙去脉

陈丹青 | 钢琴与资产

金雁 | “真空罩”下:1920——30年代的苏联

柴静 | 这世界其实挺美好的,能让我心碎

木心 | 乌镇

秦晖 | 印度与南斯拉夫

刘擎 | 马丁·路德·金抄袭事件:如何对待伟人缺点

杨奎松 |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

汤一介 |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葛剑雄 | 真正的本领在于看懂书本背后的社会事实

余英时 | 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王德峰 | 艺术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秦晖 | 1966 — 1976

沈志华 | 1956-1957——转折还是选择

沈志华 | 中苏分歧在于有30年时间差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三集

木心 | 美国人的脾气,不留后劲,不留后路

陈丹青 | “我给大家讲一件小事情…”

王德峰 | 阳明心学何以成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出路?

【视频讲座】赵声良 |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价值

唐翼明 | 钱穆与陈水扁

陈丹青 | 木心使我洗去一点野蛮的根性

秦晖 | 儒家的命运

孙周兴 | 一只革命的手

【连载】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秦晖 | 我对“文化保守主义”的一次大检讨

姚大力 | 什么是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

金雁 | 中欧的价值——“欧洲精神”燃烧之地

金雁 | 前东德:波澜不惊二十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