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全喜 | 社会变革需小人物与政治精英共同努力

高全喜 友朋说 2022-04-23

【编者按】美国社会的演变是一个政治精英和小人物“叛逆者”共同打造、共同妥协、共同开辟的过程。小人物“叛逆者”在与现有法律、道德的博弈中扩大逐渐扩展的是美国社会第二代、第三代社会权利或者文化权利,但最根本的政治权利制度是关键时期精英打造出来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人民、叛逆者、老百姓共同来塑造这样的社会变革,两方面恰当地结合才能完成转型,单方面在历史上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政治精英和美国老百姓都能够很好地合起手来共同渡过难关。美利坚民族是一个上帝比较惠顾的民族,他们解决的难点在于老百姓和精英能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中国缺乏的就是这个。针对《叛逆者》一书里的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全喜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国改革40年和美国立国之后的社会现实相似


高全喜:一个全面而真实的美国到底是什么?读了《叛逆者》这本书后发现,哦,美国和中国一样,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好人坏人,精英和凡俗都在聚集在这样的社会里。这开辟了我们对美国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在出版界、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美国的下层人士、老百姓,尤其是老百姓宗教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坏人”作用,我们以前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欠缺的。所以这本书在目前中国能够出版,这很好。沿着这个思路很容易联系中国当今的状况。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是板块似的,是等级化的,虽然也有精英和大众,但是不动的,禁止在那里的,单位化、固定化、身份化的,很多是看不到的。改革开放以后,40年来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情况。《叛逆者》描述的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极其相似,看到精英人士、伟大人物在各种场合走马观灯地亮相,感受更深的是老百姓,打工者、移民、北漂、被剥夺与被损害的,也有犯罪的诸如此类人,我们接触更多,所以中国40年变革和美国立国之后一两百年的社会现实有相似的。这本书在这一块对美国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现在的相关性有一个对照性的感受。这是我的第一点认识。


小人物拓展了美国民主制度


第二,从历史上,从刚开始建国时爱尔兰移民,盎格鲁—撒克逊的移民,后来到黑人,还有美裔的其他民族地域人的历史性描述,还有分成块状的,有酗酒者、妓女、打砸抢者、唱歌、跳舞、黑人舞蹈,从历史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展示了美国历史上建国之后的这一大批一代一代下层小人物的全景。但我觉得这些描述的背后,作者暗含着一个理论观点,作者在书中也说到但并没有特别强调,我认为要提申出来:美国小人物实实在在的生活及拓展了美国民主制度和权利制度的内容。美国刚立国时,所谓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是非常有限而高端的,那时候给公民权利、财产权利、从事公共政策的权利非常有限也非常根本。但我们看到,恰恰是后来的小人物的生活内容变成了当今我们所理解、大家所习以为常的基本的、所谓权利的丰富内容(社会权利、文化权利),一系列权利在美国立国之际不但不是权利,甚至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坏的东西。如苏里所说的同性恋问题,女性问题隐含着隐私权,文化中的平等权、劳工的权利,这些内容的扩展使我们真正丰富理解了一个自由的美国在扩展这样的度,而扩展度的动力和内容很多方面是来自于下层人或者叛逆者支撑出来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人(无论是喝酒还是从事文化),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性情甚至追求性的权利,没有这些内容,那现在大家在法律上、生活中所习以为然的权利是生长不出来的。


所以这本书最大的理论要点是:美国建国以后,现在理解美国的很多权利是来自于这些叛逆者的一些扩展,而这些叛逆者当时扩展时,在那个时代不但不是被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甚至在道德上、伦理上、法律上被视为一些非权利或者是邪恶的东西。我们理解美国人世间的生活,自由的内容是逐渐扩展、逐渐丰富的,并不是美国立国之后这样一个美好社会、这样一个君子国一劳永逸地建立出来了。而它的打造是由美国不同等级、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不同人群的人塑造出来的,才有现在的麦当劳、爵士乐以及各种各样的丰富生活内容。这些生活内容不但是一个简单的世俗生活,而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了美国政府、美国法律保障。在自由扩展层面,它的自由是在美国民主制度上使其得到扩展,而扩展相当部分的动力、内容是来自于美国下层人的叛逆,而这样的叛逆者在当时被视为是坏人的、不好的。我认为这是这本书隐含的主要的理论性内容。


美国社会的演变

政治精英和小人物“叛逆者”共同打造


这本书有一定的片面性:矫枉过正。由于要谈叛逆者下层人的生活内容、反抗内容、叛逆内容,过多地彰显了或者褒扬了他们在美国自由民主过程中的贡献。他们的确有贡献,但由于过多地挖掘了这些内容使得有点片面性。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自由制度、民主制度,不单纯只是一个由下层人、叛逆者所成就出来的,这只是一方面。假如这样,我们就会问:坏人、道德不完善的人或者只是存在个人欲望的人,就能塑造出一个强大的法治美国吗?所以第二点我用两个字对片面性加以矫正:一个是对美国历史或者任何历史要有“复调”的理论。美国社会政治、自由制度、民主制度首先是由在社会中有重大担当者的政治人物和精英人士所塑造出来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这一点谈到小人物的诸多贡献也不能忘掉这一点,它的制度基础是由立国者建立起来的。光谈小人物确实是一个空间,但制度本身是由这些真正伟大的人物建立起来的。我有点保守主义,但我觉得这是人类社会制度里的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社会的演变是一个政治精英和小人物“叛逆者”共同打造、共同妥协、共同开辟的过程。两个制度才能把美国全面建立起来。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复调”理论,一条主线,还有一条辅线。


第三,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谈到美国人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私人公民”,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私人,个别的人,但又是一个公民,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属性,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小人物是美国公民或者逐渐变成美国公民。伟大人物首先是一个个人,要吃喝拉撒睡,也是美国公民。一般时间,小人物或者其“私人”属性表现得比较充分,大家在日常事务、生活中尽职,开辟自己的生活。但在一些关键时刻,“公民”色彩凸显,“私人”色彩淡化,社会转折时期、一些重大变革时期以及一系列重大制度塑造时期,每个人的“公民”就担当起来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份额就加重了。这时读人类历史、美国史或者中国史都有这样的关键时期。比如美国有三次重大的关键时期:第一个是立国,联邦党人建国时期;第二是内战时期,南北冲突之后的内战时期;第三是罗斯福新政,20世纪前后。现在不好说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政治时期,但建国、内战或者新政美国处在大变革时期,这时候“私人”公民作为公民,其政治性或者英雄性品质、精英性品质要呈现出来,这时候对美国的转型和制度构建起到关键作用。日常时期,小人物、社会的各色人等充分开拓他们私域中的生活,和现有法律、现有道德的博弈中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内容,变成我们现在日常中大家所谓的第二代、第三代的权利。权利有一个基本的演变历史过程,从政治权利到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小人物“叛逆者”逐渐扩展的是美国社会第二代、第三代社会权利或者文化权利,但最根本的政治权利制度是关键时期精英打造出来的。


老百姓和精英能够同心协力很重要


最后的总结是,通过这本书甚至在中国的语境下产生联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社会变革。我们现在也诉求社会变革,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社会,作为小人物对社会是不满的,生活的部分内容不但不被保障,而且是被限制和打压的,寻求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如果能取得较好的社会变革,应该是精英人物和一般老百姓能够共同构建。单纯的精英人物或者英雄人物孤掌难鸣,没有社会普遍的人民群众支持,很难塑造一个新的制度、完成这样的转型。在美国难说是其三次危机。在中国,是所谓的“历史三峡”:宪政、民主、自由制度的建立过程以及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单独的政治或者文化、社会精英人士,本身是难以推进的;光是抽象的一些叛逆者,一些老百姓自下的反抗,也是不能够完全塑造出来的。因为反抗只是一种抗议和破坏,最后要变成创造和塑造的力量、建设的力量,建设力量需要一批代表者和精英人士,把他们的声音和诉求转化成一套国家制度。这样的话,良好地完成变革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人民、叛逆者或者老百姓共同来塑造这样的社会变革变成了动力,两方面恰当地结合才能完成转型,单方面在历史上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历史恰恰是在其三次重要时期,美国政治精英和美国老百姓都能够很好地合起手来共同渡过难关。所以美利坚民族是一个上帝比较惠顾的民族,他们解决的难点在于老百姓和精英能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中国缺乏的就是这个。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腾讯思享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近期游学预告


点击图片,了解详细行程


......................................................


《格局》小视频



......................................................


《非正常思维哲学研究课》视频



......................................................


推荐阅读


穷人的味道是一样的——韩国电影《寄生虫》

邓晓芒 | 中国道德的底线

方方 | 我们所有人,都在为这场疫情买单

老师们 | 他的离世触动了我们所有人

友朋会 | 向你们致敬

沈志华 | 1951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一封来自武汉中心医院前线医生的呼吁信

柴静 |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赵林|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内在矛盾

赵林 | 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了解西方文明

赵林 | 假如“五月花号”来自中国

张琏瑰 | 美伊战略冲突向何处去?

沈志华 |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上)

沈志华 |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下)

林语堂 | 中国人的国民性

杨奎松 | 牛兰事件及其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郭世佑 | 甲午中国战败琐议

茅海建 | 奸臣模式: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赵林 | 人类文明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金雁 | 思想的误区,还是人格的悲剧?

秦晖 | 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

杨奎松 | 中国外交60年

秦晖 |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

赵林 | 重返精神家园

杨奎松 |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赵林 | 暮色中的十字架

林达 | 两千年前那个叫西塞罗的老头儿

陈丹青 | 牺牲与死亡

沈志华 | 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

鲍鹏山 |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秦晖、鲍鹏山:个人·时代

鲍鹏山:商鞅为何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村上春树 | 东京地下的妖术(节选)

柴静 | 因为如果是我

北岛 | 北京的味

杨奎松 | 从四次血案看蒋介石决策的智与不智

秦晖 | “NGO 反对WTO”的社会历史背景

柴静 | 世间有情人

赵林 |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金雁 | 双十一,对于他们是“重生”

秦晖 | 关于“大国崛起”的讨论

赵林 | 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

沈志华 | 中苏关系的来龙去脉

陈丹青 | 钢琴与资产

金雁 | “真空罩”下:1920——30年代的苏联

柴静 | 这世界其实挺美好的,能让我心碎

木心 | 乌镇

秦晖 | 印度与南斯拉夫

刘擎 | 马丁·路德·金抄袭事件:如何对待伟人缺点

杨奎松 |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

汤一介 |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葛剑雄 | 真正的本领在于看懂书本背后的社会事实

余英时 | 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王德峰 | 艺术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秦晖 | 1966 — 1976

沈志华 | 1956-1957——转折还是选择

沈志华 | 中苏分歧在于有30年时间差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三集

木心 | 美国人的脾气,不留后劲,不留后路

陈丹青 | “我给大家讲一件小事情…”

王德峰 | 阳明心学何以成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出路?

【视频讲座】赵声良 |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艺术价值

蔡国强 | 中国当代艺术,最没学到的就是个人主义 !

唐翼明 | 钱穆与陈水扁

陈丹青 | 木心使我洗去一点野蛮的根性

秦晖 | 儒家的命运

孙周兴 | 一只革命的手

【连载】许纪霖: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

秦晖 | 我对“文化保守主义”的一次大检讨

姚大力 | 什么是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

金雁 | 中欧的价值——“欧洲精神”燃烧之地

金雁 | 前东德:波澜不惊二十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