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 | 必须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文章原题:高兴
文 | 张松
文章写于:2008年8月
《高兴》是贾平凹在2007年的长篇小说。我大概在三四月份看的,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种种原因,就拖延至今。今天中午午饭时,王书记和我说起他最近在读这本书,我就说,那这两天我写一篇读后感给你看看吧。
今晚,看了女足赢了阿根延,获得小组第一,心里挺高兴,就想,那就写一篇高兴吧。遂有此文。
在《高兴》这篇作品里,贾平凹描写了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惨淡的生存状态。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工笔细描,体现了作家勤勤恳恳的现实主义,它不仅指作家“体验生活”的朴实态度,也应涵括作家对底层民众的深切认同。个人觉得,这篇作品比贾平凹几年前的作品《秦腔》更进了一步。
《高兴》像社会学档案一样忠实地记载了在城市里的农民拾荒者的日常生活:从城中村到垃圾场,从乞丐讨要到民工疯狂地卸水泥,从这些细节的铺展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一个丰富而灼痛的底层以迫人之势呈现出来,进而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是具有悲剧力量的,而仅此一点,就足以显露《高兴》在今天的重要意
义。
现在的中国作家,都逐渐失去了对乡土气息的把握。他们只会躲进书斋或神秘小楼里,闭门造车地编写着现代城市情感戏或无厘头剧情;或毫无根据、肆无忌惮地改写着中国历史。或荒诞、或小资,更有更多的不知所云。他们更是基本上失去了把握乡土对这个时代意义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贾平凹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他几乎已是唯一的始终紧贴着乡土变迁的“老作家”,他对乡土的一往情深的确让人敬仰。
在《高兴》里,贾平凹的笔调无疑是辛酸的。曲终人散、静谧如荒原。能让我们反思:在今天,一边是“新新中国”的高速发展,一边是乡土中国全面崩坍:乡土风起,漫卷黄沙,家园颓丧以后几乎只剩下数亿农民在城市里野草飘零。这到底是现代性的成效还是恶果?这究竟是阶级的大喜抑或大悲呢?
当然,这篇作品也有不足之处。主人公刘高兴的塑造有些不足之处,他并不像一个标准的进城农民,一个有着高中文化、爱吹箫的青年(贾平凹塑造的主人公往往都会一种民族乐器,这次也不例外),这就让主人公看上去更像一个颓废的文艺青年,而不是一个标准的进城农民,少了一些慷慨悲歌之气,也少了一些个人奋进的执着理想。
当然,并不能有些瑕疵而认为这不是一本好书。在全书里,“刘高兴”深陷在悲剧里,却要喜笑颜开,这只能是喜剧的荒谬和无奈。主人公生机勃勃却走投无路,他只能让自己“高兴”一些,也只能让作家将一个阶级的悲恸散装在喜剧的套子里,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喜剧的年代。绝对值得一看的一本好书。
—— 版权声明——
文章原载2008年作者博客
封面图为电影《高兴》剧照
在此鸣谢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