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疗可改善胃肠道疾病吗?13.5分综述全面总结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643期日报。
靶向胃肠道的电疗法(综述)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503]
① 通过植入刺激器进行靶向胃肠道的电刺激,能调节胃肠运动、激素释放和神经信号;② 电刺激的部位包括不同的胃肠组织(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和相关神经(迷走神经、骶神经、脊髓和大脑);③ 这些电疗法在胃食道反流病、胃轻瘫、炎症性肠病和大便失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效果受电刺激的参数和位置的影响;④ 基于对胃肠道生理学机制的深入理解,结合新的可吞咽设备技术,电疗法在未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Electroceutical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10-27, doi: 10.1016/j.tips.2020.09.014
【主编评语】胃肠道作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交汇处,是电子疗法的重要靶点。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近期发表综述,对用于治疗胃肠道和相关代谢、内分泌、炎症疾病的电疗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推荐专业人士参考。(@mildbreeze)
NEJM:抗生素或可避免阑尾炎患者的手术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1552名成年阑尾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阑尾切除术或抗生素治疗;② 基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EQ-5D)评估30天时的健康状态,以作为主要终点;③ 在主要终点上,抗生素相比于阑尾切除术非劣,抗生素组患者有29%在90天内接受了阑尾切除术;④ 相比于阑尾切除术组,抗生素组患者的并发症更为常见(8.1/100人 vs. 3.5/100人);⑤ 两组之间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ntibiotics with Appendectomy for Appendicitis
10-05, doi: 10.1056/NEJMoa2014320
【主编评语】抗生素疗法被认为是用于治疗阑尾炎的阑尾切除术的替代手段。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在1552名阑尾炎患者中对比了抗生素及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发现抗生素相比于阑尾切除术非劣,而近30%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90天内进行了阑尾切除术。(@szx)
JAMA:乳糜泻患者的早死风险
JAMA[IF:45.54]
① 纳入49829名来自瑞典的乳糜泻患者及246426名对照,在中位随访的12.5年期间,6596名患者(13.2%)死亡;② 与对照相比,所有年龄组乳糜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9.7 vs. 8.6/1000人-年),18-39岁确诊的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最多;③ 另外,乳糜泻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④ 与对照相比,患者的总体死亡风险增加在确诊后的第一年最高,且在诊断后十年内死亡风险增加持续存在。
Association Between Celiac Disease and Mortality Risk in a Swedish Population
04-07, doi: 10.1001/jama.2020.1943
【主编评语】来自JAMA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近5万名乳糜泻患者及近25万名对照进行超过10年的随访,发现乳糜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szx)
胃肠病学过去10年的主要进展和趋势(社论)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171]
① 过去10年胃肠病学有若干进展和趋势;② 内镜实践主要关注介入超声内镜、黏膜下内镜以及经十二指肠镜传播的感染;③ 胃食道疾病方面,PPI的长期安全性、阿司匹林对食管癌的预防效果等受到关注;④ 结直肠疾病在提高结肠镜肠道准备效率、对结直肠癌的机制和预防等方面取得进展,小肠疾病主要聚焦乳糜泻和短肠综合征,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也催生了新疗法;⑤ 功能性胃肠病被重新定义为肠-脑互作疾病,肠道导向性药物以及靶向菌群的疗法成为新趋势。
Major Trends in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Between 2010 and 2019 An Overview of Advances From the Past Decade Select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06-23,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709
【主编评语】《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近期发表社论,挑选并列举了过去十年(2010-2019)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等方面的进展和趋势,干货很多。由于短科普内容有限,此处仅对部分内容进行导读,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详读原文。(@mildbreeze)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挑战和应对(观点)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采用以个体自身为对照的纵向研究,配合临床元数据分析,有助于克服横断面研究中存在的肠道菌群个体差异问题;② 需考虑影响菌群的混杂因素并加以控制;③ 粪便菌群不能反映肠道不同部位的菌群,需针对具体研究问题采集恰当的样本;④ 应了解不同生信分析平台和数据库的优势和局限;⑤ 对人群进行分层有助于找出特定人群中存在的菌群-宿主关联;⑥ 对于得到的因果关系假说,应通过实验模型进行验证,并返回到患者中再次检验。
Navigating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Pathway to Success from Lessons Learned
09-07,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02
【主编评语】在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道路上,特别是研究菌群-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目前存在哪些主要的挑战?又该如何破解?这篇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值得参考。(@mildbreeze)
最新肠道可替代稳态的概念验证实验
Microbiome[IF:11.607]
① 大鼠中采用无纤维饲粮降低菌群多样性,结合DSS间隔给予的结肠炎模型,证实了肠道生态系统中存在可替代稳态的概念;② 肠道菌群基态1和可替代稳态2呈双峰分布,随时间进化且存在状态转换点;③ 大鼠的炎症状态具有两分性,影响菌群结构之间的过渡或稳定性;④ 与基态1相比,可替代稳态2Akk菌属丰度显著减少、拟杆菌属和丁酸单胞菌属丰度稍有增加;⑤ 分析结合宿主与菌群双方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稳态,提出“健康”和“将发病”概念及治疗关键点。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the intestinal ecosystem: proof of concept in a rat model and a perspective of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11-06, doi: 10.1186/s40168-020-00933-7
【主编评语】前有肠道菌群的不同“肠型“,现有本文提出的菌群与宿主双方的肠道生态系统“可替代稳态“。关于肠道及其微生物组的研究一直在路上,不断有发现,共同目标都是能为健康、临床治疗提供实际有效的数据和手段。(@solo)
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导致肉鸡大肠杆菌病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6.551]
① 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大肠杆菌病和健康肉鸡的肠道菌群,发现病鸡肠道中大肠杆菌和含较多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细菌增加,而拟杆菌丰度降低;② 很多非大肠杆菌类菌株当中高度表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③ 这些耐药病原菌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释放氧气,塑造出利于大肠杆菌生存的肠道微环境;④ 大肠杆菌T4SS/T6SS分泌系统的功能增强,使其进一步取得竞争优势并扩大生存空间;⑤ 在此环境下,致病性大肠杆菌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Disequilibrium in chicken gut microflora with avian colibacillosis is related to microenvironment damaged by antibiotics
10-15,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3058
【主编评语】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不同类型禽病的总称,是一种威胁公众健康、家禽生产和经济利益的疾病。目前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方法仍然是通过药物控制,但是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以及误用常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但其肠道菌群的系统特性以及病原菌的生长方式尚不清楚。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米双利和郭翀晔研究团队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的一项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病鸡和健康肉鸡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比较,发现来自非大肠杆菌菌株的协同耐药性可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抗生素胁迫下的存活,而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增强T4SS/T6SS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自身竞争和扩大生存空间,表明肠道微生态在禽类肠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ADGBE)
超声内镜活检样本或可用于胰腺微生物的检测
Gut[IF:19.819]
① 研究发现胰腺导管腺癌(PDAC)与胰腺菌群组成有关,但样本均为手术切除组织,缺乏代表性且可能存在外源性细菌污染;② 分析石蜡包埋超声内镜(EUS)细针穿刺活检(FNB)与手术切除的胰腺组织样本,过滤污染序列后,菌群组成无显著差异;③ 分析EUS-FNB样本,良性疾病与PDAC患者胰腺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无显著差异;④ 经胃与经十二指肠采集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具有可比性,但经胃采集样本的梭杆菌属丰度较高,导致β多样性分析差异显著。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guided fine needle biopsy (FNB) formalin fixed paraffin-embedded (FFPE) pancreatic tissue samples are 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microbiota analysis
08-18, doi: 10.1136/gutjnl-2020-322457
【主编评语】先前的研究通过对手术切除的胰腺组织进行分析,发现胰腺导管腺癌(PDAC)可能与特定的胰腺菌群组成有关。但PDAC患者中只有不到20%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手术样本不具有疾病代表性,且外源性细菌污染的程度无法估计。Gut近期的一项研究中,通过与手术样本对比,分析使用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活检(EUS-FNB)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研究胰腺菌群的可行性。研究发现,EUS-FNB的FFPE样本在研究胰腺菌群方面的具有潜力,但除了严格的实验室质控外,还需要“Decontam”等生信工具去除潜在的DNA污染。文章提出,不同活检途径造成的胰腺菌群分析差异仍有待明确,在后续的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活检途径和解剖位置等因素。(@迟卉)
对厌氧肠道菌进行动态成像的新方法
PNAS[IF:9.412]
① 表达细胞色素bd氧化酶的厌氧菌可在低氧下进行耗氧呼吸,基于此可在厌氧菌中构建可视化荧光蛋白系统;② 拟杆菌属可在纳摩氧条件下(氧含量0.1-0.14%)稳定生长,且不会产生应激反应,该氧浓度足以令细菌中需氧的荧光蛋白成熟发光(如GFP和mKate2红色荧光蛋白);③ 可用GFP标记目标蛋白,以显示其在活菌内的定位(如胞质和外膜泡);④ 可使用延时荧光显微镜,对代谢活跃的脆弱拟杆菌的VI型分泌系统的动态过程进行成像。
Nanaerobic growth enables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dynamic cellular processes in human gut symbionts
09-16, doi: 10.1073/pnas.2009556117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内包含大量的厌氧细菌,但使用基于荧光标记的成像技术来直观地研究厌氧菌中的动态过程,仍有很大困难,这是因为荧光蛋白的成熟需要氧气存在。PNA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利用一些表达细胞色素bd氧化酶的厌氧菌(如拟杆菌、Akk菌)具有在纳摩级别氧含量的条件下进行需氧呼吸的能力,建立了可用于在这些细菌中进行活菌荧光成像的方法,该方法或将有助于对肠道厌氧细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mildbreeze)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szx,徐笑,Jack Chen,高压锅里的水母,波比,Unbroke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13 | 概念升级!GUT综述详解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与恢复力
1112 | 今日Nature:聚焦饮食和菌群等对血液代谢物的影响
1111 | 华西+中科院突破:白色念珠菌诱口腔菌失调并促龋齿
1108 | 菌菇多糖成研究新宠,中科院和川农大分别有新发现
1105 | 今日Nature再双发:疾病-菌群分析与肠脑轴重大突破
1104 | 肠肺轴重大突破:肠道菌群更成熟,儿童哮喘就低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