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β淀粉样蛋白背锅,感染才是阿尔兹海默症元凶?|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653期日报。
Nature:感染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元凶?(新闻观点)
Nature[IF:42.778]
① 在AD患者的大脑中可检测到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3种HSV及3种致病菌被认为可能触发AD;② 机制上,HSV1通过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促使淀粉样蛋白多肽从神经元细胞膜脱离并聚集成斑块,这些斑块进一步包围并吞噬侵入的细菌或病毒;③ 对感染起到防御保护作用的蛋白斑块不能及时被机体清除,从而引发致命的级联免疫反应,造成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死亡;④ 因此,抑制β-淀粉样蛋白可能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对大脑造成更大的威胁。
Are infections seeding some c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11-04, doi: 10.1038/d41586-020-03084-9
【主编评语】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确,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过去主要认为β淀粉样蛋白聚集在大脑中形成斑块而造成神经损伤是A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干扰蛋白斑块并不能抑制疾病的进展。而近年来,微生物感染促进AD发病的理论开始被提出。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新闻观点文章,对微生物感染在AD致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在AD患者大脑中发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提出: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存在是作为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保护性蛋白,它们可直接将侵入大脑的病毒包围并吞噬,这些“保护性”蛋白残留在大脑中不能被及时清理,最终对神经造成巨大损害。科学家们尝试用了不同的小鼠模型,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去证实上述理论。(@szx)
肠道菌群变化或可用于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Blood[IF:17.543]
① 纳入100名接受allo-HSCT的患者,在移植之前(T0)、期间(T1)及之后(T2)分别收集粪便样本;② 100天时的II-IV级急性GvHD及III-IV级急性GvH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5%及19%;③ 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发生在发展出GvHD之前,主要的变化为厚壁菌门;④ 毛螺菌科与急性GvHD的风险降低相关,而肠球菌科及葡萄球菌科与急性GvHD的风险增加相关;⑤ 较低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较高的急性GvHD风险显著相关,尤其是皮肤与肠道受累。
Microbiome Markers are Early Predictors of Acute GvHD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11-11, doi: 10.1182/blood.2020007158
【主编评语】来自Blood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在100名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中发现,粪便菌群的α-多样性及组成的特定变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显著相关,提示粪菌移植等菌群干预手段或可用于预防急性GvHD的发生。(@szx)
国内团队:灭活益生菌的生物膜增强骨植入物的骨整合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基于干酪乳杆菌开发一种食品级的益生菌修饰的骨植入物,可防止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并加速骨整合;② 将干酪乳杆菌培养于经碱热处理的钛基质表面上,紫外线照射将其灭活以避免活菌定殖引起的败血症;③ 由于乳酸和细菌素的产生,灭活的干酪乳杆菌生物膜在体内和体外均表现出对MRSA 99.98%的抗菌效果;④ 干酪乳杆菌生物膜中的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成骨细胞因子(如制瘤素M),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Engineered probiotics biofilm enhances osseointegration via immunoregulation and anti-infection
11-13, doi: 10.1126/sciadv.aba5723
【主编评语】抑制多重耐药菌相关感染并促进骨整合对于骨植入物十分重要。天津大学的吴水林团队与湖北大学的刘想梅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骨植入物中加入了灭活的干酪乳杆菌,后者形成的生物膜可通过产生乳酸及细菌素以抑制耐药菌感染,并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分泌成骨细胞因子,以及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增强骨植入物的骨整合。(@szx)
潘氏细胞通过维生素D受体对抗致病菌入侵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VDR及ATG16L1(自噬相关的IBD风险基因,其转录受到VDR调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潘氏细胞总数量及正常潘氏细胞(溶菌酶表达正常)数量均显著降低;② 在潘氏细胞特异性VDR敲除(VDR∆PC)小鼠的潘氏细胞中,溶菌酶显著减少,对致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自噬应答降低;③ VDR∆PC小鼠在沙门氏菌感染后的炎症增强,对吲哚美辛诱导小肠损伤的易感性增加;④ 与对照小鼠共饲养,可降低VDR∆PC小鼠对DSS诱导结肠炎的易感性。
Paneth cell alertness to pathogens maintained by vitamin D receptors
11-17, doi: 10.1053/j.gastro.2020.11.015
【主编评语】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发挥对粘膜免疫的调控作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VDR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且小肠隐窝中的潘氏细胞数量减少,潘氏细胞溶菌酶表达降低。利用潘氏细胞特异性VDR敲除小鼠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缺失VDR可显著抑制潘氏细胞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损伤其自噬应答,从而导致小鼠对致病菌入侵的防御作用减弱,并促进肠道炎症的发生。(@szx)
SLC26A3基因突变影响IBD风险的机制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DRA敲除小鼠的结肠通透性显著增加,ZO-1、闭合蛋白、E-钙粘蛋白等紧密连接/黏着连接蛋白水平显著降低;② 在DRA敲除小鼠的结肠类器官中,以及shRNA敲低了DRA的Caco-2细胞系中,也可观察到闭合蛋白及E-钙粘蛋白表达的减少;③ DRA敲除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部分调控了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④ 机制上,在DRA敲除小鼠的结肠中,RNA结合蛋白——CUGBP1与闭合蛋白及E-钙粘蛋白的mRNA的结合增加,以抑制后两者的表达。
A novel role of SLC26A3 in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integrity
11-13, doi: 10.1053/j.gastro.2020.11.008
【主编评语】SLC26A3编码的DRA是一种关键的肠道氯离子转运蛋白,最近被发现是IBD的一个新易感基因,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DRA敲除小鼠的结肠中,RNA结合蛋白CUGBP1与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的结合增强,导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从而增加结肠通透性,以增加小鼠对DSS诱导结肠炎的易感性,而DRA敲除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在其中发挥了部分调控作用。(@szx)
中国药科大学:黄芩多糖可以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5.162]
① 黄芩均质多糖SP2-1可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缓解结肠病理损伤;② SP2-1可抑制DSS诱导的UC小鼠的体重减轻,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缓解结肠病理损伤;③ SP2-1降低小鼠促炎因子的水平,上调ZO-1、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提高短链脂肪酸浓度,促进肠屏障修复;④ SP2-1可帮助UC小鼠富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拟杆菌、变形菌和葡萄球菌的含量。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polysaccharide ameliorates DSS-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 by improv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11-04, doi: 10.1016/j.ijbiomac.2020.10.259
【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封亮、贾晓斌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研究一种从黄芩中分离得到的均质多糖SP2-1(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组成)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结果表明,SP2-1能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β)的产生,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结肠炎。本研究结果提示,SP2-1或可作为UC患者的一种新型候选药物。(@nana)
南开大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肠道定殖调控机制
mBio[IF:6.784]
① OI-119基因岛(编码低镁诱导调节因子LmiA)对于EHEC O157:H7对细胞的粘附及毒力基因LEE的表达是必需的;② LmiA对EHEC O157:H7的毒力有正向调节作用,在低镁条件下,LmiA可通过直接结合Ler启动子区域,以介导EHEC O157:H7的LEE基因表达;③ PhoQ/PhoP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感知低镁信号,并直接结合LmiA的启动子区域,以激活LmiA的表达;④ 在喂食富含镁的饮食的小鼠肠道中,EHEC O157:H7的定殖显著减少。
Magnesium Sensing Regulates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of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11-10, doi: 10.1128/mBio.02470-20
【主编评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在定殖及感染期间可通过检测宿主信号调控其毒力基因的表达。南开大学的杨斌团队在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在低镁条件下,EHEC O157:H7利用PhoQ/PhoP系统感知低镁信号,激活LmiA表达,以增强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EHEC O157:H7肠道定殖的机制。同时,该研究还发现,这一低镁信号感知及调控通路在EHEC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中均存在。(@szx)
细菌“偷窃”胞内铁,诱导肠道上皮细胞产生IL-8
Gut Microbes[IF:7.74]
① 在3种IEC细胞系中,未结合铁的Ent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其中2种(本底Lcn2表达较低)表达IL-8;② 使Ent与铁的结合饱和,或加入外源Lcn2,可抑制Ent诱导的IEC的IL-8表达;③ 与鞭毛蛋白、LPS等其它菌群产物共培养,可增强Ent诱导的IEC的IL-8表达;④ 水溶性铁载体无法诱导IEC表达IL-8,提示IEC仅对脂溶性的铁载体产生应答;⑤ 甲酰肽受体介导了Ent诱导的IEC的IL-8表达。
Enterobactin induces the chemokine, interleukin-8, from intestinal epithelia by chelating intracellular iron
11-10, doi: 10.1080/19490976.2020.1841548
【主编评语】细菌可合成铁载体以利用宿主细胞内的铁,而宿主可通过防御蛋白lipocalin 2(Lcn2)抑制细菌对胞内铁的“偷窃”。肠杆菌素(Ent)是一种有着高亲和力的铁载体。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Ent可鳌合肠道上皮细胞(IEC)内的铁,并以甲酰肽受体依赖性方式诱导IL-8的产生,而IEC可通过Lcn2抑制Ent对胞内铁的结合。该研究提示,IEC可感知Ent带来的危险信号,并释放IL-8进行应答。(@szx)
急性肝损伤与肠道菌群失调什么关系?
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076]
① 纳入50万参与者的队列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或长期抗生素治疗与急性肝损伤(ALF)的风险增加有关;② 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NLRP6表达不足均加重了肝损伤;③ Nlrp6-/-小鼠肝损伤增加,乙酰氨基酚(APAP)或脂多糖(LPS)诱导后,肝脏炎症进一步加重,这与肠道和肝脏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及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④ WT小鼠接受Nlrp6-/-小鼠的粪便菌群后,促进了Ly6Chi炎性单核细胞极化,肝脏损伤加重,表现出与 Nlrp6-/-小鼠类似的炎症表型。
Intestinal dysbiosis amplifies acetaminophen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11-12, doi: 10.1016/j.jcmgh.2020.11.002
【主编评语】肠道生态失调与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肠-肝互作在急性肝损伤中所起的作用。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探讨了肠道菌群失调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首先评估了摄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长期抗生素治疗(PPI或抗生素治疗是肠道菌群失调和屏障损伤的诱因)与急性肝损伤的风险。又利用Nlrp6-/-小鼠模型,发现亚致死剂量的乙酰氨基酚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屏障损伤和细菌易位。Nlrp6-/-小鼠的共生菌群诱导肝脏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出现Ly6Chi表型,并加剧急性肝损伤,且该表型可通过粪便菌群转移至WT小鼠。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或可作为急性肝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nana)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白蓝木,nana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21 | 6篇顶刊:"肠脑"之外,功能&器质性胃肠病突破知多少?
1120 | Science双发:轮状病毒如何致腹泻+从海洋细菌挖抗真菌药
1119 | 王军军+赵江潮+魏泓携手突破:全肠菌群移植更精准
1118 | 向寄生虫学习:钩在肠道的给药系统登Science子刊封面
1117 | Science子刊:1岁菌群被"修正",剖腹产儿也不易哮喘
1116 | 中山大学GUT:具核梭杆菌+外泌体,促大肠癌转移
1114 | 电疗可改善胃肠道疾病吗?13.5分综述全面总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