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权威,30分综述详解"膳食纤维"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654期日报。
Nature 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膳食纤维与胃肠健康(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流行病学和干预性研究数据显示,膳食纤维与多种疾病的发展、治疗以及死亡情况有重要联系;② 膳食纤维的溶解度、粘度、发酵性等理化特性决定了其在胃肠道中的功能,包括影响营养物质利用、肠道运动、粪便形成和微生物特异性;③ 目前的膳食纤维使用建议有限、甚至相互矛盾,缺少针对特定胃肠道疾病的明确使用建议(包括膳食纤维类型和剂量);④ 考虑理化特性对其功能的影响,将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膳食纤维改善胃肠道疾病症状的效果。
Dietary fibre i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
11-18, doi: 10.1038/s41575-020-00375-4
【主编评语】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得到大量关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综述文章,详细解读了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对其在胃肠道中作用的影响,重点关注了膳食纤维可溶性、粘度和发酵性等特点,并回顾总结了膳食纤维在缓解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本文的内容对于了解膳食纤维特点、功能以及在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的使用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特别将文中的图表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帮助你涨知识。(@周旸)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Nature子刊:膳食纤维如何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组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
① 菌群导向性食物-乙酰化半乳葡甘露聚糖(AcGGM)以1、2、4%含量添加饲喂断奶仔猪,较对照组提高肠道丁酸/乙酸产出比;② 16SrRNA和宏基因测序组装基因组(MAG)分析显示,AcGGM促进特异性罗氏弧菌相关MAG041、普拉梭菌相关MAG243丰度增加;③ 二者均表达碳水化合物脂酶且具甘露糖降解多糖利用位点,专一分解AcGGM;④ 基于互养作用,AcGGM促进激活相关普氏菌种及其代谢通路;⑤ AcGGM同样促进非纤维降解菌如小杆菌属丰度增加。
Microbiota-directed fibre activates both targeted and secondary metabolic shifts in the distal gut
11-13, doi: 10.1038/s41467-020-19585-0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文章基于菌群导向性食物(MFD)的概念,从挪威云杉中提取加工得到乙酰化半乳葡甘露聚糖(AcGGM),靶向调节肠道产丁酸菌特有的甘露糖降解酶活性。文章采用断奶仔猪作为模型,28天内不同时间点、多个肠道位点采样,实验设计精良、数据分析全面、逻辑连贯,非常值得一读。(@solo)
华西医院:抗性淀粉摄入或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6.658]
① 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的小鼠模型中,富含抗性淀粉的高纤饮食(RS-HFD )显著缓解关节炎症状,这一现象与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血清IL-10升高有关;② RS-HFD避免了乳杆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属在CIA小鼠中的富集,增加了拟杆菌门中特定细菌属的丰度;③ RS-HFD增加了血液中短链脂肪酸、Treg和 IL-10,而啤酒花中的β-酸会显著抑制RS-HFD的症状缓解作用;④ 丙酸盐可实现RS-HFD的症状缓解、免疫调节作用,或是主要功能物质。
Resistant starch intake alleviate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 mice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promoting concomitant propionate production
11-14, doi: 10.1016/j.jaut.2020.102564
【主编评语】饮食引发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很可能影响风湿性关节炎这类代谢疾病。Journal of Autoimmunity近期发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玉斌团队的研究,利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的小鼠模型,发现富含抗性淀粉的高纤饮食可显著缓解骨骼损伤、改变肠道微生态并增加血液中丙酸盐。该研究结果指示,富含抗性淀粉的高纤饮食可能可作为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干预的食疗手段,为缓解这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新方法,值得参考。(@周旸)
Science子刊:饮食改变味觉,嗜糖可能源于表观遗传变化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在喂食高糖的果蝇中,表观遗传调节分子PRC2.1与甜味神经元染色质的结合被重新分配,抑制甜味刺激引发的细胞转录调控网络,从而降低果蝇对甜味刺激的敏感性;② 高糖饮食7天后,超过80%的甜味刺激相关基因被沉默;③ 上述果蝇在正常饮食20天后,高糖饮食导致的基因转录活性改变有一半仍然存在,PRC2.1相关的味觉变化持续;④ PRC2.1是调节甜味感知的关键分子,PRC2.1产生突变或被药理抑制后,果蝇在高糖饮食中的甜味味觉减退情况消失。
Persistent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of sweet taste by diet
11-11, doi: 10.1126/sciadv.abc8492
【主编评语】高糖、高盐、高脂饮食会改变味觉和食物偏好。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研究,通过果蝇的高糖饮食模型阐释了新的表观遗传机制,发现表观遗传调节分子PRC2.1参与了高糖饮食导致的基因转录改变,高糖饮食持续性降低果蝇对甜味刺激的敏感度。该结果对于阐释嗜甜相关代谢紊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周旸)
高脂饮食如何影响大脑时钟?
PNAS[IF:9.412]
① 使用高通量代谢组学研究均衡饮食与高脂饮食(HFD)小鼠的视交叉上核(SCN)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生物钟代谢组;② HFD可重塑SCN和mPFC中的昼夜节律代谢情况,并以大脑区域特异的方式影响代谢物变化的类型和幅度;③ 生物钟代谢产物仅在SCN或mPFC中受HFD影响;④ HFD对SCN转录组的影响具有昼夜节律性;⑤ 特定区域受到HFD的影响导致SCN和mPFC代谢产物的日常节律异常,提示大脑时钟对营养具有显著的敏感性。
Reshaping circadian metabolism 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and prefrontal cortex by nutritional challenge
11-10, doi: 10.1073/pnas.2016589117
【主编评语】食物对周围组织的生物钟是一种强大的诱导信号,营养成分的改变已被证明可通过新陈代谢重新编程外围生物钟。饮食营养如何影响视交叉上核(SCN)或其他大脑区域生物钟的昼夜代谢尚不清楚。最新发表在PNAS的研究分析了喂食均衡饮食或高脂饮食(HFD)小鼠SCN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代谢组昼夜差异。研究发现,HFD以一种区域特异性的方式显著影响SCN和mPFC代谢物的昼夜节律,揭示了大脑时钟对营养的敏感性。(@Lexi)
陕师大:担心果糖摄入多影响健康?荠菜提取物或能改善
Food Chemistry[IF:6.306]
① 口服荠菜水提物(WESP)显著降低高果糖(HF)摄入小鼠的体重、肝重和脂肪重量;② WESP通过降低脂肪合成相关酶的表达调节肝脏脂肪含量,缓解肝脂肪变性;③ WESP显著降低HF小鼠的空腹血糖,增加对胰岛素和瘦素的敏感程度;④ WESP可降低HF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减少肝脏损伤;⑤ WESP通过调节NF-κB途径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⑥ WESP可促进宿主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并有效缓解HF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
Water extract of shepherd's purse prevents high-fructose induced-liver injury by regulating glucolipid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11-04,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536
【主编评语】现代饮食中水果、蜂蜜等甜食的摄入,及果葡糖浆等甜味剂的使用,使得果糖的摄入逐渐增多,而大量食用果糖会引起胰岛素和瘦素水平降低、饥饿素水平增高,导致肥胖,且果糖与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脂和高血压均有一定关联。陕西师范大学杨兴斌团队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Hang Xiao团队合作,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表明,荠菜的水提物(WESP)可以有效缓解高果糖摄入导致的体重增加、肝脏损伤、肠道菌群失调以及一系列病理生化特征,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肝脏损伤的膳食补充剂。(@EADGBE)
植物雌激素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双向互作(综述)
Biotechnology Advances[IF:10.744]
①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产生的具有双酚结构的多酚化合物,类似于17β-雌二醇;② 肠道菌群可通过酶促反应将植物雌激素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植物雌激素也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结构;③ 肠道中存在代谢异黄酮、异戊烯类黄酮、木脂素、白藜芦醇、和鞣花单宁等植物雌激素的相关菌株;④ 上述细菌具有代谢植物雌激素的特定代谢途径,同时植物雌激素也会调节这些肠道细菌的丰度和功能;⑤ 与微生物群的双向互作是植物雌激素被用于益生元开发的关键。
Biotransformation of dietary phytoestrogens by gut microbes: A review on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hytoestrogen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06-09, doi: 10.1016/j.biotechadv.2020.107576
【主编评语】植物雌激素可被肠道微生物代谢,同时影响肠道微生态结构。Biotechnology Advances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阐述了肠道细菌对一系列植物雌激素的代谢模式以及植物雌激素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指出肠道菌株分离是揭示植物激素-肠道菌群互作的关键。本文的对于了解植物激素肠道代谢、开发新型益生元具有参考价值。(@周旸)
超3万人数据揭示,有机食品摄入或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IF:6.714]
① 纳入33,256法国受试者,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有机食品(OF)的摄入频率;② 在平均随访的4.05年期间(共随访134,900人-年),共发生293例2型糖尿病(T2D);③ 在调整了生活方式和饮食营养质量等混杂因素后,OF摄入与T2D风险降低相关,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④ 与OF摄入最少的人群相比,OF摄入最高的人群的T2D风险降低了35%;⑤ 饮食中的OF摄入每增加5%,与T2D风险降低3%相关。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finding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cohort study
11-09, doi: 10.1186/s12966-020-01038-y
【主编评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3万多名法国人进行平均4年的随访后发现,有机食品摄入越多,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低,而有机食品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szx)
沈阳农大团队:大酱味道好不好,哪种微生物说了算?
Food Chemistry[IF:6.306]
① 通过宏转录组测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氨基酸分析,研究大酱微生物群和代谢产物随发酵时间的变化;② 鉴定出10种影响大酱风味的化合物,包括醇类、酯类、酸类、酚类、醛类和酮类;③ 四联球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为大酱中的主要菌属,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④ 乳酸菌、四联球菌是影响大酱色度和风味的核心菌属,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脱氢酶、脱羧酶、转氨酶,催化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影响大酱风味物质产生。
Metatranscriptome-based investigation of flavor-producing core microbiota in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of dajiang, a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bean paste of Northeast China
10-31,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509
【主编评语】大酱是我国东北地区传统的天然发酵豆酱,风味独特,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但大酱的独特风味与大酱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Food Chemistry近期发表了来自沈阳农业大学乌日娜团队的研究,其研究成功提取了大豆酱样品的总RNA,并通过宏转录组分析了发酵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自动氨基酸分析方法,检测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和风味成分的变化。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鉴定出影响大酱风味的核心微生物种类。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分离和筛选生产安全优质发酵豆酱的微生物菌株,并可作为分析其他半固态发酵食品微生物群的技术参考。(@nana)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周旸,solo,orchid,楸楸,EADGBE,广西妇幼营养陈彬林,nana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24 | Nature:β淀粉样蛋白背锅,感染才是阿尔兹海默症元凶?
1121 | 6篇顶刊:"肠脑"之外,功能&器质性胃肠病突破知多少?
1120 | Science双发:轮状病毒如何致腹泻+从海洋细菌挖抗真菌药
1119 | 王军军+赵江潮+魏泓携手突破:全肠菌群移植更精准
1118 | 向寄生虫学习:钩在肠道的给药系统登Science子刊封面
1117 | Science子刊:1岁菌群被"修正",剖腹产儿也不易哮喘
1116 | 中山大学GUT:具核梭杆菌+外泌体,促大肠癌转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