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等最新GUT:新冠病毒影响菌群和脂质组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779期日报。
郑大一附院任志刚/余祖江+李兰娟院士:新冠如何影响口腔和肠道菌群及脂质组?
Gut[IF:19.819]
① 收集中国中部和东部的392份舌苔、172份粪便和155份血清样本;② 与健康对照(HC)相比,确诊病人(CP)的口腔和粪便微生物群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口腔中丁酸产生菌减少,脂多糖产生菌增多;③ 利用8种口腔菌群和7种粪便菌群对人群是否感染COVID-19进行诊断,效果良好,不同区域的人群中诊断效能高达87.24%,并且成功将IgG阳性的疑似病人诊断为CP,诊断效能达92.11%;④ 与CP相比,确诊并恢复的患者中有47个脂质分子减少,122个脂质分子富集。
Alterations in the human oral and gut microbiomes and lipidomics in COVID-19
03-31, doi: 10.1136/gutjnl-2020-323826
【主编评语】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Ren Zhigang和Yu Zujiang团队合作在Gut上发表文章,对COVID-19活跃性和恢复的患者的口腔、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清脂质组进行研究,发现诊断患者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减少,可使用口腔和肠道的标志性细菌作为非侵入式方式对病人进行诊断,效果良好。同时揭示出确诊患者和恢复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变化,对微生物组与脂质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爱的抉择)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可能降低IBD患者的新冠病毒抗体应答
Gut[IF:19.819]
① 纳入6935名IBD患者,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与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及有症状比例相似;② 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新冠病毒抗体的血清阳性率为3.4%,显著低于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6.0%;③ 英夫利昔单抗及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分别独立地与较低的血清阳性率相关;④ 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的血清转化率为48%,显著低于接受维多珠单抗的患者的83%,其新冠病毒抗体反应性也减弱。
Anti-SARS-CoV-2 antibody responses are attenuated in patients with IBD treated with infliximab
03-22, doi: 10.1136/gutjnl-2021-324388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6935名IBD患者(其中4685名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2250名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发现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新冠病毒抗体血清阳性率显著低于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而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相比于维多珠单抗治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也显著降低了新冠病毒抗体的血清转化率。该研究结果提示,应关注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患者在接种新冠疫苗后的血清学反应。(@szx)
溃疡性直肠炎的药物研发(综述)
Gut[IF:19.819]
① 总结28项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② 共涉及7种不同的溃疡性直肠炎定义:炎症部位限于直肠、距离肛门≤15cm、≤20cm、≤25cm、10-20cm、5-10cm、 硬式乙状结肠镜可见上限;③ 最常用的主要临床终点为临床改善或临床应答,其它主要临床终点包括:缓解或完全应答、复发、出现复发的时间、内镜缓解、达到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④ 涉及的药物包括口服或局部使用的:5-氨基水杨酸、泼尼松龙、布地奈德、倍氯米松、奥沙拉嗪、美沙拉嗪等。
Drug development for ulcerative proctitis: current concepts
03-31, doi: 10.1136/gutjnl-2021-324108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纳入28项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总结了溃疡性直肠炎的定义、主要/次要临床终点及治疗药物。(@szx)
显微镜下结肠炎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共病,而非其风险因素
Movement Disorders[IF:8.679]
① 纳入12609名显微镜下结肠炎(MC)患者及58879名对照,平均随访7年期间,在MC患者及对照中共发生449例帕金森病(PD);② 总体上,MC患者的PD风险增加76%(HR=1.76),但该关联随MC确诊时间而减弱;③ MC确诊2年内及3年内的PD风险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的3.45倍及1.80倍),但MC确诊5年后的PD风险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④ 在6281名MC患者及12351名患者的健康兄弟姐妹中,MC与PD也存在相似关联;⑤ MC与已确诊的PD之间也显著相关(OR=3.46)。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scopic Coliti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in a Swedish Population
03-25, doi: 10.1002/mds.28594
【主编评语】Movement Disorders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2万名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及近6万名对照进行平均7年的随访后发现,显微镜下结肠炎确诊后的3年内,患者的帕金森病风险显著升高,但这种关联在显微镜下结肠炎确诊5年后不再存在。另外,显微镜下结肠炎与已发生的帕金森病之间也存在显著关联。该研究结果提示,显微镜下结肠炎可能不是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而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共病(comorbidity),或在帕金森病发病后开始发展。(@szx)
克罗恩病相关共生致病菌降解丙酸盐,从而促进肠道炎症
Gut Microbes[IF:7.74]
① 在AIEC定殖的克罗恩病患者中,其粪便菌群的大肠杆菌丰度与肠道丙酸盐浓度呈负相关;② 在体外与RAW264.7细胞系共培养中,AIEC LF82菌株可抵消丙酸盐对TNF-α产生的抑制作用;③ 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AIEC LF82菌株可降低丙酸盐的浓度,并抑制丙酸盐对结肠炎的缓解作用;④ 机制上,AIEC LF82菌株可通过甲基-柠檬酸盐(methyl-citrate)途径降解丙酸盐;⑤ GPR43激动剂可降低AIEC LF82菌株感染的小鼠的DSS诱导结肠炎的严重程度。
Propionate catabolism by CD-associated adherent-invasive E. coli counteracts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03-26, doi: 10.1080/19490976.2020.1839318
【主编评语】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粘膜中常见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且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IEC LF82菌株在体外及体内均可通过降解丙酸盐,从而抑制丙酸盐的抗炎作用。(@szx)
益生菌或可减轻超重和肥胖成人的上呼吸道感染
Gut Microbes[IF:7.74]
① 在超重/肥胖人群中进行益生菌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最初关注于减重),进一步调查益生菌对上呼吸道感染(URTI)寻麻疹症状发生的影响;② 220人随机分配每日接受Lab4P益生菌(500亿CFU)或安慰剂,共6个月;③ 除体重减轻和某些代谢参数改善外,服用益生菌者与安慰剂相比,URTI症状减少27%,年龄≥45岁或BMI≥30的患者减少的幅度更大,使用益生菌后两周内,这种症状即有明显减少;④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益生菌服用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保持稳定。
Probiotics reduce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should we be considering probiotics during viral pandemics?
03-25, doi: 10.1080/19490976.2021.1900997
【主编评语】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组改变肠-肺轴或可保护人类免受呼吸道感染,且在健康成人和儿童中补充益生菌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保护作用。然而,超重/肥胖人群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URTI)风险增加的人群,补充益生菌是否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保护作用,缺乏可比性研究。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文章,在超重/肥胖人群补充益生菌是否影响上呼吸道感染寻麻疹进行探究,发现益生菌可显著减少URTI症状,且两周内见效。研究提供可进一步评估益生菌在预防病毒性荨麻疹(也可能是COVID-19)中的潜在作用,特别是在超重/肥胖人群中。(@爱的抉择)
NEJM:肥胖如何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存在营养物质的竞争,但在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肿瘤细胞与T细胞如何适应与互作尚未明确;② 在动物模型中,肥胖导致肿瘤细胞更倾向于采用脂质代谢,而CD8+ T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活性;③ 肥胖小鼠的肿瘤细胞PHD3(抑制脂肪酸氧化)表达下调,恢复肿瘤细胞的PHD3表达可恢复T细胞的功能并抑制肿瘤生长;④ 肥胖增加肿瘤组织中的髓系细胞,但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⑤ 肥胖可能使肿瘤对免疫治疗更加敏感。
Obesity, Immunity, and Cancer
03-25, doi: 10.1056/NEJMcibr2035081
【主编评语】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对Ringel等人近期在Cell上发表的文章“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进行了评论,讨论了肥胖如何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szx)
北大一院:IgA肾病与肠道菌群和基因遗传变异的相关性
mSystems[IF:6.633]
① 136个与肠道菌群差异相关变异中9个与IgA肾病相关;② LYZL1、SIPA1L3、TTLL2、PLTP和AL365503.1基因的SNP与IgA肾病症状相关;③ AL392086.3的SNP与预后不良相关;④ LYZL1的SNP与小杆菌属丰度负相关,SIPA1L3和AL392086.3的SNP与杆菌丰度负相关,TTLL2的SNP与厌氧细杆菌丰度负相关,PLTP的SNP与韦荣球菌科丰度正相关,AL365503.1和RAD21-AS1的SNP与毛形杆菌属丰度正相关;⑤ IgA肾病与小杆菌属负相关,与韦荣球菌科正相关,与拟杆菌属正相关。
Associations of Genetic Variants Contributing to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Immunoglobin A Nephropathy
01-12, doi: 10.1128/mSystems.00819-20
【主编评语】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但其发病机理并不明确。目前我们知道IgA糖基化缺陷导致免疫复合体的形成是该病致病的关键。全基因组相关性分析发现,IgA肾病和炎症性肠病以及细菌感染均有一些共有相关基因。因此推测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驯化与IgA肾病关系密切。但是,尚没有关于肠道菌群,疾病关联基因以及IgA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近期一篇在mSystem上发表的文章,通过IgA肾病相关的GWAS数据挖掘和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发现9个遗传位点与IgA肾病的发生以及不同症状相关,小杆菌属丰度降低与IgA肾病发生相关。这些结果为肠道菌群与IgA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线索。(@Zhonghua)
发育早期的肠道CD8+ T细胞即大量活化,但功能较弱
Mucosal Immunology[IF:6.726]
① 对比胎儿、婴儿及成年人肠道组织中的CD8+ T细胞,发现肠道CD8+ T细胞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② 高度分化的肠道组织驻留性(CD69+ CD103+)CD8+ T细胞的成熟在出生前即开始,但主要发生在婴儿期之后;③ 婴儿的肠道CD8+ T细胞中包含近期活化(CD127− )的效应细胞,但高表达PD-1,且缺失产生促炎因子(IFN-γ、TNF-α、IL-2等)及细胞毒性因子(颗粒酶B及穿孔素-1等)的能力。
Intestinal CD8+ T cell responses are abundantly induced early in human development but show impaired cytotoxic effector capacities
03-26, doi: 10.1038/s41385-021-00382-x
【主编评语】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人体发育早期,肠道CD8+ T细胞的活化已被大量诱导,但其产生炎症因子及细胞毒性因子的能力较弱。该研究结果提示,生命早期CD8+ T细胞的功能缺失可能促进了在外界抗原暴露下的免疫耐受,但可能增加胃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爱的抉择,szx,临床营养陈彬林,风动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404 | 吃啥“伤心”?吃啥无益?2项心血管病大人群分析启发多多
0403 | 卜鹏程等Cell子刊警示:健身利器肌酸促癌转移(附2700字专访)
0328 | 食品科学重要突破:准确预测食物组分影响健康的机制
0327 | 清华郭晓欢团队突破:揭示丁酸增强化疗效果的免疫机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