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肠道IgA如何影响食物过敏?Science子刊挑战旧观念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2

今天是第2365期日报。

Science子刊:肠道中的食物特异性IgA与食物过敏或耐受无关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9.319]

① 纳入112名非食物过敏婴儿,可检测到粪便花生特异性IgA,含量与成人类似;② 纳入441名非花生过敏的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花生特异性IgA无法预测未来的花生过敏发展,且与对花生的口服耐受无关;③ 花生过敏儿童的血浆花生特异性IgA水平较高;④ 相似的,婴儿粪便中可检测到蛋清特异性IgA,但无法预测鸡蛋耐受或鸡蛋过敏;⑤ 无论是否对花生过敏,儿童的肠道花生特异性IgA有着相似的表位,但肠道花生特异性IgA与血浆花生特异性IgE有着不同的表位。

Food-specific immunoglobulin A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natural tolerance to peanut or egg allergens
11-16,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q0599

【主编评语】肠道中的食物特异性IgA可能通过结合食物中的过敏原并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认为在食物过敏中起到保护性作用,而健康成人的肠道中可检测到花生特异性IgA。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婴儿的粪便中也可检测到花生或鸡蛋特异性IgA,但食物特异性IgA与未来的过敏或耐受无关。另外,肠道食物特异性IgA与血浆食物特异性IgE的表位并不相同。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中的食物特异性IgA可能并未在食物过敏中起到保护性作用。(@aluba)

Nature子刊:分娩方式或会影响婴儿肠道菌群和疫苗反应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纳入101名12个月和66名18个月婴儿,评估分娩方式对其肠菌变化规律,以及对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抗体应答;② 相比性别、抗生素使用和饲养宠物,分娩方式和喂养类型是显著影响疫苗反应的因素,其中阴道分娩与疫苗较高抗体应答有关;③ 阴道分娩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周,双歧杆菌相对丰度与抗肺炎球菌抗体反应正相关,肠球菌或克雷伯氏菌与其无关,大肠杆菌与两种疫苗抗体反应均正相关;④ 不同分娩方式与婴儿肠菌变化和特定疫苗反应有关。

Mode of delivery modulate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impacts the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11-15, doi: 10.1038/s41467-022-34155-2

【主编评语】儿童疫苗可为童年期相关感染性疾病提供保护,研究发现微生物组在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生命早期相关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组成及后续疫苗反应有何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近日,荷兰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101名12个月和66名18个月婴儿,评估分娩方式对其肠菌变化规律,以及对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抗体应答,发现相比剖腹产,顺产所致的微生物群组成与两种常规儿童疫苗的特定类型抗体响应增强有关。总之,该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发展可能为儿童接种疫苗的强大免疫反应奠定了基础,值得关注。(@九卿臣)

Cell子刊:新生儿的肠神经、免疫系统和肠内稳态如何互作?(综述)

Trends in Neurosciences[IF:16.978]

① 肠内神经元与巨噬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3群和杯状细胞存在动态关系,相互影响彼此的功能,形成肠道内稳态调节;② 神经元和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等相互传递信号,以上信号方式在新生儿期到成年期会发生变化;③ 早期接触抗生素会改变肠神经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但对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④ 在新生儿期的发育时期了解神经和免疫互作的机制,有助于减轻早期生命接触抗生素产生的有害影响。

Neonatal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neuroimmune interactions
10-28, doi: 10.1016/j.tins.2022.10.002

【主编评语】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的互作调控着成年人的肠道内稳态,但它们在早期生命中即新生儿中的作用还相对缺乏研究。近期发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上的综述阐述了在生命早期,以上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黏膜免疫系统、微生物群和肠神经系统都在不同程度地发育和相互影响。此外,早期接触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并可能影响肠神经系统的发展,增加肠道疾病的风险。该综述系统地回顾了肠神经系统和免疫及肠上皮细胞的发育,并确定了它们相互作用和发展的潜在关键时期,解决这些知识缺口,或有助于早期生命在接触抗生素的环境中促进其肠道内稳态。(@MD)

Lancet子刊:维多珠单抗可安全有效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45.042]

① 招募65例克罗恩病(CD)和6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儿童,在1、2、6、14周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按照177mg/m2体表面积剂量给药,最多300mg;② 14周时,42%UC患儿和32%CD患儿达到无类固醇和无全肠内营养的临床缓解;③ 在体重<30kg的儿童中,达成主要终点的最佳药物浓度在第14周时为7μg/mL,对应200mg/m2体表面积或10mg/kg的剂量,30kg以上按成人剂量最多300mg;④ 23%的患儿报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以头痛、肌痛、发烧为主,无严重不良事件。

Outcomes, dosing, and predictors of vedolizumab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VEDOKID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10-25, doi: 10.1016/S2468-1253(22)00307-7

【主编评语】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IBD的生物药。在成人可用的生物药中,只有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被批准用于儿童,但部分患儿效果不佳。维多珠单抗也被用于治疗儿童IBD,但尚无足够关于其在儿童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剂量的试验数据。近日,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院的Dan Turner团队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文章,报道在VEDOKIDS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维多珠单抗在儿童IBD临床缓解上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若其他经批准的IBD药物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在儿童中使用维多珠单抗。(@芥末)

肠屏障愈合可更好预测IBD的预后

Gastroenterology[IF:33.883]

① 基线时,181名IBD患者在临床缓解期接受回肠结肠镜检查,并通过共聚焦显微内镜评估肠屏障功能;② 对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平均随访35和25个月,73%CD和69%UC的患者经历至少一次主要的不良结果(MAO);③ 内镜缓解的IBD患者中,无MAO生存的概率明显高于内镜下活动性疾病;④ 此外,组织学缓解可预测UC患者无MAO生存期,但不能预测CD;⑤ 在预测IBD患者无MAO生存方面,显微内镜下显示肠屏障愈合优于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

Intestinal barrier healing is superior to endoscopic and histologic remission for predicting major adverse outcomes in IBD: the prospective ERIca trial
10-21, doi: 10.1053/j.gastro.2022.10.014

【主编评语】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已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管理的关键治疗目标,它们与良好的长期疾病预后相关。近期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前瞻性地比较了肠屏障愈合(共聚焦显微内镜评估)与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在预测临床缓解期IBD患者的长期疾病行为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与内镜和组织学缓解相比,肠屏障愈合与临床缓解期IBD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相关,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屏障功能分析可作为未来临床试验的治疗靶点。(@注册营养师Dr.Chen)

早期预测炎症性肠病anti-TNF治疗是否成功,可行!

Genome Medicine[IF:15.266]

① 招募两个首次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病人队列,从基线到治疗后14周共采集7个时间点的血液,进行RNAseq和基因组甲基化分析;② 两个队列中没有发现一致的事前预测特征;③ 非缓解组中纵向上调的转录物包括TH2-和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基因,包括ALOX15、FCER1A和OLIG2;④ 机器学习确定了与第2周DNA甲基化变化顺式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特征,可作为第14周治疗结果的可靠预测因子,并在20名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CD患者的公开数据集中得到验证。

Longitudinal multi-omics analysis identifies early blood-based predictors of anti-TNF therapy respons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9-24, doi: 10.1186/s13073-022-01112-z

【主编评语】IBD患者中,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治疗的原发性无应答率高达40%,目前还没有能够早期预测治疗成功的生物标志物。Genome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对首次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病人进行多时间点的血液采集,并进行RNAseq和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基线时期没有发现可用于预测治疗结果的特征,而第2周DNA甲基化变化顺式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特征,可作为治疗结果的预测因子。(@章台柳)

国内团队:利用AI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活动度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IF:10.396]

① 利用332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5875张内镜图像,训练人工智能(AI)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完整肠道的炎症活动度;② 基于Mayo评分系统,与内镜医师相比,AI评分系统的准确率可达到86.54%;③ 对于血管形态、侵蚀及溃疡、出血,AI评分系统的准确率分别可达到90.7%、84.6%、77.7%;④ AI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各肠段的炎症活动度,并利用二维彩色图片对完整肠道的炎症活动度分布进行展示。

A novel deep learning-based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system for predicting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ulcerative colitis
08-17, doi: 10.1016/j.gie.2022.08.015

【主编评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蔡顺天团队在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套用于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活动度的人工智能评分系统,可基于内镜图像准确地分析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及分布。(@aluba)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可破坏肠道屏障并加剧结肠炎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IF:10.02]

① 体外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中,质子泵抑制剂(PPI)不影响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但通过上调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 活性和表达破坏TJ屏障的通透性;② 机制上,PPI诱导细胞外pH升高,通过p38蛋白激酶促进MLCK的活化;③ 在DSS诱导结肠炎和IL-10敲除的自发结肠炎小鼠中,长期PPI给药通过MLCK加重肠道通透性、肠道炎症和结肠炎症状,敲除MLCK可阻断PPI的影响;④ 45151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随访数据表明,PPI使用与住院率的显著增加相关。

Long term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 disrupts intestinal tight junction barrier and exaggerates experimental colitis
11-02, doi: 10.1093/ecco-jcc/jjac168

【主编评语】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相关疾病的常用药,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但也因此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肠道屏障包括柱状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肠道的第一道防线,其通透性改变或屏障功能丧失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目前PPI使用与肠道屏障及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eghali Nighot及其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论文,发现长期使用PPI可依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 增加肠道紧密连接屏障的通透性,并加剧实验性结肠炎,并指出PPI使用与炎症性肠病患者住院率增加相关,提示人们有必要考虑PPI长期使用时的潜在不良影响。(@芥末)

Cell子刊:内质网应激如何促进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

Cell Reports[IF:9.995]

① 相比于非IBD对照,CD患者的回肠AGR2表达显著升高;② IBD患者的回肠AGR2表达与粘膜肠杆菌科丰度呈正相关;③ AGR2缺失导致内质网应激,从而促进粘膜相关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的扩增,最终驱动Th17细胞介导的小鼠回肠结肠炎;④ 机制上,AIEC诱导的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可驱动CD103+ 树突细胞产生IL-23,而IL-23R对于AGR2缺失小鼠的回肠结肠炎是必需的。

Agr2-associated ER stress promotes adherent-invasive E. coli dysbiosis and triggers CD103+ dendritic cell IL-23-dependent ileocolitis
11-15, doi: 10.1016/j.celrep.2022.111637

【主编评语】内质网应激与克罗恩病相关,但其在发病机制中对宿主-菌群互作的影响尚未明确。AGR2的功能缺陷与CD相关,可导致上皮细胞ER应激及回肠结肠炎。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AGR2缺失导致内质网应激,以促进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扩增,从而诱导树突细胞产生IL-23,最终以IL-23受体依赖性方式驱动Th17细胞介导的小鼠回肠结肠炎。(@aluba)

国内团队:睡眠不足、经常午睡或可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9.524]

① 纳入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的近45万名参与者,中位随访12.0年,共诊断炎症性肠病(IBD)2604例,其中806例克罗恩病(CD)、1798例溃疡性结肠炎(UC);② 睡眠时长与IBD风险呈非线性关联,与每天睡眠7小时相比,每天睡眠少于5小时可使IBD、CD、UC风险分别升高36%、53%和29%;③ 与白天不午睡相比,白天午睡的参与者患IBD、CD、UC的风险分别升高13%、25%和9%;④ IBD多基因风险评分较高的人群中,睡眠时长、白天是否午睡与IBD风险的关系更显著。

Sleep duration and daytime napping in relation to inciden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1-09, doi: 10.1111/apt.17285

【主编评语】睡眠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睡眠不足与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然而,目前基于人群的睡眠时间和炎症性肠病(IBD)风险间关系的证据较少,且相互间不一致,而且也缺乏白天午睡是否影响IBD风险的研究。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雪、陈杰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及其团队近日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研究中近45万人的随访数据,发现睡眠不足和白天午睡显著增加IBD的患病风险。(@芥末)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luba,九卿臣,DMG-Quasimodo,芥末,注册营养师Dr.Chen,章台柳,白蓝木,Sunflower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21 | 大肠癌为何耐药?Nature等5篇高分文章发现新机制

1120 | 膳食补充剂能有效改善胆固醇吗?看看最新临床证据

1119 | 2项高分研究:益生菌+纳米药物,治疗结肠炎的好搭档?

1118 | 用食物气味改善代谢健康?Nature子刊研究提供新线索

1117 | 今日Nature双发:肿瘤菌群+致病肠菌“帮凶”

1116 | 国内团队73分综述深度阐释:新冠与肠道菌群有何关系?

1115 |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癌症治疗?33分综述详解研究前沿

1114 | 大肠癌转移复发“谁”之过?Nature揭示新机制

1113 | 人胖易犯困?国内团队发现限时进食或能改善

1112 | 让肠细胞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