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的巴塞罗那——城市更新三部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丈量城市 Author 1/6图片工作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走过30多年的

高速增长阶段后,

目前已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

住建部黄艳副部长曾表示,

对城市建成区的改造提质,

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 北京前门区域旧城更新项目:北京坊、古三里河


▼ 北京石景山区域首钢园的更新,与冬奥会紧密结合



而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的

新要求下,

各地正加快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

如何在迈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让更新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呢?


▼ 广州城市更新的代表:永庆坊


▼ 深圳的城市更新项目:水围人才公寓,深圳吸引人才战略的一部分



发达国家的城市同样经历过,

先扩张再收缩的发展阶段,

纽约、伦敦、新加坡等一众国际城市,

更是通过城市更新培育出新产业,

焕发老城区的勃勃生机。


▼ 纽约DUMBO区曾经是工业区,如今是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的区域


▼ 伦敦国王十字区通过更新,吸引科技企业在此聚集



在此一众城市中,

有一座城市更是开创了

一种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

这便是——

巴塞罗那和它的「城市针灸」模式。

「城市针灸」即选取城市中重要节点进行空间活化与建筑改造,以「点式更新」带动全域。


▼ 巴塞罗那俯瞰



1999年6月,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

授予巴塞罗那金质奖章,

这是该奖项

第一次授予一座城市而不是个体,

「表彰其在过去20年对于都市化的杰出贡献」

以及「令人注目的里程碑式项目,

对于广场和街道小尺度的塑造」。


▼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经典项目:兰布拉大街


▼ 巴塞罗那街头随处可见的「城市针灸」手法



然而,

巴塞罗那在知识经济时代

得以成功的原因不止于此,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城市针灸」模式仅是巴塞罗那

城市更新初始阶段的「对症下药」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历程,

前后共历时30余年,

以其三个时期构成的「更新三部曲」,

助力城市把握时机,

实现转型跃迁。


▼ 城市更新第二阶段:大事件带动时期(1986-1999年)标志项目——奥林匹克港


▼ 城市更新第三阶段:「形象带动内容」时期(2000年至今):22@区


因此,可以这样说,

巴塞罗那的成功在于「城市更新」,

在于不断地「城市更新」,

在于把握城市发展阶段和机遇,

精准施策地「城市更新」。

其对于我国城市的借鉴价值,

也正在于此!




01

城市更新第一阶段:「微观整治」时期



1976—1986年

以老城和城市边缘区为核心,

实施城市针灸


▼ 更新后的老城风貌



1975年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

面对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留下的

满目疮痍的城市,

新政府启动了城市更新计划,

巴塞罗那首当其冲。


次年「都市总体规划」

(General Metropolis Plan)

提出「点式更新渗透」,

进行「微观整治」

(即城市针灸)的主张。


巴塞罗那市长

纳尔西斯·塞拉(Narcis Serra)提出

「通过雕塑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

随后大量出自大师之手的艺术品,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城区。


▼ 巴塞罗那公共艺术分布示意图


▼ 著名雕塑家米罗的公共艺术作品——《女人与鸟》



同时,

针对老旧城区衰败的现况,

制定了「内部特别更新计划(PERI)」。

更新聚焦于如何提升老城品质与魅力,

恢复老城活力、留住年轻人

提出具体策略。


▼ 老城面临的重重问题



策略一:激活小型公共空间


在PERI计划指导下,

老城开发了2个小公园、26个小广场;

铺筑308条街巷;

新开发6个市民中心……

90%的规划设施得到建造,

旧城区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 巴塞罗那老城区公共空间建设演变示意图


▼ 改造后的圣琼恩步行道



策略二:工业用地功能置换


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

城市中众多工业用地处于废弃状态。

规划中提出针对不同形态废弃用地,

实行见缝插针式的功能置换,

将原有工业用地转换为城市公共空间


▼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造项目:米罗公园



米罗公园改造于1983年,

其前身是一座屠宰场广场,

在设计中根据原有场地的地势特征,

自西向东逐级跌落,

三个不同高度的区域在功能上彼此独立。


▼ 米罗公园的平面及空间



策略三:打造老城明星


老城魅力丧失,

急需一个改变游客认知,

吸引市民回归的明星区域。

西班牙诗人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笔下

「世界上唯一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街道」

——兰布拉大街承担起这一职责。


▼ 兰布拉大街鸟瞰示意图



这条曾被称为「流浪者大街」的林荫道,

连接了城市地标

——加泰罗尼亚广场和哥伦布纪念碑。

改造后的大街毫不吝惜地将道路中央,

约12米宽的公共空间留给了市民和游客


▼ 大街两侧为车行道,中间为公共活动空间



漫步在兰布拉大街,

各类露天酒吧、餐馆、花店依次排开,

而街头艺术家更是比比皆是;

升级后的「西班牙人的厨房」

波盖利亚市场成为食客们聚集地。

最终,

兰布拉大街成为游人了解西班牙、

体验西班牙生活的一扇窗口,

巴塞罗那每年接待的3,000万游客中,

80%的人都会走过这条大街。


▼ 色彩绚丽的「西班牙人的厨房」波盖利亚市场


▼ 大街为街头艺人提供了生计




02

城市更新第二阶段:「大事件引领」时期



1986—1999年

告别「百废待兴」阶段的微观整治,

围绕奥运经济推动持续更新


▼ 奥林匹克港是「大事件引领」时期的代表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

巴塞罗那的城市规模开始加速扩张,

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更大的空间增量。

原有的「微观整治」模式难以解决

大规模城市扩张下土地更新转型需求。

城市更新之路将走向何方?


▼ 远眺奥林匹克港



1986年,

巴塞罗那赢得第25届奥运会举办权,

这一重大事件,

对于城市来说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

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更是实现城市更新的一针「强心剂」。


▼ 1992年奥运会地标——蒙特惠奇山通讯塔


「重新塑造城市地中海文化的特质」

成为奥运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目标。

为此,

奥运会80亿美元的投资中,

61.5%用于城市基础设施

及公共空间建设改造。

城市更新策略分为

前奥运时期「将城市推向海边」

后奥运时期「将城市内部缝合」

两步走以实现城市永续经营。



前奥运时期「将城市推向海边」


▼ 人们在奥林匹克港感受到「地中海文化」



在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

政府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规划了「四个奥林匹克区」,

意在通过对原有用地功能进行更新,

填补城市中这些低效区域,


▼ 四个奥林匹克区规划包含:对角线大道延伸工程、希伯伦谷、蒙特居易克山区、奥林匹克港



希伯伦谷,

位于城市北部边界「空白地带」,

将开发为奥运会配套运动中心。

对角线大道延伸工程,

重构城市交通结构中心,

为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保证。


▼ 对角线大道是城市的主干道



蒙特居易克山区位于城市西南边界,

曾经是1929年世博会举办地,

将承担运动会比赛场的建设。


▼ 蒙特居易克山区——奥林匹克体育场



奥林匹克港,

是城市工业时代东南边界,

承担着奥运村的建设。

被列为奥运建设中最重要的工程,

不仅是展现「地中海文化」窗口,

还将成为后奥运时代的城市旅游磁极


▼ 奥林匹克港区位示意图



此时期对于四个奥运片区的城市更新,

以奥林匹克港的改造最具代表性。

奥林匹克港,

曾经是19世纪的航运枢纽,

这里铁路纵横、仓库密布,

导致城市与海岸的联系被割裂,

城市变得临海却不近海

随着工业的衰败,

港口区域的发展跌入低谷。


▼ 工业时代的奥林匹克港是城市与海岸线间的「屏障」



随着奥运会筹建拉开帷幕,

城市的边界终于扩展到海岸线,

衰败的工业港迎来拥抱城市发展的转机!


▼ 不同时代的海岸线变化



水岸即休闲:

从1983年奥运会筹备开始,

经过近20年的完善建设,

巴塞罗那拥有了

自西向东总长4.2千米的滨海步道,

沿线分布着不同的休闲内容,

成为城市的「休闲旅游走廊」。


▼ 滨海步道分为七个主题段


▼ 改造后的海滩空间丰富


▼ 不同分段的海滩,分布着不同主题的活动



消除隔离带:

此前的海岸线,

被12车道的环城路割裂开与城市的连接。

更新规划将割裂感最强的节点

改为地下通行,

地面改建为步行友好空间

引导行人到达海边。


沿线的老建筑进行翻新并注入新业态,

9500平方米的餐馆、酒吧等

休闲设施散布其中

通过休闲功能植入,

赋予旧港区新的城市功能。


▼ 12车道环城路改造工程


▼ 横跨车道的廊桥



老肌理新建筑:

方格网状的路网结构

是巴塞罗那的城市肌理标志。

滨水区更新的奥运村建设方案,

采用了三组方格街区组合的格局,

使得老城区肌理在此保留延续。

奥运村在奥运会结束后,

承担起滨海区度假旅居功能,

吸引了大批中产阶级前来居住

至此,

城市更新战略真正带动了滨海区复兴。


▼ 奥运村方格格局与老城区肌理保持一致



后奥运时期「将城市内部缝合」


后奥运会时期,

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重心

聚焦于「加强内部功能联系」

打破空间孤岛之间的壁垒。

首先,

通过增加市民可使用的绿化面积,

加强民众间的互动交流。


▼ 老城区内绿化面积的变化(1994年-1999年) | 数据来源:Barcelona Green and Blue,Ajuntament de Barcelona



绿地空间改造不乏精品项目,

例如索利达日塔特公园

(Parc de da Solidaritat),

获得多项欧洲设计大奖。

其场地左右两侧

是相邻却被城市快速路分割的社区。

而其最大的特色也正在于跨越行政辖区

通过公园重建区域间的联系,

解决了社区割裂问题。


▼ 索利达日塔特公园



此时,

「城市针灸」以2.0版再次回归

——通过文化公共设施

缝合城市内部的联系。

老城区新建了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

航海博物馆、

加泰罗尼亚大剧院等文化场馆。


▼ 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及周边改造


▼ 加泰罗尼亚大剧院


▼ 波恩市场文化中心




03

城市更新第三阶段:「形象带动内容」时期



2000年至今

科技回归都市,

从旧工业区到知识创新区

——巴塞罗那22@区项目


▼ 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规划图 | 拍摄于世界文化论坛



塞罗那2000年后实施的城市

「黄金三角工程」

(由工业地带波布雷诺改造、

贝索河谷改造、

拉·萨格瑞拉卫星城建设组成),

包含两大城市更新项目。


▼ 黄金三角工程区位示意图



黄金三角工程中,

波布雷诺区22@改造计划

获得空前的成功!

它洞察到知识经济崛起,

创新回归都市的趋势,

打造出世界第一个创新经济区!


▼ 22@区地标建筑——阿格巴大厦



功能混合,孵化创新小环境


1965年以前,

波布雷诺工业带是城市的工业中心,

有着「加泰罗尼亚的曼彻斯特」之称。

随着工业的衰败,

区域内关闭了1300多家工厂,

出现严重的城市空心化。


奥运时期在区域内进行过部分街道更新,

并未能阻止区域衰落。

真正改变区域命运的是

1999年对角线大街的贯通,

区域与城市成为一体。


▼ 1999年对角线大街在22@区贯通



2000年MPGM计划出台,

该计划提出「@活动」概念,

即知识创新性活动

(MPGM计划后而被称为22@计划,

即在工业用地编码「22a」上

加一个圆变为22@,

改造后的波布雷诺区被称为22@区)

一个以城市更新为抓手,

聚集信息技术、媒体、

生物医药、能源领域,

驱动科技创新的计划在此实施。


▼ 22@区改造区域示意图



22@区的改造中借助方格路网特性,

将单个街区作为基础「创新单元」。

功能混合是「创新单元」建设核心

满足创新人才交流频繁的需求,

以及这群「生活懒人」

对便利生活极致的需求。


▼ 创新单元模式:新建项目中必须有20%以上为「创新经济」类型,每个片区必须包括便利设施、新建住房以及绿色公共空间,每项占比不低于10%



以荣誉广场的新媒体园区为例:

园区创新区域集中在

Media-ITC大楼、

TMC总部大楼和CAC大楼;

另外20%的土地用于提供配套住宅,

以及酒店、餐饮等服务业。


▼ 荣誉广场新媒体园区俯瞰



空间多样,营造创新大环境


环境打造中,

10%的土地用于绿地建设,

分级打造公园、小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

为创新人群营造舒适的交流环境。

建筑改造提升了建筑密度指标

由原本稀疏的厂区面貌,

改头换面为「科技都市」形象。


▼ CMT办公楼由低矮的Tiana纺织厂改建而成


▼ 波布雷诺超级街区改造,让人们的生活交流再次回归街道



建筑分级保护,留住历史融合现代:

依据受保护程度

将旧建筑分为A、B、C、D级,

其中A级保护建筑是维持不变;

B级和C级允许部分拆除、

扩建及重组内部功能;

D级保护建筑允许拆除,

但必须要保留其详尽的历史信息记录。

区域内多为B、C级建筑,

造在适当保留的基础上,

鼓励形式创新

以塑造创新区「科技形象」


▼ BAU设计学院(前身是19世纪末的旧制衣厂)属于B级别的旧改



老功能保留延展:

因坎兹市场历史可以追溯至14世纪,

自古以来就是民众市井生活的聚集地,

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发展。

改造后的新因坎兹市场,

老功能与「酷形态」结合,

成为城市特色旅游目的地。


▼ 成为旅游景点的因坎兹市场



如今的22@区人口近10万人,

公司数量增长105.5%

(共7000多家,2000多家知识密集型公司),

每年创造89亿欧元价值,

微软、赛诺菲-安万特制药集团、

施耐德电气、英德拉等

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入驻。


9所科技研发中心在此建立,

庞培法布拉大学、巴塞罗那大学、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此设立机构,

22@创新区

成功从旧工业区转型科技创新区!


▼ 依然在逐步完善的22@创新区




04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带来的启示



根据吸引人群的喜好进行更新,

警惕只为「事件」改造的大空间


▼ 巴塞罗那卫星图



从「微观整治」到「大事件引领」,

再到「形象带动内容」,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三部曲」,

抓住了新政府上台、举办奥运会、

知识经济转型的三次城市发展机遇。

而在更新策略的选择上,

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抓住了人群回归的不同需求

即市民、游客、科技人群。


▼ 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俯瞰



然而,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并非一帆风顺,

在「黄金三角工程」中的

贝索河谷改造的失败

给城市好好「上了一课」


贝索河谷项目

是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场馆所在地,

紧邻奥运会滨海建设区域,

其前身是一处被遗弃的工业区。

巴塞罗那政府

希望通过再一次的「大事件引领」

实现工业废地的重塑,

将城市空间从滨海休闲区,

延伸到东北部贝索河谷发展。


▼ 完工后的世界文化论坛极具人气



世界文化论坛场馆设计可谓大师云集:

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荷西·安东尼奥·马丁涅兹、

艾里亚斯·托列斯等。

2004年,

为期141天的文化论坛召开期间,

场馆共迎来332.3万名参观者,

可谓是盛况空前。


▼ 荷西·安东尼奥·马丁涅兹与艾里亚斯·托列斯所设计的太阳能面板地标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共同设计的普遍文化论坛



「出乎意料」的是,

会议结束后

贝索河谷地区并未迎来预想的繁荣,

反而又回归到「新废地」状态

后续到此的游客对它的评价是:

「在冬季,论坛广场比珠穆朗玛峰更冷,

更不友好。

在夏季,广场比撒哈拉沙漠更热,

它们像老工厂一样荒废。」


▼ 文化论坛大会结束后,该区域的人气急剧下降



希望借势「世界文化论坛」的更新计划,

机械地为大事件服务而照搬之前的做法,

在当时的城市发展阶段下,

已不再适应城市产业发展的新需要。


脱离生活需要而设计的超大尺度空间,

在短暂的「狂欢」之后,

必然走向衰落。


巴塞罗那的得与失,

为我国当前的城市更新,

如何引领城市永续经营,

如何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


▼ 文化论坛大会会址的俯瞰美轮美奂,但欠缺后期运营的考虑,无法满足游客「不仅有得看,还要有得玩」的需求



如今,

经验满满的巴塞罗那,

提出了「荣耀广场再更新计划」,


▼ 荣耀广场再更新计划


计划提出将原有立体交通拆除,

建设地下交通,

改造后将直接转化37.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增加1.7万平方米的绿地空间,

实现城市「更绿,更宜居」的目标,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丈量城市


视频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院士观点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专家观点
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张宇星: 城市设计的空间经济学

蔡震:城市设计的四个步骤

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丨霍普杯评委龚俊专访

金广君: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具体案例

雄安新区规划如何?(含视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杨保军、崔愷、汤姆 · 梅恩同做一个城市设计,你能学到什么?

SOM:济南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


新乡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实践

滨水空间的26种空间类型

什么是好的停车场设计?——静态交通空间

什么是好的口袋公园——绿地空间


什么是海绵城市?——吴昊专访

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THAD:万载古城

最新:杭州《钱塘江流域两岸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资讯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