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单霁翔 城市设计联盟 2022-04-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单霁翔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
起源:城市文化的历史与意义 

城市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它只有6000年的历史,它和我们有着300万年的人类的历史相比是短暂的。


那么一座城市只有保护下他这些历史的珍贵记录,他才可以使历史绵延不绝,也可以使我们当代以至我们的后代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城市建设10多年来一直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那么也是我们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最紧迫和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2
发展高峰期的城市文化


我这里所用的两个词,一个最紧迫,一个最关键,大家我觉得都是有亲身的体会,都经历过来,但是为什么会是最紧迫最关键?


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它有高峰期,有平缓期,我们就处于高峰期,那么这个高峰期不是永远的能够保持,它只是一段时间。


但是这段时间到来的时候,对于任何城市来说都要面对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高峰期它的背景是什么?


我觉得主要是两大因素构成了今天城市建设持续的大规模的展开


一个因素就是城市化


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每年在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上攀升,那么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城市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200万到1500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那么人们进入城市要居住、要就业、要出行,所以必然引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持续快速增长。


但这只是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亿万的家庭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十年,大约10年前开始。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了3000美元以上,那么家庭支出结构有了重大的调整,就是很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自己的房子,自己有产权的单元住宅,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车,自己可以驾驶的私家车,也就是“住”“行”变为家庭支出结构的主要方面。


那么可想而知,家家都想买房子,家家都想买车,必然引发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的一个高峰。那么这个高峰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它就是我们今天城市特色也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最为需要进行处理的特殊阶段。


那么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是苏州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情况,绿颜色和黄颜色就是草地、树林和广阔的田野。那么红颜色就是城镇,蓝颜色就是河湖和水面,这是1986年苏州和无锡地区。


下面的大红点是苏州,上面是无锡。那么1991年、1996年、2002年、2004年、2006年,那么当然我没有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能够取到2006年到2012年几年间的资料,但我相信这几年仍然是快速发展的阶段。


也就是说这张图上的绿色空间比现在展示的还要小,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再看一座城市,北京。那么1975年的时候,北京的城市建设还在三环路以内,88年四环路、92年五环路,98年六环路,那么一块大地这样被摊开了。



我记得当时1983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4点重要的指示,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1000万,从当时的承载力、水源等(考虑)。


但是去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对外界公告,北京城市人口超过了2000万,那么北京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历史城区,那么62.5平方公里,但是几十年来在它的上面不断的叠加各种功能,那么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用地越来越多,但是62.5平方公里的旧城却难以承担这样的一些复杂的功能,所以历史城区保护始终都是矛盾的焦点。


3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我认为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则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8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可以应该避免的8种情况。由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我认为第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比如这些城市的历史街区,这就是我们的五大道,这些古代建筑,这些地下遗存,这些非物质遗产,他们构成了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


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摧毁。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我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这个词,虽然今天在我们一些政府文件中还在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两个词不科学,没文化。“旧城改造”的问题在于把有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历史城区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同时强调它还有需要传承需要保护的一面。


“危旧房改造”的问题在于“危旧”部分,如果房屋危险了,涉及人民生命安全了需要改造的话,那么仅是因为它年代悠久了,就一定要改造吗?就像我们家里的老母亲是因为年龄大了,我们就不再细心的赡养吗?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都不科学。



在这样的口号下,推土机把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很多的街道上都被写了大大的拆字,还画一个圈,为什么要画这个圈呢?报纸上还进行过讨论,有十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怕别人在“拆”字前面写成一个不字,不拆,但是我认为可能写这个字的人,他的内心的愿望是强调它像一个中国的印盖在墙上一样,表明他的行动的刚性不可阻挡性。


那么很多这样的很好的房子都被拆掉了,这是我15年前在北京什刹海地区拍的一个照片,当时要盖新的一组建筑,所以被拆掉了。



看到这些建筑结构,这些建筑的这些你可以说应该是还可以使用多年的北京的传统建筑,当时搬迁这里面房屋里面的一户居民大约是20万元,后来什刹海地区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那么它的风貌得到保护,并且它的传统建筑也受到重视。


这样的地区这10年来价值和人们对于他们的认识不断的提升,今天这个地区再搬迁一户居民的话,要两三千万块钱,也就仅仅10年间,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认识已经很不同了,那么盖出来什么房子,这就是在北京历史街区里面盖出的一组冰冷的缺乏人性的一个住宅群。



为什么说它缺乏人性?大家看6层的楼房没有电梯的话就已经很残酷了,对于老人对于孩子,那么它下边还要举起了半层,弄一个半地下的居住空间,上面还要抬起一层做一个复式,也就是8层楼而没有电梯,我觉得他很难面对未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城市面貌的趋同


那么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必然就越强,品味必然就越高,特色必然就越鲜明。



那么有很多城市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城市市民也引以为傲,比如平缓开阔的北京历史城区,我们故宫在里面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海纳百川的天津,我觉得天津的历史城区对天津的城市风貌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比如白墙黑瓦的苏州,那么还有比如平遥、丽江两座小城都在1979年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外国有的城市也是有着很独特的文化景观,比如罗马,比如维也纳,比如布达佩斯。



那么欧洲的这些城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可以看这些城市中,耸立于众多房屋之上,占领城市天际线的建筑一定是公共建筑,而绝对不会因为某个企业有实力或某个家族有钱,就可以肆意地突破城市规划去建造,强迫人家去看的那样的丑陋的建筑。


那么还有比如非洲的卡萨布兰卡,比如南美的库斯科古城都有自己的个性。



这座城市很年轻,叫特拉维夫。107年前27户犹太人到这里定居,他们开始从周围找到可以建造房屋的材料,用商量统一的城市建造的规则,然后开始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90年以后,这座城市被人们称作白城,也列入了世界遗产。


但是我们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


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这是清华大学的师生在外面调研回来拍的一些照片,但是在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不是本人拍的照片,别人是很难判断他去过哪个城市



这是在北京历史街区,一个非常古老的回民居住区,被改造的一组高层住宅。


在这种建筑建成以后,67年我去回访过当地的居民,人们已经开始有些抱怨。老年人说我们这座房子里面有50%的住宅,满足不了北京地区所规定的,冬至日满窗日照一小时的健康标准,因为都被周围的高楼给挡上了。


年轻人说每天早上我上班前要把压在我自行车上面的六七辆自行车挪到路中间,我才能把我的车取出来,把别人车再挪回去以后,我才可以骑车去上班,所以我根本不能期盼将来有条件买汽车,即使有钱也没地方停。


那么人们说每天早晚电梯非常拥挤,要等很长时间,但是也正因为有电梯,物业费就比旁边没有电梯,那种6层住宅要高出4倍,所以仅仅住了六七年的房子,就开始人们有很多的不满,所以它面对未来还要经受很多的考验。


那么很多城市都像这样的现代塔林的景观成为常态,人们对于自己的城市越来越不熟悉,对于别的城市的照片却感到似曾相识。



这是六大古都之一,南京。30年前在城市中心历史街区里面建了一栋金陵大厦,那么30年以后这座楼在哪?大家可以帮我找一下。



好,还能看到。但是这张照片是三年前照的,现在我想可能很难找到,我想哪天再去拍一张,因为路这边又建了很多更高的房子。



那么一些城市(我)去过的比如像德黑兰,日本东京,这是从东京新的市政厅往西望去,也是一片狼藉。


第三个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失调


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要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



比如南京市把一圈的明城墙遗址进行妥善的保护,并且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之中。今天南京的市民就有条件在遗址公园里面漫步、健身和娱乐。



北京市在城市建设时候发现了最后一段明代城墙的遗址,那么也搬迁了2600户的居民,然后把城墙遗址揭露出来,今天也成为一个遗址公园。



澳门的市民对城市建设非常满意。我们去开过两次座谈会,其中一项就是把他们20多组历史建筑群和十几个广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市民和游客可以非常安静的非常幽静的一个散步的路。



纽约正因为有了一个4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那么在高楼大厦工作的人们才可以获得一片难得的绿荫。


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和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这是我在云南的红河州照的一个照片,傻瓜照相机照的,显得就是……但是仍然能够看到广场有多么宽阔,但看来看去我总觉得广场上缺少什么东西,缺少什么?缺少人的活动。


人们为什么不到广场来活动?



这是一片规模非常大的绿草地,但是数来数去草地上只有5棵小树,它能给城市提供多少绿量,多少绿荫?



我从网上找了很多的办公楼(照片),但是难以分辨这座办公楼可能是南方的,可能是北方的,可能是东部的,可能是西部的,更无法判断它们应该是哪座城市的。



那么这些办公楼就更看不出它属于哪个城市了。哪个是美国的白宫,美国的国会大厦。


四是城市形象的低俗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既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和丰富形象的体验,而且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比如罗马的市民非常喜欢他们的万神庙,它代表着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比如维也纳的市民喜欢他们的金色大厅,他代表着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准。



比如锡耶纳的市民喜欢他们这座广场。大家看几百年来这座广场上面的市民,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请不同的设计师按照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时期建造不同的房屋。


但是几百年下来人们始终遵守着一定的规则,始终守望着他们的广场的美丽。所以今天这个广场是锡耶纳市民最喜欢的广场,也是国际游客最向往的广场之一,它也成为世界遗产。



那么伊斯布鲁克的市民,有着自己对文化的理解,甚至有每个家庭对色彩的不同的追求,但是它对于前面的水,对于后面的山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态度


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这样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


不少中小城市盲目地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特”的建筑,希望以迅速的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当几百个城市的市长都在希望迅速地改变城市面貌,通过国际招投标等形式,找那些在中国投机抢滩的那些外国设计公司的人做设计的时候,而这些设计公司的年轻人背着在别的城市已经投标,甚至已经中标的方案,奔走于新的城市。


在对新的城市的历史、环境、气候、人们的文化追求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抛出能够吸引城市领导者的一些“新、奇、怪、特”的方案屡屡中标。但这些方案在各个城市建起来以后,城市的面貌就更加雷同,更加千城一面,更加生硬浅薄和单调。



和谐吗?这样的高层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



重庆渝中区曾经有一个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初到重庆,过去交通不太发达的时候,都是从码头进入雾都重庆的,就是朝天门码头。


但就在十几年前,在上个世纪末,因为要建朝天门广场,而把朝天门码头高高的踏步两侧的吊脚楼全部拆掉了。我觉得对于文化重庆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五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


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我认为研究我们城市环境的基点,应该是如何使城市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



静静的河、两边的绿草地、难得的绿荫,构成一个城市和谐的景观。这样的景观在我们的城市中越来越少,人们不惜花很多的钱把河道变成了水槽,把两边用青白石或汉白玉砌起栏杆,结果把人和自然隔得很远



但是这座城市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城市的文化理想,没有让任何一座影响古典园林的建筑突入到园林景观之中,他们成功了,就是扬州的瘦西湖。



格拉茨,我们出差的时候,在这块广场的旁边住下,早晨吃完早点出去开会,中午回来吃饭,然后下午再去参观,晚上再回来,总是看到广场有人在活动。有时候老人、孩子、年轻人,但是广场永远是市民最喜欢的一块文化的绿洲


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我们的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



这座城市确实用地很狭小,在黄河两岸,每次我到兰州的时候都发现楼院又高了,皋兰山又低了。这张照片拍得也不清楚,有点模糊,但是没想到沙尘暴来了就更模糊。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族的文化自觉。


澳门历史城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开会,通过决议使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当天,从澳门的市民手中寄出了20万封明信片,上面骄傲地写道——“澳门,一座文化城市”,这是发自市民内心的一声呐喊。



多少年来人们都把澳门称作赌城,博彩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但今天他们有了一个文化的一个形象。




这是以色列的一个高地,马萨达。


2000年前当耶路撒冷已经陷落的时候,这是犹太人固守的最后一个阵地。由于它是皇家的夏宫,阵地上储存了很多水武器和粮食,非常高手,但是底下罗马兵团把高地团团围住,经过90970名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够固守的将近三年的时间,最后弹尽梁绝全军覆没。于是犹太人就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上千年的生活。


以色列复国以后把马萨达高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年轻人都要当兵前都要到马萨达高地来宣誓,誓词就是不时马萨达再次陷落。



这个城市精心的守护着他们这座老建筑。因为在这座建筑里面曾经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宣言,就是林肯总统签署的独立宣言。所以今天费城政府把它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基教育的基地。



在我们嘉兴的水面上有一座红船,中国共产党就诞生于此,今天也是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那么这座城市永远怀念对他们城市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陈嘉庚先生。今天陈嘉庚先生的墓祠堂和他捐资助学的集美学村,都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厦门得以保护。


但是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从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心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我觉得今天我们特别的提倡环境保护,提倡资源能源的节约,提倡低碳的生活的时候,是非常不和谐的一道景观。中国成为建筑寿命最短的国家,这样几秒钟之内,这些建筑变成了洼地,切实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


4
小结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



这座城市叫旧金山。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丽的海岸和古老的城区中间建了一个高架桥,那么就把海岸和老城分割开来,于是市民特别是老人不再愿意跨过冰等的桥下去海岸晒太阳。


后来80年代地震了,这座桥震坏了,与市民展开讨论,是建议市政府修这个桥还是拆这个桥,绝大多数市民建言政府把这桥拆掉。


后来城市政府采用了公交优先的系统和步行路系统,解决了交通,交通更加通畅了。而那景观更加美好。



那么欧洲很多城市都不是采取拆除两侧的历史建筑,扩大城市街道的办法,而是保护和采用这样的大运量、低耗能低污染,价格便宜、准时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结果是城市交通的这个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在美国规划协会有一次作报告,我就说美国的城市规划对于中国的城市和世界其他地方城市都有很多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


其实细看美国的城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大尺度的城市,一类就是小尺度的城市。那么争论了上百年,今天应该越来越看的清楚,比如大尺度的城市,美国的西东海岸就是华盛顿,西海岸就是洛杉矶。那么在这两座城市没有汽车,私家车,是没办法工作和生活的。


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用文化的意识来指导城市管理。


本文摘自单霁翔在天津大学的公开演讲,由城市设计联盟整理。

视频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院士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设计|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