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会造成“不当唤醒”?
编者按
本文原发2016年7月18日,此次重新编辑推送,作为第二届“小巫养育学堂”第三个板块《心之育,心之语》的指定读物之一。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学堂页面。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先讲个小故事
2015年11月初在上海,“小巫艺术养育课程“黄埔五期结束后,我参加了一场生日晚会。
晚会主人的一双儿女都在场,女儿大约7岁,儿子刚刚1岁。在这种悬殊的年龄差别下,姐弟俩的互动是很有看头的。
姐姐心情好的时候,往往觉得弟弟就是个萌萌的玩具,抱着玩儿。但很快就发现,这个玩具并不好玩儿,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于是就会想扔掉“它”,甚至折磨一番,看看“它”的反应。
这种“玩具”被折磨的后果,一般来说都是放声大哭啦。
姐姐看到把弟弟惹哭了,本能的反应则是——赶紧溜走啰!
当时这姐弟俩的父母都忙着跟客人交谈,没有看到这一幕,我就把弟弟抱起来,轻轻地说:
“哦~~~刚才姐姐太用力了,弄疼了。。。好难过哦。。。”
从我抱起来那一刻开始,小家伙就停止了哭声,先是警觉地看着我(他还不太熟悉我),随后放松下来。
他并不会说话,但听了我的话,垂下眼睛,小嘴儿一瘪一瘪的,非常委屈的样子,看起来是明白了我的倾听,并给出相应的回应。
我抱着他,轻轻摇动着身体,他安静下来,把脑袋枕到我肩膀上。
过了一会儿,他挣扎下地,摇摇摆摆地走过去,找他爸爸。
讲这小插曲,是为了回答两个常见问题
1
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也可以用到积极倾听吗?
2
用同理心倾听孩子,是不是会造成不当唤醒?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那当然啦!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运用得当,不会造成不当唤醒。
因为我们知道——“孩子都会读心术”。
也就是说,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是成年人的内在,而不是表面上的什么,包括语言。
我们可以使用非常标准的倾听句式,但如果内在的状态不是倾听,那么恐怕没有什么效用,孩子不会感受被理解、被帮助。
我们也可以不说什么句子,只是发出理解的声音,全然地陪伴、接纳,孩子会感受到的。
我想,之所以会产生那样的疑问,是由于提问者误解了“倾听”和“唤醒”这两件事。
倾听是用心、走心,而不是用脑、走脑,也不是用语言、耍嘴皮子。
倾听,是心与心的交流、拥抱、贴近,是爱在两颗心之间温暖而畅通的流淌。。。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在敞开心怀的沟通中,语言往往是次要因素。
然
而如果我们总是话痨般语重心长,并期待孩子听懂了每一个词,还要求孩子给予语言回应。。。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不仅达不到倾听的效果,还的确会导致不当唤醒。
如果我们总是围着孩子追问个不停:今天过得怎么样啊?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吗?有人欺负你吗?(某件事情发生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啊?是不是很沮丧/害怕/难过/生气/兴奋/自豪。。。?(讲了故事后)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啊?我们应该学习小主人公的什么优秀品德啊?
如果我们总是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博物馆解说员似的,看见什么都给孩子讲解一番,督促孩子提早学习与其年龄段不相符的知识,催赶孩子从事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把孩子当做有机成长的生命,而是当做可以催熟的果实,如果我们不能放下内心的各种焦虑、恐惧、期待、控制,而是让孩子承接这些压力,那么,的确会发生“不当唤醒”这件事。
简
单的说,倾听、共情、理解、看见孩子,并不会提前唤醒孩子,而不理解“倾听”和“唤醒”的成年人,则有可能会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某种伤害。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场晚会,那对姐弟俩的姐姐先来的,她看见我,跑过来认真地向我汇报:“那盒巧克力,到现在都没吃完呢!”
我知道她说的是我一周之前送给她的一盒巧克力。
我回应她说:“包装太漂亮了,舍不得很快吃完哈!”
她眼睛一亮,高兴地点点头,跑走找她的同伴玩儿去了。
倾听,有时很简单。回应到孩子心里,他们会特别开心。
话题延伸
我收到过很多关于“唤醒”的疑问,大家都关心,什么是提前/不当唤醒?
“我的孩子如此这般,或者,我们对孩子如此这般过,是不是属于提前/不当唤醒?”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唤醒”?
简单地回答呢——教育即唤醒。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醒来的过程。既有自然的苏醒,也有外界的唤醒。
可以说,孩子出生后,外界的所有刺激,都是唤醒:我们对婴儿的每一次触摸,都是在唤醒ta。孩子与外界的每一次互动,都是苏醒过程的一部分。
现代脑科学这样说:新生儿有几百亿神经元,需要外界的刺激来连接突触。链接上的,就属于认知(本事);没链接上的,就废掉了。
这个说法,大家都听说过吧?
只是,这样物化地、“科学”地、机械地,看待孩子,会导致一个奇葩后果——
——艾玛!用进废退啊,那我们必须尽早链接上尽可能多的突触!!
基于这种思路而开发出来的教育理念,我不用多费唇舌介绍,大家都懂的。
不过,孩子是不是电子集成线路板,成年人手持小焊枪,跐溜儿跐溜儿冒着烟儿,把所有的焊点都接上就行了呢?而且,接得越快、越早,就越能超常发挥作用??
孩子是生命,生命是过程,唤醒是有序的,万物皆有时。
噼噼啪啪一顿二踢脚,一口气彻底全唤醒了,那可是有危害滴~~~
。。。 。。。
欲知更多相关理念,敬请加入小巫养育学堂,或者参加小巫线下工作坊。
网
友
留
言
ID:月亮和五斗米
看到这个突然对自己这一天的莫名焦虑有所了解了,原来就是在怕“不当唤醒”,对孩子跟我说得一个跟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做了所谓倾听,事后总觉得不太对,追根结底其实还是没有放下自己的焦虑和道理
ID:lizard
非常感谢巫师回复
ID:lizard
我有时当着孩子面批评我妈说话不对,不知对孩子是不是也是不当唤醒?比如还是早上这个围棋的问题,我妈一听孩子不肯上围棋班就说“怎么能不上呢?不上你怎么学本领呢,怎么下的过xx哥哥呢…”又比如她有时会打断孩子的话,还有一次孩子和她分享玩科技馆一种球让球从高处落下来的快乐时她压根没明白孩子说的是什么球就开始教训孩子要爱护公物。这种时候我不吱声吧,孩子委屈。比较好的办法是两头共情,但不是次次做的到。有时孩子气的大声尖叫了她还在“讲道理”我就只好当面批评她一下了。这种批评又被孩子看在眼里,是不是也很不利孩子心理健康呢
▊作者
看来和妈妈的关系是让你感觉非常棘手的事情。文章里说了,影响孩子的因素,语言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成年人的内在。可能你需要先处理你自己内心对妈妈的感受,才能明白如何处理你们三人之间的关系。
扫描↑二维码
进入《心之育,心之语》板块
— END —
更多阅读请点击
还有将近三百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众号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
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沟通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开发故事工作坊、想象力工作坊、运动游戏工作坊、十二感官工作坊等系列课程;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特别
声明
因腾讯设置缘故,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小巫艺术养育”或“小巫养育学堂”微信号上,欢迎大家慷慨赞赏,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