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丁:父亲的书

邵丁 私人史 2021-11-04

Personal History

亲人故人

父亲的书

© 邵丁/文


  现在,只有在父亲的藏书里才更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因为这些泛黄的书伴随了他一辈子。
  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劳动公园西侧的松山街,在左邻右舍几十家中,父亲的书房是唯一有点规模的,那时,父亲正在编辑着一本《海燕》文学杂志。
  父亲的书房很宽敞。落地窗旁边,一张俄罗斯风格的矩形餐台用来当书桌,台面宽阔。东侧的栗色大书柜逼近天棚,四扇硕大磨花玻璃拉门里庋藏了各种书籍,望之俨然。沿墙还摆着几处日式书架,有敞开的,也有平插门的,我记忆中,也都是装了满满的书。
  父亲的藏书都是一本一本精心挑选来的,每一本的扉页上都会认真地署上名字,并记下购买的时间和地点,偶尔,也会记下当天发生的重要事情。四十年代父亲在旅顺办地下党报纸,书上的签名一直是“谷汀”;五十年代初他在新华社工作时,签名才改为“邵默夏”。
  泛黄的、充溢醇香的书页中,有旧式钢笔的签痕和用烟纸卷起的书签。依稀若见父亲吸着烟,孜孜夜读的影子,冥冥中,仿佛找寻到父亲给渴望写作的大纺工人作家们细心讲授文学之秘籍;抚摸到父亲创作戏剧和散文、以及编辑《海燕》杂志之沃壤;感知到父亲从抗战士兵到记者,到立志创作、成为作家、编辑和大连地区新文化工作组织者的心路历程。
  作为文联主任和总编,父亲很少有时间管我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杂陈的书籍、摆满稿纸的大书台、欧式铸铁雕塑的台灯下盛满烟蒂的灰瓷烟缸,是早晨父亲书房的定格画面。他上班时,书房的门照例是紧锁的。小时候,父亲的书房对我充满了神秘感。
  父亲并没有特意让我们读什么书,我们也很少能去翻父亲的书。记忆中,开始只有集唐诗的《儿童诗歌选》和苏联小说《谢万湖边》,五年级时,也只有《中华活页文选》和《古代散文选》。记忆里,那时看的书,大部分是鲁迅公园中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借来的。
  说来奇怪,父亲越不是让我们接近他的书,反倒越是受到一种强烈的诱惑。记得五年级时一个夏天的下午,趁着父亲不在家,我顺着二楼屋顶的斜瓦,爬到了父亲书房东面的圆型窗外,借着窗缝用小锯条打开了中间小方窗的挂钩,小心翼翼地钻了进去。
  父亲的书多以文学为主,《稼轩词编年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鲍参军集注》、《剪灯新话》《元曲选》等古典文学占了大半柜子。其中,汉魏六朝的散文最多,《说苑》、《搜神集》等印象略深。
  《神曲》、《堂吉诃德》、《猎人日记》、《易卜生戏剧集》等外国文学也分列其中,以苏联作家作品为多。中国当代作家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孙犁、杨朔、秦牧的小说和散文,以及周信芳、盖叫天、侯宝林、李润杰的戏剧和曲艺,民谣和地方戏曲,古今中外,百卉杂陈。
  《初刻拍案惊奇》、《唐宋传奇》是最先吸引我的书,后来渐渐喜欢上枚乘、宋玉诸人的汉赋,晏殊、秦观诸人的宋词和清人许梿的《六朝文絜》等古典文学。“御风蓬叶,汎彼无垠”,倨坐在充溢着书香的地板上,少年的我,如登高山,如入宝藏。
  父亲的书,都呵护的很好。看过的书都像新的一样,没有任何折角和污秽。那时节,我仔细的记着每本书的位置,小心翻阅,小心放回,生怕父亲发现我越窗读书的秘密。

  不久,文革来了,文联正是红卫兵最早冲击的单位,混乱中,父亲也忧心着他的藏书。那个时候,除了毛主席和鲁迅的书,几乎所有书都被贬以“封、资、修”。红卫兵到处以革命的名义焚书,人们纷纷毁书避祸。
  父亲13岁参加革命,现在的“革命”让他难以理解,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些承载人类文明、开启他心灵的书是罪恶的?夜里,父亲卸下书柜门,在书丛中痛苦地翻检,内心挣扎着,往返于二楼书房与地下室锅炉间。书被拎出去又捧回来,踟躇反侧,竟夜未寐……。那些悲催的日子里,母亲无奈把成捆的《世界文学》杂志卖给了收废纸的人,父亲后来知道了,痛苦地责备:“那是我12年一本一本积起来的心血啊!”,绝望的像失去了一个孩子。
  不久,父亲被造反派抓了去,关在海运学院。直到我下乡,父亲没有回过家。
  为了保住父亲的书,我在书柜上贴了“革命大批判用!一中火药战斗队红卫兵宣”的隶体纸条,幼稚而智慧地表明了书房的“革命”属性。也许是苍天冥冥中的护佑,红卫兵并没有照例来抄家,父亲的书籍才得以完整的保存。这期间,学校已经停课,渐渐地,我的红卫兵也当不成了,一个人躲进了父亲的书房,尽情的翻书。那个年月,父亲的书给了我少年时代最大的求知愉悦。
  1968年,只读了初中一年级的我随学校下乡到岫岩大河南村,装衣物的樟木箱子里,四分之三的空间塞满了父亲的书。记得一本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是我最喜欢的。幸运的是,青年点有一个善诗词的高三年级高作石大哥,指点我领悟了平仄、格律和意境。依着这本《宋词选》,在烟雨微蒙的哨子河畔,试着用自己青涩的感受来作《浣溪沙》和《鹧鸪天》。
  几年后这本书还给父亲,生命中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90年代末,我在巴黎的中文书店遇到了一册同版本的《宋词选》,咬牙用65法郎买下。因为,这本书里充满着我少年时期个人情感的特别记忆。

  两年后,父亲带着全家也下乡了,去的是偏远的庄河步云山。“解放”大卡车装的搬家行李中,生活用品很少,除了大书柜外,大半车是报纸捆的大小包裹,那是父亲的藏书。半年后,我也从岫岩青年点回到父母身边。三年劫后余生,全家重新团聚在步云山下这个美丽的山村。
  在乡下安定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的心情渐渐转好。父亲在清新、温暖的茅草房里,久别重逢似的展开了这些包裹,带着我们依着类别整理上架书籍。这是我和妹妹可以共享父亲这些藏书的时光。
  记得,那个大书柜的玻璃门被帮忙搬家的乡亲踏碎了,只能糊上报纸遮挡。晨夕往复,步云山间茅屋土炕和柴灶的熏陶中,父亲的藏书中也蕴染了一种柴草烟火气,书籍的颜色也在泛黄中显得古厚质朴。
  步云山的乡亲们被父亲的海量藏书而惊叹,也在同父亲的交谈中,知道了他们从未听过的东西。父亲在与他们的平实的交往中,油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几年后,父亲有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无声的朋友》、《捉放虎》等散文和小说《步云山夜话》。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去蹲图书馆,去逛书店。但是那个时候,书店里买的书真是少的可怜。七十年代,我特地在学校加入宣传组,因为宣传组管理阅览室,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阅学校锁在保险柜里的一大堆内部书,这些书是那个时候的奢侈品。我印象里读过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黑格尔的《小逻辑》。
  慢慢的,我积累起属于自己的一些书,也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购买时间和地点,也让看过的书保持着新书的模样。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电力局进行话剧创作,为了找到一本自己需要的书,东奔西跑,苦苦寻觅而不得。也渐渐明白父亲珍藏自己的的书,不肯轻易外借的缘故。更甚者,当借返的书表面泐损不堪,爱书人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痛”,个中滋味也许他人是无法理解的!

  父亲暮年的时候,依然恪守着他的藏书管理风格,会时时提醒你什么时候拿走了他的什么杂志或书。意外的是,他开始送他的藏书给我们,十几年前,父亲把一函十册民国版的线装书《史记》送给了我,这是他1949年在琉璃厂的旧书摊儿里买的,他认真的说,原先的主人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你看看《本记》两册的扉页上用毛笔详细标着“五帝、夏禹、高祖、孝武帝”的年份签注。
  后来,他开始精心挑选,不断地为我们买书。这些年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二七广场的文海图书市场。那里边有一间旧书摊,是他每次都光顾的地方。父亲在那里买了一本沈起炜编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在扉页上给我写了长长的一段话:“赠给儿子。我有一本相同的书,十几年来对我学习历史很有帮助。我们不是专门研究中国历史,而为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又不得不懂中国历史。这本书如一个小小的历史字典,常翻之,可以知道历史的大概,也是读文史的向导。就我的经验,这本书编辑和印刷上都严谨。我在翻阅时常常想到该给你买一本,但一直没遇到。今天在文海旧书摊买到了,总算如愿以偿。希望你能好好利用它。2003年11月7日。雨雪天。爸爸。”
  2018年清明前,父亲永远的走了。他的那些书,依旧静静在他的书房里。我和妹妹的家里,也各自有了庋藏盈壁的书房,其中珍藏着父亲写的书和父亲送给我们的书,散发着永久的馨香。每当走进书房,总感到父亲就在身旁。

2020.2.26

  本文感谢邵丁先生授权推送。

往期文章 点击打开

〇 朱正琳:不成形状三十年

〇 乐黛云:草棚大学

〇 邓付加:无梦的岁月

〇 屠岸:芳草地梦回

〇 尤泽勇:荒诞岁月的荒废青春

〇 王燕燕:后悔一辈子

〇 唐瑜:风凄雨迷

〇 沈昌文:从反右到文革

守护民间记忆
Keep the Memories Alive

赐稿:chings@aliyun.com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