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里的端午
五月五
过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时。陆游《乙卯重五诗》中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短短几句诗,却道出了不少端午的习俗。
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在端午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今天,我们就从《辞源》里找找和“端午”相关的故事吧。
端午还是女儿节?
端午,只叫端午节?还有别的称法吗?端午居然还是女儿节?这是真的吗?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亦作“端五” “重五”。
《初学记》四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五
即端午。午、五二字古通。
唐李匡乂《资暇集》中《端午》:“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
端阳
即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宋陈德武《白雪遗音·满江红》词:“清明寒食都过了,看看又到端阳。”元欧阳玄《圭斋集》四《渔家傲》词:“五月都城犹衣夹,端阳蒲酒新开腊。”
午日
夏历五月初五,端午日的简称。
元瞿佑《四时宜忌》引晋陆机《洛阳记》:“午日造水羹艾酒。”
重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
宋吴自牧《梦粱录》三《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宋史》二六二《刘温叟传》:“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纨]扇。”
天中节
唐宋以来以农历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也叫重午节、浴兰令节。即后来所称端午节。
见宋吴自牧《梦粱录》三《五月》、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趁天中》引《提要录》。
女儿节
明清时,京城习俗,每年农历五月一日到五日,青年女子梳妆打扮,头插石榴花;已婚妇女亦各回娘家看望,称女儿节。又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娘家接女儿回来吃花糕,也叫女儿节。
见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二《春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重阳》。
地腊
道家称农历五月五日为地腊。
见《云笈七签》三七《斋戒·说杂斋法》。
端午吃什么?
除了粽子,还有别的什么节令食物吗?
粽
食品名。以竹箬菰叶裹米,蒸煮熟之,形如三角。古用黏黍,故谓之角黍。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九引晋周处《风土记·注》:“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宋陆游《剑南诗稿》五一《过邻家》:“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粽。”
角黍
即粽子。因以菰芦叶裹成角状,故名。
《初学记》四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注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宋陆游《剑南诗稿》十《归州重五》:“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筒粽
即粽子。
《初学记》四《五月五日》:“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
艾糕
加艾叶制成的糕饼。
《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
端午喝什么?
还记得《白蛇传》中的雄黄酒吗?其实端午不止是喝雄黄酒哦。
菖蒲酒
浸渍菖蒲之酒。传说服之可避瘟气。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节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
蒲酒
即菖蒲酒。
《全唐诗》四九二殷尧藩《端午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艾酒
浸艾的酒。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艾叶酒》:“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
端午如何驱邪除病?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其主要的目的是驱邪除病。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五毒
五种毒虫。
旧时风俗于端午日用织物做成五毒(通常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之形,结在儿童身上,或挂在墙壁上,说可以避诸毒。参阅清吕种玉《言鲭·谷雨五毒》、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
艾虎
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翦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
宋周紫芝《竹坡词·永遇乐·五日》:“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
艾人
以艾草束成人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浴兰
浴于兰汤。兰汤,以兰草为浴汤。
《大戴礼·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楚辞》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唐宋称端午为浴兰节。唐韩鄂丽《岁华纪》 二:“角黍之秋,浴兰之月。”注:“午日以兰汤沐浴。宋吴自牧《梦粱录》三《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
长命缕
旧俗端午节结成各种形状用以避邪的五彩带。又名百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按:仲夏蠒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唐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所结长命缕赐诸臣。唐张说《张说之集》二《端午三殿侍宴》诗:“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
续命缕
旧时民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云可避灾延寿,故名续命缕,亦称续命丝。
《太平御览》八一四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宋史·礼志》十五《诸庆节》:“(降圣节)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百索
汉时民俗于五月五日,以五色朱索饰门户,云可以避恶气。后代于是日以五色线系挂儿童项上,或以系臂,以避不祥,谓之百索。亦名长命缕。又称避兵缯。
唐李商隐《李义山文集》二《为荥阳公谢端午赐物状》:“右中使至,奉宣恩旨,赐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轴、银器二事、大将衣三副。”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二《端午》、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结百索》。
端午索
旧时端午节结于项间的彩带。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二《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辟兵缯
古代传说可避兵害的丝织物。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一作镂),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唐韩鄂《岁华纪丽》二《端午》“辟兵缯”注引裴玄《新语》:“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缯也。”
五色缕
五色丝线。
《西京杂记》三:“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覊,谓为相连爱。”又五月五日也有用五采丝系臂的风俗。见《艺文类聚》四汉应劭《风俗通》。
辟瘟扇
扇名。
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一《洛阳岁节》:“洛阳人家,……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
赤灵符
道教符箓名。以为能避兵器伤害。
《抱朴子·杂应》:“或问辟五兵之道,……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端午的游戏活动
龙舟
民间端午竞渡之舟,船饰龙形,故称龙舟。
古代传说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所,并命舟檝以拯之。因于是日举行龙舟竞渡,至今为俗。参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竞龙舟》。
斗草
古代民俗,五月初五有蹋百草之戏。唐人称斗百草。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司空图《司空表圣集》五《镫花诗》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翦得镫花自扫眉。”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二《端午》。
《辞源》四卷本
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
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