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通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好消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入选了“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中国好书”书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一阵又恰逢国际翻译日。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节选了《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的序言,以飨读者。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王义桅 著
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2016中国好书
2017“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中国好书”
从大历史、大未来理解“一带一路”的逻辑
堪称“21世纪新全球化宣言”
精彩书摘
“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就是讲中国故事之道。道在心中,而非老把“自信”二字挂在嘴边。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笔者在本书及与程亚文合著的《天命:一种新的领导型国家的诞生》中,将“站在人类文明新高地”作为中国故事的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举例来说,世人将互联网当作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 生活- 思维模式,都是站在网民的立场思考的,较少考虑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和人类的共同家园,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4亿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推动世界非网民尽快融入互联网,且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引领21世纪人类新文明。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艺术。中文是世界上唯一非字母文字,常常使世界看不懂中国但充满好奇。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西方,而是西化世界——从制度到观念。因此,我们必须懂得西化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为此,我们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以及与世界的相通性,与时代的契合性,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比如,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源于中国文化尊重差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得以体现。讲清楚中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内涵,主动性、话语权就有了,人家就不会将“不干涉内政”与“不负责任”画等号。“一带一路”从其名“一”“带”“路”到其实“互联互通”,既有中国智慧又融通世界智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修养。不同于历史上的大国,我们要讲述的是“四特”中国——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这易招致对中国崛起的谩骂围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修养。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急吼吼,要注意方式方法。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仍然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比如,西方人常常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一些中国学者也这么说。笔者常常提醒西方人,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的统称,靠马歇尔计划做参照系未免太狭隘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唤醒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记忆,开创共同复兴的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向国际社会讲中国梦也是如此,中国梦不只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人类梦想,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文化自觉。对于我而言,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以为是中国人就懂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国情、世情的过程。古人讲知行合一,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本书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讲述了“一带一路”所开创的全球化1.0、2.0、3.0故事。期待每一个沿线国家乃至其他国家人民,都去讲述各自心目中的“一带一路”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广泛共鸣。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笔者应邀发表演讲——《“一带一路”助推人类文明共同复兴》,就以自己的经历做开场白:“20年前我还是复旦大学学生,我的女友,即我现在的夫人(笑,掌声),第一次到我老家去,那是江西的一个小城市。春节前,火车非常拥挤,无法上去,我就把她从窗子推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她也没地方待,只好金鸡独立,这就是当时的旅行。后来建了高铁,她才答应我的求婚(笑,掌声)。我知道中国的一些邻国可能还面临着类似的交通问题,现在中国修了这么多高铁,我们也应该帮助邻居实现他们便捷交通、快速回家的梦想(掌声)。”故事一开讲,全场2000多位来自世界134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院长和所在学校校长就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饶有兴味地听完笔者讲述“一带一路”后,将笔者团团围住,探讨如何共同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讲好世界故事。讲什么?首先是讲好中国改革的故事,改革是世界潮流。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中国故事折射的时代趋势,是我们首先要讲好的。中国改革,是人类最大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机会,要体现费孝通先生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世界的中国热,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不一而足。中国人,首先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我们,则是其排头兵。以精彩的方式讲好精彩的故事,以感人的方式讲好感人的故事,以人性的方式讲好人性的故事,乃21世纪人生之大幸。
内容介绍
走出近代,告别西方。“一带一路”倡议汲取历史的智慧,把脉全球化未来,颠覆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中国模式带动沿线国家变道超车、弯道超车,实现多种文明共同复兴,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本书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从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带一路”时代的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所透视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是公务员把握国家政策、企业家寻找商机、专家学者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必读书。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专家评论
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
一一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是王义桅教授继“2015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后又一力作,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世界是通的”智慧超越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读。
——林毅夫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提升到人类文明、全球化高度,以流畅文笔与丰富个案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与中国智慧,入选“2016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该书选题立意高、意义深远,十分及时,实现学术性与通俗性很好结合。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王义桅教授将国内外广泛调研感悟,以流畅文笔、深遂思维予以阐述,形成"一带一路"逻辑体系,著述《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书,推动了"一带一路"学术与理论研究。此书出版也表明商务印书馆立足学术、关注当下、阐释中国的创新,引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热。
——隆国强
(国务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呼唤博古通今、融通中外的大学问,激发了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和《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的两本书相继问世,可谓继法显、玄奘等历代高僧探索之路,展示他努力寻觅踪迹,用历史点燃未来。《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更是站在人类文明、全球化视角、全面深刻阐释了“一带一路”的逻辑,推动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折射出商务印书馆紧抓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可喜成果。
——叶小文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前言 走出近代,告别西方
绪论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
一、世界经济中心千年后回归东方
二、西行漫记2.0
三、“一带一路”的一二三四五六
第一章 世界是通的
一、起:中国化的全球化
二、通:互联互通
三、达:全球化的中国化
第二章 “一带一路”的全球化逻辑
一、全球化1.0:东西互鉴
二、全球化2.0:西方中心
三、全球化3.0:包容天下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文明逻辑
一、文明的复兴
二、文明的转型
三、文明的创新
第四章 “一带一路”的战略逻辑
一、时间空间并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三、21 世纪的“隆中对”
第五章 “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
一、国内一体化
二、双环流
三、合作共赢
第六章 “一带一路”的政治逻辑
一、弯道超车
二、变道超车
三、共同复兴
第七章 “一带一路”的外交逻辑
一、共商:利益共同体
二、共建:责任共同体
三、共享:命运共同体
第八章 “一带一路”的认知逻辑
一、“一带一路”的名与实
二、十大认知风险
三、“一带一路”的辩证法
第九章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一、起:战略对接
二、合: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
三、分:开发第三方市场
第十章 “一带一路”的世界智慧
一、可分享——共赢主义
二、可持续——均衡发展
三、可内化——落地生根
结语
附录 个案研究
一、“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
二、中欧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
三、柬埔寨对“一带一路”的十大担心
四、如何克服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悖论?
五、中欧合作经营拉美地区第三方市场
六、英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作用
七、“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的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作者介绍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尼山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土耳其TRT世界论坛顾问。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工学学士,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韩国延世大学访问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奖项介绍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委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会同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协联合推选出“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好书”。
据本次评选项目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魏玉山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共出版了近800万种图书,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很有代表性的图书,反映了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出版的发展。此次评选于4月启动,8月完成。分为初评、复评、终评三个评分环节,评选标准有四个维度,首先是政治导向正确;第二是学术上要站得住,能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第三是符合出版规范;第四是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可以对外传播。
魏玉山表示,在评选过程中,他认为最难的是,要在800万种图书中选出100种图书,书目之外还有很多好书也具有对外传播的价值,但是由于数量有限未能列入。各领域的评审专家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对各个学科的图书情况很熟悉,对有代表性的图书如数家珍,因此确保了此次推荐评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入选书目于8月9日在网上公示,8月19日公布。
从入选的图书看,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教育、科学、考古、宗教等等,文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第一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第二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作者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三本是《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作者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其中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简明读本》,作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简明读本》编写组”;还有《中国探月工程》《潜水器技术与应用》,还有屠呦呦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文学作品有“文革”前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张天翼写给少年的《宝葫芦的秘密》等。书名为人物传记的共有三本:《毛泽东传》《邓小平传》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入选的总共101部,第101部是《哥德巴赫猜想》。
往期回顾
辞源
教师工具书
学生工具书
新书
中国辞书学会
佳文摘选
语言天地
书单
博士姐姐小课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