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二)
近日,《现代汉语句法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收录陆俭明先生17篇论文,陆先生为本书亲自撰写了序,我们把序与书中一篇论文——《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分为三期刊发。今刊第二期,与读者共赏。
【往期可戳☞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一)】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
§2.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易位现象
2.1 形容词谓语句可以易位,不过多见于疑问句和感叹句,陈述句少见。例如:
(1)酸不酸,这梨?(=这梨酸不酸?)
(2)真高啊,这楼!(=这楼真高啊!)
(3)不太贵,那钢笔。(=那钢笔不太贵。)
主语为施事的动词谓语句也可以易位,常见的是疑问句、祈使句和陈述句。例如:
(4)放假了吗,你们?(=你们放假了吗?)
(5)快上车吧,小王。(=小王快上车吧。)②
(6)别说了,你。(=你别说了。)
(7)看电影去,我们。(=我们看电影去。)
② 如果“小王”重读,“快上车吧”之后一定有较大的停顿:这样一来就不是易位句了,就成两个句子了,前面一个是祈使句,后面一个是称呼句,在书面上便写作:“快上车吧!小王!”
作为陈述句只用于答话。
上述两种主谓易位句,不少语法书也已提到过,但是口语中能易位的句子并不限于这两种。
2.2 主语为受事的动词谓语句也可以易位。例如:
(1)找着了吗,你的书?(=你的书找着了吗?)
(2)看完没有,那小说?(=那小说看完没有?)
以上都是疑问句。
不少语法论著都谈到,现代汉语里“V了N”(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这个格式不能独立成句,甚至由它充任谓语的主谓结构也不能独立成句,除非在它后面再跟上另一个动词性成分。例如:
A组句子都能说,B组句子都站不住。要使B组句子站得住,或是将“了”删去,变成“VN”;或是在末尾再加个“了”,说成“V了N了”;或是在名词N前加数量词m,变成“V了mN”。例如:
不过这一来,已不是原先的“V了N”格式了。可是,在口语里我们似乎能看到“V了N”这种格式独立成句。例如:
(6)“菜买了吗?”“买了菜。”
(7)“信写了没有?”“写了信。”
然而这只是表面看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它们的语音形式,就会发现例(3)—(5)中的“V了N”跟例(6)、(7)中的“V了N”不一样,前者重音在N上,后者重音在V上。试比较:
“菜买了吗?”“′买了菜。”(例(6))︳买了′菜去姑姑家了。(例(3))
这种重音的不同,反映了结构关系的不同。例(3)、(4)、(5)中的“V了N”是述宾结构,例(6)、(7)中的“V了N”实际上是主语为受事的动词谓语句的易位句,“V了”是前置的谓语,N是后移的主语。它们都具有§1.3中指出的易位句所普遍具备的四个特点。它们是陈述句,只用于答话,按§1.2里所讲的书写习惯均应写为:
买了,菜。︳写了,信。
事实上,当我们来回答像例(6)、(7)中的提问时,都可以有两种回答方式而意思一样,语句重音也一样。请看:
③ 在本文征求意见过程中,对这类易位句有分歧意见。现附录于此,供参考。第一,有同志认为这种易位句罕见,因为一般回答说“买了”“写了”“看了”就行了。有同志认为并不罕见,也可能因人而异。第二,在认为这种易位句不罕见的同志中,有同志提出这种易位句要受到语音上的某种限制,具体说来,如果受事主语为双音节词,而词的后一音节是轻声,适于易位,听着自然。如“绳子系好了吗?”“系好了,绳子”。“桌子擦干净了吗?”“擦干净了,桌子。”否则不宜易位,易位后听着不自然,如“看了,电影”。如果受事主语为单音节词,则阴平和去声词适于易位,听着自然。如例(6)、(7),又如“诗写好了吗?”“写好了,诗。”阳平和上声词,就不宜易位,易位后听着不自然。例如“米买了吗?”“买了,米。”“糖吃完了吗?”“吃完了,糖。”可是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不存在这种语音上的限制;上面这几个所谓不宜易位的句子,听着都不别扭。
语句重音都在动词V上。
2.3 主谓谓语句在口语里也经常发生易位现象。例如:
(1)身体好吗,你?(=你身体好吗?)
(2)我不想买了,那茄子。(=那茄子我不想买了。)
(3)什么都懂一点儿,他。(=他什么都懂一点儿。)
(4)“橘子你吃了吗?”“一个也没有吃,我。”(=我一个也没有吃。)
注意,有些主谓谓语易位句跟一般的动词谓语句,即一般所谓的“主—动—宾”句子是同形异构。例如:
(5)“这电影你看过吗?”“我看过,这电影。”(=这电影我看过。)
(6)“你看过这电影吗?”“我看过这电影。”
例(5)和例(6)如果单纯从词语的排列次序看,它们是一样的,然而它们内部的层次构造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请看:
2.4 名词谓语句在口语里也可以发生易位现象。例如:
(1)上海人,你?(=你上海人?)
(2)五十岁啦,王老师!(=王老师五十岁啦!)
(3)还大学生呢,他!(=他还大学生呢!)
(4)“明天天气怎么样?”“晴天,明天”。(=明天晴天。)
2.5这里我们要特别谈一下跟“的”字结构有关的三小类主谓易位句,它们分别是:
Sa:是+M,Dj的
Sb:是+Dj的,M
Sc:Dj的,M
在上面的写法里,M表示名词性成分:“Dj的”代表“的”字结构,其中的Dj表示动词性成分或由动词作谓语的主谓结构。④下面是Sa(是+M,Dj的)的例子:
④ 这里,没有像上文那样用N、V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名词、动词等,而用了M、D这样一些符号。我们承认这样做是不太好的,但是由于本小节所讨论的内容将要涉及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1、2两期)中的有关意见,而朱文所用的符号是M、D等,为与朱文所用符号取得一致,以便于说明起见,我们就不得不这样做。
(1)“他画的是什么?”“是这一带的地形图,他画的。”(=他画的是这一带的地形图。)
(2)是王大夫吗,刚进门的?(=刚进门的是王大夫吗?)
Sa的后移主语是“Dj的”,前置谓语是“是+M”。下面是Sb(是+Dj的,M)的例子:
(3)“蒸汽机是谁发明的?”“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
(4)是小王打来的吗,电话?(=电话是小王打来的吗?)
Sb的后移主语是M,前置谓语是“是+Dj的”。Sc(Dj的,M)其实是Sb的紧缩形式,即Sb省略了“是”的形式。因此将例(3)、(4)中的“是”省去,就是Sc的例子。请看:
(5)“蒸汽机谁发明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蒸汽机瓦特发明的。)
(6)小王打来的吗,电话?(=电话小王打来的吗?)
我们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三小类跟“的”字结构有关的主谓易位句,是因为它们跟语法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详见§7.3)。
§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易位现象
3.1 修饰语分定语和状语两类。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发生易位现象。“我买了顶帽子,呢子的。”这是个复句,不是定语和中心语易位的句子。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能发生易位现象:八点了,快。(=快八点了。)
3.2 状语和中心语易位有时要涉及第三者主语,因此会有三种易位情形:
A.无主句:状语+中心语⇒中心语,状语 例如:
(1)下班了,已经?(=已经下班了?)
(2)买了没有,给我?(=给我买了没有?)
B.主谓句:主语+[状语+中心语]⇒主语+[中心语],[状语]⑤ 例如:
⑤ 严格说来这种句式应写为“主语+谓语(状语+中心语)”,为了便于说明,就写作“主语+[状语+中心语]”,这里[ ]表示其中的词语属谓语部分。下同。
(3)他们走了,都。(=他们都走了。)
(4)我鞠了个躬,给他。(=我给他鞠了个躬。)
C.主谓句:主语+[状语+中心语]⇒[中心语],主语+[状语] 例如:
(5)到家了吧,他大概。(=他大概到家了吧。)
(6)滚吧,你给我!(=你给我滚吧!)
对于情形A,我们可以不必追究它到底是中心语后移,还是状语前置;对于情形B似乎看作状语后移为宜;对于情形C似乎看作中心语前置为宜。
3.3 不是所有的状语和中心语都能发生易位现象。能易位的只限于某些副词和某些介词结构充任的状语。
3.4 单音节副词中,只有下列七个副词作状语时能跟中心语发生易位现象。
1.“都” 例如:
(1) 快起床吧,八点了,都!(=快起床吧,都八点了!)
这里的“都”表示“已经”的意思。
2.“还” 例如:
(2) 你明天看吗,还?(=你明天还看吗?)
(3) 少先队员呢,还!(=还少先队员呢!)
例(2)的“还”表示重复,这种易位句只见于问话;例(3)的“还”表示语气(含有指责的语气),这种易位句总是感叹句。
3.“就” 例如:
(4)怎么?你走了,就?(=你就走了?)
4.“快” 例如:
(5)电影开演了,快。(=电影快开演了。)
这里的“快”表示“将要”的意思,这种易位句都是陈述句。
5.“又” 例如:
(6)你游泳了,又?(=你又游泳了?)
这种易位句以问话(包括反问句)居多。
6.“在” 例如:
(7)“老刘呢?”“下棋呢,在。”(=在下棋呢。)
7.“正” 例如:
(8)先别走,外边儿下雨呢,正。(=外边儿正下雨呢。)
注意,“他去不?”“你明天来不?”中的“不”不是后移状语。单从语音上看,倒很像是后移状语(“不”也轻读),但是这个“不”不能挪到动词前面,挪了以后意思就变了,请看:
他去不?≠他不去?
你明天来不?≠你明天不来?
其实,“他去不?”“你明天来不?”都是选择问句的省略形式,即:
他去不?=他去不去?
你明天来不?=你明天来不来?
3.5 双音节副词中,作状语时能跟中心语发生易位现象的比单音节副词略多些,但也只有二十个左右。如“大概、到底、反正、恐怕、简直、已经、大约、多半、好歹、忽然、居然、索性、幸亏、幸好、也许、正在、逐渐”等。限于篇幅,只举六个。
1.“大概” 例如:
(1)现在银行开门了吧,大概。(=现在银行大概开门了吧。)
(2)“他买了多少苹果?”“十五六斤,大概。”(=大概十五六斤。)
2.“到底” 例如:
(3)你今天去不去,到底?(=你今天到底去不去?)
(4)他愿意不愿意去啊,到底?(=他到底愿意不愿意去啊?)
这种易位句多见于选择问句。
3.“反正” 例如:
(5)管他怎么说,我不去,反正!(=……反正我不去!)
(6)这药吃了没有坏处,反正。(=这药反正吃了没有坏处。)
4.“忽然” 例如:
(7)怎么起风了,忽然!(=怎么忽然起风了!)
(8)快要出发了,可他又改变主意了,忽然。(=……可他又忽然改变主意了。)
5.“简直” 例如:
(9)他什么都不会,简直!(=他简直什么都不会!)
(10)她气得要疯了,简直。(=她简直气得要疯了。)
6.“已经” 例如:
(11)他们回家了,已经。(=他们已经回家了。)
(12)你写了五页了,已经?(=你已经写了五页了?)
3.6 在介词结构中,常见的也只有下列少数几个介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跟中心语发生易位现象。
1.“对” 例如:
(1)你到底有什么意见啊,对这个计划?(=你到底对这个计划有什么意见啊?)
2.“给” 例如:
(2)你滚吧,给我!(=你给我滚吧!)
3.“替” 例如:
(3)你就看(kān)一会儿吧,替他!(=你就替他看一会儿吧!)
4.“跟” 例如:
(4)她正打电话呢,跟家里。(=她正跟家里打电话呢。)
5.“在” 例如:
(5)我见过他一回,在中秋节。(=我在中秋节见过他一回。)
6.“把” 例如:
(6)他骑走了,把车。(=他把车骑走了。)
7.“从” 例如:
(7)我妈妈回来了,从四川。(=我妈妈从四川回来了。)
8.“叫” 例如:
(8)钢笔弄坏了,叫弟弟。(=钢笔叫弟弟弄坏了。)
3.7 为什么只有上述一些副词和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发生易位现象,原因尚不得知。
(原载《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图书信息
《现代汉语句法论》
陆俭明 著
当代语法名家代表作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收录陆俭明先生17篇论文:前10篇是对现代汉语某些句法现象(如汉语的易位现象,周遍性主语“多”和“少”作定语等)的分析和描写,后7篇是对现代汉语句法研究中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和评论。所用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美国结构主义的同时吸收了现代语义学、语用学乃至格语法中的内容,试图从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角度解决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困难问题。
作者简介
陆俭明,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从事现代汉语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著有《现代汉语句法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话说汉语走向世界》等,合著或主编参编有《现代汉语虚词散论》《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现代汉语》等,发表论文近400篇。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话说汉语走向世界》
陆俭明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教授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当下,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对汉语走向世界、汉语教学与汉语书面语教学的关系、汉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大华语、汉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等等问题的思考。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传播提供理论参照。
《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
陆俭明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演讲集内容涉及作者近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的有关语法语义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一、主张“以词组为基点把握汉语句法规则”;二、发现并揭示“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多重性”;三、提出“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四、提出“语义和谐律”;五、提出新的会话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
【更多精彩视频可戳☞你用过的这本小词典,背后有个浪漫故事】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
❖
❖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