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历程

陆俭明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1-12-26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2019年7月20日,2019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第十届学术论坛在商务印书馆举行。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全文如下。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历程


文 | 陆俭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语言学事业也有巨大的发展。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很需要回顾、展望一下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便让我们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产生


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我国开始真正创建了汉语语法学这一语言学分支学科;而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在中国的诞生。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爆发了“乔姆斯基革命”,结束了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乔姆斯基革命”以及后来的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对语言研究的目的、任务更明确了,那就是——

(一)考察描写清楚“语言是什么”;

(二)对各种语言现象就“为什么”问题做出尽可能科学的解释;

(三)为语言应用服务;

(四)预测语言和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的、任务也是上述四方面。在实现、完成上述四方面研究目的与任务的过程中,每一方面都需构建尽可能科学、完整、成熟的理论方法框架,以进一步指导方方面面的语法研究和语法实践活动。

纵观《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一百多年的汉语研究,可以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我国整个语言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显著。


从三条线索来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所运用的理论方法这条线来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运用古希腊传下来的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为“中心词分析法”),到运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一系列分析法,到逐步运用当今前沿的形式、功能、认知三大派的各种理论方法,到我们自己在理论方法上也有所创新这样的过程。

(具体可参看陈保亚1999,2015;陈昌来2002;刘丹青主编2005;沈阳、冯胜利主编2008;陆俭明2013)

涌现那么多的语法分析理论,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语言实在太复杂,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即使是对我们自己的母语汉语的认识还很浅。正如学界常常说的“我们现在对语言,即使是对汉语,也只看到了它冰山的一角”。

二是,目前任何一种语法理论及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里的语法现象,解决一定范围里的语法问题,超出了那个范围,就得另换分析的视角,另找分析的手段。

那众多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彼此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即使是最古老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今天我们也不能将它扔了,因为还有它的用武之地。譬如,在初级、中级的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还需要它,好处是能帮助初学者一下子抓住一个复杂的长句的表意脉络。例如下面这个句子:

我国首次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这是一个很长的单句,包含了69个字符(包括标点符号在内)35个词。句子成分分析法会教我们先抓住主干:“飞船—返回—地面”,这样就一下子把握了整个句子的表意脉络,可以顺利地解读整个句子的意思。其他分析法难以做到。


从本体研究内容这条线索来看

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经历了“以描写为主”(90年代之前)到“以解释为主”(90年代之后)的发展过程。在90年代之前,汉语语法学界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好,运用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也好,都主要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的描写。90年代后,随着国外当代形式派、功能派、认知派的前沿语言学理论的逐步引入,逐渐转入关注和加强对现代汉语诸种语法现象的解释。从而由“以描写为主”的研究进入“以 解释为主”的研究。

“描写”和“解释”不是绝然对立的——

01

描写本身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解释

譬如经典的歧义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通过层次分析如实描写了这个句法结构两种层次构造状况;但从某个角度说,也含有解释,解释这个句法结构为什么会有歧义——是由于内部构造层次不同造成的。再如,从层次分析进到变换分析,解释“山上架着炮”的歧义现象,虽本质上还是属于描写,但也明显地含有解释的内容。

02

解释本身其实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描写

解释本身其实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描写,只是这种描写可视为属于更深层次的描写。譬如汉语里形容词修饰名词存在用“的”不用“的”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现象?张敏(1998)运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则里的“距离”准则做出了较好的解释。张敏的解释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对现代汉语里的形容词修饰名词情况的更高级别的描写。

从“描写为主”进到“解释为主”体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而所以会进入“解释为主”都是由“问题”驱动的。


从应用研究这条线索来看

“任何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无论以描写为主还是以解释为主,都跟应用密切相关。《新著国语文法》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该书的撰写与出版,就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是为“教化民众”“开启民智”;同时也为“五四”运动开创的“提倡白话文”起了助推作用。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诞生就是为应用服务的。

50年代开始,为了建设新中国,国家非常关注并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在中央的指导下,《人民日报》从1951年6月6日至12月15日,连载了由吕叔湘、朱德熙二位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并号召广大干部群众都要学习。这极大地加强了汉语语法知识的普及教育,也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

为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动力与主线。

80年代后,随着汉语二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和中文信息处理的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又增添了服务对象,开拓了应用领域。而进入21世纪,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2011年广州大学成立了服务范围更广的“语言服务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宽了语法应用研究的领域。


按时间顺序分四个阶段来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具体发展状况


第一个阶段——20年代至50年代前

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问世后,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爆发了“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这是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学术大辩论。革新“革”什么?就是“革”从《马氏文通》以来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单纯模仿外国语法的做法。这场大讨论虽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这是一场带有“要求变革”性质的讨论。

这场讨论所形成的“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鉴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的新风气,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汉语语法革新思想的影响下,当时一批中青年语法学者脱颖而出,运用西方理论努力探索汉语语法特点;《中国文法论》(何容 1942)、《中国现代语法》(王力 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王力 1944/1945)、《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 1942/1943)和《汉语语法论》(高名凯 1948)先后相继出版,成了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几部语法专著各具特色,但都以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力图揭示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规律,探索汉语语法特点,努力构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进一步奠定了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的著作以及当时他们所撰写的论文中,明显地包含着诸如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什么“语义格”“动词的价”“范畴论”“变换分析”“语用分析”“篇章分析”“构式”以及“语法规则的形式化表示”等理论观念或者说思想萌芽,只是所用术语不同而已。

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学者缺乏强烈的理论意识,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些语法理论观念和分析方法都没有加以升华,没有上升到理论上来加以论述或阐释,因而鲜为人知。发明权都让给了后来的国外学者。


第二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上面说了,50年代开始国家就非常关注并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问题, 当时在社会上,特别是广大干部普遍学习吕叔湘、 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力量拟定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不仅加强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普及教育,也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当时出版了不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颇具实用性、普及性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与此同时,赵元任先生1948年出版 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in Spoken Chinese(中文译名为“国语入门”)一书,其中的语法部分由李荣先生翻译,取名为“北京口语语法”,由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

这本书在语法方面提出了不少新颖的看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于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开始较大地影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这突出体现在《中国语文》连载的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名义发表的《语法讲话》;后以“丁声树等”为作者名、以“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为书名于1961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运用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构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专著,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直处于被批判的地位,致使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停留在哪个句子成分由哪个词语充任,哪个词语可以做哪个句子成分这样的水平上。可喜的是当时还是有一些眼光敏锐的语法学者不理会这种批判,不声不响地、默默无闻地运用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吕叔湘、陆志韦、朱德熙、范继淹等诸位先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运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领军人物。

同时,五六十年代开展了汉语词类、主宾语问题、单复句问题等语法问题大讨论,60年代初又展开了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的分合问题等不同规模的学术争论。这些语法问题大讨论和学术争论虽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但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了实际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66年中期到1976年中期是一段空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跟我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外自50年代中期爆发“乔姆斯基革命”之后,迅速形成了形式、功能、认知三派鼎足而立的语言学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文革”结束后,“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我国的语言研究也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张伯江 2018)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这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也起了推动作用。说实在的,改革开放的40年也正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发展的40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和朱德熙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语法讲义》(1982)以及《语法答问》 (1985),率先相继出版,对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研究起了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而80年代初《中国语文》编辑部又组织、开展了“析句分析方法”大讨论,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彻底从传统的析句方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1984)

更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进,大大加强了与国外的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那形式、 功能、认知三大派前沿语言学理论方法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引入我国的语言研究之中的。外语学界的同仁在这过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而最受惠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研究的视野大大开阔了,研究路子多样化了,句法分析方法逐步多元化了,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吕叔湘、朱德熙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1981年5月发起组织、创建了全国性的中年语法讨论会,后连续举办。青年学者也不甘落后,1986年9月邵敬敏、李宇明、萧国政等发起、组织了全国性的青年语法讨论会,也是连续举办。这两个语法讨论会,不仅活跃了学术空气,推动了语法研究,更培养了人才,逐渐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中青年语法研究队伍。

这一阶段更为重要的亮点是,汉语学界开始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进行反思,而这是很符合改革开放的精神的。

大家都知道,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印欧语语法学的理论思想指导下逐步向前推进的。印欧语语法学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反映了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因此它对汉语语法学的开创与逐步建设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汉语毕竟是不同于印欧语的一种语言,突出的一点,印欧语属于“形态语言”,而汉语属于 “非形态语言”。所以,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步步深入,大家越来越觉得,“汉语的语法分析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特别多”。(吕叔湘1979)吕叔湘先生在70年代谈到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时就强调,“不能用有形态语言的语法来说明汉语,‘假如一心要找个方的,就可能看不见圆的’”(转引自张伯江 2018);而8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在为《语法答问》日文译本所写的序中, 进一步发出了“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呼吁。朱德熙先生这呼吁立刻获得汉语学界的普遍赞成,大家都积极探究“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研究路子。

朱德熙先生率先提出了“以词组为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观。这往“摆脱印欧语的干扰, 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路子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紧随着汉语语法学界在21世纪之前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现代汉语语法观,即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语法观、张黎先生的“意合”语法观、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语法观和刘丹青先生的“语用优先”语法观。

这种种不同的语法观,各有新见,各具特点,各有追随者,也都引发了一些争议,虽然没有哪一种观点能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对深化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不幸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军人物朱德熙、吕叔湘二位先生于90年代先后谢世,这是中国语言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巨大损失。

可告慰二位先生在天之灵的是,由他们引领、培养的中青年语言学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所培养起来的年轻语言学者,逐渐登上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大舞台,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坚力量。


第四个阶段——90年代末至今

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外语言学前沿理论的进一步引入,语文教学、汉语二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服务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加强,汉语方言调查与研究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与研究的推进,又极大地助推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有三。

01

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往解决“为什么”问题的方向发展

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运用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解释汉语语法现象方面成绩显著。在这方面社科院语言所沈家煊等先生以及外语学界同仁起了带头作用。

二是冯胜利教授开创的汉语韵律语法学和语体语法学。这对推进汉语语法研究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02

进一步加强了语法应用研究

语言服务已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范围已涉及四个方面:为政治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和谐的语言生活建设服务。(屈哨兵主编 2016;陆俭明 2019)随着语言服务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提出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也要为提高国家和个人的语言能力服务,而这实际也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赵世举 2015;陆俭明 2018)

03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主张

汉语学界的语法研究者不只是单纯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主张;进入21世纪,这方面考虑得更多了。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到现在,大家在面对汉语事实的研究过程中,从理论到方法,提出了不少有别于以往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诸如:

1.关于“汉语句子构造的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与合成词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观点。(郭绍虞/朱德熙)

2.关于“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对应”的观点。(朱德熙)

3.关于词类的本质是词的内在表述功能分类的理论观点——词的形态只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而词的语法功能只是词的语法意义(表述功能)的外在表现。(朱德熙/郭锐)

4.关于汉语“名动包含”的汉语词类观。(沈家煊)

5.关于“汉语造词不关注词和语的区别,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无意识,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汉语名词、动词的关系为‘交融模式’”的汉语词类观。(吴长安)

6.关于词类隶属度的观点。(袁毓林)

7.关于句法结构存在组合和黏合不同类型的观点。(朱德熙)

8.关于“由实词与实词组合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而实词和实词之间具有语义关系的多重性”的观点。(陆俭明)

9.关于词语的指称与陈述之分及其互相转化的理论观点,以及指称有自指与转指之分的理论观点。(朱德熙)

10.关于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的理论观点。(朱德熙)

11.关于句法结构歧义指数公式的理论。(朱德熙)

12.关于狭义的语义指向分析观。(陆俭明)

13.关于语义和谐律的理论观点。(陆俭明)

14.关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以及“表里值”小三角、“普方古”大三角分析理论。(胡裕树、范晓/邢福义)

15.关于隐喻、转喻的“激活”说观点。(陆俭明)

16.关于“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观点。(陆俭明)

17.关于基于“多重互动观”的构式语法理论。(施春宏)

18.关于修辞构式以及由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的理论观点。(刘大为/陆俭明)

19.关于“语言信息结构”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的理论观点。(陆俭明)

20.关于将“认知语言学”还原到“感知语言学”的观点。(陆丙甫)

21.关于汉语语法研究需采用“柔性原则”的观点。(史有为)

22.关于汉语的“糅合造句”观。(史有为)

23.关于配价层级的观点。(袁毓林)

24.关于汉语属于“意合”型语言的语法观。(张黎)

25.关于库藏类型学与显赫范畴的理论观点。(刘丹青)

26.基于汉语事实开展“互动语言学”研究的观点。(方梅)

27.基于汉语事实开展“生成词库论”研究的观点。(袁毓林)

28.关于韵律语法的理论观点。(冯胜利)

29.关于语体语法的理论观点。(冯胜利/施春宏)

30.关于以“词组本位”观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观点。(朱德 熙)

31.关于以“字”为本位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观点。(徐通锵)

32.关于以“小句中枢”观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观点。(邢福义)

33.关于“切忌将虚词所在的句法格式表示的意义归到那虚词头上”的观点。(马真)

34.提出“应答协调一致性”的会话新原则。(陆俭明)

不一定全,会有缺漏的,而上面提到的这些理论观点虽然还是零碎的,大多还是补充性的,有的也还有争议,有的可能最后研究证明不能成立,但这说明汉语语法学界并不只是单纯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广大汉语语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面对汉语事实也在不断思考与探索,力求构建基于汉语研究、符合汉语语言事实的语法框架与体系。


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走向


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40年中,有很大的发展,有不小的成绩,研究队伍也大大壮大了,特别是涌现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语法研究后继有人。但是,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需看到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要预见今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走向。

  说到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不良的学风与文风,应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具体说:

01

贴标签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外语言学前沿理论进一步引入中国,汉语学界努力学习并借鉴,这是好事儿。但也不能不指出,出现了追风贴标签这样的不良学风。

02

“言必称希腊”

出现了“言必称希腊”的不良现象。不考虑必要不必要,动不动就引用国外语言学家的某些论述,或者明明有国内学者很好的观点但不引用,而只引用国外某学者的说法;问题更在于,看完全文并不能让读者觉得,作者引用了国外的“新理论”更好地解释了现代汉语里的某些词汇、语法现象。这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学风。

03

用复杂的理论解释简单的问题

有的文章把本来很简单、并不难懂的问题,“运用新理论”绕来绕去,说得大家反而都不好懂了。现在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语言学论文,读者看了整整一页甚至更多的文字,还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谈论什么问题。这种文风也是要不得。

以上这种不良学风与文风,既不利于年轻人的学术成长,更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学术发展,必须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在这方面,某些学术刊物的编辑部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好好看看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的文章。

其次,普遍忽视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的学习。当今的形式、功能、认知三大派语言学理论需要学习,可用来更好的解释语言“为什么”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语言研究者和从事语言教学的老师首先需要学习、掌握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那属于基本功。须知,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要解决好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得靠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超过美国结构主义那样的描写语言的理论方法。


今后的研究走向

必须承认,我们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的、任务还很远,特别是我们还没有能真正建立起在 汉语基础上的现代汉语语法学,包括现代汉语语 法体系及其相关的理论架构。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有两种思考:一是开拓性思考,二是深层次思考;必须树立两种意识:一是“问题意 识”,二是未来意识。

01

两种思考

所谓“开拓性思考”,就是既要在本学科领域不断开拓新的分支领域,同时要跨学科不断开拓交叉性学科。

所谓“深层次思考”,就是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认识与结论,要不断追究,不断探索,特别是要不断思考“怎么样”“行不行”“是否有例外”“研究已到了头了吗”等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进一步挖掘语言事实,发现新的语言现象,进一步勤于思考,提升理论意识。

02

两种意识

所谓“要有问题意识”,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能获 得成果的起点;“探究问题”是科学研究能获得成果的唯一途径。

所谓“要有未来意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前瞻意识”,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看到我们研究的发展趋势——其一,语言和语言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其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越来越相与交叉融合;其三,人类社会逐步实现智能化;其四,人类最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在上述这两种思考、两种意识的驱动下,加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探索步伐。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有效地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使得我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参考文献>


•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2012),《语言产业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常理(即张黎,1987),谈谈“意合法”——兼论汉语语法的特点,《北方论丛》 第2期。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2015),《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商务印书馆。

•陈昌来(2002),《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

•陈承泽(1922),(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

•陈望道(1943),《中国文法革新论丛》,重庆文聿出版社。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范继淹(1963),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第2期。

•房玉清(2001),《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名凯(1948),《汉语语法论》,开明书店。

•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

•何九盈(2008),《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

•何容(1942),《中国文法论》,商务印书馆。

•胡壮麟(2019),从语言智能视角看智能多元化及其融合,在“第二届(功能) 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4月13-14日)上的报告。

•金兆梓(1922),《国文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李荣译(1952),《北京口语语法》(原著为赵元任(1948),Mandarin in Primer(《国语入门》),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开明书店/中国青 年出版社。

•刘丹青(1995),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第2期。

•刘丹青主编(2005),《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复(1920),《中国文法通论》,上海群益书社。

•刘月华等(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1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19),树立“新时代”意识做好语言服务研究,《中国语言战略》第1期。

•陆俭明、马真(2017),《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志韦(1951),《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

•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冀平等(1956),《汉语的主宾语问题》,中华书局。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2),说“自由”和“黏着”,《中国语文》第1期。

•吕叔湘(1962),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中国语文》第11期。

•吕叔湘(1942/1944),《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65),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第3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朱德熙(1951),《语法修辞讲话》,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真(1981),《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马真(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马真(2015),《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屈哨兵主编(2016),《语言服务引论》,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2011),《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1989),“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中国语文》第1期。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1997),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第2期。

•沈家煊(1999),语法研究中的分析与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沈家煊(2000),句式与配价,《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2001),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试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 第5期。

•沈家煊(2003),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6期。

•沈家煊(2004),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第6期。

•沈家煊(2004),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 馆。

•沈家煊(2005),“分析”和“综合”,《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沈家煊(2006),“糅合”与“截搭”,《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沈家煊(2006),“王冕死了父亲”的沈城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 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2006),“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3辑。

•沈家煊(2008),“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中国语 文》第5期。

•沈家煊(2007),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汉藏语学报》第1期。

•沈家煊(2009),“了2 ”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第6期。

•沈家煊(2010),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当代修辞学》第1期。

•沈家煊(2011),《语法六讲》,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16),《名词和动词》,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17),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沈阳、冯胜利主编(2008),《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孙良明(2006),《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2002年初版,2006年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

•汪馥泉编(1940),《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上海学艺社。

•王力(1943/1944),《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王力(1944/1945),《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宁(2017),中国语言文字学面临的抉择,《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1 期。

•邢福义(1995),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第6期。

•邢福义(1996),《汉语句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

•徐通锵(1991),语义句法刍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徐通锵(1994),“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载《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徐通锵(1997)《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

•杨树达(1930),《高等国文典》,商务印书馆。

•俞士汶(1998),《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伯江(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言学研究,见“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 8月7日。

•张宝林(2006),《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黎(1994),《文化的深层选择:汉语意和语法论》,吉林教育出版社,长春。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志公主编(1956),《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士钊(1907),《中等国文典》,商务印书馆。

•赵世举(2015),《语言与国家》,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1955),《汉语的词类问题》(一),中华书局。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1956),《汉语的词类问题》(二),中华书局。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1984),《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朱德熙(1961),说“的”,《中国语文》第12期。

•朱德熙(1962),句法结构,《中国语文》第8、9期合刊。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6),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

•朱庆明(2005),《现代汉语使用语法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下滑动可查看参考文献>


论坛现场



往期回顾

2019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暨第十届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 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8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

语言生活皮书 | 王春辉:中国语言扶贫历程

语言生活皮书 | 田源:汉语音译词走红海外

《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研制报告


辞源

教师工具书

学生工具书

新书

中国辞书学会

佳文摘选

语言天地

书单

博士姐姐小课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