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丰富情感 构筑灵魂——你不能错过的邓晓芒的美学史(下)

邓晓芒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12-2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邓晓芒先生的美学代表作,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作为大学本科生“西方美学史”课程的教材,本书总体呈现出了从古希腊直到20世纪西方美学史的全貌,尽量言简意赅地展示了美学家们的思维发展线索。

我们分两期推送作者所作自序,今刊第二期,以飨读者。

【往期可戳☞丰富情感 构筑灵魂——你不能错过的邓晓芒的美学史(上)


 自  序 

五、美学思想的成形

1979年9月,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这一年对我的美学思考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件是通读了朱光潜翻译的黑格尔《美学》三卷四册,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另一件是买到了刘丕坤翻译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致浏览一遍,极为振奋。在后来的一些年中,我在马克思的这部手稿上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几十遍地阅读,对一些段落还对照德文原版反复地作过校订。我感到我终于为自己早年朴素的美学观点找到了理论上的精确表达,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和对象、自然界的“人化”的思想。我用这一思想反观整个西方美学史,发现这一历程就是逐步揭示出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这一秘密结构的过程。这一结构就是人的自由的结构,也是通过人的自由所达到的真正的“天人合一”的结构;但它决不是静止地呈现出来和摆在人们面前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被揭示出来、展现出来的,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所要阐明的人性的真理。在整个读研期间,我都在追溯马克思所发现的这一人性的真理的来龙去脉,并从费尔巴哈、黑格尔追溯到了康德。我觉得在美学上,康德的鉴赏力的“传情说”比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更加能够符合我的审美体验和我由此获得的美学观点。而当我将康德的美学和马克思的手稿对照阅读的时候,我自己的美学体系便逐渐清晰起来,并且初步成形了。1982年我的硕士论文完成,并圆满通过了答辩,题目就是《论康德人类学的核心——判断力批判》,里面初步表达了我的美学思想的雏形。而在80年代中期,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胡塞尔现象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使我的美学思想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主观客观、唯物唯心模式,使我的美学理论找到了论述的平台,并与我直观的审美体验有了更加直接的融合。


六、美的本质的定义

本来,我自认为我的美学思想是属于“主观派”的,即忠实于我的审美体验,并且认为在美的问题上,主观派才是唯物主义者,客观派恰恰是唯心主义者。这正如我们说思想、观念仅仅是主观的,这才是唯物主义,而说思想、观念是客观的,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一样。这么简单的道理,在当年曾让那么多人争得死去活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在读了胡塞尔的书以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以前的观点并没有被推翻,但我觉得我的那些看法虽然没错,层次却太低,基本上还是科学主义的主客对立的狭隘框架。胡塞尔现象学超越了这一框架,而使科学成为更加广阔的人性中的一个成分,在这一更加广阔的视野中,主观、客观都只是相对的,你的主观对他人来说就是客观,他人的主观对你来说也是客观。即使自然界的客观,也是在你的感性直观中呈现出来的客观,它是通过你自身的主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形象的。这与马克思早期手稿的观点不谋而合。1986年,我的《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一文发表在《哲学研究》上,这是我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马克思的人学结合为一种美学思想的初次尝试。到1987年我和易中天合写《走出美学的迷惘》的时候,这种思想已经成熟。在那里,我把美的本质归结为这样三个互相辩证关联着的定义:

定义1: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

定义2: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

定义3: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

显然,这套定义系统一方面借用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它的整个立论是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和“唯心”的问题在其中已经被置于“括号”之内存而不论了。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们与我早年在《美学简论》中所提出的关于美、艺术和美感的直观朴素的定义有一脉相承之处,但表达却更精确、更富于哲学味和哲学关联了。这说明这组定义与我早年的审美体验仍然是密切交融的。当然,在解释某些审美现象,例如说现代艺术和现代审美心理时,这套定义还需要加上一定的补充解释。我在《黄与蓝的交响》中就曾在“作为情感的美感”一节之后,增加了“作为美感的情调”一节,现代艺术追求的不是直接的情感感动,而是某种情调体验。但总的来看,这套定义系统应该说是比较完备的,它比现行的其他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能够解释更多的审美现象;尤其是公认为美学中的“难题”的那些问题,在这套美学原理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七、美学的价值

这就是我在80年代所作的美学思考和研究工作。进入90年代以后,我没有再写过专门的美学研究文章,对于我来说,美学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因为我至今没有看到有谁能够驳倒这个体系,因此也就没有需要大加修改的地方。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我们的这个体系迟早也要被人扬弃,但至少不是在目前。

我之所以要在一部西方美学史教材中谈及我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的读者们,学习美学或美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更多的事实,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是与我们人生的困惑有关。美学是人性之学,如果你在你的生活中时时充满着人性,关注着人的情感和人的趣味,你就会思考它们,想要固定它们,解释它们,发扬它们,把它们作为你内心最温馨的家园、最深邃的本质来关照、来追问。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美学史上,那么多有大智慧的人都在关心美的问题、艺术的问题。他们的探索在今天看来有可能是肤浅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那种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人在他们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不断前进。


八、本书特色

最后,我想对本书的写法作一点说明。本书的跨度为从古希腊直到20世纪,大致呈现出了西方美学史的全貌;但由于本书只是作为大学本科生一个学期的“西方美学史”课的教材,因此我把篇幅控制在15万字左右,尽量言简意赅地展示美学家们的思维发展线索。所以本书的特点不是以大量的原始资料取胜,而是以思想演进的清晰逻辑见长。我的着力点在于每个美学家思想中的逻辑结构关系,以及它在向下一个美学家思想发展中的逻辑必然性。人类思想的发展一般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美学思想本身有大量当时的人类审美意识和艺术实践作为基础,所以我们学习西方美学史,必须对西方艺术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也有所了解,并用一颗艺术的心去体会那些用抽象语言说出来的道理。本书在讲述每一个美学思想发展的大的阶段之前都有一节关于“文化土壤”的说明,就是为了展示这一视野。美学是哲学和艺术的交叉点,它要求学习者具有这两方面的比较平衡的素质,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可以完全概括的。不过,就目前来说,国内西方美学史领域缺乏的是一部逻辑线条清晰的教材,这妨碍着我们用更有条理的思考来理解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史和艺术史资料,也使我们难以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总体构架。因此我以为,本书的特点使它具有这样一种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能够使在本科阶段刚刚接触西方美学的学生首先在脑子里搭起一个大致的框架——西方美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美学思考的基本训练,经过这种训练,一个初学者便有可能懂得如何用概念的层次按部就班地把握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归入概念之中的审美现象。然后如果他有兴趣,就可以沿着这条路子继续拓展,不会走太多弯路。另一方面,我相信本书对于承担西方美学史课程的教师也是十分方便的,特别是它的简明扼要。当然,本书毕竟只是一个纲要,目的是用逻辑发展的线索带起审美体验,而不是把西方美学的精神全面介绍出来,那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所不能胜任的。

从技术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书成稿于上世纪80年代,许多引文都是根据当时国内的出版情况引证的,有不少转引自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文字后来都出了正式的中译本。有少数地方我已经调整过来了,查对并换上了的新的引文。但有许多引文都维持着原来辗转引证的样子,因为如果全部都要换成后来的中译本,其工作量过于巨大,且没有多大意义。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2007年11月11日,于香港道风山

(注: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西方美学史纲》

邓晓芒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用极短的篇幅和清晰的逻辑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历程纲要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历史上各种美学流派的展示,不限于就事论事地重复美学家们的观点,而是作了大量清理、疏通、比较和提炼的工作,并给每个阶段的美学家的思想都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模式或概念图式,以呈现出这些美学家每一代在思想史上都作了哪些创新和推进,以及它们向下一代美学家思想演进的逻辑必然性。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美学史的知识,而且是美学的知识。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初中毕业即下乡插队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上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09年起转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4月受聘为湖北大学资深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杂志主编,专攻德国哲学,同时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出版专著40余部,译著8部,发表论文、文学评论300余篇。



相关图书信息

《西方美学史讲演录》

邓晓芒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作者的讲课实录,有着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读来十分亲切生动。邓老师认为,这种课堂实录的方式可以“与那些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听课的学子们分享他们所心仪的老师的面授”。

《西方美学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在2018年8月出版,是一本给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对美学感兴趣的初学者也可以用来快速入门。《西方美学史讲演录》是《西方美学史纲》的姐妹篇,篇幅有《西方美学史纲》的三倍之多,它的目录内容和《西方美学史纲》保持一致,都分为四章,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中世纪的神学美学、近代人文美学和现代美学的深化。每一个美学阶段,作者首先介绍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以便于读者对这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清醒的认识。然后再介绍这个阶段的美学代表人物,借此将该阶段的美学发展情况概括出来。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蒋绍愚:语言的艺术  艺术的语言 丨《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面世

上午10点文教图书专场 | 2022“新华绽放·文教读书月”

《唐宋词举要》丨 一灯莹然,清茗在旁,展读此书,人生乐事莫过于此

冯爱珍:但留绿意在人间 丨《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跋(下)

连载丨翻译学硕士心心在新加坡的求职记(三)

高启的诗 丨《高启诗选》(古代诗词典藏本)面世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