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 丨《形式句法研究——走向新描写主义》
近日,《形式句法研究——走向新描写主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形式句法的框架内,对汉语的论元选择、量化辖域、否定和焦点、名动对立、反身代词约束、代词的指称限制,以及《论语》《诗经》中疑难语句的句法语义,做了细颗粒度的微观描写、刻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了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理论。
今刊前言,以飨学林。
前 言
文丨胡建华
当代句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作为经验科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一些假设或论证是可以被证伪的(falsifiable)。从句法上做出论证,说什么是什么,一定要给人留出证明什么不是什么的机会和可能性,即对其论证或分析进行证伪的机会和可能性。句法研究如果不讲究可证伪性,各种不受限制的说法或分析就会泛滥,而泛滥的说法或分析,不管一时如何聒噪、喧嚣,实际上却解决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因此也就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讨。是否具有可证伪性是科学与伪科学或巫术的分水岭。科学是讲究可被证伪性的,而伪科学和巫术则不。
句法学家提出的观点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实际上往往只能间接地得到证明。从逻辑上讲,句法学家提出的理论或分析,是无法通过举出一些例句来或通过做实验来确定其理论为真的,但是,这不妨碍其理论可以被证伪。任何句法假设或理论只能通过证伪而不能通过证实(verification)的途径来证明其是否为真,而任何具有可证伪性的句法分析或理论在被证伪之前便可以暂时假定为真。具有可证伪性但一时却还没被证伪的句法分析或理论,并没有什么可靠的途径可以保证其以后或永远不会被证伪。明白这一点,便可以理解当代句法学理论的局限性与不稳定性,而这种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正是一切经验科学的特点。
句法分析或句法论证必须可以被证伪的特性,必然决定了句法学对语言奥秘的探索和认知永远只能在路上。包括当代句法学在内的经验科学,其目标当然是揭示自然事物或现象背后的奥秘或真相,但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可证伪性这一特性,决定了科学理论只能不断逼近(approximate)自然之奥秘或真相,却无法穷尽对自然之奥秘或真相的全部认知。因此,科学对自然之奥秘或真相的探索从来都是尝试性,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也仅是初步的或阶段性的,更具体的、更深入的探索或认知只能留待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进步。科学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在自然之奥秘或真相面前永远是谦卑的(humble),它从不也绝不妄称自己掌握了事物或自然的全部真相,而巫术或伪科学则相反,它们一定会信心十足地宣称自己把握了真相的整体或全部。
图书信息
《形式句法研究——走向新描写主义》
胡建华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精神,以现代句法语义学为理论工具,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对汉语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话题与子话题结构、名动之分、量化、体貌、否定、疑问、焦点与辖域、孤岛现象、反身代词约束与指称、完句条件以及显著性和局部性运算等问题做了微观句法语义分析和研究。该书的研究对象除现代汉语外,还包括上古汉语。该书以新描写主义的“解剖麻雀”之法,从多个侧面对上古汉语传世文献中的一些疑难语句所涉及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问题做了细颗粒度的刻画、描写和分析。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胡建华,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涉及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儿童语言获得、心理语言学、跨语言比较句法、上古汉语句法等。论文刊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Linguistics、The Linguistic Review、Journal of Pragmatics、Lingua以及《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外国语》《现代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研究》《汉语学报》《外语研究》《外国文学》等期刊。近年出版的英文著作有: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Routledge, 2019),Interfaces in Grammar(Hu Jianhua & Pan Haihua (eds.), John Benjamins, 2019)。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
❖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