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卫平: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进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

李汶航 思维智汇 2023-03-17



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应该是什么样子?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素养立意、强调综合、进阶设计、思维探究以及质量评价五大方面入手,全面解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课程改革。














本文整理自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在2020年世界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大会专题论坛中的分享
本文共4297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2035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核心其实是科技教育的问题。在教育系统中,科技教育的问题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教学要首先关注素养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养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在2003年、2004年左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注重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相比之下,我国自2014年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比发达国家和地区延迟了大约十年时间。


现在,核心素养对于义务教育而言是必需的。那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之中,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每一个学科都有知识体系。在科学领域,国际上关注的是大概念和核心概念。此外,我们进行整体设计时要考虑学段的提升、学生年龄的发展,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同时,课程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也会提升我们的素养。



虽然学生所学的概念和素养是可以同步发展的,但也存在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素养却并未提高的情况。俄亥俄大学的教授曾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与清华、北大的学生做对比,发现我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明显高于美国,但是素养、能力并不高。


每一个学科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关注内容不是单纯地为了内容的学习,而是要实现素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中间环节——教学。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


首先,教学要关注素养的问题。如果没有把握好素养目标,教学就难以实施,知识的构建也将碰壁。


科学实际上与技术、工程相关。以STEAM核心素养为例,当科学、技术、工程结合在一起,就呈现了一个共同的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信息意识、态度责任。



思维是所有素养的核心,探究既是培养素养的过程,也是构成STEAM核心素养的一种能力;信息意识同样与过程相关,并在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态度、责任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基本的表象。


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工程往往冲在第一线,但目前我们会担忧技术与科学的产生割裂。这种担忧涉及STEAM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的问题。如何将技术、工程和科学融为一体,是这次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的内容。


聚焦到课程本身,科学课程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科学观念是科学课程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其他素养的基础。


科学思维不仅是学习科学应必备的关键能力,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是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核心。


探究实践是学生形成其他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关键能力。


态度责任是学生基于对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在探究实践的支撑下,通过科学思维内化而形成的必备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方向性。



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科学活动不能聚焦于产品导向。当前,很多STEAM活动聚焦于产品,包括通过活动制作出来的智能产品以及竞赛活动。但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我们决不能一叶障目,应该以人的素养发展为导向进行评估,而不是竞赛中的名次。竞赛是一种措施,但我们根本的目的还是培养人。


综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目前,几乎所有相关国际研究都呈现了一种态势:综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综合性的设计。例如,在STEAM课程中强调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综合与分科的关系——是要基于分科进行综合,还是不管是否有分科学习的基础,直接进行综合?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授科学课的老师并非科学学科出身,甚至学校没有开设科学课。可尽管如此,学校还在大谈STEAM教育。实际上,如果没有科学课作为基础,与STEAM类似的其他课程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优势微弱,甚至有害无利。


综合,在课程内容层面体现为学科+跨学科。内容结构层面,工程技术的核心素养存在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等领域,学科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核心概念,还要形成跨学科的概念。工程技术的实践也需要基于学科和跨学科的概念来进行。



因此,如果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学段——孩子没有一定知识积淀时就开展诸如人工智能等课程,无异于竹篮打水。所以我们要扭转这种思想,要在学生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工程与技术的学习,否则STEAM课程就仅仅是活动而已。


关键技术的要点不在于操作,技术的核心是设计,设计能力也真正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就有益于攻克关键技术的难关。我们研究了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创造性,发现这一能力从小学到高中呈现一种下降趋势。


而造成这种下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之前并不注重活动。第二,尽管开设了活动,但一方面缺少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概念的支撑;另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课程需要进阶的系统设计,怎么进阶?


国家质量监测研究中心研究过初中学生的测评结果,也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了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从中能看出不同学段的区别。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这不是仅针对国家课程而言,学校在开展科技活动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进阶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在低年级就学完一系列内容。



虽然当前课程标准的主题都以核心概念形式整合、组织知识内容,而且在小学课程标准中以学习进阶的形式呈现课程目标及学习目标,但初中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与小学核心概念不对应,也没有基于小学概念的进阶。


这次课改的优点之一在于将小学与初中相结合,整体进行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核心概念形式,设计从1-9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在课程的设计思路、核心概念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活动建议的提出和课程内容的表述等方面,都采取统一的方式,充分体现小学到初中的一致性、过渡性、进阶性。考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与学前和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标准》衔接。


在综合活动设计方面,我强调“三适应,两遵循”。第一,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一定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第二,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存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第三,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第四,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五,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


▲活动设计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实际上,活动的设计应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比如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没学过,但能学懂的知识,而整体涉及的知识水平不高于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水平。此外,既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那就不需要考虑学习的材料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而是要关注其中是否涉及方法、内容、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探究的核心是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究。但是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对探究流程、操作的把握,这是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无论是赫尔巴特、杜威、施瓦布,还是安德森或奥斯本,这些人物对探究的核心观点都与思维有关。际上对探究的研究大都认为其核心是思维。谈论探究绝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活动,更要把握探究的本质。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阶段


探究式学习有两个发展趋势:在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把探究本身拓展为实践。据此,我们提出思维型探究教学的建构模式,即以科学探究为活动主要方式,基于科学素养制定教学目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8个环节的基础上补充创设情境和应用迁移两环节,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考虑积极思维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


之前,我们仅强调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措施,现在加上了本质的成分——学生的思考,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在思维型科学探究的建构过程中,有自主与合作并行以及在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两种方式,仅有自主探究或仅有合作都是不足够的。


理解素养内涵是评价的关键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要有评价。无论是开设机器人还是无人机等课程,都需要评价。但是,评价到底是什么,如何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发展?这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关。



我国进行过一次全民科技素养测评,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多数人的科技素养并未深入到素养层面,而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知识和素养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面对知识与素养间的瓶颈,我们如何进行评价?


第一,制定测评框架。例如,科学测评中规划一级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科学理解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二级指标包括跨学科内容、模型与建模、推理与论证、质疑创新等。


第二,理解素养内涵。这是评价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理解素养的内涵后更容易把握评点何在。实际上,对老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不理解素养的内涵。教师可以制定一个评价框架,从指标、内涵、具体要求三个层面出发,结合实例理解学科素养的内涵。


第三,构建问题情境。用PISA项目的情境设计举例,自然物质和能量的客体消耗的问题,环境质量的问题,不同范围的健康问题等,都是很具体的情境。



第四,具体设计问题。这要求老师在清楚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点,从而设计具体的问题。


评价是引领,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尤其是高考的评价工作,尽管它提供了教师理解素养的方向,但是距离真正把握素养,落实教学评价还是有一段距离,还需教师不断学习、实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电话:13521950921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