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漪: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学习要有思维的基本功

思维智汇 思维智汇 2023-03-17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本文共5489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于漪强调。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单靠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这个孩子的文章写的好,一定是他的思路很清晰,认识问题很正确或者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思”非常重要的。


求知一定要探求,学习语文一定要有思维的基本功,思维是智慧的核心,一个不会学习的人,他的思维能力一定是不行的。


在现代社会从事教学,不能把学生作为容器,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否则他的思维就会变得懒惰。同时,也不能像散装的饼干,字、词、句、篇,一包一包的分装,今天给你这一份,明天给你那一份,这样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学习语文,整体感知非常重要,要提高运用工具的能力,你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提高。



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非常努力刻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你去问他,“要考试了,知识点懂不懂?”他一定会说,“我懂”。


因为他提不出问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越是会学习的人,探求知识的能力越多,提出的问题也愈多,他的思维能力也会愈强。


教育并不是平面的传授知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能让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发挥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智者,就是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并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人,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培养素养的问题。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一定是迷茫的,没有通过思考将某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会思考,没有经过自己的辨别、判断和筛选,读的时候一定是有口无心,小和尚念经,写的时候一定是词不达意。

 


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为什么要调动感觉器官,是要让他耳听口述眼看手写,但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行的,还需要调动他的思维器官,孟子曾说“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是用来思考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其中,调动思维器官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这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呢?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

激疑:激发学生的疑问


如果一个学生看一篇文章发现不了问题,他是无法学进去知识的,因为疑是学之始,有疑才会求,有求才会探索,所以,非常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


对此,教师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老师培养的,因为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可以这样教授学生。


首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


教育过程中,要避免重视习惯轻视过程的误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空间是非常大的,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


起初,孩子提得问题是浅显的,比如不认识的字词。对此,老师不能着急,要指导他们深入篇章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


随着老师的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愈发有水平。


比如:

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 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


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


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


文章注释里只说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


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



其次,老师可故意设疑。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学会挑刺,激发学生思考。


比如:在《孔乙己》中,老师冷不丁的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一愣表示不知道,只知道绰号叫孔乙己。老师接着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只被人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道真实姓名”。接着有同学回答,“就像阿Q一样,有着悲惨的命运”。


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学生产生疑问,思维积极,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



最后,抓住矛盾加以展示。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比如:
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
聂华苓等的《人,又少了一个》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还“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还“漠然望了我一眼”,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上碰撞,就能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


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喜欢问“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  

 


2

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清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


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

 

怎样指导学生辨疑、析疑呢?



首先,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旧知识。


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学生也是如此。


在辨疑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有知识、有力量、有希望,求知欲更旺盛。学生在自己知识仓库中寻找适当的词句时,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对语言的识别能力大大加强。

 

其次,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或某些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可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


教学时也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把握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同一作家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如学习《有的人》时,引导学生与《论鲁迅》比较,认识同是纪念和评价鲁迅,但体裁、写法、语言等等均不同,通过比较,思考问题的广度有所锻炼,对作品的个性特征认识得更为清晰。


教学中可经常进行换词换句的练习,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用词的准确性,语句的言简意赅等,常可通过更换比较而显示其耀眼的光芒。


有时还可以进行有无之间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故而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把比较的方法用在节骨眼上,学生思维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最后,鼓励创造精神。


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


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比如:

教《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背后掩盖着谄上压下的不变的本质,我以一条波浪曲线和一条直线表述。


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当主人公确实知道那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频率应加速。


学生思维的火花令人兴奋,我立即鼓励、表扬,并请他修改黑板上的线条,说明修改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积极性高涨,七嘴八舌,不断提出修改的意见,读课文,谈看法,课堂上热气腾腾,语言、思维双锻炼。


在辨疑、析疑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课堂上的“神来之笔”。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昂,内心喜悦,求知的欲望倍增,语文能力、认知能力往往超水平发挥,推动教学往纵深发展。

 


3

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


对他们除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怎么突破呢?


首先,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



比如:

教《哥白尼》一文时,对哥白尼学说的重大作用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组织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先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哥白尼的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的关键词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迅速找出,这就是“天翻地覆”。
接着要求他们迅速改变词序而不变本意。“地覆天翻”“翻天覆地”,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
然后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天翻地覆”,中等程度的学生都能抓住由“天动”改为“地动”的要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最后要求学生组句,用这个关键词说明哥白尼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怎样的深刻影响,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学习较好的学生稍加思索后能解答。有的说:“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深刻到把人类的认识天翻地覆地倒转过来。”


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攀登的勇气。



其次,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答,学生可齐答;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最后,注意加温。对语言和思维训练中有种种障碍的学生,教师须热忱地重点帮助,为他们铺路搭桥。


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十分必要,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是思维的飞跃,思想的升华,有些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很感困难。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

 


思维是学生的基本功,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的有创新意识,这样,早期培育了这些有创新意识的幼芽,那么,在未来某个适当时期就可以开花结果。


编辑 | 倪文东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独家 |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独家|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国际数学大赛集体失利,只是因为我们缺了这样一种教育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电话:13521950921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