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亮点:实际财政超预期,推动基建强势反弹

高瑞东 赵格格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1-04-13


要点

两会亮点:专项债规模实际将“超预期”,有望推动基建投资强势反弹。


两会部署赤字率3.2%,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3.65万亿,符合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并无惊喜。

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3.65万亿的专项债并不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去年受制于地方政府项目储备不足,有1万亿左右的专项债资金留存在地方。3.65万亿专项债叠加1万亿滚存资金,2021年实际有4.65万亿的专项债资金可供使用,将推动基建强势反弹,支撑经济强复苏。

 

经济目标:6%是底线思维,合意水平约为8%。


两会提出今年GDP增速目标为6%,低于市场预期。我们认为,6%的增速目标是底线思维的体现,就业目标和赤字率隐含的经济增速,才是合意水平。为实现1100万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目标,2021年GDP增速要达到6.5%;按照3.2%左右的赤字率目标,赤字率隐含的经济增速中枢为7.8%至8.3%。光大宏观团队认为,在基建强劲反弹,地产稳、出口旺、制造业强的拉动下,预计2021年GDP增速8.9%,上半年强复苏,走出“圆弧顶”。

 

十四五开局之年,制造业投资将持续上行


制造业强:两会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75%政策,并且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将拉动制造业投资上行,成为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出口旺:两会提出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进出口稳定。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即将通过,需求逐步复苏,支撑中国上半年出口。1月韩国出口和运价等高频数据显示,1-2月中国出口依然强劲。但是下半年,随着疫苗接种推进,海外供应链将逐步复苏,出口也存在回落风险。


房地产稳:两会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房地产融资政策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收紧,预计短期不会放松。短期内开发商为实现去库存去杠杆,将加速开工,回流预售资金,对房地产投资带来支撑。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维持紧平衡


两会提出,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今年来看,通胀并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制约,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全面回暖之前,通胀都难以出现快速上行;另一方面,美国终端商品的涨价压力大于中国,但美联储通过“平均通胀”框架,维持低利率环境。

 

消费:疫情冲击下,消费动能恢复仍需时间


两会提出,要继续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去年年底的疫情多点散发,制约了消费复苏的进程。在气候转暖和国内疫苗完成大规模接种之前,疫情对消费和服务业的压制恐难有改观。


正文

01

财政政策超预期,推动基建强势反弹


两会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

 

专项债规模实际将“超预期”,有望推动基建投资强势反弹。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整体来看,今年两会部署的财政政策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并无惊喜。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今年下发的专项债规模约为3.65万亿,并不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去年有部分专项债资金并未实际支出,留存在地方。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3.75万亿元,主要投向基建项目。但由于地方储备项目不足,外加地方财政收入受到疫情影响,实际项目的支出进度慢于资金下发进度。我们预计这部分滚存资金规模约为1万亿左右。

 

为何规模在一万亿左右?2019年11月27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专项债1万亿元,但直到2020年3月初,1万亿专项债才完成发行。而今年,财政部迟迟未下达提前批专项债,直到3月4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财政部才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了2021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我们认为,应该是有与2019年提前批规模相当的专项债资金留存地方,才会使得2021年提前批额度下达时间相比往年略晚。

 

3.65万亿专项债叠加1万亿滚存资金,将推动基建投资强势反弹。2021年,实际上有4.65万亿规模的专项债资金可供使用,推动基建强势反弹,支撑经济强复苏。除此之外,两会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6100亿元,比全年高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将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在财政收入整体承压背景下,中央预算内安排尚未退坡、反而增加,将继续撬动各地推动重大项目。



02

目标:6%是底线思维,合意水平约8%


两会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为增长6%以上,这一目标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我们认为,提出6%的目标是底线思维的体现,一方面为了防止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速;另一方面,“封住下限、不设上限”,也可以给结构性改革留下空间。不过,从失业率、赤字率等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经济增速的合意水平。

 

为实现就业目标,2021年GDP增速要达到6.5%。两会目标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2021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2021年新增就业需求1100万人,加上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对应的失业人口363万人,减去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剩余1363万人的任务量。参考2019年,单位GDP对应的新增就业209万,则对应就业目标,2021年GDP增速要达到6.52%。



赤字率隐含的经济增速中枢为7.8%至8.3%。两会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2021年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假设赤字率取3.15%、3.2%、3.25%下,对应名义GDP增速分别是11.6%、9.8%、8.1%。两会提出,2021年CPI约为3%。假设2021年平减指数为1.5及2两种情形,则3.15%、3.2%、3.25%赤字率下实际GDP增速分别是[9.6%-10.1%]、[7.8%-8.3%]、[6.1%-6.6%]。

 

光大宏观预计2021年GDP增速8.9%,上半年强复苏,走出“圆弧顶”。假设2019年四季度和2020四季度GDP实际增速接近潜在增速水平,即为6.14%,同时假设2021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也会恢复至潜在增速水平,以2020四季度实际GDP绝对值乘以6.14%,核算出2021年四季度实际GDP绝对值为27.99万亿元。除以四季度实际GDP占全年比(参考2018—2020年占比均值为28.21%),得到2021年全年实际GDP绝对值为99.25万亿。进而测算得出,2021年实际GDP增速为8.9%。2020年及2021年的复合增速5.5%。



03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维持紧平衡


货币政策整体符合预期,不急转弯,维持紧平衡。今年两会提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一表述与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一致。作为对比,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流动性的表述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今年两会中也继续提到,要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通胀并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制约:先复苏,后通胀;先美国,后中国。在逆周期政策对冲下,投资率先恢复,带动上游周期品涨价,PPI持续上行。但是,居民消费复苏缓慢,使得终端消费品疲软,与上游价格出现 “冰火两重天”的走势,核心CPI自2020年12月下行、2021年1月转负。在居民消费需求正式回暖之前,通胀都难以出现快速上行,也并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制约。

 

美国通胀压力大于中国,但美联储通过“平均通胀”框架,维持低利率环境。随着疫苗接种推进和新一轮居民直接补贴的下发,美国居民需求将领先于供给复苏,美国终端需求品的涨价压力也会大于中国。虽然美债市场已经反映出对于通胀的担忧,但是美联储官员多次表态,认为通胀上升反映了经济复苏态势,2021年内不会缩表,2023年前不会加息。



04

十四五开局之年,制造业投资将持续上行

 

4.1  制造业强:技改投资引领复苏,全球设备更新启动


两会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同时,两会提出,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技改将拉动新一轮制造业投资上行,成为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部分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产业基础再造和提升刻不容缓。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政策推动下,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引领新一轮的制造业投资。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制造业持续增长。2019年以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等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高,远超制造业整体。2020年疫情冲击下,高端设备制造业也率先复苏。



4.2 房地产稳:融资收紧下开发商加速开工,投资强韧

 

两会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整体表态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致。

 

房地产融资政策持续收紧,预计短期不会放松,开发商将加速开工,房地产投资强韧。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收紧,央行管控开发商的杠杆上限,2021年初,监管层又展开了针对一线城市居民贷款违规流入房市行为的监管。从国内信用债发行来看,2020年下半年以来信用债净融资额持续为负。从债务到期压力来看,2021年下半年,房企整体债务到期的压力依然较大。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开发商加快新开工和推盘预售的节奏不会放缓,要通过销售加快资金回流降杠杆,这也会对房地产投资带来支撑;另一方面,开发商拿地强度持续下滑,也制约了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上限。



4.3 出口旺:上半年依旧强势,为制造业复苏提供契机

 

两会表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进出口稳定。

 

出口上半年仍然强势,但是下半年有回落风险。美欧主要经济体国内供应因为疫情受限,但需求受到财政刺激政策支撑,从而产生了供需缺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产品快速补位海外供需缺口,不仅防疫产品外需陡增,远程办公、家具、娱乐、汽车、机电及高端设备制造产品等非防疫产品的出口也受到明显提振。这种趋势在今年上半年仍然有望延续,但是下半年,随着海外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加速推进,供应链开始复苏,下半年出口有回落的风险。

 

高频数据显示,1-2月中国出口依然表现较强。从1月韩国出口数据来看,全球贸易活动仍在复苏,中国自韩国进口和向韩国出口增速仍然维持较高水平。截至2月26日的出口运价指数也维持较高水平。



05

消费:疫情冲击下,动能恢复仍需时间


两会提出,要继续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在具体措施上,两会提出,要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公交车运营。

 

去年年底的疫情多点散发制约了消费复苏的进程,消费动能释放仍需时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消费的影响自去年年底开始显现,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12月,社零同比增速相对11月小幅下滑,汽车、可选消费及必选消费增速均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居民需求疲弱同样显现在价格上,核心CPI连续持平了五个月之后,在12月出现下行。进入2021年,1月核心CPI出现有数据以来的首次转负,1月及2月的服务业PMI持续下滑,体现出国内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尚未解除。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低于2019年春节8.5%的增速。在气候转暖和国内疫苗完成大规模接种之前,疫情对消费和服务业的压制恐难有改观。




观点来源

文中观点来自于2021年3月6日发布报告《两会亮点:实际财政超预期,推动基建强势反弹——2021全国两会点评报告》


高瑞东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2

010-58452003; gaoruidong@ebscn.com


赵格格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1010001

0755-23946159; zhaogege@ebscn.com


相关研究报告合集

【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

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碳中和、美国更新、供应链再造

“碳中和”下的中国方案

美国财政刺激步入最后一公里


【月度点评】

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先复苏,后通胀,周期王者归来

美国版四万亿基建来袭,A股如何布局

房价背后的隐形杠杆有多高?

全球共振,迎接2021上半年中国经济强复苏

供需缺口仍在,中国未来出口强劲势头不改

结构性刺激背景下,价格变化“冰火两重天”

疫情影响显现,服务业PMI大幅下行


【周度观察】

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春节期间海内外要闻回顾——光大宏观周报

美国新一轮政治周期如何开启

肆无忌惮的补贴,无处停放的政府杠杆


【疫情观察】

连接牛津一线医生,直击英国疫情解封

连线美国医药专家,直击美国抗疫现场

全球疫苗接种加速,区域不平衡性凸显

疫情发展向好但严控不改,疫苗接种提速但供应承压


【海外观察】

拜登背后的“金主”都是谁

拜登“三支箭”蓄势待发,射向何处

罗斯福航母又入南海,中美关系如何演绎

拜登排兵布阵与特朗普有何不同?

美联储副主席讲话释放了哪些信号?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