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5

十念生 2019-04-14

 

初七第六日正月十四日开示

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办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功夫到了何等程度,要你向大众前吐露出来,平常在这个时候向你们考功,是叫做讨包子钱,人人要过的。就是我们打七的人人要开悟,人人可以弘扬佛法,度尽众生的意思。现在不是说人人开悟,就是一人开了悟,也可以还得这些包子钱。所谓众人吃饭,一人还账。如果我们发起一片精进的道心,是可以人人开悟的。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是故莲池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生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了脱!”这十几句话,说得何等明白和真切!染者,染污义,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瞋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富贵荣华,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子被烧尽,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兴慈济物,你我都能克己复礼,甚么也不为自己作享受,那么人人都无困苦,事事都能办到了。同时你自己也随之得到圆满果实的报酬,如江河中的水涨了,船必自高了,你能以一种慈悲心,恭敬心对人,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虚伪,则人见到你一定会恭敬客气。否则,只恃一己之才能,老气横秋的,或口是心非的,专为声色名利作计,那么就是人家恭敬你,也恐是虚伪的。故孔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六祖曰:“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有过!”所以,我们切莫要生是非之心,起人我之别,如诸佛菩萨为人服务一样,则菩提种子处处下生;美善的果实,时时有收获,烦恼自然缚不着你了。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瞋痴三毒;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们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今天参加打七的多是在家大德,我们要好好降伏其心,赶紧去离缠缚,我再说一公案作为诸位的榜样。因为你们都是发了很大的信心而来到这宝所,我不与你们解说,恐怕你们得不到宝,空手而回,不免辜负信心。希望静心听着:昔者唐朝有一居士。姓庞名蕴,字道玄,湖南衡阳人,世本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贞元初,闻石头和尚道风,乃往谒之。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庞由是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庞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千江水,即向汝道!”庞于言下,顿领玄旨,乃留驻参承二载。居士自从参透本来人后,甚么也不做。一天到晚的单单织洒篱过活,家中所有的万贯金银,也一概抛于湘江之中。一日两夫妇共说无生的道理。玄曰:“难!难!难!拾担芝麻树上摊!”其妇曰:“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其女灵照闻之笑曰:“你们二老人家,怎么说这些话来了!”玄曰:“据你怎样说?”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玄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么处?”玄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玄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玄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痖。”玄尝游讲肆,随喜听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玄曰:“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只如居士意作么生?”玄以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欣然仰叹。一日居士问灵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会?”照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玄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玄乃笑。玄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照观竟回报曰:“日则中矣,惜天狗蚀日,父亲何不出去一看呢?”玄以为事实,乃下座出户观之,其时灵照即登父座,跏趺合掌坐脱。玄回见灵照已亡,叹曰:“我女锋捷,先我而去。”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頔问疾次。玄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遗命焚弃江湖。其夫人闻之,即告知其子。子闻之,将锄头撑其下额立地而去。此时其母见如此光景,亦自隐去。你看他们一家四口,都能如此神通妙用,可见你们为居士的多么高尚!到现在莫说你们居士没有这样的人才,就是出家二众,也都是与我虚云差不多,这是多么倒架子,大家努力吧!

 

初七圆满日正月十五日开示

恭喜诸位!七天功德,今日圆满,证悟过来了的,照规矩应该升堂,如朝中考试,今天正是揭榜的一天,应该要庆贺。但是常住很慈悲,明天继续打七,使我们可以加功进步,诸位老参师傅都知道,这种因缘殊胜,不会空过光阴!各位初发心的人,要知人身难得,生死事大。我们得了一人身,更要知道佛法难闻,善知识不易值遇,今天诸位亲到宝山,要借此良机努力用功,不要空手而归。宗门下一法,我已讲过,是世尊拈花示众,一代一代的从根本上传流下来的。所以阿难尊者,虽是佛的弟弟,又随侍佛出家,而他在世尊前,未能大彻大悟,待佛灭后,诸大师兄弟不准他参加集会。迦叶尊者曰:“你未得世尊心印,请倒却门前刹竿着!”阿难当下大悟。迦叶尊者乃将如来心印付之,是为西天第二祖;历代相承,至马鸣、龙树尊者后,天台北齐老人,观其中观论,发明心地,而有天台宗。这时宗门下特别大兴,后来天台衰落,至韶国师由高丽翻译归来,再行兴起。达磨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传来东土,是为第一祖。自此传至五祖,大开心灯,六祖下开悟四十三人;再由思师、让祖至马祖,出善知识八十三人,正法大兴,国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来说法虽多,尤以宗下独胜。如念佛一法,亦由马鸣、龙树之所赞扬。自远公之后,永明寿禅师为莲宗六祖,以后多由宗门下的人所弘扬。密宗一法,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传入日本,我国即无相继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师兴起,不久亦绝。独以宗门下源远流长,天神归依,龙虎归降,八仙会上的吕洞宾,别号纯阳,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无心归家,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之术。洞宾依法修行,后来乃飞腾自在,云游天下。一日至庐山海会寺,在钟楼壁上书四句偈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黄龙击鼓升座,吕遂随众入堂听法。黄龙曰:“今日有人窃法,老僧不说!”洞宾出而礼拜。问曰:“请问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黄龙骂曰:“这守尸鬼!”洞宾曰:“争奈囊中自有长生不死药。”黄龙曰:“饶经八万劫,未免落空亡。”洞宾忘了“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功夫,大发瞋心,飞剑斩黄龙。黄龙以手一指,其剑落地,不能取得。洞宾礼拜悔过,请问佛法。黄龙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宾于言下顿契玄旨,乃述偈忏曰:“弃却瓢囊击碎琴,从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当年错用心!”此是仙人归依三宝,求入伽蓝为护法的一例。道教在洞宾之手亦大兴起来,为北五祖;紫阳真人,又是阅祖英集,而明心地的南五祖;故此道教亦是为佛教宗门所续启。孔子之道传至孟子失传,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从宗门发明心地,程子、张子、朱子等,皆从事佛法,故宗门有助儒道一切之机,现在很多人把宗门这一法轻视,甚至加以毁谤,这真是造无间业。你我今天有此良缘,遇期胜因,要生大欢喜,发大誓愿,人人做到龙天归依,使正法永昌,切莫视为儿戏,好好精进用功!

 

次七第一日正月十六日开示

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傅,特别优待,已深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这个名目,我实不敢承认。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应归他来领导才合理。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都是学德兼优,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无用的一个人。今天以我年纪大,要加诸客气,这实在是误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的大小而论,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纪多大,而对于主考者,总是称为老师,都要尊敬他,不能讲年龄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萨,过去久远,业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释迦成佛的时候,他便为之辅弼,可见是平等一味,无有高下的。故此请诸位不要误解了,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常住上发起道心,讲经打七,弘扬佛法,实为希有、难得的因缘,诸位都不避风尘,不惮劳倦,这样的忙碌,也自愿的来参加,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关,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惟,实乃无益。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惟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祐他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亨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甚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通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反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及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者,比宗门下少。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昔者灌溪尊者,是临济的徒弟。在临济勤学多年,未曾大彻大悟,乃去参方。至末山尼僧处,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问曰:“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抑是为佛法而来?”灌溪只得承认为佛法而来!末山曰:“既是为佛法而来,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问曰:“上座今日离何处?”曰:“路口!”末山曰:“何不盖却?”溪无法,始礼拜。溪问:“如何是末山?”末山曰;“不露顶!”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变去?”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灌溪不能答,于是伏膺。在该处作园头三年,后来大彻大悟。灌溪上堂有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末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故知灌溪虽是临济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见尼众中也有这样惊世的人才,超人的手眼。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为甚么不出来显显手眼,替前人表现正法呢?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堕,错过因缘。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者,只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

 

次七第二日正月十七日开示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在佛法中看来,甚为短促;在世人看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无所留恋,来此参加这个禅七,真是夙世善根。但是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而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继着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继着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已,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也要这样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贪、瞋、痴、慢等一切众生度尽,证到本来清净的妙觉真心,然后上行下化,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三十二应,随类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观世音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化现世间,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萨业已成佛,并无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随众生的机而应现的。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萨之名,都觉得有爱敬之心,这无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圣号;八识田中,有这种子,乃起现行。故经云:“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你我今天来此熏修,当依诸佛菩萨所修所证之最上乘法。现在这种法,是要明本妙觉心,即是说见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则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须行善道为始。我们一天到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福德自此增长;加以一句话头,时刻提起,一念无生,当下成佛。诸位把握时间,莫杂用心,好好提起话头参去!

 

次七第三日正月十八日开示

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过去了,功夫做纯熟了的人,动静之中,都有把握,有什么心去分别他一七、二七,三天、两天呢。但是初发心的人,总要努力精进,莫糊糊涂涂的打混,把光阴错过了。我现在再说一譬喻给你们初发心的听,希望好好听着:诸方禅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萨,是一位圣僧,他是释迦如来的老表,名阿若憍陈如尊者,世尊出家时,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顾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后,初至鹿野苑,为之说四谛法。这位尊者最初悟道,同时此尊者是世尊诸大弟子中第一位先出家者,故名圣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严经中很明显的说:“我初成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是佛告诉我们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并追问当时在会诸大弟子的开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这时候独有憍陈如尊者了解这个法子。所以他在这会中站立起来,答覆世尊曰:“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他说了之后,再对世尊作解释似的说:“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他这一说,把主客二字,说得何等明显!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譬喻。是告知我们用功下手的方法,即是说,我们的真心是个主,他本是不动的;动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犹如灰尘,灰尘很微细,它在飞腾之时,要在太阳照入户牖时,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见。即是说,我们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动念中,并不知道,一到清静修行静坐,用功的当中,才知道许多的杂念,在不断的起伏。在这妄念沸腾的当中,如果你功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张,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样,是没有一个久远的时间,住得不动的。但我们的真心,却不是这样;它总是不去不来不生不灭的常住不动,故为主人。这个主人,好比如虚空尘土飞出,虚空总是寂然不动。又如旅店里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讲:尘者,尘沙;是烦恼之一。要到菩萨的地位,才能断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见惑由“五钝使”而来,修行的人,先要把见惑断尽,才能证入须陀洹果。但这步功夫非常的难,断除见惑,如断四十里的逆流,可见我们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断尽,才能证到阿罗汉果,这种用功是渐次的。我们现在只借一句话头,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甚么见惑思惑,一刀两断,好似青天不挂片云,清阳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这位尊者,悟了这个道理,认识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要把客尘认识,客尘是动的,主人是不动的,如不认识,则功夫无处下手,依旧在打混的空过光阴,希望大家留心参看!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虚云和尚方便开示2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3虚云和尚方便开示4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5,虚云和尚方便开示6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7虚云和尚方便开示8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9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0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1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2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3,虚云和尚方便开示14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