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罩,多彩的江湖

朱健 朱健zhujian 2021-03-02
一键关注朱健zhujian,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从2020年1月底,到现在已经快三个月了。全中国14亿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戴起了口罩。

    口罩,别看只有巴掌大,可也有多彩的故事,很大的学问。

    我们知道吗?


    我们,先看看口罩的历史吧!

    口罩,最早是用来防尘的。

    18世纪末,一位普鲁士矿业工程师设计了人类第一个有模有样的口罩。主要是用于帮助矿工和工匠们防粉尘、烟尘。

人类第一个有模有样的口罩


    哈斯利特(Lewis P. Haslett)是美国第一个防尘口罩专利的拥有者,他发明的口罩也是给矿工们使用的。

    谈到中国使用口罩,不得不提到一件事和一个人。

    1910年,有着276年历史的清王朝。马上就要关门、歇菜了。
    10月25日,朝廷收到了来自东北的一份瘟疫报告。

    哈尔滨爆发瘟疫,尸体随处可见,街道犹如鬼城。
    实际上,这场瘟疫就是鼠疫。

    要知道,中世纪欧洲的鼠疫,死了四千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将已病入膏肓的清朝,又击了个大踉跄。

    东北爆发瘟疫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乱成了一锅粥,手足无措。
    这时清朝杰出的外交家,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力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伍连德。

    伍连德,何人?
    伍连德,归国华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最杰出的人才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代海归,剑桥医学博士,会三国语言。
    年仅31岁,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被朝廷任命为东北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


    如果说,没落的清朝干了许多昏事。但任命伍连德,这件事情绝对是做对了。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并全权授权。


    伍连德这位海归,得到了朝廷充分授权。
    他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彻底扑灭瘟疫,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到哈尔滨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立刻在朝廷里,引起了极大震动和非议。
   
    这位年轻的海归,竟敢冒犯千年世俗观念和压力,在千年的皇土上,对病患尸体动了刀子,进行了解剖。
   
    显微镜下,鼠疫杆菌暴露无遗。这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

    于是,伍连德提出了一个世人闻所未闻的大胆理论——鼠疫病毒,存在人传人!
    这就是,日后世界医学界定义的“肺鼠疫”。
 
    这个定义,在当时石破天惊。

    由于,此时人类还没有发明抗生素。为了控制疫情,伍连德立马向皇上上奏折。

    年轻的伍连德,提出了防疫三招。
    第一招:管理传染源。
    第二招:切断传播路径。
    第三招:保护易感人群。

    奏折,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皇上。
    皇上,以最快的速度,下达圣旨。
    两个字:速办!

    伍连德,亲自指挥,三管齐下。

    防疫战中的三招,最后一招,也就是保护易感人群。
    这就和我们要讲的,口罩的故事有关了。
   
    伍连德认为,易感人群包括:
    免疫力较弱的老幼居民。同时,也包括与病患接触的医护人员和警察。
   
    对这些易感染病毒的高危族群。他要求必须戴上口罩,防止吸入病毒。

    这可是在110年前,清朝的大东北呀!

    当时,清政府是闭关锁国的。
    东北老百姓,哪里听说过“口罩”这两个字。
    更没有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传染的概念。

    110年前,口罩在欧洲也还没有形成产业,更谈不上大清王朝了。
    要想买现成的口罩,那就叫白日做梦。

    年轻的伍连徳,他只有根据英国矿工口罩的样子。将双层棉纱夹着一块吸水药棉,做出了简易口罩样品。
    老百姓称之为“伍氏口罩”。


伍式口罩

    

    当时东北有1400万人口,口罩需求量很大。     同时,那个年代,还没有缝纫机。     所以,口罩制作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困难的工作。
   
    年轻的伍连徳,没有畏惧困难。
    同时,因为他手握圣旨,又有皇帝的充分授权。
    他就以屯单位,乡坤负责。将制作口罩的活,落实到每家每户。
   
    “伍氏口罩”,硬是用手工一针一线地缝了出来。    看清楚:是手工!是手工!           并在高危人群中,强制推行戴口罩。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口罩,作为民众防护病毒传染的用品。
       由于伍连德在疫情防治中的三项措施,抓得紧、抓的实。
    到1911年4月,东北鼠疫以死六万人的较少代价,彻底扑灭。

    伍连德,也由此在世界公共疾病防治方面,一战成名。
    193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的中国人。         110年前,一个31岁的剑桥博士,能在疫情最前线,用先进的医学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实、做好防疫工作。
    放到今天,都很让人敬佩和感动!
   
    同时,这又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思考。
    伍连德,为什么会成功?

    我们大胆地套用一下,110年后今天的场景。
   
   当年负责北京抗击SARS的王歧山市长,有权力、有魄力。
   当下指导抗击新冠疫情的张文宏博士,有专业、有知识。
       一个伍连德,就相当于他们两人的合体:权力+专业。           这说明,要想完成一件困难的事。
    人,不在于年龄大小。
    只在于,专业水平的高低。
    只要将权力,赋予真正有水平的专家。
   
    那就是,老百姓常说的:
    一个顶俩。


伍连德

    

    口罩,在全世界公共疾病预防中,大范围使用,是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发期间。

    许多国家要求所有的居民,必须戴口罩才能出门,不戴口罩的人,不能乘坐公交。


    现代意义上的口罩产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技术得到了质的突破,改变了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石油,让塑料来到了人间。
    塑料,让生活增添了神话。
    
    美国有家公司叫3M,创建于1902年。它的研发能力是世界顶级的。
 
    3M公司,有许多发明达人。
    这些发明家,很多人就是疯子,整天异想天开。

    这些哥们,居然想用石油提炼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替代绵纱布,做口罩。

    

   要知道,五十多年前,从石油中提炼聚丙烯刚刚问世。
    一般老百姓还根本没有听说过:塑料、聚丙烯这两个词。
    更没法去想象,用石油产品替代棉纱布去做口罩。

    这整个就是,痴人说梦话!


    这些“疯子”,最后还真办成了神仙事。

    1967年,全世界第一款,用石油原料聚丙烯做的口罩,研发成功。
    
    它标志着,口罩开启了一个产业,进入了口罩1.0时代。


3M的N95口罩

    

    这款新型无纺布过滤口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N95口罩。
   
    “N”:代表其材质仅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
    “95”,则代表,它能隔阻0.3微米的微粒,至少达95%。

    小小的N95口罩,科技含量大着呢!

    它主要由三层无纺布组成。
    
    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中间那一层无纺布,俗称“过滤层”。
    专业名字叫:经过驻极处理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
    
    这层薄薄的无纺布里,藏了两个十分敬业的“门神”。
    一个叫“过滤”,一个叫“静电”。专门防止0.3微米的微粒入侵。
    
    咱们外行人,只要知道,仅这一层过滤无纺布,就顶20层棉纱布的过滤效果。

    这样通俗、耐心地一路给大家讲下来。
    我们可以说,是科技创新和进步,让我们嘴上挂了三片塑料,就保护了健康。
    你说,这世界真奇妙吧!
    
    现在,口罩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
    整个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
    口罩,也形成了完整的四大类体系,上百种产品。
    
    1995年美国的医护人员,开始配置N95口罩。

    中国的医护人员,2003年以前使用的口罩,还是脱脂棉纱布。口罩过滤效果仅为24%,跟一百年前的口罩差不多。

    2003年后,中国医用口罩也与世界接轨,N95口罩服役。
    传统的棉纱口罩,光荣退休回家!

    经过改革开放40年,使我国的口罩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3M公司也把大部分口罩生产工厂,搬到了中国。

    新冠疫情之前,我国口罩企业两万家,每天生产口罩2000多万只,占全世界一半产能,是名副其实的口罩生产大国。
    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只,N95口罩是60万只。

    疫情爆发后,据天眼网披露,到3月30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像变戏法一样,冒出75943家。
    这可能,已经不能形容为井喷了,叫核爆吧!
    
    要知道,一条标准的口罩生产线,需要投资上亿元。
    
    新加盟,高举口罩大旗的有:
    跨界大鳄,如五菱和比亚迪。他们不差钱,这是正规军。
    但更多的是,揭竿而起的小作坊,或是换了个黄马甲的小服装厂。他们也就是几十万元规模的游击队。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
    七万家口罩工厂,开始了口罩大会战。土豪、新贵、作坊,各路人马,长枪短刀齐上阵,各自为战。
    
    现在,每天口罩的产量,已经突破了2亿只大关。
    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大神话!
    
    口罩,充裕了。
    现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口罩了。老百姓真是:
    脸有口罩,心中不慌。

    随着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中国制造的口罩,为疫情中的国家——雪中送炭。
    据海关统计,从3月1日到4月4日,全国共出口口罩约38.6亿个。
    一个月出口,38.6亿个口罩,也就中国能做到。
   
    口罩,成为了传送中国爱心与帮助的友好使者。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来自中国的口罩等抗疫防护物资。
    
    美国麻省的州长查理˙贝克(Charlie Baker),为了将170万只口罩,及时从深圳运回美国。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戏。
    
    各国为了抢运口罩,使出了十八般武技,连军用飞机都出动了。
    4月4日,阿尔及利亚空军、俄罗斯空军,共5架军用飞机,降落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亮丽的一景。

    这个地球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巨无霸运输机,安-225(Mriya)也不甘落后。

    4月12日,波兰租用了这种巨无霸运输机,从乌克兰基辅飞抵天津机场,为波兰运回700万只口罩。


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Mriya)

    

    口罩,不仅连接着中外情义。

    口罩,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
    
    我们虽已是口罩生产、出口大国。
    但,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期许。
    
    今天,客户在疫情面前,无奈地有求于我们。
    
    但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为了几万家口罩企业,有长期稳定的订单。  
    为了几百万口罩业工人,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我们更要谦卑,多积德、多积善,攒人气!
    敬畏商业规则,遵守商业道德。不说叽叽歪歪的风凉话,不跟客户闹斗争、过不去!
    
    坚决杜绝,搬起石头砸自己饭碗的蠢事!

    疫情爆发后,生产口罩所需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等原料,严重供不应求,价格翻倍增长。
    
    许多小服装厂,小作坊,完全没有了竞争能力,只剩下贼大胆。
    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瞒天过海,将劣质口罩弄到了国外。
    
    比利时、芬兰、荷兰等国对这些劣质口罩。公开媒体曝光、医院回收、国家退货、法律追讨预付款。
    
     芬兰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首席执行官托米·洛内玛(Tomi Lounema)因为采购了俺家的劣质口罩,主动辞职、下课。
    这是疫情发生后,首个栽在口罩上的外国部长。

    

    这部长哥们,估计八辈子也想不通:大哥呀,你为什么要做劣质口罩呢?

    这就叫:文明的冲突。
    
   这些害群之马,严重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和声誉。
    万分,可憎可恨!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
    最不愿意看到的现实,终于发生了。
    
    杜邦公司将一笔口罩来料加工大单,交给了越南。仅加工费就是3500万美元。
    这可是,2亿多人民币的大单啊!而且是纯加工费!

    比丢失订单,更心痛的是,杜邦公司可是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客户!
    丢了大客户,就断了财路啊!
    这只有蠢货,不懂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麻烦和挑战,我们成全了一个企图心很大、年轻、充满活力的竞争对手——越南。


越南承接杜邦订单的第一批交货物发运。


   十分庆幸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及时重拳出击,打击这些坏蛋和蠢货。


    海关总署4月5日发布,自3月31日开始,仅四天的时间,共查获非法劣质口罩994.1万只。
    海关总署告知:今后将对出口医疗物资百分之百的审核,其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将处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罚款。构成走私行为或者走私犯罪的,将移交司法处理。

    为国家及时出手,手工点赞!

    口罩,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历史。
    口罩,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口罩,让我们看到了全球一体化。
    口罩,让我们期许美好的未来。





【以下是我写过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透过父母、同事、战友和自己的生活,留下小人物的记忆,折射历史的痕迹和理性的思考。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呼吸,呼吸,一切为了呼吸

跨越太平洋的神奇口罩

武汉,飘来“半粒灰”百万级阅读量)

父亲的户口(百万级阅读量)

“公主”的临时户口(百万级阅读量)

一枚公章(百万级阅读量)

一个绝版高尚的人(七十万阅读量)

老爷子,别哭

五味杂陈

唉,谁都有这一天

母亲,越来越“不明白”了

唉!让人又爱又恨的“群聊”

夺命的客车

土“砖”,敲开了国际“大门”

特殊的学费

一个“草根”行业的故事

让心颤动的永恒瞬间

父辈的情义

小田有工作了

小田失业了

公章的律动

母亲的阳台

我的“文盲”兄弟,帮我考大学

父亲节,特别的告慰

劲草,在疾风中生长

给八十五岁的妈妈写篇作文

“黄豆官”在福建

总经理为你流泪

士兵探营


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由于我的公众号在开通时,系统已不支持“留言”功能

我的微信号:zhujian195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