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九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2920字,阅读时间6分钟


国内的新地王出现在上海并不意外。


只是在抗击疫情的相持阶段,在商业地产“一片哀嚎”时,一块要求几乎全自持的“超高难度”地块被出让的信息有些意外。



要知道在眼下,正是最唱衰实体商业的时刻。一边是各种购物中心的免租,与商户共渡难关,不少零售巨头纷纷闭店离去。一边又是各类行业分析认为商业租金水平依然下行,回报率堪忧。


而在隔壁的住宅领域,中小型房企破产的信息不绝于耳,某大的75折依然在微博知乎刷屏,各地开发商卖房卖的比微商还带劲,销售小姐姐直播带货不停。


连央行都在昨日发出公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危急时刻,连国民经济“夜壶”的功能都被抛弃,整个地产行业一副墙倒众人推的架势摆在面前。


而此时,香港置地开始逆向而行。


熟悉行业的人都明白,这不是港资们第一次这样操作。


逆向而行的背后,是值得思考的投资逻辑和对城市与土地的价值认知。



困难不在疫情和行业情绪,

而在于深不见底的高自持比例。


关于这次土地出让的详细信息,网络上已经有数十条新闻和推送报道细节,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一些重要信息:



这是一次位于徐汇滨江核心区的,百万级综合性地产项目开发。


如图表所示,整个项目所有地块加起来共114.7万方的建筑面积,地块背靠内环线,一字排开全部享受黄浦江景,直面原世博园改造的世博文化公园,是整个徐汇滨江西岸最核心的地块。在各种政府文本里,也可以看到对开发商满满的期待。



其次,这里有自持部分高达80%的开发条件,而可售住宅仅2.5万方。


如果说开发规模只是限制了入场玩家的实力和“血量”,那么这一条是真正考验开发商的整体运营经验,是不是“老司机”至关重要。


按各地正常逻辑,凡事要求建设地标,高比例自持的项目,都会配给不少的销售型物业来回血,减少开发商沉淀资金压力,也防止开发商烂尾,特别是在这个大环境商业开发回报并不好的时候。


但这个项目只配了2.5万方住宅,以这种区位和景观资源的价格算15万/平米,总货值仅40亿元,不到土地出让金的15%。这意味着巨量的开发资金投入在中短期都难以回收。



同时,80%的自持物业里,包含甲级写字楼、高端酒店公寓、购物中心、商业街区、会展、文化体育,甚至是租赁住宅这种回报率低到悲剧的业态。如此巨量复合的自持商业运营,不仅仅低回报率,也对相关资源掌控有硬性要求。


在国内开发商高周转眼里,这是明显的苦力活。这块地不光要求资金实力敢于砸钱,还要求整体的开发水平和资源能力,还要满足政府的期待。


回顾以往,让我们看看类似的情况。




拿地王只是第一步,

认真开发和自持地王才是核心考验。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打造处于城市高光之下的,可以被称为城市名片地标的项目,是开发商们的终极情怀与梦想。


但这样的情怀很昂贵,不仅在于资本,而在时间与坚持。



1985年,国贸一期开始建设。当年的国贸用地海被称为“铁十字”,是工业厂房用地的中心,一道上下班的时候就开始混乱不堪。在那个年代,一边是旧厂房,一边是黑色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非常魔幻。


嘉里建设在这里一做就是30年。国贸一二三期,一共一百多万方的建筑面积,现在已经成为了北京综合品质最高的物业之一,但嘉里始终自持,至今嘉里名下物业估值近1500亿。



远一点的,看东京丸之内,三菱地所建设近百年的东京金融CBD。最早最早三菱从军方背景拿到车站周边这块地时便开始建设,几十年间打造了104栋大厦,成为了全世界商务金融活动最频繁、最方便、最有效率的区域,整个区域占东京都GDP的20%。


但是三菱一寸地也没有卖。依然在不断的更新这片区域,增加功能,增加互动,让这里成为了一个“不断生长”的CBD。只要东京的地位不变,丸之内的地位也不会变。



近一点的,看成都IFS。九龙仓在2007年的成都便干了一件疯狂的事情,经过140回合的举牌搏斗,以72.4亿拿下了现在IFS的商业用地。


这在当年的成都无法想象,那时成都还被甩在十名开外,没有所谓新一线,没有所谓国家中心城市,这个价格需要勇气。


而且后来命途多舛。先有08地震,整个成都地产行业陷入低谷,后有开发时挖出古代春盐商街旧址,停工两年。不过这都影响不了IFS最后的成功。2019年,IFS与太古里CP的西南最强商圈,双双突破75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难以被动摇。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凡事玩地王的玩家,前期资金投入只是开始而已,克服拿地之后的变数,长周期的高品质运营,全程的资产管理,才是最深不见底的挑战。


这绝不是某些500强开发商到处宣传盖超高层地标,结果最终有的修不完,有的修完居然散售的格局所能匹敌的。


那么香港置地可以应对这种挑战吗?



尽管晚进大陆一步,

但却是最懂“长期主义”的英资港企。


说起港资开发商,最熟悉的还是“四大家族”。


如今看“四大家族”,会觉得他们是香港绝对的既得利益者,压制本地年轻一代的资本家,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社会板结的首选目标。


但在当年“四大家族”们还年轻的时候,香港置地就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六七十年代的李嘉诚,就曾在董事会上,以超越当时的香港置地,成为香港排名第一的地产企业为目标。


当然最后他实现了,只是屠龙的少年最终也变成了恶龙。



但作为有130历史的老牌英资港企,香港置地沉淀的运营开发经验却难以被超越,基本盘也无法被替代:在香港中环广场有45万方的高品质商办酒店和商场,且空置率极低,占据寸土寸金的中环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香港置地的母公司怡和集团,还有文华东方酒店,美心餐饮,Seven-Eleven等核心产业,全球持有的物业每年也有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还有小于10%的资产负债率。


但他们来大陆还是来晚了。


当和黄系、新世界、新鸿基、甚至同背景的九龙仓、太古在国内核心城市“攻城略地”的时候,香港置地却姗姗来迟。这个时候真正适合香港置地的核心地块已经被瓜分的所剩无几。


并且不仅来的晚,还做的慢。国内数个香港置地项目进展缓慢,而成都东大街的商业项目,一放就是十年。


往好听里说这叫谨慎稳重,但也不得不让人疑虑。上海此次的拿地大手笔,满怀着政府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国内难以再复制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即便是上海。


香港置地在这块地最终会走向何方?



这里回顾一下冯仑与怡和副行政总裁艾特·凯瑟克先生的对话片段:


“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当很多事情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减少决策。”


“市场的鼻子很长,我们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为人所不为,用时间来证明你。”


顺着这样的逻辑,或许我们能找出一些线索:长期主义、价值投资。他们依然相信高水准长周期开发带来的价值,相信“上海永远未建成”的期许,也相信中国依然是分散国际投资风险最好的目的地,并保持这样的信念一条路走到底。


或许这样的价值认同,是稳重保守如costco,近日在国内扩张的动因。


是与城市同进退共存亡的「城市运营者」们,真正需要拥有的信念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微信公众号“楼典”等



往期阅读:

远程办公时代,我们发现联合办公的无可取代。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街区商业“烟火气”:宅家时光,你心里惦记着哪条街道?

超级文和友:一座被创造的“魔幻市井”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