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儒家】乐之者学且思——《论语》“论学”作品选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又到学期总结时,本学期结束,这一轮儿持续了四年半的超长初中生涯暂告一段落,心下竟有些无语凝噎的味道。于是,便想着这次学期总结,对过去的四年半进行一个总的盘点,算是为自己准备的一个小庆典。复盘的过程中,发现有未发表的学生作品,一为初一(上)的《论语》“论学”,一为初二(下)的《论语》“论礼”,略为编校,录于此,算是留个念想吧。是为记。另:《论语》“论学”是蹭的海螺班的课,当时应该是江子校长上的,回首那段时光,不胜唏嘘……

欣怡
学且思,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不学不思这些,也可以算作是儒家的学习方式,但儒家的学习方式不止这些,还有别的呢。比如:学习他人的优点来改善自己,借鉴别人的缺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孔子所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反躬自省,举一反三,不愤不启和不悱不发等,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学过的儒家的学习方法。刚刚说到学且思,我突然想到在我快要小升初的时候,我曾上过一个辅导班,它的名字叫学而思。虽然学而思和学且思只差了一个字,但在我看来,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刚刚一提到学且思,我马上就想起了曾经在学而思学习的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生涯。

千洵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学习走路,学习说话,什么都是学来的(也可以说是模仿),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所以,不如早点开始,好面对残忍的现世。学习有时很快乐,有时却又痛苦。也许是因为孤独吧,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学习的时候确实是孤独的,所以,有的人也会放弃。但是,人总归要学会忍受孤独。所以,我们需要熬过去的。学习不仅能让我们在社会中生存,还可以丰富自身。如果我们不学习,那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情啊。比如说,我们总不可能每天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吧,这也证明了人需要学习。

正航
好之者是比较主动地去学习一些东西,在这些东西刚刚学完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经常去使用或者继续钻研它,但这并不是永久的。好之者讲究的应该就是一个兴趣,等我们那一段时间的兴致过了,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再想起那些东西了。而乐之者就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反正我是肯定做不到这一点了,特别特别喜欢学习,废寝忘食,这种真的是很难得,就相当于我们学到入迷的一种境界,如果我们真能学习,学到入迷,那我们是真的强大。我觉得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真的很少,至少我是肯定达不到的。

译墨
我们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要学很多东西,很多时候,学什么东西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儒,是我目前要学习的。我要学习儒中的“立己达人”,这里,最重要的是立己——先把自己做好。做到了,乐之者的境界就达到了,因为这样我们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去废寝忘食地钻研,有了成绩,就会感到学习有用,就又会去钻研,从而立己达人。对于我们来说,每当我们沉浸于钻研学习的时候,就是一个升华认知,也就是由知之者变为好之者或是好之者变为乐之者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然而一旦超越了,就会以另一种眼光看待学习,会发现钻研的成就与辛苦利大于弊,从而立己达人。曾经有一句话叫“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如果不积累,就无法干成大事, 所以,让我们努力吧。


虽然说《论语》课程有点难,但是课前挑战单我还是会写完,不管多难的题我都会写完,但是实在不会的题我只能空着。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很不错,就是上课的时候王校会把每一题都给我们做解析。所以,我们那些不会的题听着就会了。

帅言
我觉得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习这种意识的话,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一生都毁了。因为这人如果还是没有学习意识的话,他将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好的未来。在社会上想要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来为我们立足社会作铺垫,如果这点都做不到的话,后面的就别想了。但是,我还是想要说一点,就是如果有这个学习意识的话,我们不去做,也是没用的。

学习之三重境界
悦扬
《论语》中,儒家学习的三重境界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便已全部道明,谓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正是儒家学习的三重境界:自己、他人、自己。

第一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只是对自身而言的“学”。在学习中,适时地温习,从而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并由这种成就感带来相应的喜悦感。这样的学习充盈的是自己的内心,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知识修养以及内涵。所谓,自己的学习。

第二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称之为“与他人相关的学习”,为什么这样讲呢?在第一重自己的学习时,总会碰上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温习,甚至一起丧。学习各自身上的优点,改正各自身上的缺点。当一个这样的朋友从远方归来,看到他身上的进步,与之共同快乐,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在第二重境界,学习是相互的,若用论语的话来说,便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朋友,在精神上是互相补足的,与狐朋狗友痛饮至夜深人静之时的行为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第三重,同样也是最后一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儒家的学说像是一个循环,在第三重又回到了自身。同时,这里自身的第三重与第一重又不在同一层级上。同样的,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当自己的学问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境界时,就会生出一种高人惯有的孤独感,好像这世界上能真正了解知道自己的人不多,甚至根本就没有。在这种时候,不为自己的默默无闻而感到愤恨,又何尝不能算是君子?在第二重我们谈论到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在这里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学习并不是为了别人,更不是为了什么名声和他人的赞扬。在这一重的时候,学习是为了自身,别人的看法不一定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儒家的学习,第一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都专注于自身,但这就好比一层和二层的地板,又何尝是相同的呢?第一重境界就像学习的第一层,迈进了学习的大门,一步步向里走。第二重像是阶梯,一步步向上,抵达更高层的境界。而第三重,则像是在第二重境界的引领之下抵达了一层更广阔的天地。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爬楼,并通过爬楼的方式慢慢了解这个世界。

“走过千山万水,归来仍是少年”, 大概儒家的“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吧。满心欢喜地走过千山万水,充盈着自己的身心,又有几个路上与自己相伴的伙伴,相互照顾,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着,直到走过了整个世界,依旧是少年。

论儒家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大学》中,修身是学习的根本。当时的学习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不太一样的,当时的学习是以学习品德为重,修的是个人的涵养。

儒家有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以修身为本的。我认为三纲是目标,也是核心思想,而八目则是具体事项。格物到修身这一部分大概讲的都是立己,也就是修炼自己,让自己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而之后便是达人,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立己与达人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

我觉得《大学》中所讲的学习方法是适用于君子儒的。孔子的儒家学派讲仁,而《大学》的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应该就是仁吧。但是对于君子儒来说,光是达到仁是不够的,还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但是对于小人儒而言,就不需要讲究那么多。因为小人儒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生存,也就是当官,拿俸禄。这里的儒和孔子所讲的儒其实不太一样,这个儒的意思是一种职业。小人的意思也是古今异义,小人儒中的小人是普通人的意思。作为普通人,做到生存可能也已经很不错了。

那要成为君子儒,更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学习时学和思要结合起来缺一不可。如果只学不思,学习就不会有收获,因为那样的话,学到的是死知识,只有思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起来。只思不学就是空想,想法得不到落实。学而思是最好的,就算做不到也不要不学不思。

温故而知新也很重要。温故有点像复习,但复习后却能够得到新的知识。就相当于看一本书,第一遍吸引人的可能是情节,但第二遍看的时候可能就会去思考其中更深刻的道理。

通过别人的优缺点来提高自身也是学习方法中的一种。一个人的身上肯定有比我们好和坏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优点,从他的缺点中来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毛病,有的话就去改。

举一反三这个道理在数学上会用得比较多,假如我们学会了一道题的做法,那一类题我们就都会做了,因为这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方法也就差不多。

我认为以上四点都是修身中很重要的部分。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之后才能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达到理想的仁的境界。

劝学
淑雅
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温故知新,学而思,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不耻下问,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带领学生温故而知新,所以自己必须先温故而知新,用已知的观点,推导出新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因人而异,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就比如有的人只思,那他就需要学,有的人只学,那他就需要思,而有的人是两者并存又思又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别人的长处,我们也要学习。如果我们发现别人身上有不好的地方,自己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种坏毛病,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还要提醒别人一起改正。所以,生活中所有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别人有我们没有的长处,也有我们有的坏处,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两句话,在本质上跟上面那句话是一样的。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相关的成语是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对于不耻下问,我的理解是不以向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不仅聪明而且好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则演变出的成语是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就是可以由一种方法推导出多种方法,不愤不启和不悱不发是说只有当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才能真能启发他。

以上,就是我对儒家学习方法的理解。

儒家之学习
昕锐
习有很多种,学习的方法、态度也是多种多样。每个体系的学习方法态度都各不相同,甚至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态度也都不相同。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儒家,这个圣人所创,传播极广,年代久远的学派的学习方法态度。

首先,学什么不用多说,就是六艺,而我们要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就是复习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经过复习后知道新的知识便可以成为老师。不过,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有可能是因为老师要带领学生复习,让他们从复习练习中产生新的认识,而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的人能力一定不会太差。对我们而言,就是让我们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要从复习中明白一些小窍门、新知识。

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一无所获,殆在以前是指胎死腹中,而胎死腹中就没了,没有知识了。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不思就会没有收获,只思不学就不会学到任何东西。在这里,也可以说学要用思来巩固,思要用学来铺垫。总而言之,他是要让我明白学和思一样重要。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学分为三个境界:思而不学,学而不思,学而思,最高层次的学而思是可以达到的。我们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达到这个层次,而是在学思中得到些新的领悟、新的知识。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有一个是我的老师。我们发现他的长处效仿学习,看见他的短处,就要反思自身是否也有,如果有就要改正。那为什么多个人中一定有一个人能当我的老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别人一定有我们没有的长处,即使别人没有我们没有的长处,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缺点中看出自己的不足,而且还能从别人和自己拥有的同样长处中看出自己要如何发展,如何把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下去,变得更为强大。孔子还说过一句意思和上一句比较相似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虽然它们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可是它们还是有分别的,在我看来,第二句是第一句学习一个人长处的一种方法。

孔子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思维灵敏又好学,不怕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句话就说明了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这个方法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以我们的能力也是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达到这个层次,从而让自己的学识更上一层楼。

孔子还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举一反三,而对我们而言,这个方法有难度,但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去达到举一反三这个层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不必多说,它把学习分为了三个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三个境界的含义各不同。知之者:只被动接受,对学习无感。好之者:喜欢知道知识,运用知识,更喜欢运用知识时自己产生的优越感。乐之者:把知道知识当成乐趣,很看重知识,注重学习,知识又会适当练习,多运用,却不看重运用知识产生的优越感。这是孔子认为学的境界,这三个境界分类很好,所以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三个境界来努力,成为更上一境界的人。

以上这些是儒家论学的方法以及态度,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这些语句虽短,字字珠玑,我们可以践行,让自己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昆仑大课程作品汇总

夜灯

【昆仑世说】探寻生命之根——“正始名士”作品选

【昆仑世说】刀尖上的舞者——阮籍作品选

【昆仑世说】清醒之痛,骨上之痕——嵇康作品选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一)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二)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三)

【昆仑儒家】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课程之论仁作品选

【昆仑儒家】仁为孝本,以礼行孝,忠孝同构——《论语》课程之论孝作品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