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二)||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1月8-10日
中国・杭州
2019年11月8-10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共同主办,同时得到欧洲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0位专家学者莅临参加,旨在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纵深发展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新方向。11月9日下午,大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了分组讨论会,共分为48个讨论小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最新研究动态和理论成果各抒己见,各小组评议专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分组讨论25:
环境伦理的文学表达与建构(二)
本组讨论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红召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谭琼琳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韦清琦评议,围绕着文学作品、文学翻译以及绘画中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陈红在当代农事诗中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相互合作的农事伦理。郑昭梅和袁霜霜分别指出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风景诗中的伦理缺失,以及拜伦对待动物的伦理基准。江玉琴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石海毓从沙漠书写的角度,毕宙嫔从对国家公园看法的变化入手,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土地/大地伦理问题。陈月红认为应该探索建构文学翻译中的译者生态伦理观。邓钢从塔希提文本与绘画切入,揭示高更艺术创作中的生态伦理之情。
分组讨论26:
文学中的记忆伦理
本组讨论由浙江大学教授方凡召集并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兮颖和伦敦大学教授Lucia Boldrini评议。方凡从平庸的角度探讨了威廉•加斯小说《中央C》中的犹太大屠杀受害者记忆的审判。Arleen Ionescu讨论了犹太大屠杀小说给文学伦理批评带去的新挑战。刘兮颖聚焦了《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重构。龙娟论述了《当世界曾是绿色时》中的创伤、记忆与生态伦理。王丰裕和孙艳萍分析了莫里森《宠儿》的记忆伦理中的“记”和“忘”。Inkyung Um和Yongmin Kim分析了日本动漫《你的名字》中的东亚灾害记忆和再生伦理。周宁评述了帕克斯戏剧《维纳斯》中的身体书写与女性气质再造。庄玮论述了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中的宗教伦理批判。
分组讨论27: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伦理批评
本组讨论由山东大学教授申富英召集,浙江大学教授马晓俐、新索邦大学教授Alexandra Poulian和格但斯克大学教授Jorgen Veisland主持,华侨大学教授蔡和存和申富英教授评议。蔡和存指出,奈保尔强烈谴责后殖民社会不公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映了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柴一凡提出,列维纳斯诗歌批评的伦理演说方式即演说他者和承担他者的责任。侯小山认为乔伊斯在小说中构建出新的道德体系及真正可以服务于爱尔兰民族的个体身份的道德追求。李慧红分析了伍尔夫作品中的命运共同体伦理。李柔阐释了菲利普.罗斯的死亡观。马晓俐探索了史蒂文斯早期诗歌《茶》和《胡恩宫殿的茶话》与东方茶的渊源。王跃洪对亨利.詹姆斯《金碗》中的伦理混乱、伦理禁忌等进行分析。申富英认为乔伊斯的美学是一种理论思考和行为美学,目的是找到一条文化路径来实现基于接受、顺从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杂糅。
分组讨论28: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Literature from the
Mobility Humanities Perspective
本组讨论由韩国建国大学Inseop Shin召集和主持,韩国外国语大学的WooSoo Park评议。该组从“mobility humanities”的视角探索了文学中的伦理和政治,主要聚焦于文学作品如何展现以及想象流动性,以及其中的伦理和政治的书写。来自韩国的9位学者通过Troilus and Cressida、Shonen Kurabu、 Zainichi等文本,从教育、噪音技术、战争伦理、地形学等跨学科视角探讨文学中文化伦理,伦理实践等伦理问题,体现了浓厚的跨学科意识。
分组讨论29: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西方旅行写作
本组讨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俊武召集和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卫新评议。雷婕探讨了卡特颠覆式书写下双重他者的伦理内涵。魏青霞从身体叙事的视角分析《家》中主人公茜伦理意识的觉醒。王卫新从香槟贸易、保险骗局与珠宝之争的视角,探究史蒂文森《退潮》中的商业伦理。柳士军探究了19世纪美国域外游记的政治伦理,他以欧文、爱默生、朗费罗等作家的域外游记为文本分析,提出了美国域外游记蕴含的意识形态,域外游记的最终诉求是提倡美国精神、建构国家认同。
分组讨论30:
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启迪
本组讨论由南昌理工学院教授王晓兰召集,王晓兰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纲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武月明和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教授Margot Hillel评议,围绕儿童文学的多种体裁和样式展开,覆盖了童谣、童诗、童话、小说、图画书等主要文体。姜颖、李纲、刘慧、刘青青、王凯、肖寒、赵一凡等学者围绕着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儿童文学与脑文本、儿童文学中的人工智能、童诗翻译中的伦理建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分组讨论31:
The Poetics of Framing:
Goffman, Lakoff, L=A=G=U=A=G=E
本组讨论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harles Bernstein和广州大学教授黎志敏召集。学者们从Lakoff的“隐喻理论”的Goffman“框架理论”出发,系统地谈论了隐喻功能和框架理论对社会伦理观念和个体伦理选择的塑造和影响。Bernstein指出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意识受到了“框架理论”的影响,以至于在不同文化中,一些偏见和短视在一定群体中得以普遍存在。黎志敏以Lakoff的《道德政治》为引子,谈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取向,并结合中国的“五四”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谈及时代转型对中国社会伦理意识的影响。Marjorie Perloff教授综合两位学者的观点,谈及了不同文化中“隐喻机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并谈及了东西方文化观念中的差异,并指出时代精神对个体伦理意识的显著影响。其他学者就文学中的伦理叙事和伦理选择与三位专家进行了深入和愉快的交流。
分组讨论32:
英国文学的后殖民伦理批评
本组讨论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彬召集和评议,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何林主持。本组发言题目分别是:“英国后殖民文学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叶芝创作中库胡林故事的伦理隐喻”、“从《三四五区的联姻》看多丽丝·莱辛的文化观”、“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疾病叙事及其伦理选择”、“优生学与帝国政治——伍尔夫作品中的优生叙事”、“维多利亚小说的现代性之境——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例”、“流散中的暗恐:《小岛》中的双重意识与身份建构”。发言人探讨了英国后殖民文学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式;叶芝对库胡林形象改写的伦理动机与内含象征秩序;莱辛科幻作品中文明分区的文化伦理观;十九世纪英国女性疾病描写的伦理内涵;沃尔夫小说中生育的阶级、职业与种族伦理编码;英国后殖民流散文学中族裔流散者的伦理身份危机等问题。
分组讨论33:
脑文本理论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本组讨论由广州大学教授张连桥召集并主持,湖南大学教授陈晞和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梁一萍评议。陈晞指出脑文本不仅决定了作者的写作内容,还决定了作者的表达方式。林宛莹以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格里高尔在变成大甲虫后仍然能够做出伦理选择是因为脑文本影响着人思想和行为。马志丹通过分析戏剧《禁闭》中三个人物产生伦理悲剧的原因,得出人需要及时修正脑文本才能在社会中自由存在的结论。苏忱指出小说《砍掉的头》中马丁精神成熟经历的三个阶段表现了其在脑文本引导下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证明了默多克的“善”的道德哲学。袁英哲表示小说《简爱》中的主人公通过从小到大的生活阅历和书本知识逐渐构造了自己的脑文本,引领了人物命运的发展趋向。周发忠表示T.S.艾略特的戏剧《家庭聚会》的人物和情节都强调了伦理禁忌和伦理教诲这两个方面,为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伦理现象提供了有用的启示。张连桥指出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会影响脑文本的生成、转换、提取和选择的过程,二者的关系揭示了伦理选择的深层动因。最后梁一萍教授做了总结,她指出研究脑文本的演绎变化对阐释文本有重要意义。
分组讨论34:
非洲英语文学的伦理选择
本组讨论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召集并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晖评议。朱振武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学者应从非洲人民自身的伦理诉求出发,摆脱西方学者对非洲形象的建构,进而吸取非洲英语文学的有益养分以滋养中华文明。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卢敏、安徽大学的于元元、兰州财经大学的董亮以及宁波大学的肖丽华分别就非洲英语文学的具体作品进行了伦理学批评与探讨。此外,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也围绕此话题进行了发言。
分组讨论35: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中的
日本文学研究(二)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俄宪召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池水涌主持,浙江大学教授阿莉塔和福冈大学教授Hitoshi Oshima评议。池水涌与李同健就韩国女性对男权主义伦理秩序的挑战共同发表了独到见解。阿莉塔从国家治理的伦理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了国策文学背后隐藏的国家政治话语。此外,尹蕾、王净华、曹雅洁、李方阳、李莹、刘苗苗、薛政等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围绕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生存困境与伦理选择、女权伦理选择等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分组讨论36: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科幻文学
本组讨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郑杰和程林召集,宁波大学教授王松林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柏灵主持,波茨坦大学教授Ottmar Ette评议,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文学文本、文学的伦理范式、科幻文学中的非自然叙事、科技伦理、生命政治进行了多元讨论。讨论文本涉及古希腊文学、丹麦文学、欧美现当代科幻小说、反乌托邦小说和中国科幻小说。讨论的话题涉及古希腊人机伦理叙事模式、安徒生创作的科技转向、《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非自然叙事以及后人类科技伦理、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伦理困境、《神经漫游者》的生命政治和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主义。与会者围绕科幻小说和伦理这一议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例如柏灵提出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科技转向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郭雯提出了从非自然叙事角度解读科幻文学,由此重新定义“软科学”科幻和“硬科学”科幻之间的范畴区别。
分组讨论37:
共同体书写中的伦理问题
本组讨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敏召集并评议,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慷主持,围绕“共同体书写中的伦理问题”依次展开分享。其中,程孟利做了《印度之行》中媚俗生态伦理的分析;高卫泉以《阿拉比》为例,揭示了不由理想社会共同体承担的慈善背后所存在的资本与伦理问题;李小青教授通过对乌托邦概念的梳理、比对,就“批判式乌托邦”这一概念在构建伦理道德共同体方面的可操作性与重要价值做了解析;孙启菲剖析了《刀锋》中的精神共同体伦理的建构;吴兆凤分享了《尤里乌斯·凯撒》中的暴力书写和共和制政治伦理;谢涛从《身着狮皮》中的世界主义本体建构入手,探讨了小说中共同体内的文化接触问题
分组讨论38:
人类的未来与身份认同
本组讨论由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Lim Daegeun召集,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Lee Jongho主持,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Lim Daegeun评议,围绕“人类的未来和身份认同”展开。学者们就科技发展对身份认同的冲击、电影叙事中跨身份认同和身份转换叙事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全组成员聚焦“trans-identity”这一概念的阐释与应用,Lim Daegeun指出,在讨论伦理问题时,如伦理选择时,“trans-identity”这一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组讨论39: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经典重读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树福主持,长江大学教授李加宝评议。王树福分析了俄罗斯文学伦理叙事的历史演变,认为在千年文学发展历程中,俄罗斯文学先后受到来自东西南北四方文化因素的作用和伦理因子的影响;李懿分析托尔斯泰永恒主题的银幕化阐释,认为托翁小说中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英语世界得到多样化和策略化的改变与阐释。唐扣兰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伦理意识,认为该小说中存在爱情伦理、婚姻伦理和家庭伦理三重不同意识,体现出作家对安娜复杂矛盾的伦理态度。吴远青分析《白噪音》中的伦理问题,认为该小说通过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通过批判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批判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通过接纳自己和死亡探讨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此外,小组围绕如何从文学伦理角度重读经典,如何理解托尔斯泰的伦理观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和深度分析。
分组讨论40:
善的追求与文学中伦理书写
本组讨论由武汉大学教授李建中召集并主持,武汉大学教授樊星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建评议。樊星从贾平凹《天狗》和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谈当代中国小说的“人性善”书写,并进而探讨人性是否有善、善为什么会蜕变为恶等当代作家的人性困惑问题。李建中探讨了希罗多德《历史》中的风俗叙事如何游走于“风俗为王”与“伦理为纲”之间。杨建从圣神与圣民、成圣途径、神圣事物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从犹太教向基督教发展演变过程中《圣经》圣洁观的嬗变。焦子珊以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提出的“伦理”概念分析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的小说《论美》,从家政、责任与面容三方面分析小说中关于家庭生活、学术研究与社会交往三个层面的伦理。吴伟萍探讨了霍桑小说的道德自律意识和伦理批判精神,并对人们面临的伦理困惑作出审视和思考。林鸿雁和周俊宏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埃德娜女性身份认同危机和两难选择状态。杜娟认为“关系伦理”不仅有助于打破“身份伦理”过于强调外在伦理规范的固化框架,而且更侧重于伦理身份的流动性和生成性。肖徐彧探讨存在主义的伦理思想,即介入社会和政治的道德责任,以及人的本真和自由原则。
分组讨论41:
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二)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召集,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袁雪芬主持,罗良功教授和普渡大学教授Leonard Harris共同评议。聂薇解读了奈保尔作品中的种族伦理及其历史和政治维度,同时发掘文本的言说和思维定式背后复杂而微妙的种族伦理内涵。王成玲透过莫里森的《秀拉》探讨了美国黑人为了寻求自我身份认同、民族觉醒和解放,在痛苦挣扎中进行的畸形伦理选择。王玉对《爱》的文本中蕴含的伦理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伦理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伦理启迪。杨恒讨论了厄德里克小说中美国土著的伦理困境和伦理取向。袁雪芬探讨了奇卡娜小说中的阶级伦理,特别是女性人物实现社会伦理价值的方式。
分组讨论42: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本组讨论由来自牛津大学的Dominic Hand主持,伦敦大学教授Robert Eaglestone和圣托马斯大学教授Maria Luisa共同评议。Joyce L. Arriola探讨了菲律宾音乐家和革命家Julio Nakpil撰写的历史注释中自白所蕴含的伦理,在伦理批评的视域下研究历史真实与自白见证的概念。Poppy Corbett结合自己正在参与的戏剧表演项目,讨论了在运用历史来源书写戏剧时涉及到的伦理问题。Dominic Hand通过分析Ann Lauterbach的诗歌以及其核心诗学概念,认为劳特巴赫的“整体碎片”为语言提供了开放式的伦理体系,指向的是无限而非总体。Rafael Vinicius Martins探讨了当代日本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与文体框架,指出在超自然事件与叙事复杂性方面G. C. Marquez对日本青少年小说创作的影响。Laurent Milesi支持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的道德回归,借用德里达的理论和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区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他异性伦理。De Prada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丁尼生作品中自我牺牲的问题及其与基督教的关系,从历史维度运用自然选择和聂珍钊提出的“斯芬克斯因子”分析了莫泊桑的自然主义。
分组讨论43:
戏剧研究与伦理批评
本组讨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张欣召集和评议,来自暨南大学的王璐和匈牙利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主持。胡则远和刘强分别就叶芝和门罗的伦理书写呈现作家及作品的民族性;王璐聚焦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的语言政治与伦理诉求;张欣通过追溯《儿童时光》原型诉讼案件及其多部改写版本探寻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对同性恋禁忌题材的接纳度和剧作家的伦理困境与选择;刘丹翎通过《李尔王》和《雷雨》的比较研究揭示维护伦理秩序的警示意义。蒋文颖、缪珂静、赖琦琳和徐培钧分别从修辞学、文体学、心理学和哲学视角深入剖析单部文本中的伦理问题。王绪鼎将《玻璃动物园》与《哈姆雷特》并置,分析人物伦理困境。
分组讨论44 :
女性文学的伦理问题与伦理维度(二)
本组讨论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召集,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白主持,埃克塞特大学教授Agelique Richardson评议。尹姬就越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形势进行介绍,指出越裔作家已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态势。刘洁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解读了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Agelique Richardson以英国新女性批评运动以及达尔文进化论为切入点,论述从勃朗特姐妹到脱欧时代的文化碰撞与伦理抵抗。孟徳燕以女性战争视角讲述了《雅各布的房间》的“灵晕”。彭安琪探讨了从《僧侣》及《厄舍古厦的倒塌》等哥特小说中的父权制瓦解。张成成解读了《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丽莎等形象,王青璐和孙超分别就《强盗新娘》和《欢乐之家》中欲望模仿结构中的伦理意义以及莉莉·巴特的表演进行探讨。
分组讨论45: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
理论资源研究(二)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召集并主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广兴评议,14位学者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寻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它学科、其它文学理论之间的互文关系。刘云飞从图像学入手着重分析了自传体文学与自画像之间的心理异同及其背后的伦理选择。熊卉探讨了亚当·纽顿的叙事伦理思想,并系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伦理批评的重要文献。陈芬、陈勋、秦娜、王晓惠、李国金分别就玛莎·努斯鲍姆的同情观、希利斯·米勒的意识批评、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理查德·罗蒂的文学伦理观展开条分缕析的梳理。屈冬、缪羽龙、汪奕君、肖文婷力图从伦理批评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的对话中拓展其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安鲜红、陈军、雅茹关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重新诠释文学经典的可能性。
分组讨论46:
韩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
文学伦理学批评(二)
本组讨论由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郑炳浩召集和评议,高丽大学教授Harksoon Kim主持。郑炳浩探讨了《浮云》中的柏拉图式爱情和伦理,HarksoonKim透过日本文学作品研究日本的前现代时期女性伦理及其批评,Hyosun Kim分析了芥川龙之介《疑惑》中的人性和伦理,Ina Kim讨论了《平家物语》中平清盛的伦理意识缺失,Jun Hyun Kim分析了中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伦理反思和自我认识,Wook Kim研究了京城帝国大学的文学杂志以及殖民时期韩国的文学创作,HyunHeeLee探讨了日本现代侦探小说家梦野久作的作品中的不伦行为与良知之间的冲突,KaHye Lee讨论了殖民地时期在韩国的日本女性话语的双重伦理标准。
分组讨论47:
21 世纪西方影视伦理主题的
新呈现(二)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强召集并主持,来自浙江大学的方富民评议。李锐分析了国产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的两次改编,谭银山阐述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家庭伦理观,舒慧香对《复联3 & 4》的科技伦理观、勒德蒙豪对俄罗斯电影《红雀》中的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伦理冲突展开探讨。其余如战争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迪士尼公主剧和反映种族歧视的《绿皮书》和《撞车》等,也成为了分析对象。方富民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提供了个人见解。
分组讨论48:
生态伦理与经典重读
本组讨论由井冈山大学教授尹根德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渊评议。白阳明围绕梭罗的散文创作,重点探讨了其作品《种子的信仰》从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选择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选择的生态主题。黄秀国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了经典女权主义科幻作品《时间边缘的女人》中的生态伦理,将现实世界中的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暴力,经济剥削与体制压迫与被工业文明摧毁的自然环境进行类比,指出现代社会中大自然的遭遇与女性的境遇之间具有的相似性。王含从衣服和饮食的角度,论证了吉尔曼作品《她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尹根德分析了美国深度意象派诗歌领袖人物勃莱《雪夜宁静》等诗集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直觉以及诗人“大地伦理”式的生态智慧。
文 | 各组召集人责任编辑 | 汤轶丽、任洁
审校 | 杨革新
—END—
往 期 回 顾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大会主旨发言(二)||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分组讨论(一)||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长致辞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欢迎词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