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秘书处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2022-04-24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研修班

2021年7月17-18日


      2021年7月17日至18日,“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以云端形式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莫斯科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72所高校和单位的近五百位学者齐聚一堂,共享学术饕餮盛宴。本期国际研修班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联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录)、《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 and Scopus收录)共同举办。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笛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等知名学者与会主讲并参与交流。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

开班仪式

      本期国际研修班由杨革新教授主持。在开班仪式中,杨教授首先向与会嘉宾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背景及国际研修班的办班宗旨作简要介绍。他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为宗旨,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指导思想、基本观点、理论架构、术语界定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国际研修班的办班宗旨就在于,为青年学者、研究生及广大文学伦理学批评爱好者提供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国际化平台,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构与完善,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影响力。随后,浙江大学任洁老师对本期国际研修班作开课说明。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实践

第一讲

      研修班第一讲由聂珍钊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授课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实践”。聂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用伦理的观点、方法和术语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它以文学文本(文学作品)为主要批评对象,以伦理选择为基础理论,以人类文明三阶段论、伦理选择理论、文学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教诲论、语言生成论为基本观点,依托新时代背景,立足当代文学批评现实,坚持自我价值立场,反思当代文学批评基本问题,致力于文学基础理论体系创新与重构。随后,聂教授以《西游记》《哈姆雷特》《水浒传》《静夜思》等文学文本为例,生动而深入地讲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如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禁忌等。

      在答疑环节中,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张文华、湖北理工学院的莫代春、西南科技大学的常新亚、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赵蔚婕、兰州大学的郭芷彤、南通大学的赵冰扬、复旦外文的王影菲、华中师范大学的罗理浩、新疆大学的李月、天津工业大学的陈勇、浙江师范大学的李艳等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先后提问。聂教授在回答伦理与法律、翻译与情感、科学选择与科技伦理、脑文本与脑科学,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时代、文化和理论思潮的关系与区别等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阐释了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伦理选择与科学选择、脑文本与书写文本、伦理环境与伦理语境等重要术语的概念界定及区别,悉心指导学员如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解读和分析文学文本中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复杂关系的伦理问题。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斯芬克斯因子:冲撞、救赎和升华

第二讲

      研修班第二讲由吴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授课题目是“斯芬克斯因子:冲撞、救赎和升华”。吴教授从斯芬克斯形象与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因子的要素与隐喻,以及斯芬克斯因子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等三方面对“斯芬克斯因子”进行了详尽阐释。吴教授指出,斯芬克斯之谜实际是人类在经过自然选择之后提出的一个伦理命题,即做人还是做兽的问题。斯芬克斯因子由人面所象征的人性因子和狮身所象征的兽性因子组成,两种因子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人。随后,吴教授结合自身批评实践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神性因子”这一崭新观点,指出由斯芬克斯之翼所象征的“神性因子”包含着“伦理升华”的内涵。最后,吴教授以《俄狄浦斯王》《复活》《罪与罚》《苔丝》《神曲》《红字》《双城记》等文学文本为例,围绕人物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间的博弈以及由此导致的伦理冲突和进行的伦理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在答疑环节中,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陈逸华、华中农业大学的李敏锐、曲阜师范大学的高雅、西安工业大学的郭星、中国传媒大学的董雅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李小纯、苏州科技大学的郭雯、杭州师范大学的陈敏、越南顺化师范大学的阮英民、武汉体育学院的刘敏华等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先后提问。吴教授围绕文明互鉴之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持续发展的意义,人与人性之别,人性因子、兽性因子及神性因子的博弈,自我、本我、超我与人性因子,兽性因子及神性因子的区别,斯芬克斯因子与脑文本和伦理选择的辩证关系,以及狮身人面与生态伦理间的象征与隐喻等问题,同学员展开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以及脑科学等学科和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探讨。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范畴

第三讲

      研修班第三讲由苏晖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授课题目是“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范畴”。苏教授结合中外文学作品,从概念要义、批评方法、伦理智慧及启示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伦理选择”这一核心术语的理论要点和批评实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范畴。苏教授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选择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伦理选择不仅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核心术语,而且也是其它术语的基础。文学批评和研究需要从对人物性格、心理和精神的分析转移到对伦理选择活动的分析上来,通过对文学文本中伦理选择的分析,阐释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帮助和引导读者阅读、欣赏和理解文学,从文学中获得道德启示并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苏教授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将文学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在答疑环节中,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赵晴、内江师范学院的张青、天津市武清区精进引领文化信息咨询中心的曹小菁、湖南大学的谭红慧、南开大学的张鑫艳、南京师范大学的李硕朔、珠海科技学院的刘畅、长江大学的黄滨、山东师范大学的房冰迪、湖南大学的王运帷等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先后提问。苏教授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情感之维、作家伦理观与文学创作、儒家思想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人工智能与伦理选择、道德选择与伦理选择、伦理冲突与身份困境、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自然情感与理性情感、伦理环境和伦理规范的变化与伦理选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向学员生动展示了文学与认知语言学、哲学、法律、经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伦理身份与文学文本解读」

第四讲

      研修班第四讲由杨革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授课题目是“伦理身份与文学文本解读”。杨教授从如何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命题出发,指出文学文本中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实际都与伦理身份相关,伦理身份与伦理规范相悖则导致伦理冲突。杨教授从伦理环境与伦理身份、伦理身份与情感表达以及身份错位等方面展开对“伦理身份”这一核心术语的深度阐释。他以《项链》为例,将小说中的人物和历史环境置换到21世纪,以作品中一系列悖论来说明文学批评缘何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在对《桃夭》和《朱莉亚的衣裳》中的审美问题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时,杨教授指出,审美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选择,审美的结果是伦理选择的结果。随后,杨教授还解读了《第十二夜》中的性别身份错位以及不同身份展现出的人物关系错位,并基于《变形记》《银翼杀手》《机械公敌》《机械姬》等作品,提出在“人”被技术解构的后人类时代,反思人与科技的共生关系,维护和重建人文价值与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

      在答疑环节中,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刘永清、江苏大学的曹雅洁、山东工商学院的卜小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杜玉生、同济大学的万晓蒙、辽宁大学的韩若飞、华中科技大学的秦崇文、华中师范大学的全哲君、湖北大学的王希翀、浙江大学的张秀等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先后提问。杨教授围绕伦理身份的概念界定、伦理现场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美伦理批评话语中的情感批评、伦理认知的教诲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社会历史批判、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伦理问题以及非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阐释等问题进行了耐心和细致的解答,为学员厘清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容易混淆的概念术语。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五讲

      研修班最后一场由尚必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授课题目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尚教授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话语体系、文本真相的浮现及其跨学科拓展四方面展开阐述。他首先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的两个原因以及“双重转向”的意义,指出正是在“伦理转向”的大潮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新世纪之初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随后,尚教授立足当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出发,总结概括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四个鲜明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列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用范畴及批评实践,通过对《蝴蝶》《儿童法案》等作品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如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揭示文本伦理真相的方法和路径。最后,尚教授指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未来发展趋势,即借助跨学科研究视角不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边界。

      在答疑环节中,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黎筝、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海燕、上海交通大学的郭佳乐、安阳师范学院的黄祎、浙江大学的杨玉立、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安妮、湖北工业大学的白阳明、浙江大学的张桃红、江南大学的吕洪波、浙江大学的孔媛、浙江大学的周城伊等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先后提问。尚教授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新性、成长小说的教诲功能、中国文学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使命感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和细致的解答,并结合现实与文学中的具体例证为学员提供了富有创见的研究思路。


      历时两整天的国际研修班于18日傍晚进入尾声。在总结会上,聂珍钊教授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身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致力于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促进中国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有鉴于此,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04年提出已走过17年的奋斗发展历程,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为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了力量,这是所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最后,聂教授对广大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者表达了诚挚谢意并致以真挚祝福。

      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将继续本着务真、务实、务学的办班理念,致力于为学员提供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国际化平台,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切实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第二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拟于2022年暑期在浙江大学举办,届时将视情况开放线下会场,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交流。本期研修班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292】资助,以及浙江大学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特此鸣谢。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2004年,在美国伦理批评的启发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倡导在中国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广泛运用的理论与方法。2012年底,第二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宜昌举行。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成立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是创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重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组织。研究会现任会长是美国耶鲁大学克劳迪·劳森教授,副会长是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克努特·布莱恩西沃兹威尔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爱莎尼亚塔尔图大学居里·塔尔维特教授、德国耶拿大学沃尔夫冈·穆勒教授、俄罗斯国立大学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担任秘书长;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松林、韩国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总务林大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博士担任副秘书长。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的成立是顺势而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有关文学价值的争论,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早在十年前,中国学界就曾经出现过一场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其核心是关于文学价值的问题,即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文学具有什么功能的问题。在文学终结论者看来,后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电子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取代文学。这种貌似有理的论调,其实并不能说明文学将在现代媒体时代死亡,最多只能说明文学的形式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历史证明,只要文学的伦理价值仍然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

      文学为什么不会终结?这是由文学的伦理性质决定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从猿进化而来,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选择,即自然选择。这次选择的最大成果是人类获得了人的形式,但这远没有解答斯芬克斯在谜语中对有关什么是人的追问,即没有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因此,人类在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需要通过伦理选择获取人的本质。自然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一次选择,伦理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二次选择。通过伦理选择,人类才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人。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如此形成的。自然选择是人类进化的过程,它通过遗传变异完成,伦理选择是人类教诲的过程,它借助文学实现。人类在获得人的形式之后,都毫无例外要经历伦理选择的过程。婴儿的诞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婴儿只有经过文学的启蒙才能进入伦理选择的过程,真正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教与学以成人,这是伦理选择的必由之路。教与学离不开文学,人类需要借助文学的教诲进行伦理选择。只要人的生命存在,人的伦理选择就没有终结,就需要文学的教诲,因此,只要人类存在,文学的价值就是永恒的。  

      国家有不同,种族有区別,语言多变化,但是文学的伦理本质及伦理的功能却是相同的。正如吴元迈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文学伦理学批评归根结蒂是价值批评,而价值的基础是求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证明文学永恒的伦理价值,而且还要借助自己的批评话语分析文学文本,从中发现加速人类伦理选择过程的道德榜样,从中获取让我们择善弃恶的伦理警示。无论是让我们崇尚和效仿的英雄,还是让我们厌恶和谴责的恶徒,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学伦理的强大力量。

【END】   文 | 孔媛、张桃红、张秀、周城伊   责任编辑 | 任洁、汤轶丽、吕洪波审校 | 杨革新

往 期 回 顾

聂珍钊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聂珍钊 ||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

聂珍钊 || 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

聂珍钊 || 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

会议通知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脑文本、书写文本、电子文本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