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专栏|看到祂们,你会想起未来吗?

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 2022-06-08









我们在很久以前

就开始观看未来了






当我们在看人工智能新展时,我们不如来看看什么样的视觉会让我们感觉像在“未来”?这种对未来蓝图的臆想到底从哪来?

大多数时候,人工智能的作品到底在讲什么,对我们来说,真的好像是漫长的数学课。但是不如换个思维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视觉体验,会让你马上感觉到未来的存在,这可能也是一种看展的新体验。















欢迎观看

未来世界



电梯上下运行,你的意识随之切换。早晨的日常琐碎在踏入公司那一刻烟消云散,而下班后你面对着一张公司发来的代金券发愣,因为它竟然是为了补偿你毫无印象的“工伤”...... 今年上半年的美剧阵容,Apple TV+打出了一张王牌《人生切割术》。这部电视剧开篇就用支离破碎的线索告诉观众,这里是可以把记忆一分为二、工作时间和私人生活完全分离的未来世界。





当主角进入办公环境之后,镜头的视角就开始偏向于广角镜头,这些视角和外面的世界的视角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人生切割术》中没有太过高科技的特效,但你依然能从电影中感觉到未来的存在。





跟随主角进入Lumon工业的巨大建筑,一路上观众的视觉被各种大面积的色块填满:银白色的走廊两侧并列着许多扇门,通向灰绿色地板的办公室。在白炽灯矩阵的照射下,一排排充满复古风格的CRT显示器上滚动着蓝光盈盈的数据流和画面。







这一切和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玩乐时间》何曾相似?这部摄于1967年的喜剧电影同样把故事置于工业化建筑中,装满了劳动者的银色隔间方块在荧幕上铺开,将主角和观众一起丢入光怪陆离的“未来科技”里。





电影《玩乐时间》在《视与听》评选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中名列第43名,这部电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荒诞的未来城市,它并不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布景,而是雅克塔蒂花了九年时间建造于巴黎郊区的玻璃钢迷你城市(绰号塔蒂维尔)。这部电影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昂贵的电影。





《人生切割术》和《玩乐时间》里那些散发未来气息的场景,还有穿梭其中的各色人等,正鲜活地构建起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窥视。我们是否就会在这样的世界里工作和生活呢?





这些看起来在日常和未来间游走的城市蓝图诞生与1967年。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从未停止,而这种想象在20世纪里迅速拓宽出了一个横跨影视、音乐和文学的美学体系,至今仍在流行文化里经久不衰。







这就是“Retro Futurism”,复古未来主义。看看80年代人类是如何想象21世纪的吧。尽管我们根本没有流线造型的悬浮车,也没有玻璃和钢铁筑成的空中轨道,但当你看到下面的“未来洛杉矶”,便一定会有某种感觉,会相信它的确来自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2013年。





Retro Futurism(复古未来主义)建造了一个没有完全被实现的未来都市图景,说不定这些海报里的故事正存在于某个平行时空之中。





但海报上有另外一个词语,在现实世界的流行文化中变得异常重要:Teehno(Techno)。这种发源于底特律的电子舞曲大多声音复杂精密,在简单的四四节拍里勾画出音乐领域对未来的一种重要想象。我们知道的“未来”,和我们看到、听到的这些东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Teehno(Techno)除了音乐本身以外,在俱乐部的演出中也同样成为最有辨识性的音乐现场之一。








点-线-面

你脑中关于未来的模样







以科幻小说或者Techno音乐来描绘未来固有一番趣味,可惜它们缺乏视觉上的冲击力。提到未来、高科技、外星人、人工智能,我们首先想到的,更多的是具象的画面,而非文字和声音。这个具象画面或许千变万化,风格时代内容都不尽相同,但它仍然有一些最基础的构成方式,那也是我们用视觉观察世界最先提炼到的三种要素。






“点”即是光





A4美术馆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中的作品《微—节奏》,是一件生物驱动的声光装置。





光是最有力的视觉元素之一。人类感受到的第一种光或许就来自太阳的照射。它是自然产物,永恒却单调。而身处夜晚或者室内,各种人造光源便会大放异彩,塑造出亦真亦幻的事物。我们不妨把它们视为一个“点”,这也是我们的未来幻想的首要元素。


什么东西在明处,什么东西在暗处;什么看得见,什么看不见,全都由光指示。艺术团体Interspecifics在2016年完成的作品《微-节奏(Micro-rhythms)》把土壤内微生物的电压变化,转换成可识别的光信号输出。注视它的时候,我们仿佛站在了自然和人造物的飘渺界线之中。经典的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光的出现与消失也成为未来与过去的桥梁。





电影《回到未来》中运用光来遮蔽了特效上的瑕疵,如今再看这部电影多了一种CULT片的观影趣味。





经典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的时空穿梭车只消白光一闪,就能回到20世纪50年代,或者冲向另一个2015年的“未来”。它的旅程在光里开始,在光里结束。


这种闪现几乎成为了大部分科幻文化作品中“瞬移”与“跃迁”的必备表现手法,无论是《终结者》,还是《星际争霸》。光也能表现出一些并不存在于当前空间里的事物,比如全息投影的光。《星球大战》的莱娅公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出现在卢克·天行者面前,以及1977年的大荧幕上。






“线”拼出立体的空间







在《人生切割术》第一幕的会议室里,你几乎观察不到棱角的存在。弧形边覆盖了视野所及之处,无论是桌子、地毯和绿色椅子,甚至墙上的长方形隔音棉也隆起了圆润的曲线。这是“线”,也就是形状,我们认识实体事物的渠道之一。







我们可以用“形状”来描述一件小的具体物品的外观,比如“流线型”——这是许多科幻作品描绘人工智能生命体或者机器人的标准外观,而它事实上也成了一种固有印象。





A4美术馆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中的作品《新主义?!感知》这台混搭式的宣传机器可以被毫不留情地插拔网线,被人为地解构与重建“神经网络”,不断经历死亡与新生。





不过《新主义?!感知》试图打破这种印象。这台艺术家索非安·奥德里与伊什特万· 康特共同完成的“人工反智能机器”有着笨重方正的黑色外观,不难让人想起千禧年初的服务器机房。


“人工反智能机器”不断吞吐着短句、反思、名言和瞎话构成的语言洪水,侧面说明了“形状”也可以引申到一组大的事物的组合方式,包括具体的场景和故事线,它们都能在我们的画面里占据一席之地。





电影《银翼杀手》在上映之初,曾被原著党狠狠炮轰不尊重原著以及不被看好的特效。却在40年之后,成为“赛博朋克”的标准样本,无论在何处提起“赛博朋克”大家的脑海里永远浮现出这张屏幕上东亚女性的面孔。





聊到赛博朋克,那么就是《银翼杀手》里暴雨下的东亚语言霓虹灯街景,以及穿梭其中的改造人们。一个多元化的巨型城市被科技巨头垄断各行各业,狭小脏乱的城市空间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产品。


从小说《神经漫游者》开始,赛博朋克在流行文化浪潮中不断地丰满,最终成长为一个糅杂了对技术的痴迷、垄断和城市撕裂的恐惧,还有反乌托邦情节的异域空间。






“面”组成关于未来的颜色




颜色是我们的视觉三要素中最后一个,也就是“面”。科幻视觉体系赋予了许多颜色具体的含义,比如蓝色代表着远程与传送,橙色代表着遗忘和废弃的旧城,银白色代表着冷静克制无法思考的AI,《黑客帝国》出现的数据流则是闪动的荧光绿,这些颜色为日后的科幻电影渲染出了一套基础滤镜。





科幻电影中一般会使用一种色调来调色,而这个主色调将决定整部电影的基调。太空科幻类电影偏爱蓝色,而赛博朋克类科幻电影则偏爱暖黄色。最后黑客帝国中的绿色,已经成为这部电影中的专属色调。





也许我们可以说《玩乐空间》和隔年的《太空漫游2001》是科幻电影使用大色块的先锋,它们以及诸多后来者用单调、明亮的颜色填充各种机械和几何体,共同塑造了我们脑中那个快节奏和缺乏生机的未来世界。





大面积纯红色的运用在《太空漫游:2001》中被反复使用,窒息式的孤单感贯穿于影片之中,奠定了科幻电影中的反乌托邦式的情结。





不同的点、线、面汇集在一起,在流行文化作品的层层叠加里被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在惊叹于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却发现,对于“未来”的幻想却不如现实世界那般变幻莫测。或许在我们展开具体的想象之前,已经有不少元素深埋我们的记忆当中,成为了我们幻想的基础部分。





A4美术馆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中的作品《劳伦》是一件表演作品。艺术家试图成为亚马逊 Alexa 的人类版本,以取代家中的智能家居,并给身处这个空间中的观众提供同类型的服务。表演从观众与一系列联网智能设备的互动开始,艺术家通过远程监视,从各个方面操控着这个家庭般舒适的环境。艺术家认为自己会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因为她可以作为人类来理解观众,人性化地预测观众的需求。





1999年,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预言,“个人伴侣”会在数字时代进化得更加智能。“它们可以连接和同步你所有的设备,并在设备之间自由地交换数据。”


如他所说,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也许你会在智能家居设置的闹铃声中醒来,用语音命令打开窗帘和灯光,然后出门前在手机上提前发动汽车,或者规划今天的骑行路线。购物和社交网站竭尽心思通过算法揣摩我们的喜好,巨大的信息茧房已然拔地而起。





库布里克在1968年已经洞见了我们目前的生活。





视觉元素塑造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但人工智能却以一种完全“看不见”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怪异的事情在于,我们和这些数据互动时显得无比流畅自然,仿佛生来就与它们相连接。这是否能说明,各种人造视觉元素组合产生的“未来”影响的不光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还有我们对科技的态度与思考?





1927年《大都会》里出现了第一个荧幕上的拟人化人工智能,但是95年之后,当我们听到人工智能时,这个形象依然跃然纸上。我们真的理解人工智能了吗?





这影响如此深刻,以至于我们面对与幻想不同的现实时,也许该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因为一些先入为主的影响而对科技发展变得苛刻?机械、信息流、AI,它们的发展是否要以人为尺度所比较?未来真正发生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它共处?





A4美术馆展览现场,这一次我们换个视角重新看展。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以视觉化和具象化的方式在A4美术馆的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中一探究竟。


从具有自我防卫意识的脆弱机器灯,到土壤微电信号转换成的灯光矩阵,算法与有机生物之间相似的特性被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而艺术家对人工智能助手的反向模拟,以及观众可以亲身参与的交互结构作品,则指出人工智能以一套全新的模式,独立于人类之外运作的无限可能。或许跳出人类以自身设定的标准,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一副脱胎于数据和结构的全新画卷正在缓缓展开,没有尽头。也许这才是我们将要看到的“未来”。







A4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相关阅读


想要了解具体展览现场,点击下方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KfL7RXE2MUe43yN_8xKqw


人工智能线上专栏

https://mp.weixin.qq.com/s/I4NzE3Hh2TZuf0QoIORgGg

https://mp.weixin.qq.com/s/lDk9JggrXds5XQroFB5rbg


艾几艺术专栏| 这可能是A4开馆以来最“晦涩”的艺术展

https://mp.weixin.qq.com/s/7A4ZZTR6JBSZ5y5pDz5aTw


看展览之前,不妨先看看我们的艺术商店

https://mp.weixin.qq.com/s/4OBkIHRTx2674wNgSxvCxg








A4展期专栏

线上征稿已开启


记录,沉思,阅读,表达,在不同的角度里反复审视同一件事情。最后留下更多的问题等待解答。在时间之中,往往是这些没有完全得到答案的追问,变成了新的可能,新的创作。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表达,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展期专栏撰稿人,此次征稿内容围绕“人工智能”为核心话题,和我们一起共同探讨逛完展后的顿悟时刻。


详询请添加A4美术馆小助手A4artmuseum

(请注明线上撰稿人)








(展览详情请点击图片了解)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展览详情请点击图片)

何利平:最近过得咋样?





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80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点击此链接跳转小程序



加入A4美术馆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即日起,

新增和续卡会员将赠送当季展览周边盲盒一份

可在本季展期内,

到美术馆前台领取





撰稿人:子颜

文案编辑:黄驿舒

排版编辑:黄驿舒

文案校对:周仪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