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六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

浙江、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9-2020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五)(南通密卷)

江苏省七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高考全真模拟卷八语文试题(南通密卷)

江苏省高邮市高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三月份线上学习测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调研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语文四月测试

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南师附中、淮阴中学、姜堰中学、海门中学四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徐州市2020年春季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高考全真模拟卷十语文试题(南通密卷)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

2020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二

2020届江苏省常熟市高三5月阶段性抽测三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南京十三中、中华中学、金陵中学等十六校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下学期2.5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科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基地学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连云港市老六所四星高中(海州高中、赣榆高中、海头中学、东海高中新海高中、灌云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课程居家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高邮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六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它往往能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通过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经历各种磨难,但会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样的故事带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鲍鲸鲸的《失恋33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感情、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们洞明世事、通晓世故人情,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它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直面读者的文学,可以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B.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其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作品产生的影响大小与读者的多少有关。

C.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它很少探寻价值观,较多的是明确和强化已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D.网络文学激发读者认同感的途径是讲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去思考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常常由“废柴”变成世间强者,这样的设定往往能够给读者以积极的精神影响。

B.《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等网络小说不属于消遣品,它们教人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活得精彩,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有些直面现实的作品能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原因在于作者现身说法,在作品中写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D.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是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针对不同读者的口味自觉细化分类的作品类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网络小说写励志故事,阐述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这样的作品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独立意识。

B.网络文学往往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其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他们通过阅读中的互动来共同探讨问题。

C.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这两种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

D.网络小说若想走红,不仅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该有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3.(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已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晚歌渲染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2)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诗人塑造出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空1分,满分8分)

6.(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柳永认为应该把杭州的美景画出来,有朝一日孙何应召进京,足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绩。有关句子是:“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

(3)在《离骚》中,表明屈原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             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唤起

B.一脉相通

日新月异

举手投足

唤醒

C.一脉相承

日新月异

一颦一笑

唤醒

D.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一颦一笑

唤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

B.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许多人跟里,垃圾就是垃圾,   。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可回收物品的未来价值,这种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一旦弄清楚要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会转化为某种新产品,大多数人就会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广告、标识牌等手段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垃圾不仅能重复利用,   ,如塑料可以变为夹克衫,可乐罐能变成自行车,就会便更多人意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从而更要善地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9.(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城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评价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日本援送物资上的两句标语,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比“武汉加油”“今天聚会图热闹,明天骨灰盒中乐逍遥”要好得多。但也有人认为,标语就是要通俗易懂、接地气。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来阐述你对标语文化的认识。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六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解答】(1)A 张冠李戴,原文第一段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B “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C “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2.【解答】(1)B(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第五段“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等内容看,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看法有所保留。C.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B.“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3)“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3.【解答】(1)B.“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错误,全文笔调是怀旧、怅惘的。

(2)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

(3)“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解答】(1)B“贼”为名词,第一个“贼”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D;“贼已出塞”为主谓句,作“闻”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

(2)C    理解错误,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A“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错,原文为“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意思还是“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4)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5.【解答】(1)C.“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错。此句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2)《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译文: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空1分,满分8分)

6.【解答】故答案为:

(1)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重点字:夸)

(2)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重点字:续)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骥)

(4)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解答】(1)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词义的重点在“传承”;“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词义的重点在“互通”。语境中用来陈述“历史”,应选“一脉相承”;

第二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大”。“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快”。语境中形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之大。应选“翻天覆地”;

第三空:“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一颦一笑”指忧和喜的表情。与下文“文明”相对应,这里应选“举手投足”;

第四空:“唤起”号召使奋起;引起(注、回忆鯨)。“唤醒”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意。从语境看,应选“唤起”。故选A。

(2)A.“不但”与“还是”搭配不当;同时“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的递进关系位置不当。B.“既是……又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表达并列关系,而“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是递进关系。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养”后面。D.修改恰当。故选D。

(3)这一段主要是倡导“文明礼仪”的,因而“让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主语能使语段的语言更连贯。BC.全句缺少主语。D.主宾位置颠倒。故选A。

 

答案:

(1)A

(2)D

(3)A

8.

可回收垃圾也没啥两样

改变自己对待这些垃圾的态度

还可转化为新产品

9.

2019年6月14日,王中林因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方面的贡献成首位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评委会给予他高度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