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性文章的基本思维范式与例文

议论文综合式(纵横)结构训练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含答案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2含答案

环环相扣显匠心 塑造自我寓深意

如何规避高考考场材料作文拟题失误

2020年高考低分病文名师升格示例(一)

生活可以“在树上”,作文必须讲章法

习《论语》金句  做当代君子

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2

“挡道恶狗”作文导写

2021年10月-11月名校联考作文汇编

有关“职业选择”的作文

中国的乡土社会

笨拙地生活作文训练

《插秧歌》材料作文

作文:沉香的价值来自不懈的抗争

于节约中兴盛,于奢靡中衰败

演讲稿写作技法例谈

有关“始于专注,成于诚信”写作指导与示例

有关“为生命着色”写作指导和示例

有关“美食人间滋味”写作指导与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分类鉴赏例析

有关“学会审美”的写作指导和示例

“行高于人,‘非’‘仰’之辩”导写

有关“学会审美”的写作指导和示例

还原生活,建立逻辑——古典诗词鉴赏

【名著导读】《平凡的世界》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总

有关“弥子瑕和卫君”的写作

《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发红包》材料作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备考指要


分析性文章的基本思维范式与例文



1、  从“分析”的定义看,分析性文章的内容结构。


什么是分析?分析就是把一个事物、一个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它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说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区别与联系,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吴炳忠


所以,作为分析性文章的基本内容应该是:


    分解整体


    找到特征


    挖掘原因、功能


    研究本质、关系


    提出措施


 


例文:


适应是一种智慧


 


适应是一种智慧,(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像那雄鹰,奋力搏击适应高空方才有高空霸王的美誉;似那松柏,傲然挺立,努力适应苦寒方有不畏艰险的君子之名。(用两个比喻进行诠释。)世间万物都在努力运行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只有掌握了适应的智慧,才方能傲然含笑,屹立不倒!


(论证部分采用由古到今的例证。次序井然,叙议结合,水乳交融。)


   历史漫溯到距我们很远的古代,那失意的谪仙人正在花间独酌,清冷的月光投下他寂寞的影子。青莲居士李太白,纵有“我本楚狂人”的豪气和“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无奈命运多舛,使他明珠蒙尘。(叙述简洁。)他无力改变这社会现实,却选择纵情山水,去努力适应这不公的世界。整理好一颗报国心,收敛一份凌云志,他不再选择让自己的豪情受辱的宫廷,而是游历名山大川,用适应的智慧,让自己融入这凡世,得以挥洒诗情,纵情称意,成为后人眼中仰之弥高的诗仙,这就是适应的智慧。(议论生动,切题。)


   桂树做的櫂,兰木做的桨,击打着空明,漫溯的流光,曾经高唱大江东去的东坡如今竹杖芒鞋,吟诵着“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词句。仕途不顺,接连被贬,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无奈与寂寞。(叙述简洁。)是在这世俗中继续挫磨掉自己的骄傲,还是寻一清静所在,静心明智,与这世俗安然相处?(注意句式的变化。)苏轼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他在蛮荒的海南岛整顿吏治,在承天寺里夜游吟诗,再被贬的辗转路途中留下潇洒诗篇,既然无法改变自己宦海沉浮的处境,不如为自己的心寻觅一清净之地。适应,就像苏轼这样。他不是陶渊明隐居世外,不问红尘,却在红尘之中保持精神的清洁,这便是适应的智慧。(议论切题。注意比较。)


   历史回到我们现今的世界,(过渡自然。)我们仍能看到许多人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奋力让自己符合客观需要,适应这困境,(采用总分结构,后面的四个例子构成排比,富有气势。)仅有一只指头能动的霍金,在轮椅上写下来时空著作。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经历,颓废,迷茫之后,活出新的自我。身有残疾的罗斯福用伟大的人格和不凡的气度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总统。海伦凯勒历尽艰难困苦,写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舞无数残疾人,(举例不忘分析。)他们都是把苦涩的现实,酿成了醉人的美酒,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去改变自己,去适应,去创造,这便是适应的智慧。


   适应是一种人生智慧,(呼应论点。前后浑然一体。)他会带你走出现实的困境,走上新的巅峰。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才是人生的处世之道。(总结还可以再讲究点文采。)【蔡宏伟】


 


2、从“分析对象”看,分析性文章的内容结构


(1)辨析论证:即对论证的分析、评价或分析论证效果。一般有三种:


辨析论证过程,基于一项给定的论证,分析论证背后的推理,然后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批判性评价。辨析论证过程看看是否符合逻辑规律。


辨析论证结论,测试考生对某种论证思路产生的结论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辨析论证材料,看看论据是否能有效支持论点,或说论据与论点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基本内容结构:吴炳忠


分析材料,找出破绽


分点列举,由主到次


分析错误,一一驳斥


指出实质,亮出观点


说明理由,弥补错误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例文:


 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深圳  罗佰方


亲爱的外国朋友您好,我想用三个词来介绍中国:大熊猫、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介绍,实在是难以面面俱到,于是我只能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采撷一朵芬芳的迎春花,欢迎您的到来。我选择这三个词语,是想向您介绍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有人说中国目前的污染非常严重,雾霾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尤其是在冬天导致许多人死亡,不能度过新春。这是部分事实,但却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说,如果没有中国文化这根保险绳拦住了一些人的原始欲望,那么发展中的中国或许已经像当初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德国等国家了:黄烟滚滚,严重的煤烟污染导致植物干枯死亡,人们在白天也要点灯;重金属、化工污染物排进水源,许多动物纷纷死亡、甚至灭绝。这些现象却没有出现在工业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大熊猫。大熊猫这一物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八百多万年,到现在却只能在中国的大地上看到,这是为什么呢?


这正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生长万物,万物依赖天地,就必须要与天地和谐相处,即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破坏自然,更不能征服自然。中国圣人孔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用网只用钓竿,射箭但不射归巢的鸟,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的亚圣孟夫子也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意思是说细密的网不要去网鱼,要留下鱼苗,上山伐木要遵照时节,不能想伐木就伐木。中国百姓也说“扫地不伤蝼蚁命”,扫地的时候连蚂蚁都不伤害,这种对生命的尊重精神,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才是真正的中国。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疑问:中国不是曾经出现了三聚氰胺这样的毒奶粉吗?为什么伤害那么多无辜的儿童和家庭?您的问题的确也是我想回答的。中国人本来很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早在周代,政府就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如果粮食、水果等没有成熟,不能再集市上买卖。中国文化一直在和人的欲望赛跑,只是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却跑得慢。制作三聚氰胺奶粉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而是忘记了中国文化的部分人的愚昧行为。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万事万物运行都有法则和规律,人后天会受到名利的蒙蔽,会干出一些蠢事。因此,首先要遵循道德,中国人一直把修身当成毕生的功课。孟夫子说,人要找到自己那颗本来善良的心。孔夫子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人只要认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到了七十岁,就不再违背自然法则与道德伦理了。


如果您要读懂中国这本厚书,我的介绍只能是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扇小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请慢慢品读,这一明文而古老的国度,您一定会读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2)分析原因。思维的本质是揭示既存事物存在的奥秘。因果思维即人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历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背景、原因、功能、措施等方面加以科学分析与阐释的思维。其实,从过程论角度看,人、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吴炳忠


因果分析包括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因果思维分析进行赋形。


基本内容结构是:


摆出现象或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


分析带来的影响


给出评价与措施


例文1:


非明智的选择


——中学生辩论赛辩词节选


辽宁考生


正方观点:托尼最终放大取小放多取少是明智之举。


反方观点:托尼最终放大取小放多取少非明智之举。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陈词(时间三分钟)。


尊敬的主席、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大与小的选择,如利益大小的选择,成功大小的选择,追求大小的选择。于是,总会有一些人像文中的托尼一样放大取小放多取少。我方认为:托尼的举动看似明智,实则非明智之举。原因有三。


第一,就客观条件而言,托尼还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公司奖励的水果,大的拿不动,可以在中等大小上多试几次;30万元的欠款要不回来,则可以在29万、28万、27万上考虑考虑,所以托尼在这样巨大的选择空间上一味地取小,是非常不明智的。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说,一个考生估完分数准备报志愿时才发现分数处于清华大学的边缘,为了保险,他放弃了,那么按照对方辩友忽视中间发展空间,放大取小的观点,他难道该填报三类本科院校吗?这显然是一个谬论。


第二,就主观条件而言,托尼缺乏对事情的全面认识,思维上有极端倾向。对于一件事物,远不止一种选择结果,而托尼思想范围却只剩大小两个标杆,不能把握利益大小的变化范围。于是在极端选择中,失去了很多可获得的利益。其实,当他抓了一大把糖,手卡在瓶口时,他只要稍微放下一些,就能在相同条件下拿到最大量的糖果。不过很可惜,年幼的托尼就像对方辩友说的一味取小,最后连一块糖也没吃到。而生活中精明的理财者,不会把鸡蛋放到山尖上,也不会把鸡蛋埋在地里,而是会选择环境条件下最恰当的位置以便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托尼一味舍大取小的举动是否明智显而易见。


第三,就社会形势看,在当今社会,竞争的压力时时伴随着我们。托尼一味放大取小与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为在这个社会浪潮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选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利益大小的选择面前,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或许也会像托尼一样放大取小,然而在竞争上,放大取小有时就意味着放大就亏。设想如果当时另有一个员工要回25万元的欠款,他岂不是亏大了?个人竞争尚且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这样,一个企业的投资经营,不仅要考虑自身情况,还要注意与其他同行企业的比较关系,否则,一味舍大取小,会使自己处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面临倒闭的危险。


综上所述,无论从客观条件、主观因素,还是从社会形势上看,托尼放大取小、放多取少都存在错误,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托尼放大取小放多取少非明智之举。


谢谢大家!


[文后悟道]以辩词的形式入文,正、反方观点可以尽在文中展示出来。一般考生用辩词来写作,往往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两方的辩论过程。本文作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新颖立意,则在列出正、反两方观点后,以反方一辩的陈词为主体,这种安排就显示了考生技高一筹。在文中,作者化身为一辩,认为托尼的举动看似明智,实则非明智之举,然后从客观、主观和社会形势三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能联系实际,深刻而形象。


 


例文2:


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用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智能”为学,智者不为


龚志民


智能手机不是学习用具,顶多只能算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而已。想以学习的名义把智能手机堂而皇之带进高中校园随意使用的人,可以休矣。


学的古字,上半部分中间的爻是算筹,两边是手,既表示手把手传授,双手也表恭敬与专注,中间是一座房子,表示教学和学习的地方。习,就是要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一句话,学习,必须要老师口传心授、以身垂范,自己专注练习直至成为习惯。学习的本质是改变自己的思维、行为习惯,真正的学习是使自己洗髓伐毛,脱胎换骨。


在“智者”甚嚣尘上的时代,一些人以为只要沾上“智能”的边,自己就智了;挂起高科技的招牌,骗子就入正流了;穿上黄布褂子,就晋身皇族了。这是认识误区。高中生尤应警惕所谓智能的不良影响。事实上,高中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时,用于检索与学习相关信息的时间占多大比例呢?我们心知肚明。毕竟,枯燥严肃的学习,肯定不如游戏娱乐有趣。


智能手机最大的方便就是查阅、交流、共享信息,是信息交流工具,不是学习工具。学习是面向生活、生命的,仅仅是广罗信息能够解决的吗?多么海量、精致的信息,也不能代替人自身的体验、体悟和身体力行。


从学到思,从思到创到用,一山过去一山拦,重峦迭嶂。即使是旅游,你人坐中原古居中,通过智能手机眼观地中海美景,独自呵呵得乐,有劲吗?只要脚未至,美景终是别人的,你只是图片分享。图片是静止的,生活是流动的;多大的手机视频也是有框的,多小的生活也是无界的。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共享的确能够让人知晓天下,开阔眼界,但智能手机并不能让你为天下添一砖一瓦。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的终极目的。体育更强调百看不如一练,从没听说过那位运动健将是看电影、看奥运会看出来的。实践、实战、躬行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百战悍卒,可以敌将。海外华人把知识界高端人士尊称为“资深人士”,“资深”的潜台词就是亲身实践多、阅历经验丰富。


现代社会,我们虽不追求绝圣弃智那样的偏激,但自律自警,不被智能手机所迷的觉悟还是应该有的。否则,你口袋塞满苹果、华为,仍然无法掩饰思想的弱智和行为的的傻B。智能手机会告诉你每天挂念母亲吗?会告诉你每天想念亲人几次才是爱?如果一个人真的需要智能手机来提醒这些,那么真的是弱智之人,起码是情商很低。


太依赖手机“智能”,就荒了自己的头脑和情感;锻炼太“智能”了,就废了自己的肌肉骨骼;老是使用“智能”手机叫外卖,就生疏了自己的厨艺;总相信“智能”交友,就成了孤独的剩男剩女。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若一切依赖智能手机,你就不在,起码作为思想者的你已经不在,你已经向智能手机出售了灵魂,只剩下躯体的吐故纳新,失去了思想的主宰。你永远不会懂得:真正的生活智能、生命智能、爱的智能,在“智能”手机壳之外,在每个人温暖的手心。


 


3、分析性文章的一般结构:


开头:点明主题。简要概括问题,作出总判断(总原因、重大影响、重要意义),作为中心论点。还可以概述本文的分析目的、意义;揭示写作意图;评述前人的观点。 


正文:分析性分论点1、2、3。指出原因、影响、意义等某个方面,再作出更具体翔实的阐释说明。此处可加入对策内容,还可以辩证分析,体现文章的深度。吴炳忠


总之,是论证部分,要有观点有论据,要揭示观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


结尾:总结升华。是分析结果总结,提出希望和号召等。


 


4、分析性文章也就是评述性议论文。


评述性文章:通过论证分析,直接阐明思想见解、观点主张,达到使人信服,并接受的目的。此类文章的根本性是分析论辩客观事物或思想领域的矛盾,揭示原因、实质,探寻规律、措施,提高人们的认识,指导实践。


作者要熟悉所论述的对象,透彻掌握其矛盾的各个侧面,从而做出科学论断和中肯的分析。


一切的技巧、方法都只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


(1)特点:


概括性:


评述涉及到的一般是具体问题、具体现象,却要求作者能提高到理论上来加以解释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人抓住问题的实质。


论辩性:


说理总要明辨是非,一个问题,怎样认识是正确的,怎样认识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是正确的,那样认识是错误的,总要清楚明白、毫不含糊地给予回答,这就需要分辨,以理服人。


针对性:


有的放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把评论对象的普遍意义或思想意义阐释出来。针对某一论题明快、集中地说透,以期真正解决问题。


(2)写作要点:


目的:评述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引发人们对某事的关注。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性。评述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赞扬正确的、先进的,批评错误的、落后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评论、解析。


从具体事物中引出普遍意义的结论。评述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随意写文章时,一定要“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吴炳忠


 


例文:


这不是绝望的死水   


    读“痛感新闻”,生痛苦之感,其痛何如哉!员工跳楼、教师不治、女生骤逝……“痛感新闻”,总让人心痛,也让人深刻认识社会,进而思索良方以铲除“痛感新闻”产生的土壤,促成社会之进化。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闻一多先生如此感叹。如果社会没有底线,各种恶行便会大行其道。让员工无限加班的工厂,与“血汗工厂”何异?开除刘伶利的领导,就该钉在耻辱柱上。徐玉玉遭逢的骗子,就该为其竖一方墓碑——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这些“痛感新闻”的制造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死活。他们的行为是“铁罐上锈出”的“几瓣桃花”,是“霉菌给他蒸出”的“云霞”,是人性的恶,让“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文明蒙羞。“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先生如是说。


    “痛感新闻”扑面而来,让人痛心疾首之余,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是“因为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于是假装看不见,像那提锣更夫一样高歌“平安无事啰”?还是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于是像那高蹈超然的隐士,微闭双眼,呷口清茶,不疾不徐地说“存在即合理”?不对,不对,都不对。


    “痛感新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还有许多“霉菌”和“黑斑”。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不能把这个美好的社会“让给丑恶来开垦”。我们青年应该用无情的铁砂纸,奋力擦净铁罐的红锈;祛除“痛感新闻”的土壤,擦拭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们要深入思考,想出良方,勉力践行!我们首先要有善良之心,行善而不造恶;其次要有悲悯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三是要有担当,敢于担负责任;其四是要直面惨淡,不回避“痛感新闻”之类的事件,逐件解决,惩恶扬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样开头。我想只要青年们努力,就可以斩断后半句,实现前半句。“痛感新闻”是最坏时代里刺目的纽扣,我们必须摘掉它。我们要斩断狄更斯所说的“愚蠢、怀疑、黑暗、失望、一无所有,不堕地狱”,更要实现他所说的“智慧、信仰、光明、希望、拥有,直登天堂”。


    当大江黄河流淌和谐,深沉戈壁不再沉默,我们的民族将更加伟大。如是,“痛感新闻”里那些主角的悲情遭遇才有其价值。


 


【全文总评】   本文有四大特点。一是深刻。中心论点是促社会之进化,希望在青年。要“祛除‘痛感新闻’的土壤”,“善良之心,悲悯之心,有担当,直面惨淡”,有鲁迅文风。二是丰富。闻一多的诗,朱自清的论,黄遵宪、黑格尔、狄更斯的誓语,更夫、隐士……三是文采。文采体现在文章大量使用整句,而且表述自然。四是创新。论证的思路严密,概述“痛感新闻”之后,追溯根源、分析实质,进而寻找出路,提出具体要求。对材料中的另外两个说法加以辩证分析,文笔老到,引用名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非常机智。本文在就事论理的基础上,求深刻,求广博,求优美,表现出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丰富的思想文化积淀和快速成文的才思。


 


5、基本要求:


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有一个客观的态度;


有一个逻辑性强的论证;


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一个精当的结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