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即刻抒情?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考场作文如何即刻抒情?
优秀的考场作文都重视情感在场,虽或显或隐,但不可或缺。考生运笔行文之时,常常会萦绕着人之常情,如喜、怒、哀、悲、忧、惧、爱、憎等,这些都是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情感体验。适当的情感融入往往会触动阅卷老师的心弦,更容易获得高分的青睐。抒情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根苗”依托,有景(物)、事、理、心等支撑托举。由此衍生的具体的一些抒情技巧,梳理如下,以便考生需要时可据此即刻抒情。
1. 融情于景(物)
自古以来,“景”和“情”可谓佳偶天成,爱如深海,情比金坚,虽风雨坎坷,仍不离不弃。它们子嗣众多,例如“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见景生情、借景生情、睹景伤情、触景伤情、抚景伤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缘情体物……”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景”和“情”本是各自独立,因为人类巧牵“姻缘红线”而结合,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一体。所以在考场作文中,牵住这根“姻缘红线”就像牵住了牛鼻子,而这根线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像情感移动的光速通道,所以我们称之为“移情大法”。
移情大法第一式——唤灵术。情之所到,万物有灵。景物就像情感天然的灵能存储器,可以储存,可以传递,可以触发,既能个性,也能共性,可以新鲜热辣,也可历久弥新,只要你愿,它就可能。拥有如此强大灵器,面对万物你就是王者。例如: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
這是沈从文故地重游有感,看汤汤流水,抒发对人生、智慧、历史的眷顾深情。
唤灵术,强大到难以置信,只要你愿意任何景物都可召之即来,比如“树”,归有光就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再比如“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明白什么呢?根据“我”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差异,可以有不同的移情。
假如“我”是艺术家,可能是:“但我明白它独特的美丽,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
假如“我”是旅行者,可能是:“但我明白它不屈的风骨,一棵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它仍然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几条痉曲干枯的枝条高高举起,仿佛威猛的丈八长矛直刺蓝天。”
假如“我”是中学生,可能是:“但我明白它不羁的个性,每片黄叶都是从嫩绿走来,有些还经历过斑斑驳驳的光彩。倾角30°便望见林子里摇曳着满树的叶,半黄带绿的枝丫,玩笑般搅乱树梢的松萝,在并不萧瑟的秋风里挨着挤着叫嚣着,道不尽的快活。”
同样的“树”有了不一样的精彩,或大气唯美、或激情礼赞,或流露不羁个性。
移情大法第二式——相生术。相生术即情景相生,景与情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意境更显浑成,意蕴更显丰富。比如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考场作文中,此法运用得当容易出彩,但难度不低。考生需要准确掌握其精髓,八字真言是“情随景生,情随景迁”——以“景”为触媒和中心线索,先是“一见钟情”,看到景,生出情(有所想、所思、所悟);再是“郎情妾意”,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最后“夫唱妇随”,景变而情变。可以多个景变换,多种情随之变动;可以是一景多变,如观察角度、时间等变化,情感随之变换。
如何快速情景相生呢?先确定有眼缘的景,然后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比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情感融入景物,还需要发挥想象,完成从自然物象到艺术形象的过渡。如清代画家郑板桥谈到竹画创作时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现实之竹因情感的融入和艺术想象加工成为画中之竹,虽然还是竹子,但其情趣、意蕴、价值已今非昔比。犹如宋代禅宗大师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同样是一方山水,艺术却超越现实不知凡几,艺术可贵在于有灵魂,是作者的思想感悟、个性情感等千磨万砺的结晶。所以在考场上,要想情随景生,情随景迁,一定有思想感悟,要发挥想象。例如:
“我曾有幸乌镇小住,与潺潺河水为伴,濯缨沐足,浇菊灌竹。闲暇时欣赏桥头的小船,雾气、烟光、柳影,感悟着水润万物,涤荡人心的神奇。看那水汽朦胧,氤氲着岁月的宁静,用淡然悄悄治愈我的失意;看那木屋斑驳,沉淀着光阴的美好,用平和静静弥补我破碎的心。
或许你并没有去过乌镇,或许去过也没有什么印象,没关系,作品需要的是艺术的真实,你可能去过鲁镇、宏村、西塘、丽江古城,或者一些不知名的小村庄,试着要素置换,对原作进行再创作,你的“鲁镇版”“宏村版”“西塘版”等也会美景夺耳目,深情润人心。
2. 融情于事
抒情要有缘起,根据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情绪并不是外来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的大脑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再产生情绪。比如遇到粉丝机场追星,有人评估为无聊,默默走开;有人评估为有趣,开心参与。所以融情于事,事是情的“根苗”,情是事的“花果”,而对事的评估则是“枝干”。根据前文讲的“1+1+1=无限”的叙事结构,抒情时可择时、择地、择人,先评估再抒情。具体来说,推荐“点式抒情”和“花式抒情”两种技巧。
先说点式抒情,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叙述时总该有始终,先后,因果,本末等以及它们二者之间节奏的变化,以上各个叙事节奏点,都可以看作抒情的机缘。例如:
“方桌,啤酒、小菜,老爸在咋咋呼呼看球赛。电视里巅峰对决,球员你来我往,激情四射;观众摇旗呐喊,人浪翻滚;老爸也渐如神魔附体,顿足捶胸,嗷嗷怪叫……突然,一把大号拖把挡住了老爸的视线,只见老妈气势汹汹凤眼圆睁却一言不发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老爸先是愕然,然后愤怒,接着迅速长身而起,脸上笑出了一朵花,迅速抢过拖把,还絮叨着“亲爱的老婆,您辛苦!这点小活儿,不劳您大驾,您就擎好儿吧!干完我马上做饭、洗碗、给您揉揉肩,再去看调皮捣蛋的乖儿子……”
本段抒情点选自叙事时的中途突转,追求的是一瞬传情,一目传情的“点睛”效果,通过老妈举着拖把动用“眼神杀”的瞬间,改变了行文节奏,老爸的情绪变化,是他快速评估球赛和家庭的轻重,娱乐与劳动的缓急,以及夫妻关系、育儿担当等诸多问题后的自然反应。
再说花式抒情,它和点式抒情的“叙事后抒情”“单点抒情”不同,其选择的叙事节奏点数量明显增多,抒情比重随之加大,甚至可以贯穿全文。前文提到“1+1+1=无限”的叙事结构,抒情可从中择时、择地、择人,先评估再抒情。比如前文提到的“高考女生撕毁同学答题卡”事件,可以先评估,再花式抒情。例如:
“每个人的高考都应是最美好的回忆,以梦为马,汗水化墨,书写无悔青春答卷。(抒情)然而,2020年高考期間,河南平顶山却传来“高考女生撕毁同学答题卡”这件匪夷所思,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叙事+抒情)自觉考不上就拉别人垫背,自己的答题卡完好无损,却撕毁前后同学的答题卡,若非监考老师的强力保护,还不知还有多少同学的答题卡会遭殃,如此灰暗行事让人不齿。(叙事+抒情)是什么把她变成了红眼怪,绿眼魔?是妒忌!让她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结果把路越走越窄。(危害)人性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的好!(本质)最终想毁了别人,反而害了自己。(结果)
花式抒情时,抒情位置比较灵活,可以边叙事边抒情,可以先抒情后叙事,也可以先叙事后抒情。抒情的触发点非常丰富,始终牢记择时、择地、择人,先评估再抒情。
3. 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以说理为主,情寄寓其中。这个“理”就是道理、哲理、事理、公理、义理等但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不需要证明的,而其它的理都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正确,有时为了让人信服还需要推导证明。所以要想晓之以理,还需动之以情,依靠“感情牌”来增多说服对方的筹码。
首先“理”要自圆其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站得住脚,如面对家国大义生死抉择、尽忠尽孝不能两全等问题,孰轻孰重理智上谁都明白,但事到临头在感情上却难以取舍,所以铮铮铁骨也有柔肠百结,慷慨义士也有千般不舍,无双名士也有逡巡徘徊。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是勇者的深情,李密的《陈情表》是智者的悲歌,至今读来仍为之折服,唏嘘感叹。所幸考场上不会为难考生,但为国为民立场态度的坚定,情感道德的健康,这都是必须的。
其次“情”要共情共鸣。可以说要晓的理就像一个“心结”,而要动的情就像一只“巧手”,要想解开心结,必须在情感上为对方纠偏改错,让对方高度认同自己。如果对方只是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就像辩论双方,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道理,怎么办?这时候就要两手准备,除了有高超的说理技巧,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寻找对方的漏洞,还要力争在情感上拉着对方同频共振,将之纳入到自己的情感轨道。这时候反问句、感叹句的富有情感的句子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
2020年大疫,网课期间在家考试,父母要不要监考?有识之士会郑重发声“不需要”!他们认为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如果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父母监考有意义吗?而且考试题目都是老师原创,结果不上报、成绩不排名,作弊还有何动力?考试本是为了检验所学,查昨日之漏,补今日之缺,它不仅是知识的考场,更是人格的考场,难道孩子就没有一点自觉,需要防贼一样拉低信任的底线?再说父母容易吗?网上办公、复工复产,父母忙不忙,苦不苦,累不累?于情于理,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孩子监考,我们于心何忍?
融情于理的秘诀就是如此简单,大剂量的“感叹句+反问句”,的确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更易产生共情共鸣共振,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而且“感叹句+反问句”的技巧,非常灵活,可随时出现,也可随地出现;可局部使用,也可通篇使用。
4. 融情于心
融情于心,情在心头口要开,心里有啥说出来。这种直接抒情有助于心理养生,培养自信、阳光的性格。考场作文含蓄有如功夫茶,直露则如烈酒,情感的冲击力前缓后急,表现力前隐后显,评卷老师很容易无视前者青睐后者。融情于心,要力求真挚、饱满、直接呈现感情,比如“我爱了,你酸了,他惨了”就是直接表达情感,然而总觉得不真挚、不饱满,其实就是缺点文艺范儿,换种说法试试。比如刘向“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比如顾漫“向来缘浅,奈何情深,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比如曹雪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情感本身比较抽象,形成于内心,别人却不容易捉摸,所以借助意象,运用起兴、对比、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抒情才会更有感染力。
融情于心,对象选择比较自由,面对自然、社会、人生,只要心有所感,就情有可抒。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欲情感动人,必先感动自己,除了常式表达“人称(我、你、他、她、它)+情感(爱、恨、悲、痛、苦、怀念、依恋……)”之外,还有变式表达,如赌咒发誓,可能极尽夸张,如古老情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连用五种天地异象,拉升感情的高度,强烈的情感犹如化为实质,澎湃激荡,让人不敢小觑。
总之,无论何种抒情,都是有“根苗”的,需要“景(物)、事、理、情”的支撑托举,而且要自然、真挚、健康,力争用真心打动人,用真意感染人,用真情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