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全国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Ⅱ(内蒙吉林宁夏新疆甘肃西藏辽宁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全国Ⅲ(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泰州市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山东济宁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临沂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教学质量抽测试题语文试题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山东济南市2021届高中三年级学情诊断考试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21.01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1年1月份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选择 简答汇编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人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C.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入则孝,出则悌。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菊与城

雷抒雁

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③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澄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

④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动腿脚,就会冒汗。菊花,怎么会选择了这样时日,欢聚在这南方小镇呢?

⑤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此刻,举办的却是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万菊竞汇,从全国各地齐聚在这小镇。

⑥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

⑦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⑧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

⑨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2006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均纳税近1.3万元。走在小镇大街上,一幢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

⑩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肃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

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

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小榄镇,花之天堂,人之天堂!

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便呈上了一幅百菊争艳图,它们千姿百态,给小镇带来了百般灵性。

B.第7段具体叙写菊至闹市及赏菊盛况,以此来探寻今之菊意。

C.第8段详细叙述小镇人待菊之聪慧,展现其聪敏,间接回答了菊至小城的俗雅之思。

D.第11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化意蕴。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取核心事物“菊与城”作为题目,贯穿全篇,言简意赅,吸引读者注意。

B.第2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菊多姿多彩的形色之美,展现菊之风采。

C.第4段引出小镇,以菊落南方小镇来设置悬念,为后文写菊花与小镇的相得益彰张本。

D.第9段将小镇的前身与现状作对比,直接表现了菊为小城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荣光。

8.文本第⑥⑩段引用了多则关于菊的诗文,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有何效果。

9.文章结尾说,“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何“心里怦然一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乙)

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③在围中。(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读yòu,由,从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③常,同“尝”,曾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B.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D.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B.癸丑,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日,《赤壁赋》中的“壬戌”为纪年。

C.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巡刚担任真源县令,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坚守睢阳城时,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后因饥饿、无外援及士兵生病无法作战,睢阳城最终被攻陷。

C.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他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没有忘记的时候。

D.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他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13.甲乙两文都记述了张巡读书、被缚就戮的事迹,但在写法上又有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四、其他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环球时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个“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着继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之后,嫦娥五号实现了又ー个“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这次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轨道进行航天器的无人交会对接。这项技术将成为我国探索深空的一项利器,并具备重大的国防和战略价值。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③,霎儿雨,霎儿风。

(注)①蛩(qióng):蟋蟀。②浮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③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16.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JLH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D.《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17.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是却情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实则寄寓了多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则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只有狂饮可解脱忧闷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苏轼以清酒祭月,来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酒在诗词中,也有柔情细腻的一面,《声声慢》中“______”写到李清照用酒来打发诉不尽的愁情。

(3)跨越时光的守望,在中国诗词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静女》中的“___________”塑造了一个约会时故意躲起来调皮可爱的女孩形象;《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造了一个感慨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亡国之君形象;<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造了一群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士大夫形象。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蕴含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在奋进的路上,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    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

幸福不是    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才能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中国梦,劳动美。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放眼未来,只有充分调动和释放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万众一心、踏实努力,才能不断向世界呈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浸染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构建

B.浸染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建设

C.浸透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建设

D.浸透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构建

20.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数劳动者渴望美好明天,用双手推动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书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

B.无数渴望美好明天的劳动者,用双手推动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

C.无数渴望美好明天的劳动者,书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也用双手推动中国发展的进程。

D.无数劳动者渴望美好明天,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也用双手推动中国发展的进程。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学不可以已。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B

2.C

3.A

4.l)选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2)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5.l)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2)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3)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6.D

7.D

8.l)文本第⑥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突出赏菊的历史,凸显人们对菊的喜爱;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文本第⑩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与后文小镇菊的“新意”形成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2)文本对菊的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9.l)菊花成就了小城的富庶与荣光。它使小城具有了独特的城市品位和开阔的胸襟,给小城带来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2)小城重塑了菊花的形象。菊花不再是清高、孤傲的象征,它既能人俗,又能升雅,成为了和谐、和睦的象征;(3)菊与城相得益彰,和谐相处,作者感悟到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塑历史,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美好生活。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化意蕴”分析错误,这一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赋予了菊花新的历史内涵。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直接表现了菊为小城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荣光”错,此处应是一种暗示,不是“直接表现”。

 

10.B

11.D

12.B

13.l)记述张巡读书,甲文只用了一句话“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概括说明;乙文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转述于嵩的话,借小事突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特点。(2)记述张巡被缚就戮,甲文直言其事,缺乏生动的描写;乙文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生动地塑造了张巡视死如归的形象。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所读书”是“所读的书”之意,定中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嵩惊”主谓短语,表意完整,“以为”是动词,作下一句的谓语,“惊”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错误,应该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士兵生病无法作战”错,“士病不能战”,“病”是精疲力竭之意,并不是士兵生病无法作战。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甲文“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意思是,博览精通各种书籍,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记述张巡读书只用了一句,高度概括张巡对书籍和战法的精通。“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记述张巡被缚就戮之事,采用叙述方式,少细节描写,语言简洁直白。

乙文“尝见嵩读《汉书》……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这是一段叙述性文字,张籍询问张巡之事时,一个叫于嵩的人亲口所述,由“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可知,这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借他人之口,记述有关事件,表现张巡读书博闻强记的特点。“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里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记述张巡被缚就戮之事。

参考译文:

(甲)

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博览精通各种书籍,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气节高尚,不太注重小节,他结交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官员和年高德重的人,不和平常的人结交,当时的人不可能知道。开元末年,中进士第。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任清河县令,治理的成绩最好,很有义节,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再调为真源县令。当地有很多强横狡猾的人(豪强),大吏华南金建立了自己的威势恣意妄为,张巡一到任,就依法杀了他,赦免了他的党徒,(其党徒)没有不改恶从善的。

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已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

到了睢阳,……皇帝有诏收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睢阳)被围困久了,粮食吃尽了,张巡的士兵大多饿死,活着的人都受了伤,气力都用尽了。叛贼知道(城内)没有外援了,围攻更加紧急。大家商量向东撤退,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贼就会乘胜击鼓向江南进攻,江淮一带一定会失守。况且率领饥饿的部队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乙)

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籍于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张籍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另说此处为”转身“),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14.(1)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的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3)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15.12月6日,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具备重大的国防和战略价值。

 

16.B项,“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错,“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错,“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17.《鹊桥仙》:词人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作者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18.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渌水荡漾清猿啼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一尊还酹江月    三杯两盏淡酒    爱而不见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啸、渌、唯、尊、酹、见、砌、谀。

 

19.D

20.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