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年天津高考卷考场佳作精选

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高考《论语》理解阅读练习题汇编1

天津市南开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河西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东丽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天津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chuàng)伤   zhuài)着       浩jié)     连lèi

B.qiáng)褓    zhǎn)转流离    费()   然(qiǎo

C.)       祷()        蜂)      jiǎo)获

D.suǐ)     赝yàn)品      自怨自)  jué)斗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渔民   活菩萨   惨无人道  来龙去脉

B.和睦   光牒     阴谋诡计   殚精竭虑

C.频烦   炊事员   副员辽阔   烽烟四起

D.桀骜   惆怅     难以起齿   瞠目结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整理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

C.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现存的《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D.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平等,不分厚薄亲疏;后者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

5.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与越人水战,大越人。

A.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B.自见者不C.见贤思D.而求子

6.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察此何自起?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菜、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敌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民耳目           涂:闭塞;堵塞

B.农而食之             待:等待

C.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   道:通“导”,引导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善者之           击沛公于坐

B.贫富道,莫之夺予  若火始然

C.人各任其能,竭力  向使三国各爱

D.仓廪实知礼节      敏于事慎于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段中“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读?”两句从反面阐明政治教命对货殖之事(人们对物质富裕生活追求)难以起到阻止或规范约束作用。

B.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十分可贵。

C.上至王侯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求财谋利,担忧贫穷。“人富而仁义附焉”,只要人们生活富有了,百姓自然懂得仁义礼仪,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D.本文引古书,叙史实,有破有立,开篇否定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后以管仲助齐称霸的史实,正面肯定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2)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3)根据以上句子的翻译,请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原则,并简要加以解释(规律方法提炼)。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答。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凤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此词为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作品。杨济翁:即杨炎正,宋代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点明题目中的“江行”,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说的是要探山川之胜,就要攀登,穿坏几双木屐也无妨,写出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人及己,意言北伐之事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

(3)下片中“英雄事,曹刘敌”一句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指三国时期的孙权。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初中所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高中所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提到了孙权,请简要分析为何辛弃疾如此推崇孙权?

 

五、句子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

(2)譬如为山,___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

(3)________________,远之事君。

(4)________________,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

(7)人之有是四端也,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17.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1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1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

 

 

七、微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有云: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推荐素材《人生,择善而交》、《曾国藩家训——人生,择善而交》,写一个200左右的议论语段。要求: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能采用适当的论证方法(至少一种);语言通顺,逻辑严谨。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一些,往往会出现新的局面。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了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

A.“创”读作“chuāng”,“累”读作“lěi”;

B.“襁”读作“qiǎng”;

C.“祈”读作“”。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光牒”中的“牒”应为“碟”。

C.“副员辽阔”中的“副”应为“幅”。

D.“难以起齿”中的“起”应为“启”。

故选A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语序不当,“除了”二字应在“出版社”前面。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仰赖的”。C项,主谓搭配不当,“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应该是“节目”,而不是“观众”。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前者强调……;后者主张……”错误,应为后者强调“亲亲”“尊尊”的平等,不分厚薄亲疏;前者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

故选D。

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能力。

例:“败”,使……败,动词的使动用法。

A.“从”,使……跟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B.“明”,得到彰明,形容词作动词;

C.“齐”,看齐,形容词作动词;

D.“急”,危急,形容词。

故选A

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例: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人”;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B项与例句相同。

故选B

 

7.B

8.C

9.D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

C.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D.“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C.“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错误,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

B.“只有……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

C.“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中的“所有”扩大了范围。

故选D

 

10.B

11.C

12.C

13.(1)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及财物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
(2)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原则:留、补、增、删、调、换。
“留”,如“太公”“鱼盐”等人名、物名直接保留;“补”,如“益彰”的主语为“名声”,翻译时应加以补充;“增”,如“劝”译为“劝勉、鼓励”,“归”,译为“归聚”等;“换”,如“女功”译为“纺线织布”等。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B.“待:等待”错误,应为依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顺着;介词,趁机。

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C.二者均是代词,自己的。

D..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鉴赏的能力。

C.“只要人们生活富有了,百姓自然懂得仁义礼仪,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错误,过于绝对,生活富有了,百姓可能会懂得仁义礼仪,但仍需对他们进行教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能力。

得分点:

(1)劝,鼓励、劝勉;女功,妇女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极,作动词,极力施展;通,使动用法,使流通。

(2)益,更加;彰,显著、明显;客,做状语,像客人一样;之,到;以而,因而。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原则:留、补、增、删、调、换。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太公”“鱼盐”。“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声名)益彰”。“增”,即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扩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如“劝”译为“劝勉、鼓励”,“归”,译为“归聚”等。“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如“女功”译为“纺线织布”。

参考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及财物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候,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14.(1)B项,“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错。此句看似豁达,实则无奈。

(2)“梦中行遍”是虚写的手法,以虚衬实,表达多年来在现实中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寂寞与愁苦。

(3)①孙权年少有为,功业盖世。对英雄孙权的推崇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他一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②讽谏南宋王朝。同为统治者,面对战争,决断不同,以此讽谏南宋王朝统治者的怯懦苟安。

15.克己复礼    未成一篑    迩之事父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强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犹其有四体也    

 

 

16.BD,B项,最为动人之处应为“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D项,“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不正确,本文主要的题旨应为对肇教授那种无私的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深情地赞美。

17. 具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己的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  具备凭借一壶沙子引领大家走出沙漠的机智与沉着 

18. 运用比喻,从视觉上描写出茫茫沙漠里如血残阳的壮美,渲染出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② 与前文沙漠的茫茫沉寂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生机勃勃的景物烘托出考察队员们走出绝境的欣喜与释然。

19. 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故事中这壶水的来龙去脉,使小说在脉络上更为清晰。  与后文第  段的内容相照应,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突出了肇教授的机智沉着与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  突出了小说主旨:人在任何逆境中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精神。

20.示例

善,是根,也是本。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心若不善,绝不可交。战国时期,孙膑一时交友不慎,竟赔上了一生行动自如的自由,何其可悲!我突然想起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和卑鄙的人在一起,生活里从此全是勾心斗角、明枪暗箭,一不留神就会遍体鳞伤、形神俱灭。如孙膑,本该一生顺遂、平安喜乐,却因错信卑鄙的庞涓而痛失双腿。所以啊,择友,善良为先。与善良的人交往,如沐春风。选择和善良的人做朋友,就是为自己种下了一片爱的福田:你跌落谷底,他会拼尽全力拉你上来;你直上青云,他也能真心实意为你祝福。与心善者交,其甘若醴。余生可贵,请多和心善的人在一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