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议论文综合式(纵横)结构训练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善假于物

“不用公权力报私恩”的写作提示与示例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最新时评精选汇编
作文——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作文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

典型性任务驱动作文范文5篇

考试体作文加分之“神结构”分布(附:范文举例)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跟领袖新年贺词学作文结构

探究因果  强化论证——议论文如何进行因果分析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参考答案: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一)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二)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三)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二)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

[内涵解读]

(1)“礼”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并把它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就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将其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以后,更是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4)孝与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语篇摘译]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于礼的不做。”

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

8.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克己复礼”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克己复礼”要求个人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守“礼”。(  )

B.“克己复礼”从国家角度来说,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决不容忍僭越“礼”的行为。(  )

C.“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一种制度,“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

D.“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

参考答案:A项,4;B项,2、3;C项,5;D项,6。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荀子·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1)出自文段二中的一个成语是

(2)阅读这两段文字,分别说说荀子、孔子对“正名”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1)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

(2)①荀子认为“名”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正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②孔子所说的“名”主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复礼”(或:纠正违背礼乐制度的名分),“正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

参考译文:

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以玩弄辞藻、肢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人,他的罪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

(《荀子·正名》)

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论语·子路》)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内涵解读]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语篇摘译]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5.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

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根据第一则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的处事态度:。(不超过7个字)

(2)结合上述材料,试评析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无论世道好与坏,都应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的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四)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语篇摘译]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5.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1)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                                                                     

(2)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答: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

(2)“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

(五)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知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

[语篇摘译]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8.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10.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子贡说:“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答: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六)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

[内涵解读]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语篇摘译]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离怨恨了。”

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8.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孔子说:“对朋友忠言相告,好话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9.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服事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损矣。”

(《论语·季氏》)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荀子》)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孔子和荀子在“交友观”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1)友直 友便佞

(2)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交友要有选择性,要谨慎交友,重视对朋友品性的要求。结交正直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的朋友,则有害。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七)诲人不倦——科学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含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等,这涉及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治学思想诸多方面,可谓全面、科学;“诲人不倦”是教育者应有的教学态度,是孔子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的一种鲜明的体现。

[内涵解读]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去学习,去践履。

(2)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述而不论”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非“传声筒”。

(3)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处于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对这两种矛盾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

(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语篇摘译]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孔子说:“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应该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7.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姑且私下把自己比为老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注]其子也。”

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朱熹《论语集注》)

[注] 远:不亲近溺爱,严格要求。

(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答:                                                                     

(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教育内容及其作用。

答:                                                                     

参考答案:(1)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

(2)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经》和“礼”。学《诗经》,能让人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在言语表达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礼,能让人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在立身方面有重要作用。

 

(八)高山仰止——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高山仰止”这一章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内涵解读]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遵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牛刀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墙

子贡在针对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一说发表言论时把自己比作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面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语篇摘译]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那手瑟,怎么能在我这里弹呢?”学生们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有地位的人学礼乐之道就会爱人,卑贱的人学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跟他开玩笑罢了。”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6.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去哭他,哭得异常哀痛。跟随的人说:“先生过哀了。”孔子说:“真的过哀吗?不为这样的人过哀还为谁呢?”

(一)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二)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材料(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孔子探望患病学生时心情的痛苦和无奈。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九)沂水春风——理想的礼治社会

[内涵解读]

(1)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是孔子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他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发展,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使民“有勇”“知方”。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过分谦虚。

(4)公西华之志及性格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

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6)吾与点也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至脑后。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厌倦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曾点之志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7)《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是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来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语篇摘译]

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进犯,内又有饥荒发生;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2.“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3.“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孔子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已经能够做到下面这类事,而是说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学习。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外交会见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已近尾声,)瑟声渐渐稀疏下来,(听到老师叫他,)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讲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十)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

[内涵解读]

(1)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③强调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语篇摘译]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庸》)

(1)上面两则材料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两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上述儒家思想的认识。

答:                                                                     

                                                                         

添加作者微信可了解更多语文知识


参考答案:(1)中庸

(2)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和而不流、不偏不倚等,它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实践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家国和谐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现今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论语·先进》)

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中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