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中学联盟2021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默写汇编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4月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级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题名句默写专题汇编

2021山东青岛二模作文汇编

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学联盟2021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扶贫先扶智”理论认为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由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包容性增长即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増长”,旨在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当前仍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是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继续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森(Sen,A。)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组合。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和父母,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含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中,基于代际流动的全球数据库总结了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一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其收入,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的非教育特征,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三是父母的非教育特征对子女收入也存在持续姓影响,如相对富裕的父母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更好,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

(摘编自王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材料二: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并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要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農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肓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既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摘编自王宏源《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教育帮扶人的智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开发培育多方面的潜能,能很好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教育是扶贫脱贫的根本与核心。

B. 加大教育投资,可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C. 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都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不重视的表现。

D. 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提髙子女的收入水平是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一种渠道。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对医疗的财政投入,降低劳动力迁移支出在家庭收入中的所占比。

B. 教育投资能倡导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格局,在脱贫后的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教育投资,保持教育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逐年加大。

C. 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加强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建设,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歩发展。

D.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就有可能把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更好地融入乡村,为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更多新企业。

3. 下列各种做法中,不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一项是(  )

A.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把原来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政策,扩展到对全体农村居民的培训。

B.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开发怒江大峡谷、推介大峡谷的旅游与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有机结合。

C. 宁夏临夏州支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和东西部联合办学。

D. 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决定实施以人才引进为主的“筑巢引凤•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 材料一是按照什么思路进行论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5. 材料一与材料二划横线处都提到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中这种基础性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 A    2. B    3. C   

4. (1)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思路。(2)首先提出 “扶贫先扶智”的观点,指出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接着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最后分析教育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从而呼应观点。   

5. (1)“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脱贫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教育投资就可能实现由“脱贫”转向“防贫”的战略转移,从而彻底消除贫困。(2)“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主要是培养本土人才,培养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教育是扶贫脱贫的根本与核心”错。原文是“‘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可见教育在扶贫中是“基础性地位”,而不是根本和核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保持教育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逐年加大”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既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并未谈到“保持教育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逐年加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几条措施来判断。

A.属于第一条,“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并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

B.属于第二条,“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

C.不符合乡村振兴的内容。只是科技与教育的结合,主要强调科技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D.属于第三条,“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要分析论证思路,应当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出层意。

材料一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开头即提出观点“‘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然后分析了智力帮扶与形成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第二、三、四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第二段先指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第三段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第四段更进一步指出“当前仍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

第五段是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先指出当前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再指出“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含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然后通过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指出“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从而让读者看出教育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呼应开头的论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要求围绕“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分析其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脱贫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样通过教育投资就可能实现由“脱贫”转向“防贫”的战略转移,从而彻底消除贫困。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于对人才的培养,材料二中谈到的第三点“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中有“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其中有“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肓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既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可见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主要是培养本土人才,培养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鲁缟齐纨

鉴于《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这本书刚刚开篇,我不想过早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今天,我想谈谈丝绸的源头。

我似乎有点跑题了,但我不太喜欢走直路,总是抑制不住对旁支小径的偏爱;而且跑题也不见得是坏事,它总能让你取得意外的发现,比如丝绸的源头就是我在丝绸之路这个中西交往大历史中发现的“绚丽的朝霞”。

古代,希腊人只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赛里斯”(Seres),那里的人养了一种小昆虫叫“蚕”(Ser),但他们不了解丝绸制作过程,更不清楚丝绸的产地。其实,长安作为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并不是桑蚕和丝绸的主产地。关中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丝织品不仅产量少,而且档次低。唐朝皇帝曾下令:“关辅寡蚕,诏纳米粟。”那么,丝绸的主产地在哪儿?

《诗经•曹风》中有一首诗,名叫《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诗歌以古曹国(今山东定陶)的桑林为背景,以在桑林筑巢的鸤鸠(布谷鸟)托物起兴,深情歌颂了仪容端庄、品性善良的君子。远古的桑林,既是祭天求而之地,也是男女幽会之地,更是养蚕的原料基地,由此可以推知,我所在的齐鲁大地,当时桑蚕业之发达。

山东之所以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原因之一是气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代(前5000至前1300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接近或相当于今亚热带气候水平。山东东部沿海属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中西部河湖遍布、丘陵较多,既适合桑树种植,也利于蚕茧越冬。因此,《史记》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原因之二是土壤。《尚书•禹贡》把中国九州的土地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今山东所在的兖州为上中,青州为上下。尤其是青州,土壤肥沃,略含碱性,适宜桑树生长。台湾学者邹景衡认为,世界上桑树的分布大致限制在北半球,其中以白桑最为普遍,此桑为古青州原产。有桑才有蚕,才有对野蚕的驯化,进而产生了桑蚕业。他据此认定,山东是中国蚕业的发源地。原因之三是技术。《管子》说,鲁人善染练,尤其善于染紫,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纺织机,被称为鲁机。汉代青州培育出的便于采集桑叶的地桑,被称为鲁桑。“鲁缟齐纨”曾经是中国优质丝绸的代名词。原因之四是政策。齐古国一直把桑蚕业作为经济支柱予以培育。齐桓公时期对养蚕能手和防虫能手予以大张旗鼓地奖励,并且诏令百姓住宅四周只准种植桑树,从而出现了《考工记》中“齐鲁千里桑”的景象。“男耕女织”这种场景,也最早出现在齐鲁大地。

考古发掘也证实,山东自古就是丝绸的主要源头。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证明早在悠远的古代,山东就出现了丝织业。西方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曾在敦煌发现“任城国(今山东济宁)亢父缣一匹”。1985年,济阳县刘台西周墓出土玉蚕22个,以雕刻手法再现了蚕的一生。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出土的两块纬锦,也反映了齐国丝织技术之高超。

水满则溢。日渐过剩的山东丝绸产量,迫切需要一个出口。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本文是《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首篇,作者高洪雷,山东新泰人)

文本二:

该书图书编目虽归为报告文学,但在我读来,总感觉更像历史文化散文。作者在《最后一城——罗马》的最后一个小节里提到了余秋雨这位历史文化散文大家,这证明我的阅读体验不为无因。历史文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与情感结合,历史与文学结合,这曾是《文化苦旅》等这类作品风行的最大原因。具体到该书来说,作者也惯于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如在“碎叶”一节中,本是在抒写对丝绸之路发展的感想,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薛怀义为武则天称帝寻找佛经依据、兴建大云寺等史事,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闲趣;同时又因作者其情真诚、其怀老成,这种情怀成为史事讲述中的质朴旁白。

(本文节选自方塘《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绚丽的朝霞”比喻在中西交往大历史中对丝绸源头的发现,既体现了丝绸的特点,又十分形象生动。

B. 文章由诗歌引出齐鲁桑蚕业发达这个话题后,从气候、土壤、技术、政策多个方面交待了齐鲁桑蚕业发达的原因,这种叙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C.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既有历史,又有考古,使得这篇散文更具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D. 文章由寻找源头说起,结尾处以“水满则溢”这个比喻说明日渐过剩后就需要出口,照应开头中提出的问题,行文自然,结构严谨。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曹风》属于国风,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引用这首诗能一定程度上证明鲁国桑蚕业发达。

B. 《诗经•卫风•氓》中有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与“鸤鸠在桑”一样,同属于“赋”的手法,通过铺陈描写,展现了当时桑植业的兴盛。

C. 贾谊《过秦论》中有“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之说,这里的八州就包括文中所写的兖州、青州。

D. 作者说齐国重视桑蚕业,《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也曾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见当时人们对桑蚕业的重视。

8. 文本一作为整本书的首篇,开头中作者说自己有点跑题,这样写跑题吗?综合两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认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是历史文化散文,请以文本一为例,论证这本书为何更像是历史文化散文?

【答案】6. B    7. B    

8. 不跑题。原因:(1)文本一和《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从内容及写法上看,两篇文章一脉相承,同属历史文化散文;(2)从结构上看,文本一的结尾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做好了铺垫,二者结构上首尾相接,结构严谨。   

9. (1)这本书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既具有历史考证的严谨,同时也具有散文抒情的特征。如论证山东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的原因时,大量引用文献资料进行论证,使得结论富有说服力;同时字里行间又不断流露出身为齐鲁人的自豪,如“‘男耕女织’这种场景,也最早出现在齐鲁大地”等。(2)这本书把历史考证与文学结合起来,在论证严谨的同时也富有文学色彩。如引用《诗经•曹风》中的《鸤鸠》,将读者带入诗歌的意境美之中,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3)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抒发,具有历史文化散文的特征,因此说这本书更像是历史文化散文。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种叙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错。原文从“山东之所以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原因之一是气候”“原因之二是土壤”“原因之三是技术”“原因之四是政策”四个方面分析原因,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学文化常识等 理解分析能力。

B.“同属于‘赋’的手法”错,“鸤鸠在桑”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同属“兴”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鸤鸠在桑”是为了引出“淑人君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为了引出对女子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的劝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说文本一是整本书的首篇,如果不算跑题,就要找到两篇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联。

根据文本二中“该书图书编目虽归为报告文学,但在我读来,总感觉更像历史文化散文”可知,作者认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是历史文化散文;而文本一所写内容是在探寻“丝绸之源”,文章既有对“历史”的探寻,如“考古发掘也证实,山东自古就是丝绸的主要源头”,也有“文化”的表达,如引用《诗经•曹风》中的《鸤鸠》等,因此也具备历史文化散文的特征。可见从内容及写法上看,两篇文章一脉相承,同属历史文化散文;

从结构的联系来看,文本一结尾说“水满则溢。日渐过剩的山东丝绸产量,迫切需要一个出口。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应运而生”,正好引出了《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探寻,可见从结构上看文本一是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做好了铺垫,二者结构上首尾相接,结构严谨。

综合以上观点,文本一不算跑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体裁特征的分析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举例论证文本一为何更像是历史文化散文。学生首先要通过文本二分析何为“历史文化散文”,然后从文本一中找出对应的例子。

文本二中有“历史文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与情感结合,历史与文学结合”,“作者也惯于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可见“历史文化散文”就是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把历史考证与文学结合起来。

首先看文本一中体现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的例子。文本一中最能体现历史考证的部分是关于山东之所以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的原因的考证,文章从气候、土壤、技术、政策等方面客观分析了原因,并大量引用了典籍文献的记载加以佐证,如引用《史记》中“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来论证齐地的气候适宜种植桑麻;引用《尚书•禹贡》中把土地分为九等,“山东所在的兖州为上中,青州为上下”来论证齐鲁之地的土壤适宜种植桑麻等。而在考证史事的过程中,不时流露出作者身为齐鲁人为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感情,如“由此可以推知,我所在的齐鲁大地,当时桑蚕业之发达”“今山东所在的兖州为上中,青州为上下。尤其是青州,土壤肥沃,略含碱性,适宜桑树生长”“‘男耕女织’这种场景,也最早出现在齐鲁大地”,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怀。

再看历史考证与文学的结合。比如在探寻丝绸的主产地在哪里时,引用《诗经•曹风》中《鸤鸠》的句子,将读者带入远古的桑林的意境中,仿佛看到鸟儿在枝头欢唱,远古时期的男女在桑林中劳作和谈情说爱,富有诗歌的意境之美。

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抒发,具有历史文化散文的特征,因此说这本书更像是历史文化散文。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执中,字伯通,处州龙泉人。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亳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轻,悉委以割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即扣头引伏。蒋之奇使淮甸,号强明,官吏望风震慑,见执中喜曰:“一州六邑,赖有君尔。”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比邻夜半火,执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与俱焚。观者悲其孝而危其难,有顷火却,柩得存,绍圣中,五王就傅,选为记室,转侍讲。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阕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用提举修《哲宗史纪》恩,加少保。入宴太清楼,锡白玉带。会正宰相官名,转少傅,为太宰;又迁少师,封荣国公。

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五年,卧疾甚,赐宽告。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廩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改事堂,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以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

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称之。

(节选自《宋史•何执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B.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C.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D.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选,是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诠、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诠选,故称四选。

B. 上元节一般指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既望之夜,“夜”即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C. “六参”,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

D. “缗”,从糸,昏声。本义是钓鱼的绳子,后来用来穿铜钱,一根绳子串一千文,于是就成了古代计量单位,“缗钱万”,就是一万串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执中调任亳州判官时,被曾巩委任于专门判案,是因为何执中“无可仗信者”,没有其它可以被人信任的才能。

B. 何执中母亲去世时,他送母亲灵柩路上寄寓苏州,夜半邻近的房子着火,他抚着母亲的灵柩恸哭,不忍离开,表现了他的孝道。

C. 政和二年,皇帝为了姑姑的丧事想取消上元节观灯活动,在何执中的建议下,不仅没有减少,还延长了五天期限。

D. 何执中年老时,因为多病,皇帝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拜,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邻夜半火,执中方索居,遑遑不能去,拊柩号恸,誓与俱焚。

(2)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廩稍,一切如居位时。

14. 何执中为什么要改革“四选案籍”管理制度,却又告诫边吏勿生事,慎重改革呢?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邻居半夜失火,执中正独自居住,惊慌不肯离开,扶着灵柩号哭得十分悲痛,发誓要与灵柩一起被焚烧。(2)第二年,仍然以太傅的身份住进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   

14. 改革“四选案籍”管理制度是因为有关官吏把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藏在家里,用来向人敲诈索取财物;告诫边吏勿生事,慎重改革的原因是怕给百姓带来负担。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

“听”的宾语是“其相与语”;“谓”的宾语是“牛羊之角皆曰股”,这是两个句子,应在“谓”前断开,排除AC;

“而”一般用于句首,应在“而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既望之夜”错。“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十六,元宵节应当是一年中第一个“望”夜。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何执中‘无可仗信者’,没有其它可以被人信任的才能”错。原文是“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轻,悉委以割决”,“无可仗信者”的是曾巩,不是何执中;从后面曾巩对何执中的重用来看,何执中的才能是得到曾巩的认可的,不能理解为“没有其它可以被人信任的才能”。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索居,独自居住;遑遑,惊慌的样子;去,离开。

(2)题得分点有:就第,住进宅第;朝,朝见;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廩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何执中为什么要改革“四选案籍”管理制度,却又告诫边吏勿生事,慎重改革。学生要分别找对对应的原句加以分析概括。

改革“四选案籍”管理制度的对应原文是“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可见是因为有关官吏把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藏在家里,用来向人敲诈索取财物;

告诫边吏勿生事,慎重改革的对应原文是“其在改事堂,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以宽民力”,可见原因是怕给百姓带来负担。

参考译文:

何执中,字伯通,处州龙泉人。。进士考中高名次,调任台、亳二州判官。亳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不能很好的治理。曾巩上任,很想加以整顿,观察各位官吏没有一位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一见到何执中就心中满意,事无巨细,全部交给他裁决。有一起怪异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很多人。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蒋之奇到淮甸出使,号称强势严明,官吏们听到他的风声都很震惊害怕,他见到执中高兴地说:“全州的六个县邑,幸赖有您啊。”治理海盐县,政务管理上区别缓急先后,县里人都流传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因遭母丧而离职,寓居苏州。邻居半夜失火,执中正一个人居住,惊慌不肯离开,扶着灵柩号哭得十分悲痛,发誓要与灵柩一起被焚烧。看到的人都被他的孝心感动而为他的危难而担心,过了一段时间火灭了,灵柩得以保存,绍圣年间,五王要从师学习,他被选为记室,后又转任侍讲。端王就位,就是徽宗,破格拜任他为宝文阁待制,迁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官吏大多把他们藏置在家中,进而拿这些条文向别人敲诈索取贿赂。何执中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官府都仿效这个做法。

政和二年,皇帝为姑姑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不应当因为皇帝姑姑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帝特意下命令过一天举行观灯的活动,以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皇帝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因为他为提举时修撰《哲宗史纪》的恩德,加封为少保。入朝在太清楼赐宴,皇帝赏赐了白玉带。恰逢朝廷要正宰相的官名,转为少傅,又担任太宰;后又升任少师,被封为荣国公。

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多年,年龄已高。五年,病得很厉害,皇帝赐给他宽慰的话,以后朝见,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表示问候,退居家中办公。第二年,仍然以太傅的身份住进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常规,宽减民众负担。虽然身居富贵,但是从未忘记贫贱的时候。取出一万缗钱建置义庄作为宗族公产,用来供给宗族内贫户。

去世,享年74岁,皇帝亲临他的家,为没及时探望他的病情感到遗憾,停止临朝听政三天,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号叫正献。称赞他。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題。

诉衷情•之四

王安石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

注: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是同一时代的两个禅宗大师,皆以门风峻烈著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阙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

B. 燕子和凤凰,作者都有所指,有所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

C. 作者与临济和德山两大禅宗都有交往,作者借此表达了继承两家的意愿。

D. 作者说要以降服天魔为己任,也暗示了作者要扫除改革路上的障碍。

16.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

【答案】15. A    16. (1)不为个人私利而奔走,执着追求高远的理想;(2)以坚定的态度,严峻的风格追求改革的力度;(3)坚信会扫除一切障碍,期盼改革的成功。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错。上阙写“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写燕子在梁间筑巢,它们的志向也仅仅在“雕梁”,这是对燕子的否定;而“碧云举翮千里”的是凤凰,作者表达了对凤凰的赞美。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执拗”可以理解为“正直”“执着”等。

这首词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采用对比手法,将燕子与凤凰进行对比。燕子本在“营巢”,为自己私利而奔波,却“逞翱翔”,好像能翱翔九天一样,作者嘲讽地说它这是“微志”,而且只在“雕梁”;而真正能够在碧云间“举翮千里”的是“鸾皇”,也就是凤凰。这样写嘲讽了那些为私利奔忙的俗世之人,而借凤凰的高远志向表达了自己高尚的人生理想——改革弊政,为江山社稷和百姓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其“执拗”。

词的第三句,写“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运用两个禅宗大师的典故,以“果承当”表达自己对其竣烈门风的继承,体现了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体现其“执拗”。

词的尾句写“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表达对改革成功的美好愿望。“天魔”指一切阻挠改革的人和事物;“降住”就是“降服”,作者深深懂得,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受到阻挠和破坏,但是他坚信,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以坚定的信念扫除一切障碍,改革定会成功。“扫地焚香”,写出对改革成功的虔诚期盼,写出他的“执拗”。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答案】    (1). 过春风十里    (2). 尽荠麦青青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荠、襟、喧豗、砯、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汉字的创造都会考虑到所指事物的特性。比如“桐”字。每一种树木都有年轮,年轮就像是一张天气变化记录表,往往预示着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材性的好坏。在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的季节,树木的生长就会比较快,年轮也会比较宽。如果遇到寒冷干旱的季节,树木的生长就会变慢,年轮也会比校窄。一般树种的年轮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桐木则与众不同,其年轮几乎是同样宽,材质故十分均衡,不容易变形。将其加工成乐器之后,共振效果极其稳定。中国古代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均由桐木制作。用桐木制作而成的乐器音韵优美,被誉为“桐韵”。因此,“桐”字的表音部件之所以是“同”,而没有选择其他读音相同的部件来表音,(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因为桐木年轮大小相同、材质均匀。

B. 便是考虑到桐木年轮大小相同、材质均匀的特性。

C. 便是考虑到桐木材质均匀、年轮大小相同的特性。

D. 是因为桐木材质均匀、年轮大小相同。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

C.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D    

20. 桐木则与众不同,其年轮几乎是同样宽,故材质十分均匀,不容易变形。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年轮几乎是同样宽,材质故十分均衡”可见,先写年轮,再写质材,排除CD。

本句前已经有了“因此”,此处再用“是因为”显得重复,排除A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中的暗喻,用“是”来暗示比喻,把年轮比喻成“天气变化记录表”。

A.比喻中的借喻,只出现喻体“风吹絮”“雨打萍”而未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B.比喻中的明喻,本体“愁”,喻体“春水”和比喻词“似”均出现。

C.比喻中的借喻,只出现喻体“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未出现本体琵琶声和比喻词。

D.比喻中的暗喻,用“作”来暗示比喻,把“君”“妾”比作“磐石”“蒲苇”。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故”是表结果的连词,应放在“材质”前。二为搭配不当,“材质”与“均衡”不能搭配,应该是“均匀”。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新网北京3月3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北京时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也意味着,(  )。

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中国天眼”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2021年8月开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表示,“中国天眼”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努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1. 在上文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22. 同一天,中新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发布了这一消息,请为中新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拟一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开放   

22. “中国天眼”已成为“世界巨眼”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可见,中国天眼并不仅仅限于国内科学家进行研究,而是对全世界开放,故可概括为“‘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开放”。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首先概括文段大意,根据导语来看,主要事件是“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意味着“中国天眼”不再局限于中国天文学家进行研究,而开放成为世界的天眼,故而可拟标题为:“中国天眼”已成为“世界巨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