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1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盐城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2021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 文
江苏省盐城市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下)高二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2021届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洪泽中学等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文章出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文章出自学术期刊《长白学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
B.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
C.材料二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D.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全球文化淹没。
B.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C.材料二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一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有力证据。
D.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
3.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B.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
C.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D.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B.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C.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7.结合文意,对文本一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
8.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镕,字小山,顺天通州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福建乡试。十八年,大考二等,擢赞善。督安徽学政,诏密询地方利弊,疏言:“安徽钱粮,惟凤阳、泗州遭湖、河之害,积逋较巨。遇丰稔之年,循例带征旧额。在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而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何如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诏允行。
青阳有孝子曰徐守仁,幼孤,事母孝。母没,庐墓三年。镕造庐赠赙,题请旌表。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按试所至,集士人讲学,以正人心厚风俗为本。累迁少詹事。道光元年,督广东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七年,擢工部侍郎,调吏部。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外委白勤被诬冤毙狱,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降黜有差。督江苏学政。寻偕侍郎宝兴勘视南河垛料,举实以闻。十一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未至,命查勘江南灾赈。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亦奉命勘湖、河泛溢状,穆彰阿先回京,镕遂偕士彦履勘沿河闸坝工程,与总督陶澍定议以工代赈。赴安徽,周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疏劾饰灾侵赈诸弊。次年,回京,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典顺天乡试。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十九年,乞病归,卒于家,年七十四。镕孝悌,宣宗尝嘉其家法之善,以勉朝臣云。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B.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C.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D.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者称为贡生,具备做官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B.学政,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大都由朝廷从中央选派进士出身者到地方担任,俗称学台。
C.嘉庆,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此后年号纪年法成为我国古代典籍常用纪年方式。
D.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镕宅心仁厚,主张宽政恤民。任安徽学政期间,秘密查访地方政事利弊,上疏请求采取措施舒缓民力,获得皇帝认可。
B.白镕明察秋毫,不容作奸犯科。勘察江南赈灾期间,亲自巡视沿河工程,先后弹劾了诸多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官吏。
C.白镕极具政治才能,堪称治政能臣。他曾经三次担任学政,两次主持乡试,弹劾弊案,巡视赈灾,功勋卓著。
D.白镕重视民俗,擅长教化百姓。他奏请皇上表彰徐守仁,安排明臣左光斗的后裔为官,重视学校教育,意在使民心向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镕孝悌,宣宗尝嘉其家法之善,以勉朝臣云。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
徐再思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
1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华寒,冰壶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
B.“云间玉兔”,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伟气势。
C.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酒一樽,琴三弄”,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
D.结尾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人深思。
1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之美的?请结合此曲中的句子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 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静态山水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16.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 (加速) 辟邪说,难壬人 (排斥)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 几家能彀 (同“够”)
C.信者效其忠 (效仿)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往)
D.河海不择细流 (选择) 举先王之政 (施行)
17.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刺客不行B.思厥先祖父
C.而气候不齐D.以为侵官、生事
1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B.戍卒叫,函谷举
C.并国二十D.多于机上之工女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民间蹴鞠延续着战国时期蹴鞠活动的娱乐性,并且由于音乐和舞蹈元素的融入,这种娱乐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此后,乐舞便成为自汉至清历代蹴鞠难以分割的内在构成元素。在宋代,蹴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蹴鞠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迅速走向消亡:当蹴鞠失去了其在宋代作为获得功名利禄工具的功用时,人们并没有意愿去寻回蹴鞠那“遗失的美好”,而更愿意寻找一种新的“敲门砖”。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宋代民众却只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B.但宋代民众却更愿意在主观上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C.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D.但主观上,宋代民众却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
20.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
八、语言表达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①______,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哭闹,②_______。 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陌生场合,由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③_______, 不需要去特别处理,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
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紧张。警惕自己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饱受屈辱……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开启了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历程。
1980年代,“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艰难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带领人民富起来而不懈奋斗的新篇章。
2020年代,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共同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坚守初心的中国人,敢于担当、奋斗不止,又开启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
进入2021年,站在第二个100年的新起点上,校团委拟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你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观点,接着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指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的合理性,然后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
5.第一问: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为了反驳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的“西方文化全球化”,反对的是文化霸权;材料二作为学术论文,认可“文化全球化”,认可的是对维护关系到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价值的追求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必然性与长期性。第二问:两文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表述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可知,不只是“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还要“坚守自我”。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表述错误,材料二“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选项把“全球化”说成“地域文化”,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化濡化”指“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文化濡化”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两种不同文化,二是互相接触而扩散。
B.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没有被外国人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外国人那里“撷取文化要件”。
6.C
7.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意思对即可)
8.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
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达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意思对即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表述错误。文本一对季匋民的描写只有两处,从开头的“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和后文的“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从前后两处情节来看,不能看出季匋民“乘人之危”,同时,小说也未将靳彝甫与季匋民刻意对比,因为对比是要突出表达内容,而文章只是想写三位友人情谊的温暖,因此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
9.C
10.A
11.D
12.(1)白镕孝顺母亲,敬爱兄长,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3)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擢”的宾语是“工部尚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坐降大理寺卿”,省略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B。
句意为: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考中者称为贡生”错误,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安排明臣左光斗的后裔为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可见是让左光斗后人进学校学习。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孝悌”,孝顺父母(这里指孝顺母亲),友爱兄长;“嘉”,赞赏;“以”,来;“勉”,勉励。
(2)“苟”,如果;“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下”,居……之下,自取下策;“故事”,旧例。
(3)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故”,缘故。
参考译文:
白镕,字小山,是顺天府通州人氏。嘉庆四年考中进士,被推选作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职务,主持福建省乡试。嘉庆十八年,在升级考试中考中二等,被提拔为赞善。担任安徽学政,皇帝下诏秘密访查地方政事利弊,白镕上疏说:“安徽地区的税收,只有凤阳和泗州遭受洪涝灾害,积累拖欠的钱粮较多。遇到丰收年景,按照惯例附带征收前几年拖欠的额度。平民百姓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要缴纳几年的赋税,即使是丰收年景也免不了经济困难;而地方官员又害怕受到责难,总是想方设法催征,以至于积重难返。与其用征收赋税的名义,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被呼来撵去,对国家大计依然没有用处,不如详细核查实际能征收的税额,让官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以前的缺额还能够逐渐清理。请求在这之后将征收的钱、粮分别管理,每年只附带征收一年的赋税,如果遇上歉收年景,再延续到下一年,百姓的财力、物力渐渐舒缓了,催缴的官吏自然顾及考核的政绩,这样做必然有效。”皇帝下诏允许。
青阳有一个孝子叫徐守仁,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建草庐(守孝)三年。白镕亲自到他的庐舍赠送财物治丧,并上奏请求表彰。探访到明代臣子左光斗的后代,让他进学校学习。按照考试成绩入学,召集读书人开坛讲学,致力于形成人心向善的风俗。多次升迁后做少詹事。道光元年,担任广东学政。历任詹事、内阁学士等职。道光七年,升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九年,与尚书松筠一起到直隶审查额外委派的白勤被诬陷而死的案件,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的官员都分别受到降职和免职处罚。担任江苏学政。不久和侍郎宝兴勘察巡视南河的垛料情况,详细地将实际情况汇报给皇上。道光十一年,升任左都御史,被召还京城,还未至京,又被任命查验江南的赈灾情况。当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也奉命勘察江南水灾情况,穆彰阿先回到京城,白镕就和朱士彦亲自步行勘察沿河的闸坝工程,和总督陶澍商定用劳作来代替赈济。又到安徽,巡视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上疏弹劾了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诸多舞弊案。第二年,回到京城,代理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顺天府乡试。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道光十九年,称病请求辞官归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白镕侍奉母亲孝顺,兄弟友爱,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13.C
14.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
②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
③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
④借代:“玉兔”代月亮,写出了月亮在云间出没的姿态之美。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忧思难以排遣”“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错。前四句写月光与月下的垂虹桥,迷离梦幻一般,并没有忧思;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
15.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鼎,铛,砾,坼,乾,坤,澄,簇。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始速祸焉”意思是: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
C.“信者效其忠”意思是: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效”,献出。
D.“河海不择细流”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择”,舍弃。
故选B。
1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行”,古义:不出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B.“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C.“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D.“生事”,古今义相同,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故选D。
1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语意被动。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举(之)以(之)予人,如弃草芥。
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语意被动。
C.“并国二十”定于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并二十国。
D.“多于机上之工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机上之工女多。
故选B。
19.C
20.D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为“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突出了“客观上”,那么下文把“主观上”放在前面,转折对比的内容更鲜明突出,排除AB。
“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中“只”表达过于绝对,不如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更”,以便与上文“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形成更为紧密的照应关系,排除AD。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蹴鞠等),喻体为“敲门砖”。
A.拟人,体现于“怨”,人的心理赋予了“羌笛”。
B.借代,孤帆借代指船只。
C.夸张, 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和奇特。
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比喻,“虎豹”“熊罴”均为喻体,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
故选D。
21.也是社交焦虑
有的则是一声不吭
自己就能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