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权威解析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

2021年各省高考真题作文题目汇总

2021年高考8套试卷作文题解析及同题例文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广东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202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答案+评分参考(适用地区为山东、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2021年山东省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山东省各市2020、2019、2018、2017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

山东省中考一模默写汇编

2020年山东省高一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0年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山东省泰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0年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年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2一轮复习文化常识100练

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要读名著,也要做阅读
索性结合名著讲阅读方法
从名著经典情节中,看考题类型,学解题技巧

5次课了解名著主要人物、经典情节、作品主旨与外延
5次课阅遍出题类型、掌握解题技巧

名著与阅读一起学——假期语文班课

近100所全国高校2021山东预估录取分数线发布



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化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 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喚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 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 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 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1.D    2. D    3. A   

4. 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③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   

5. 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碑无声

安谅

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小井”了。

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嶂。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了,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质朴得如同普通山民的居屋,但又有一股子庄重的特质,令人肃然起敬。

那是1928年的秋天,红四军在三湾整编之后,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频繁而激烈,伤病员自然也增多。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小井建造一座医院,经过红四军党代会审议通过后,就开始了兴建工作。红军官兵纷纷倾囊相助,他们的钱款是自己的零用钱,还有从每天菜金结余中分得的本来就微薄的部分,当时就叫做“伙食尾子”。费用不够,大家都投身建设工作,用心出力,就地取材,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一个大约900平方米,上下共两层的楼房迅速建成了。这就是红军第一家医院,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医院。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潮湿,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此疗伤。

有一张年轻人的相片,挂在屋内的墙壁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影像虽然略显模糊,但相片的年轻人抿着嘴唇,目光坚定,英气逼人。这活脱脱一个小帅哥!还来不及我们想象,相片下方简短的文字,已让我们屏气凝神,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及至讲解员生动地述说后,我们的眼眶已满含热泪。这位毛泽东极为赏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叫张子清。他作战英勇,有才有识。在一次战斗中,脚踝部中了弹,由于毫无医疗条件,子弹不仅没能及时取出,伤口也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他不得不住进了红军医院,设法治疗。但当时缺医少药,特别是消炎用的药水一滴都找不到了。医生在用竹镊取夹他骨肉深处的子弹,也没有一点麻药,他紧咬着牙,浑身衣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不吭一声。最终,子弹还是未能取出,伤口仍如刀割一样的痛。有战友来探望,给了他一小包食盐。他舍不得用,把食盐包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他知道食盐太宝贵了,他不想自己就这样用掉了。

果然不久,有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手术时急需食盐消毒。张子清二话没说,就从枕头底下掏出了这包食盐,坚决地塞进了医生的手里。医生看着他已严重感染的伤腿,不忍接受。他沉下了脸:“抢救重伤员要紧!”执意让医生拿走了食盐。

张子清的伤口进一步大面积感染,最终危及生命,停止了呼吸。那一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面对他安详的面容,被抢救过来的重伤员哭了,医生护士们哭了,红军战士们都哭了……而此刻,面对他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们在新中国长大的这些人,怎能不心有触动,心怀感动呢?他还只是一个半大的小伙子呀,却为了信仰和事业,早早地献出了生命!人和人,究竟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又用什么来衡量?

步子沉重,心更沉重,站在这不足20平米的墓地前,我又一次经受了心灵的震撼。这墓地80多年前还是一片稻田,这里面竟埋葬了130多位红军战士的忠魂,虽然,遗骨并不完全,130多位战士,也只有18人如今还有名有姓。大多数人,无名,甚至无骨,永远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上。其中有一位只有14岁!

事发1929年1月29日。在黄洋界战斗中失败的敌军,买通一位当地游民,由他作向导,偷偷绕过哨口,直奔小井进行突袭。红军医院的重伤员和医护人员手无寸铁,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伤员们被驱赶到了这片稻田里,敌军烧了医院,还对伤员们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让他们说出红军的去向。寒风凛冽刺骨,敌军的蹂躏也无所不用其极,但红军战士昂首挺胸,像一尊尊不倒的铜像,怒视着敌人。敌军气急败坏,竟然架起了机枪,向他们拼命扫射。在这最后关头,战士们还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鲜血染红了小溪,染红了大地,映红了树木,也映红了天空。

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颊。我想起了来小井之前读到的一首当地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我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想起了仅仅两年多时间,在井冈山牺牲的4万多位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还有那位令人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她最早就在红军医院工作。她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失去过对党的忠诚。她说:“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她的坟墓就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山坳上,她是魂归小井呀!

我们站在墓前,向先烈们充满崇敬地行了三鞠躬,又缓缓走近墓地,虔诚地献上了一支支洁白的花朵。

同行中有人问这位名叫姚王珍的讲解员:“你天天在这里讲解,天天这样动情吗?”

她扬起脸,坚决地说道:“是的!因为他们是最有信仰的人,我也是红军的后代!”

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

小井是多么安宁和平静。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小溪,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阳光乍现,云雾正在散去,雄伟奇峻的井冈山愈显峥嵘……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北朝南、全木结构的红军医院,外观上,看起来虽然与普通的民居一样质朴,但其内在气质却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B. 红军第一家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红军官兵甘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也体现了军民团结、官兵平等的红军风尚。

C. 张子清作战勇敢,有才有识,舍己为人。他身负重伤,疼痛难忍,仍然将战友给他的一小包食盐留给了更需要的战友。

D. “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抒写出“我”的强烈感受,表达了对烈士们为了信仰不惧牺牲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井冈山的云雾,这样写既衬托出井冈山的雄伟奇竣,也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B. 文章在叙写张子清的故事时。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将其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C. 文章借助语言描写。表达了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对党的忠诚,彰显了她坚守初心、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贵人格。

D. 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顺序,将“我”在小井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组织在一起,脉络清晰。

8.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9. 文章第⑧段插入“讲解员”的讲述,有何作用?请简析。

【答案】6.B    7. D   

8. ①两个反问的使用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②人和人比,要比精神信仰;③人的生命价值高低要由其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9. ①从讲解员的视角讲述,让所叙之事更加客观、真实;②这一历史事实 ,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③使文章的选材做到了点面结合,突出了红军的群体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 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 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 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 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 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 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14. 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    11. A    12. B   

13. (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

(2)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   

14. 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 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 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16. 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 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平白朴实的家常话语描写了主人热情待客频频劝酒的欢快情景,让读者体悟到主客之间的深情厚意。

(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与郭橐驼的做法不同,甚至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极端做法。

(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答案】    (1). 盘飧市远无兼味    (2). 樽酒家贫只旧醅    (3).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5). 瓮牖绳枢之子    (6). 氓隶之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媒介变得更加智能。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如: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效能,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兴趣之外的内容都被过滤掉,同质化内容如同蚕茧,将人们包围,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近年来,网络文化内容越发丰富多样,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它会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关键词一条接一条地推送相似内容。由此,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起初,在信息资源相对稀缺的时期,文化内容的摄取是“赶集”式的,寻获所需内容,要付出较高人力和物力成本。互联网诞生后,样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文化“超市”替代“集市”,内容选择自主性更强。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

A. 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

B. 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C. 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D. 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闼送青来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D    19. B   

20. 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个性化水平和效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对于藏区来说,西南茶马古道带来了内地的物资,       ,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茶文化。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在吐蔷王朝囊亡之后,茶文化仍然流行于藏区民间。

其次,西南茶马古道对于内地来说,       。早在唐代,社会上盛行的马球文化就深受藏区的影响,唐太宗曾“闻吐蕃蓄人好为打球,比今亦习”。因为唐与吐蕃遗唐使互访主要经由青藏茶马古道,马球文化东渐可视为西南茶马古道在唐代文化交流的贡献之一。

最后,茶马商人群体在商业往来的过程中,       。由于西南茶马古道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从事茶马贸易的商人便以地域为基础结成团体共克险阻。其中云南喜洲的马帮,甘肃姚州的牛哲等,都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在多民族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语言风格。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儿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答案】21.①也传播了内地的文化或:也带来了内地的文化

②也带来了藏区文化或;也传播了藏区文化

③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或: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22. 西南茶马古道在古代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或:西南茶马古道促进了古代藏区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但在某校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遭到了“冷遇”。“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么多天,怕家长担心。”“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

面对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