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海淀高三期中记叙文《与你重逢》范文解析
2020—2021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古诗、古文、散文、名著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
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
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一是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二是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三是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趣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
(取材于李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增进民生福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就要陷入被动。
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
(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B.我国的粮食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C.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D.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餐饮浪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球餐饮浪费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
B.“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
C.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D.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
B.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C.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
D.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
B.非农业化占地造成耕地数量减少。
C.粮食安全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安全。
D.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
5.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里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
6.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
7.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里濑
谢灵运[1]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2]。
既秉上皇[3]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4],想属任公钓[5]。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1)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2)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3)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4)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5)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
B.“据湲”“沃若”一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
C.“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
D.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
9.“石浅水据,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
B.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
10.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四、混合默写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②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③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④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豫剧的孤儿
陈 光
①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偏偏从小不爱吃面条,也不爱听嗯哪唉嗨哟的豫剧。父亲是琴棋书画无师自通的才子,我只知道他们电视台的同仁们赞许过他拉着弦子表演的河南曲剧,我却从来没兴趣听。
②离乡久了,第一次碰到豫剧访美,又听说是得了“文华奖”的大戏《程婴救孤》,作为河南人,还是去捧了场。朋友说“一票难求,我以为不过是习惯上的修辞之语。邻座碰到作家协会的同乡,他是学民乐出身的,聊到豫剧也有疏离之感,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是啊,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街舞、嘻哈音乐,谁还要听什么豫剧?
③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
④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屠贼乘胜斩草除根,追杀赵氏遗孤。草医程婴冒死救出婴儿,开始了十六年刀尖上的生死之旅。为保护赵氏这仅存的秧苗,一个又一个义士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先是小丫头彩凤不畏私刑,然后是守城大将军韩厥以身守信。屠贼发现婴儿被“劫”,下令民众三日内交出此婴,否则全城半岁以内男婴,将格杀勿论。
⑤屠刀闪闪,戏到此,你已经知道,唯一能救全城婴孩于无的,就只有这个遗孤了。但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中年所得的独根苗、亲生子。为能瞒住贼人屠夫,程婴只能接受公孙杵臼的调包计,密告公孙匿藏“赵氏孤儿”——实为程婴的亲骨肉。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婴孩死于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公孙老兄撞柱而死。
⑥“死比生更容易”——公孙死前交代程婴。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为保护遗孤,程婴搬进贼府,日日与虎狼为伴,并让婴儿认屠贼为义父。比千刀万剐更难熬的是让义士背负一世骂名。在“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的童谣里,程婴真的老了。已是妻离子散,还要忍受“断子绝孙”的唾弃。“一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每一天,每一年,一面是殚精竭虑地抚育遗孤,一面是国仇家恨忍气吞声,独咽亲人死别之冤苦、深埋正义不张之忧愤。
⑦十六年后,孤儿终于成为少年俊杰,朝廷也变了天。遗憾的是,擒拿屠贼时,赵氏孤儿命其自刎,屠贼自语着“还是没有斩尽杀绝”,竟突然飞出一刀砍向身边的程婴。
⑧全剧,写的是一个“义”字。为正义,为换取一个小小的婴儿,这么多义士,在生命乃至清名面前,没有一丝犹疑。此心,就是几千年来传下来最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民族历千劫而存续,虽寒秋仍独立,它直指苍天,名曰“正气”——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⑨这样的精神,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甚至西方文化中,也有英雄所见的共鸣。电影《拯救士兵瑞恩》里,某个家庭的好几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按照军令,他们应该有最后一个儿子留下以照顾全家。为了这个承诺,一群军官士兵在硝烟战火中寻找这个无名小卒,最后为保护他而献身。在“义”与“信”面前,“生死安足论”。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⑩从艺术层面讲,《程》剧达到的,也是一个巅峰,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全剧围绕一个“救”字,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多小时的长戏一口气演完,始终把观众紧紧箍在座位上,似悬在绝壁上观火。紧张时密不透气,悲情时肝肠如绞,壮烈时天地动容,慷慨时气冲云霄。
⑪在绕梁洪音里,人与剧融为一体,演员与演出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才给演员最宽广、最深、最圣洁的空间去发挥,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引领观众走向生死交集、善恶较量、正邪决斗的刀锋浪尖。在每一个急转直下的戏剧冲突中,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胸中千壑,只有万马奔腾样冲涌而出的高腔;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百啭,只有千竹迎风般低回委婉的清音。这样的时刻,每一个音符都是热血从心底的冲灌,每一个声调都是岩浆自地底的喷涌。
⑫这样的时刻,就是艺术上的高峰体验。
⑬作为音乐和戏剧爱好者的我,曾陶醉于多明戈嘹亮纯净如山中飞瀑的高音,也曾沉迷于萨拉·布莱曼弥散在水幕喷泉的清幽雅韵。但是,我不能不说如此跟全体观众一起震撼到心底熔岩的音乐剧作,我还是第一次经历,也许是文化深层的亲近,也许是心灵的共鸣。音乐是直指心灵的,而放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剧作里的音乐,更是感人至深。
⑭除了“唱念”,动作高超的“做打”也为剧情增色不少。我不知道演员是不是从小就要练少林功夫,但我也完全有理由猜想他们小时候应该也跟我一样有过看了《少林寺》或豫剧《花木兰》之后凌晨偷偷爬起来,翻越学校的高墙去练功的经历。就算是只学了些花拳绣腿,在舞台上巨幅的背景下,众兵们在刀光剑影中连斗翻腾的腿脚,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而宫女丫鬟们衣香鬓影,齐整整的“水步”,在舞台上轻盈如云,则真正把东方女性那“水莲花”一样的温柔娇羞展示得淋漓尽致。
⑮可惜,这样的艺术,这样纯粹的属于中国的艺术,这么本土来自自家后院的豫剧,我竟然是在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许多人生轮转之后,才在异国他乡遭遇。这,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⑯我毫不惊异于最后全场的起立。一向含蓄的中国观众在“程婴”最后谢幕时爆出比西方人更慷慨的掌声和口哨声。我顾不得被泪雨催花的妆容,跟激情的观众们一起涌向舞台与演员们合照。这里面竟也有金发老外。
⑰在满台的鲜花、掌声、泪与笑中,我没有遗憾: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但,豫剧呢?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 存续:流行
B.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 目不暇给:看点太多,看不过来
C.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 炉火纯青:技术达到纯熟完美的程度
D.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百啭 百啭:渴望得以诉说的重重心声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说自己虽是河南人,却从小不爱听豫剧,为后文写在异乡观赏《程婴救孤》后,对家乡戏曲态度的变化做铺垫。
B.剧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舍弃自己的亲骨肉与屠贼相伴十六年,却遭受百姓强烈谴责,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
C.第⑬段作者将豫剧《程婴救孤》与自己喜欢的其他音乐进行比较,得出情节的惊心动魄是这一剧作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
D.第⑭段对演员如何练功的猜想可以看出“做打”表演引发了作者对儿时欣赏影视剧之后,迷恋于学中国功夫的动人回忆。
14.文章第③段写道:“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如此激动的原因。
15.本文题目“豫剧的孤儿”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六、命题作文
16.作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主席给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发勋章和奖章。核物理学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防沙治沙的楷模王友德、“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胸前金灿灿的的奖章,仿佛在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奋斗者的故事,折射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精神,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枚奖章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D
2.D
3.B
4.D
5.①有效遏制餐饮浪费。
②守住耕地。
③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
④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⑤坚持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错误,由材料一“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可知,约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所以食物损耗不仅是指“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不是“普遍存在”。
故选D。
2.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由材料一“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可知,餐饮浪费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并导致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但是称其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
B项,“‘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错误,由材料“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可知,“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但称之为“主要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
C项,“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错误,由材料一“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可知,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只是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部分措施,此外还有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等措施,所以“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3.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二“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可知,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故选B。
4.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错误,由材料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可知,不是“必须”而是“主要”。
故选D。
6.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怎么分别呢?
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
7.① 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② 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
③ 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
启示:一个人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以及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关键词:
(1)何以,怎么;别,区别,分别。
(2)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朴实,淳厚。
7.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从两方面概括: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
材料二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如果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恭敬,必须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恭敬。
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认真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也就是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
译文: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8.D
9.B
10.被贬谪后,于羁旅途中的孤独感伤对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解析】
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解词、译句、结构、手法、情感等。
D项,作者情感态度解读有误,无中生有,并非“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而是写在贬谪的路上,诗人目睹七里濑一带的急流落照,荒林哀禽,想到自己身遭贬谪,远离都市,不由睹物伤情,内心愁闷。但一看到远处的严子濑,联想到东汉逸士严光曾隐居富春山,耕田打鱼,终老山林,又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有了精神寄托。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
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赏析解读能力。本题题干诗句氛围情调等特色已定,把选项诗句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与题干诗句特点一致的,剩下的就是答案。要做好此题,理解诗句意思一定要细致入微,性质一定要准确,比如是乐景还是哀景,是喧闹还是寂静,是萧瑟还是空旷、辽远等。要做好此题一定要翻译准确、到位。
A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内容。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B.项,哀景,能体现题干。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C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要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这美景刻画细微。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勃勃生机!
D项,乐景,不能体现体现题干要求。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
译文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11.暧暧远人村 别有幽愁暗恨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写错的词有:“暧”“幽”“鬓”“纶”“樯橹”。
12.A
13.C
14.深刻的主题;曲折的情节;直指心灵的音乐;演员精彩的功夫;对传统文化的赞叹;现在才亲近豫剧的遗憾。
15.豫剧《程婴救孤》;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下处境;身处异国他乡,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我”。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结合原文“,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是啊、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街舞、嘻哈音乐,谁还要听什么豫剧?”,可见这里的“存续”应是指豫剧等传统剧目的生存与发展。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情节的惊心动魄是这一剧作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错。原文是“也许是文化深层的亲近,也许是心灵的共鸣。音乐是直指心灵的,而放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剧作里的音乐,更是感人至深”,可见剧作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应是文化的亲近,心灵的共鸣。